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瑤池金母寶殿 記者胡明揚/攝影
甘肅涇川,是傳說中西王母的降生地和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始建於西漢元封年間的涇川王母宮,是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廟,被譽為「天下王母第一宮」。
位於甘肅平涼市涇川縣「回山」之上的王母宮,在宋朝初年、明嘉靖年間曾兩次重修,後歷經兵燹戰亂,屢毀屢建。
1992年,當地政府與民間聯合重修,陸續建成西王母大殿、東王公大殿、配殿、三座天門、天梯、三清殿等主體建築。
西王母大殿為王母宮的主殿,仿明清古建築風格,鬥拱梁枋,明柱迴廊,月臺圍欄,外形噴砂,整座殿似漢白玉雕塑而成,建築面積約360平方米,殿內藻井、梁枋、天花等,採用金龍和璽彩繪。
回屋,相傳是西王母居住、修練的地方。 記者胡明揚/攝影
主神塑像西王母,高4.6米,左旁站立武像為白虎使者,右旁站立文像為青鳥使者。神龕背牆圖案為西華天地,表現古西部山水,花草、樹木、牛羊等風光畫面。南北山牆兩幅壁畫採用工筆重彩繪製,分別表述有關西王母的六段傳說故事。北牆壁畫由西向東,依次為:射日奔月,降臨漢宮,瑤池宴會;南牆壁畫由西向東,依次為:送疆域圖,蚩尤之戰,派使獻玉。
東王公大殿與西王母大殿相迎而立,主神塑像東王公,又號玉皇大帝,金童玉女兩旁侍立,神龕背牆圖案為東華天地,表現東方日出的地方。南北牆壁畫分別為木公初形,石室相會,金母誕生,金童傳書,王公其人,玉女投壺。
東王宮大殿,供奉玉皇大帝。 記者胡明揚/攝影
關於東王公,原本指上古時期統治東方的君主的概括。商周以後,人們對天帝的信仰和崇拜十分廣泛,以為天上有一位天帝,主宰人間的吉兇、禍福,因而把東王公神化,稱為玉皇大帝。
西王母大殿供奉的主神西王母塑像 記者胡明揚/攝影
王母宮景區在重建過程中,臺灣西王母信眾扮演重要捐建角色。王母宮景區管理局局長蘇麗紅向記者介紹,每年農曆三月二十日舉辦的西王母廟會,從北宋開寶元年至今,已經連續傳承超過上千年,規模非常大,影響非常久遠,是涇川這一帶的重要民俗活動。
據悉,「西王母信俗」已被列入第二批大陸「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中心倡議,將西王母誕辰日農曆七月十八日,確立為「華夏母親節」,確定涇川縣為「國際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而「海峽兩岸共祭華夏母親·西王母大典」,也始於2013年,已成為兩岸民俗文化交流的盛會,每年吸引大批臺灣民眾到涇川尋根問祖。
▼
西遊記蟠桃宴瑤池尋幽
瑤池,傳說中西王母舉辦蟠桃會、宴群仙的地方。 記者胡明揚/攝影
王母宮景區周邊,有許多相傳和西王母相關的歷史遺跡與景點,包括:相傳是西王母舉辦蟠桃會宴群仙的瑤池、西王母居住的回屋,王母宮石窟等。
瑤池位於回山南麓,這裡環境幽雅,綠樹成蔭,水從石隙浸出,流向汭河,形成瑤池溝流域自然風景區。拾級而上,曲徑入幽,奇花異草,美不勝數。特別是「夜月亭」更具特色,古時就已成為涇州八景之一。從古至今,這裡一直是文人墨客、遊人志士吟詩揮毫、觀景賞月之地。過去這裡殿宇林立,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隨著歲月的流失,現僅存一座「子孫宮」。
回屋位於回山之下,相傳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回屋內「回中降西王母處」大型石崖壁畫,描述「山海經」中記載的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獸嘯,蓬髮戴勝」原始形象,有青鳥侍衛,左有周穆王乘八駿拜謁王母,右有王母駕臨漢宮賜武帝蟠桃等傳說畫面。
1993年9月12日,臺灣三重市鳳德玉寶殿一行30餘人朝拜西王母於回屋,拍得顯靈聖像;翌年同日,殿主黃雪香女士偕師兄妹40人,專程恭送顯靈聖像至回屋。
瑤池現貌 記者胡明揚/攝影
位於回屋旁的王母宮石窟,也稱大佛洞(又名千佛洞),是北魏時期創建的一座中心塔柱式佛教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距今約有1400多年歷史。
王母宮石窟依山開鑿,高11米,寬12.6米,深13米,中心柱寬7米,深7.6米。前壁已毀,現存依壁建造的三層凌雲飛閣。絕大部分石造像為坐像,大的有丈餘,小的不足尺餘。高及窟頂的中心塔柱,是王母宮石窟遺存的精華,四面和窟內三壁分三層,雕有大小佛像200餘尊,有千佛、力士、菩薩以及馱寶塔的白象,多為北魏作品。不過,頂部建造物脫落幾盡,現存造像100餘尊。
▼
華人千年信仰
王母娘娘五傳說
西王母原始形像,是戴著圖騰面具,統治部落的女首領。 記者胡明揚/攝影
在「西遊記」小說裡,孫悟空大鬧天宮偷吃仙桃,打亂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在瑤池宴請眾家神仙的璠桃盛會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而在華人世界供奉王母娘娘保佑平安,更是千百年來的傳統信仰。真實的王母娘娘,又是何種面貌呢?
