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由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委宣傳部主辦,蕭山網承辦的「新製造 新跨越」2020第十二屆全國網絡媒體蕭山行——全國網媒直播看蕭山大型集中採訪活動正式啟動。11月27日下午,全國20多家網絡媒體記者走進採訪活動的第四站,也是最後一站——義橋鎮。20餘家媒體齊聚義橋,品讀這裡的文化滋味,感悟古鎮的文化底蘊。
蕭山網專題-2020第十二屆全國網絡媒體蕭山行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積澱著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擁有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蕭山,近年來搶抓亞運契機,大力推進「文化強區」建設,著力打造彰顯蕭山風範的城市文化品牌,用文化賦能城市創新發展。
作為漁浦文化的發源地、浙東唐詩之路的源頭、浙西唐詩之路的節點、錢塘江詩詞之路的重要交匯口,近年來,義橋吹響擁江發展的號角,積極推進「文化強鎮」戰略,挖掘打造屬於義橋的特色文化——漁浦文化,並形成了特有的「三江明珠、詩畫義橋」文化品牌。與此同時,義橋的文創產業也正在快速發展,浙江省油畫院等項目落戶義橋,成為了拉動蕭山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之一。
義橋鎮(圖片來源於網絡)
以文鑄魂 擦亮文化金名片
「漁浦江山天下稀」是歷代文人對漁浦的褒獎。義橋漁浦是浙東唐詩之路的起點之一,也是錢塘江詩詞之路的重要紐帶,在千年前便見證了唐朝大詩人孟浩然《早發漁浦潭》溯浙西而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大詩人也都與漁浦結緣,從南北朝到明清,走在這條詩路上的詩人絡繹不絕,留下的詩作更是車載鬥量。
可以說,文化就是義橋的魂,也是義橋的最大特色。如今的義橋,在蕭山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示範樣板中,立足漁浦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堅持傳承與保護並舉、創新與發揚並行,擦亮「中華詩詞之鄉」「浙東唐詩之路」源頭等文化金名片,不斷挖掘人文內涵,助力城市美麗蝶變。
徜徉在義橋,詩詞公園、詩意林、詩詞長廊、錢塘江詩詞展示館等飽含詩詞精髓的建築和文化符號隨處可見。
詩詞文化的溢出效應正在加速釋放。這不僅體現在義橋成為杭州市首個「中華詩詞之鄉」和浙江省首批「詩路名鎮」,首屆錢塘江詩詞大會成功舉辦、《漁浦詩詞》和《漁浦新韻》相繼出版,也體現在義橋迎來了一批批來漁浦「朝聖」的詩詞大咖,可以說,義橋通過詩路實現了「華麗轉身」,尋找到了「機遇」。
以文為媒 賦能產業新智造
油畫村、油畫家,古老的村莊裡,蓬勃的文創產業正在茁壯成長……浦陽江畔,新壩古村,一座浙江當代油畫院靜靜佇立,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畫家,正用油彩繪寫出義橋人對美好的憧憬。浙江當代油畫院是浙江省文化旅遊廳指導下的藝術創作研究、學術展示、教育培訓、推廣普及油畫藝術的學術單位,是唯一一個經浙江省民政廳登記批准的省級油畫院。畫院聚集了浙江乃至中國、國際很有影響的眾多優秀油畫家。浙江當代油畫院於2012年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現遷址到杭州蕭山區義橋鎮新壩村油畫院大樓。
跨江而來的浙江當代油畫院,不僅為義橋增添了新的文化地標,也將為義橋打開一扇新的窗口,吸引更多高端藝術人才、藝術機構集聚義橋,進一步提升義橋的藝術品位和能級,推動義橋的文化事業、文創產業邁上新臺階。
同樣身處浦陽江畔,除了「外來客」油畫院,還有義橋人民最留戀的時代記憶——「印象老街」。有句話說得好,若想要了解一座城市,一定要去它的老街走走。義橋這條「印象老街」經過三年整治,也再次煥發了生機,重新貫通的裡河畔響起悠悠槳聲,經過修繕的老街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目光,有的租下了幾間老屋,準備引進年輕人喜歡的項目,這批人的到來,為老街注入了生機。
在老街商業業態提升中,義橋鎮已經在老街收租了九家店面,植入具有義橋和蕭山特色的傳統土特產貨櫃,並將部分店面打造成為特色旗艦店,公泰朝糕、義橋阿興羊肉、漁浦江珍、每鮮饅頭等義橋本土美食,以及來自全省各地的名優特產旗艦店陸續在老街開張,到老街品美食將成為當地老百姓的一種新時尚。今後,還要擴大和引進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打造成為蕭山南片最具文化特色的一條街。
