陸家新屋的馬頭牆,保有徽派建築特徵,又具湘南特色。
湖南省中南部的衡陽市,是有名的「中國抗戰紀念城」,發生於1944年6月23日至8月8日的衡陽保衛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國軍與日軍傷亡最多、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而位於衡陽市西南部的「陸家新屋」,不只是清代名人故居,更是珍貴的抗戰遺址,它另一個名稱是「衡陽保衛戰紀念館」。
陸家新屋,清代振威將軍陸成祖建造。
陸家新屋由清代衡陽籍記名提督、振威將軍陸成祖於光緒七年建造,距今已137年,是衡陽市區現存為數極少的清代湘南民居建築之一。陸家新屋依山伴水,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二進四廂,右側廂房東面置馬房。中軸線上由南至北分二進,第一進為槽門,水準牆,牆頭蓋小青瓦,兩端起翹。第二進為正屋,進深一間,面闊五間,前施柱廊,明間為廳堂,懸山頂,蓋小青瓦,兩進間為庭院。廂房及馬廄均為硬山頂,蓋小青瓦。廂房間置天井,南面施便門。
陸家新屋牆上保留著數十處砲眼、彈洞,是1944年抗日衡陽保衛戰歷史見證。 特派員王玉燕/攝影
陸家新屋石木構件及山牆墀頭、簷下、窗額等,有雕刻、彩繪、堆塑,內容有丹鳳朝陽、玉兔望月、福祿壽喜、博古八寶及珍禽瑞獸、人物花卉、如意雲紋等祥瑞圖案。正屋前廊穿插枋兩面所施浮雕,工藝尤為精湛,圖案設計華麗,典型的湘南民居風格古建築,是研究晚清民居建築重要的實物資料。
陸家新屋最吸引遊客關注的,是馬頭牆南向面的牆體上,密布著數十處大大小小的砲眼、彈洞,最大的一個直徑有一公尺左右,愈往上愈多,至今仍清晰可見,這是1944年那場慘烈的抗日衡陽保衛戰歷史見證。當年國軍陸軍第十軍在方先覺軍長率領下,以約1.8萬人的兵力,對抗日軍五個師團、十多萬人的部隊,創下了以少戰多、殲敵數萬、擊斃日軍高級軍官300餘人的輝煌戰績。
衡陽地處交通要道,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1944年日軍為打通西南大通道,把衡陽當作全盤戰略的重要點。1944年6月22日深夜,日軍先頭部隊抵達衡陽;23日早晨,方先覺下令炸毀湘江大橋;上午,守軍一個營將強渡耒水的百餘日軍所乘的十幾條船全部打沉水中,衡陽保衛戰自此拉開序幕。
陸家新屋,是典型的湘南民居風格古建築。
6月30日,久攻不下的日軍出動60架飛機狂轟濫炸,衡陽陷入一片火海,城內囤積的糧彈多被焚毀。短短一天內,日軍先後投入了15個步兵大隊的兵力;但在第十軍阻擊下,日軍未能取得突破。
由於遭到日本天皇和日軍大本營的痛斥,侵華日軍總部下令盡快攻佔衡陽,雙方激戰至8月3日,日軍突擊隊夜間偷襲,全部被國軍消滅;但此時守城的第十軍兵力也已消耗殆盡,城內傷員、馬夫、夥夫都上了前線,而外圍各路援軍都被日軍擊退。8月8日,堅守47天的衡陽城最終失守。
陸家新屋不只是清代名人故居,更是珍貴的抗戰遺址。
2007年,陸家新屋的西廂房建成衡陽保衛戰紀念館,展出當年衡陽保衛戰抗戰史實和實物。實物陳列中銹跡斑斑的手榴彈和迫擊砲彈,向遊客展現當年衡陽軍民英勇抗擊日軍的壯舉。
船山書院 化育無數英才
船山書院,是清朝末年最著名的書院。
衡陽市東南面、湘江中央的「東洲島」,是古衡陽八景之一,與嶽陽君山、長沙橘子洲,並稱湘江流域三大洲。島上的「船山書院」,是清朝末年最著名的書院。
走過湘江上的風雨廊橋,步上東洲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桃浪亭,眾多遊客在亭內乘涼觀江。東洲島因狀似大船北航,曾號「船山」,四面環水,樹木茂密,環境幽靜。始建於明代的羅漢寺,是島上著名景點,昔年與雁峰寺、花藥寺、西禪寺並稱衡州禪宗四大寺院。寺內新建高9.6公尺的三面觀音,為旅遊熱門新景點,觀音後方是生動的羅漢牆浮雕。長約5公裡的親水步道,黃昏時不少民眾在此漫步運動。
東洲島,古衡陽八景之一。
船山書院因紀念王船山而設立。王船山,即王夫之,衡陽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是中國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清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明亡後,清順治五年,王夫之在衡陽舉兵抗清,阻擊清軍南下,戰敗退肇慶,決心隱遁。後回到家鄉衡陽潛心治學,在石船山下築草堂而居,人稱「湘西草堂」,在此撰寫了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光緒四年,在兵部尚書、清代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彭玉麟支持下,張憲和創船山書院於回雁峰下的王衙坪王氏宗祠。
