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善友為伍
老虎知道生命是可貴的。然而,我們要與誰共度這珍貴的時光呢?我們也許在早上醒來時,身懷對本初善的確定信心,但是,要不是我們已成佛,經過一天下來,我們的見地或許時時都會有所動搖。但我們的朋友弗雷德和瑪麗珍不是佛陀,他們的見地也會是經常搖擺改變的。我們將聽從誰的話語呢?弗雷德和瑪麗珍,還是佛陀?佛陀每一天從早晨醒來到夜晚就寢,他的見地未曾更改。即使我們在夜半喚醒佛陀,他的見地仍然是一樣的。這並非因為佛陀頑固不化,或是主觀武斷;這是因為佛陀的觀點見解,奠基在對本初善之實相的確信,而不是對【我】的概念的確信。
交友之道,見賢思齊
在交友的同時,我們也在培養對彼此識見的影響。如果我們要統御世界,就必須留心自己與何人為伍,以及他們的影響力。見到弗雷德和瑪麗珍成天坐在沙發上面,吃著洋芋片,咔嗒咔嗒地按著電視遙控器,然後我們想:「喔,那看來真是有趣,我也來這麼做。」上班的時候,我們的朋友總利用午餐休息時間,在背後談論其他同事的是非,過了一陣子,我們漸漸覺得這很有意思。我們最好的朋友老是向他的小孩子大聲叫嚷,於是我們也開始這麼去做,對自己的孩子粗聲粗氣。
我們修行的前期,即使我們渴望運用明辨洞察於一己的行為之上,有時候,與人相處時,我們就是無法抱持老虎的視野。我們忘記了業力的律則;我們的心力滲漏,風馬減弱。我們的明辨洞察力逐漸地衰微,放棄了努力精進的意志。【墜撲】使我們的識見變得粗糙厚重,更遺忘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的慈悲心縮小了。如果我們老是和不善的朋友為伍,進過一段時間,我們想也不想地就跟隨著我們朋友的舉止言行——甚至去偷盜或傷害我們的家庭——我們的高尚品質便完全汙損了。在一個鼓勵惡行的環境當中,是難以與我們的風馬相連接的。
然而,若我們的朋友行為純正,他們便會對我們產生正面性的影響。我們想:「哇,弗雷德真是氣極了,可是他居然還放得下,也許我也可以向他學習寬懷一點。」或是:「瑪麗珍開始學習禪修之後,似乎不像從前那麼地急躁莽撞了,我也該學學打坐。」佛法教導我們,擁有一個具德的朋友,比擁有一千個不具德的友人,還來得更好些。
放置此身於關愛與慈悲的搖籃之中
統御的國王與皇后,認為每個人都是朋友,因為他們對本初善持有堅不可摧的信念;他們的意圖總是在生起悲心。他們可以伸展其智慧與慈悲的如意寶珠,甚至到一隻剛在車子擋風玻璃上滴落鳥糞的鴿子身上。我們其他人則不然。我們仍然局限於【我】的不安穩心態裡。雖然在我們每天的修行的日課裡,或曾有親見平和及穩定性的短暫一瞥,然而我們剛剛萌發的風馬能量,還像孩童,正蹣跚學步呢。
為使風馬強壯興旺,我們必得要明辨自己心理和生理的環境狀況。香巴拉法教指導我們,應把我們自身放置於【關愛與慈悲的搖籃中】。在虎之道上,我們從對自己溫柔仁慈開始,這意味著去培養能使我們風馬增強的,種種的念頭、思想,以及外在的朋友圈子。認識欣賞我們的生命和周遭環境對一己的作用,以老虎的眼光來檢視我們的人際關係。與不善之友為伍,不論是自己腦海裡的思潮,或是所謂的朋黨,只會加強我們的妄念和負面態度。不具德的友人就像是白蟻一般,蛀食殆盡我們的高尚品質。老虎知道生命是可貴的。然而,我們要與誰共度這珍貴的時光呢?
如果我們讓自己被負面情緒所帶領著,很有可能地,我們就會找一些朋友,可以在一個很小的世界裡覺得安逸舒適,一起分享諸多抱怨、厭惡的事情,以及欲望等。在選擇和哪些人共同打發時間之時,我們先試問自己的態度是什麼?我們是在支持強化自我的大本營呢?還是在尋求更深層的友誼基礎?