記者來到涇川的西王母文化發祥地才了解,其實王母娘娘的傳說,緣自於西王母的演變;西王母在中國民間被稱為瑤池金母、王母娘娘,是民間信仰中,知名度最高的女神之一。後來經過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傳說渲染,西王母和玉皇大帝成了一家人,為上界最尊貴的神仙。
關於西王母,眾說不一,一說西王母姓楊,名回,乃遠古時華夏族西部的一個氏族國首領。二說是周穆王「穆天子傳」中,西王母自稱是天帝的女兒,戴著圖騰面具,統治部落的女首領。三說是「漢武帝內傳」中,對西王母的容貌描述為:「視之年可30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將西王母描畫成一位女神。
四說見於「山海經」中,「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曆及五殘。」描繪西王母樣子像人,長著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齒,叫聲很高,披著頭髮,戴著頭飾,主管自然災害及各種刑罰,是一位非常厲害而讓人敬畏的神靈。第五種說法,見於「爾雅」記載,西王母是遠古時華夏族西部的一個氏族國。
那麼,西王母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
眾所周知,西王母是一個神話人物,但古老的神話,往往有歷史痕跡可循。
西王母的源頭是什麼?從字面含義看,王母是指母親當王者。早期人類歷史都經歷過母系社會,很多部落都是女人當家;於是在民間傳說中,大多流傳有西方女兒國的故事,實際指的就是西王母國,這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國家。所謂女兒國,並不是說全部由女人組成的國家,而是祖祖輩輩由女人擔任首領的國家。
從伏羲到黃帝的時代,是中國古代原始社會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時代。在中華母親河-黃河的上遊山地,同時住著大量的古羌戎民族。在夏、商、周三代時,中原已慢慢朝奴隸社會鼎盛時期發展,他們仍然停留在母系社會。很多史料顯示,西王母實際是一個部落國家。
另外,從涇川回山王母宮遺存的建築內容資料來看,不似其他地方一廟、一池這樣簡單的遺存,而是一處專門、完整的關於西王母的聖地。涇川回山王母宮,無論從所處的古西部地理位置、遺存及多種古籍記載、當地民俗信仰,都與西王母息息相關,確認為是古西王母部族生息之地的祖廟所在。
▼
唐代大雲寺地宮
出土14粒佛祖舍利
大雲寺已建成寺院區舍利塔、鐘樓、鼓樓、大雄寶殿、藏經樓、天王殿、山門等主體建築。 記者胡明揚/攝影
為整合涇川縣旅遊資源,發揮涇川在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優良的優勢,涇川縣政府現正進行「大雲寺·王母宮大景區」修建計畫,將道教文化的王母宮和周邊的佛道聖地大雲寺等景區整合。而大雲寺令人矚目之處,在於景區範圍內從1964年以來,相繼三次出土佛舍利;其中唐代大雲寺地宮出土14粒佛祖舍利及其五重套函,更是甘肅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文物之一。
大雲寺始建於西元601年10月,隋文帝楊堅以印度的護法王-阿育王為榜樣「弘法護教」,在隋文帝60歲生日這一天,下詔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供養佛祖舍利。當時的涇州屬長安門戶京畿之地,14粒佛祖舍利由高僧送到涇川,在大興國寺建地宮,置函供養。
涇川大雲寺博物館 記者胡明揚/攝影
佛教的「大雲經」中,有菩薩轉身為女子當國王的經文,還有無明國王之女繼承王位的記載。唐朝武則天稱帝前一個月,僧法明等上「大雲經」,在表中稱武則天乃彌勒下世,當代唐為人世主。西元690年9月9日,67歲的武則天登基,稱「神聖皇帝」,立即將「大雲經」頒示天下。10月,武則天敕令兩京(長安、洛陽)、各州都建一座大雲寺,珍藏「大雲經」。涇州大雲寺選在在大興國寺遺址上建塔立寺,動工之際,發現了隋代供養的佛祖舍利。
武則天敕建大雲寺,恰與佛祖舍利相遇,被認為是大吉大利的巧合,於是請金銀器製作大師,選寶石珍珠,做成銅、銀、金棺槨,以硫璃瓶盛裝14粒佛骨祖舍利,配以石函,鐫刻清楚朝代地點數量,入磚築地宮,建塔立寺。
大雲寺博物館供奉的佛祖舍利 記者胡明揚/攝影
1964年,涇川農民在整地時,發現唐代大雲寺地宮遺址,佛祖舍利及五重套函重見天日。1969年,涇川又發現北周時期寶寧寺遺址,出土32粒佛舍利及金銀釵、玉帶、銅錢等文物。2013年,在宋代龍興寺遺址,出土1777粒佛舍利、佛牙、佛骨及270餘件窖藏佛像。同一地區三次出土佛舍利,在全大陸絕無僅有,堪稱「涇川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