以文興村 擘畫鄉村新圖景
文化滲透性強,關聯度高,鄉村文化振興無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隨著文化環境持續向好,文化產業的不斷升級,義橋鎮立足各村本色,深入挖掘文化內涵,不斷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全面布局詩詞文化項目,在原有「詩意林」公園的基礎上,建設小鎮會客廳、三江書畫室、三江印社、詩詞博物館等項目,建設各具特色的美麗新農村,使詩詞與鄉村無縫融合。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成績巨大,多種形式的農村文化活動也在陸續展開。近年來,義橋鎮圍繞「浙東唐詩源頭」和「漁浦義橋」兩大文化品牌,開展了攝影家、書法家、棋類等各類文化協會義橋分會的創作活動,不僅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培育了鄉村的文明風尚。
文脈有尋根之處,鄉愁有守望之地,發展方有傳神之筆。多姿多彩的鄉村文化生活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成為義橋鎮靚麗的風景線……
勺水漸積成滄海,拳石頻移作泰山。扛起文化興鎮的使命擔當,義橋正大力發展文創產業,深入推動文旅融合,全面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以開放大氣包容的姿態迎接亞運會的到來。
昇光村杭派民居:近年來,昇光村依託豐富的山水資源、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深入挖掘「名醫故裡,紅色昇光」特色,全力打造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外,昇光村是目前蕭山區唯一建成的「杭派民居」 首批推廣建設的試點村,圍繞「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一目標,重點打造了「回歸、傳承、民本、共建」四大景。昇光村「杭派民居」建設項目分為三期,預計徵用土地80餘畝。目前一期建設已於2017年6月全面完工,佔地32畝,安排農戶34戶,建立了「家和」婚姻家庭糾紛調解站,首創「家和半月談」品牌,併入選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100例,成為蕭山區唯一一個入選浙江省婦女幹部教育培訓的現場教學基地。
義橋老街(張喜斌/攝)
義橋老街:義橋是一個古鎮,義橋老街集鎮的形成是從明代的成化年間開始。那時由於浦陽江的改道,義橋北面的漁浦古埠逐漸衰落,義橋便取而代之,成為一個新興的集鎮。
義橋老街地處浦陽江東岸,是一條由北向南的直街,老街依江邊的西江塘堤,兩邊有包括倉庫弄、拖竹弄、石灰弄、旗杆弄、桃花弄、染店弄等十三條裡弄,分別建成了店鋪,分為上埠和下埠,中間還有一條橫街,是由外江通往裡河的主要道路。沿街是一溜兒擺開的南北百雜、被褥衣褲、草蓆涼鞋、漁具漁網、鍋碗瓢盆、針頭線腦;還有剃頭的、賣藥的、撥牙的、卜易的、補鞋的、修鎖的,百姓需要、一應俱全,應有盡有,仿佛是一幅流動的清明上河圖。
義橋能夠成為一個商埠發達的集鎮,主要是因為他的地理位置而決定。在古代,水運是十分重要的運輸業,水上運輸有點類似於今天的高速公路一樣的地位。江南發達的水系資源也成就了義橋的重鎮地位。在清末民初,是義橋商業的全盛時期,老街的直街和大小巷弄開設著各類的商行、店鋪、作坊、驛館、酒樓、茶肆,有300多家,可見當時的熱鬧和繁華。
浙江當代油畫院:浙江當代油畫院(Zhejiang Contemporary Oil Painting Academy)是浙江省文化旅遊廳指導下的藝術創作研究、學術展示、教育培訓、推廣普及油畫藝術的學術單位。是唯一一個經浙江省民政廳登記批准的省級油畫院。畫院聚集了浙江乃至中國、國際很有影響的眾多優秀油畫家。
浙江當代油畫院於2012年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現遷址到杭州蕭山區義橋鎮新壩村油畫院大樓。油畫院分別與麗水市美術館、香港廣告協會、麗水「在水一方藝術園區」、杭州棲霞美術學院館、松陽「鄉村798」、浦江嵩溪古村、富陽新登鎮、三門健跳鎮、麗水古堰畫鄉、淳安千島湖梓桐鎮、樂清雁蕩小鎮和海鹽澉浦鎮等地建立寫生創作基地。
建院8年,舉辦了8次大型畫展,出版了6本綜合畫冊,多次組織畫家赴西班牙、荷蘭、義大利和我國香港、上海等地舉辦畫展和學術交流。2019年,畫院在麗水、淳安、杭州、溫州、衢州、台州等地開展油畫巡展活動;組織畫家在澳門舉辦畫展。畫院鼓勵畫家舉辦個人或群體畫展,組織畫家參與浙江省慈善總會開展的畫作捐贈獻愛心活動,還組織畫家去部隊開展書畫服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