湘江上的風雨廊橋
光緒11年,彭玉麟認為船山書院臨近城市,不適合讀書,上書奏請朝廷,並捐銀12,000兩,將書院遷建於東洲島,彭玉麟親聘國學大師王闓運任山長。從此,東洲島船山書院名氣日顯,有「學在船山」之稱。書院以王船山為先師,以船山思想陶冶學生,以「講明夫之之學」為辦學宗旨,不課八股,以實學造士,培養了大量有真才實學的人。
始建於明代的羅漢寺
船山書院門外的一株千年古樟,由於型狀如人的手掌,故名為「五指樟」。伴隨船山書院文化,成為東洲島的一景。
杜甫衣冠塚 緬懷詩聖
耒陽一中校園內的杜甫衣冠塚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素有「詩聖」之稱,早年遊歷過江南、山東一帶,後來飄泊於甘肅、四川一帶,最後離開四川,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一直到死為止。全大陸有八處杜甫墓,其中一處在衡陽之南、耒陽市的耒陽一中校園內。準確地說,是杜甫衣冠塚。
杜甫晚年窮困潦倒,根據「新唐書」和「舊唐書」,以及「耒陽縣誌」,都認為杜甫死於耒陽。所謂「一夕大醉,宿江上酒家,為水漂溺。遺靴洲上,聶令徙置,為墳墓焉。」可以看出,杜甫是溺水而死,沒有找到屍體,只撿到他的一隻鞋子,立了衣冠塚。
耒陽一中校園內的杜甫墓,周圍有石欄桿,墓封土為圓形,基砌麻石,上堆封土。正面麻石鐫刻有「唐工部杜公之墓」,上款署「宋景定癸亥夏孟」,下署「縣令王禾立石」。唐天佑四年,環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為四合院式封山樓房,土木結構,正中主殿設杜甫檀香木雕像,東、西廊房十數間,供祭祀守墓用。
1975年耒陽一中建校,將祠主殿拆除,僅後棟西廊房及清人彭而述殘碑。1996年,耒陽市政府對墓及下殘房進行了維修。除了杜甫墓,今天耒陽還留有杜陵橋、杜甫書院等遺址。
工業博物館 秀千年文明
衡陽工業博物館,是湖南省第一座工業博物館。
集工業歷史展示、工業遺產保護、科學知識普及、工業旅遊於一體的「衡陽工業博物館」,是湖南省第一座工業博物館。
衡州窯窯址集中在湘江兩岸,圖為製瓷模型。
衡陽工業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1,000平方公尺,2017年9月開館,館藏多種工業遺存物3,000餘件,相關文獻資料、圖片近1,000件,將歷史傳承與現代理念融為一體,按照時間脈絡,展現衡陽古代手工業、近代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的發展脈絡。同時運用油畫、場景還原、多媒體等輔助藝術,將神農創耒、酃酒貢酒、紙祖千秋、衡州鑄幣、百裡窯場、筷子洲造船廠、船山實學、水口山冶煉等,呈現在遊客面前。
「神農創耒」是中華農耕文明標誌。炎帝創製的耒,是最古老的農具,耒陽市也因炎帝創耒之地而得名。耒的出現提高耕作效率,增加了農業收成,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
衡陽在西漢至東晉時期稱酃縣,酃酒以酃湖之水釀酒而得名,北魏時成為宮廷貢酒,多位帝王選酃酒為祀祖祭酒,是中國古代十大貢酒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名酒,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神農創耒,是中華農耕文明標誌。
西元280年,司馬炎建立西晉,舉行開國大典,就把出產於酃縣的酃酒薦於太廟,作為國酒來祭祀祖先,犒勞功臣。從西晉以後,魏晉南北朝歷經300餘年,每年都把酃酒貢於皇宮。酃酒呈奶黃色或琥珀色,味覺甘甜醇厚,享有「瓊漿玉液」美譽。
衡州窯因窯址位於衡陽(即古衡州)得名,窯址主要集中在湘江兩岸,達100餘座,號稱「百裡窯場」。自唐中期創燒,到五代時興盛,南宋後開始衰落。
衡州窯青瓷表面極少紋飾,大多簡樸素麵,器型設計精巧,品種異常豐富,以優美的釉質、釉色爭勝。衡州窯青瓷以文人宦官人家享用的茶器為典型,也有不少酒器和文房用瓷。
筷子洲造船廠:湘軍統帥曾國藩與太平天國作戰時,深感需要一支強大的水師來對抗太平軍水師,於是向鹹豐帝上書,請求建立水師。1853年初,經鹹豐同意,曾國藩和彭玉麟來到衡陽開創湘軍水師,在筷子洲興建造船廠造船。湘軍水師東徵太平天國時,乘用的長龍、快蟹、舢板三類船隻,皆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