在修禪中,我們運用心的自然清明,如同與善友為伍般,來作為一天的開始。我們在創造較少煩擾的氛圍,這個環境遠離困惑的侵襲,像是立即產生妒忌和競爭之反射反應的各種襲擊。我們與佛陀為伍,好比是傾聽一個好朋友告訴我們真理和真相。即使很多時候我們蠢動不安,想要走開,我們還是決定要留下來,因為我們認識到,不管我們有時或覺得不太舒服,我們的朋友深深關心我們的福祉。以這樣心的自然力量,我們每天提醒自己我們的本來面貌——好良善。
東方大日是我們本具的智慧
有一位藍色的佛,其名為普賢王如來(Samantabhadra),意為一切皆善。藍色象徵所有眾生的本性,原像是無雲天空。當我們抬頭仰望所見的天藍——那是我們的本然天性。如果我們安住於心的自然能量之中,懷疑和猶豫將自動蒸發消失,而我們更能體驗到那美善。如天空一般,它是空的;因此它能容納順應萬事萬物。猶疑一己的本性,或與不善之友相處,不論是人們或我們心理的負面態度,更好像雲朵。我們看見雲朵,深信它們是實在的,但是在雲層之後,太陽在閃耀,光照世界。東方大日是我們本具的智慧。如果我們選擇更加地信賴、滋養東方大日,我們就會減少被雲朵障蔽、影響的機會。
當我們對本初善的確信逐漸安穩下來,我們便能以純正真誠的用心來推己及人。藏文中,表示朋友之意的一詞是【幫助者、貴人】。根據西藏的習俗,每當我們與某人會面,第一件事是以一條白色的絲綢圍巾,呈獻給對方,象徵友誼的意向。我們用希望、祝福先去幫助他們的心意,來歡迎每一個人。幫助他們的想法,是慈悲;知道我們應該如何做,是智慧;真正去從事行動,則是勇氣。智慧與慈悲的如意寶珠,即是真實友誼的基底。
有時我們像是獨自坐在遊戲場的孩童,一心翼望擁有更多的友伴。但是,若我們總是駐留在這種不成熟的狀態中——想要得到,不想要付出——結交朋友是很困難的。我們欠缺了友誼中基本的交換作用。以自私的心態,要想統御這世界,根本行不通,因為我們只拿,不予;一旦我們得到什麼,別人會從我們身上把它拿走。在這種情況底下,沒有人可以積聚功德。相反的,若是幫助朋友,我們助其完成心願,也完成了我們的心願。幫助友人,會增加他們的能力及意願來幫助我們。
友誼會中斷,是當我們不再去幫助我們的幫助者,因為我們視友誼為通往【我】的單行道。每一回,人們來詢問我對其親密關係的忠告,我可以僅僅從他們提問時的態度,來預測他們的未來。如果他們只是訴說另一半如何如何地不為他們做什麼事,我便明白這一關係大概是走到了盡頭。若我所聽到的,是:「我需要更多的支持,我需要更多的愛,我需要更多的關注;我的顧慮需要被理解。」我便視此為他們的友誼已經崩潰的徵兆。這些陳述,都是絕望的症候。雖然它們可能都是真切的,但他們已忘記了友誼是雙方面的事。他們不能在人際關係的起起落落裡作適當的調節。友誼基於業力,如你幫助了某人,你們之間的友情增長;如你完完全全地自我沉溺,只關心自己,你的婚姻和友誼是不可能會持續下去的。
友誼 —— 一種精神性的修持
要創造一個持久的關係,需要繼續不斷的明辨洞察和精進。這是說在考量自己究竟可以得到多少之前。先考量我們願意付出什麼,這也許看起來頗不簡單,不公平,但如果我們要成為一名真實的朋友,我們應該總是考慮著:「我能為我的朋友做什麼呢?」「我可以如何去支持她?」「我如何能夠多關懷他一些呢?」基於此一原因,在我們發展友誼之先,便應反省這一關係將要求我們什麼,然後確定我們可以去堅定持守此一承諾。
以這樣的態度,友誼便成了一種精神性的修持,教導我們成為堅強、順應,以及慷慨的人。我們的親和仁慈製造出一個力量的場域——【汪淌】(wangthang)——那是一種純正真誠的品質展現,從我們與德行的密切熟稔中成長。若我們越是平和、愉快、和大方,我們就越能吸引更多的朋友,以及所需的其他事物。
覺悟的統御君王與皇后,他們是所有人的朋友;對眾生的福祉,他們有極為強烈、不退轉的承諾。如此這般之精神性的善友,是無我無私的,充滿悲心。他們幫助他人,使其能幫助自己。不僅引導眾生到正道上,他們關懷眾生,無所不至。即使是敵人,他們也都視其為未來的朋友。
當我們生活得有意義,啟發別人亦能如此去做,我們也能夠成為他人精神性的善友;作為這種善友,需要有老虎的謙恭:因我們深深知道,與他人共處共事的同時,我們也就是與自己共處共事。怎麼樣能夠來統御世界呢?我們得和這世界成為知己的朋友。如此一個在虎之道上實際有用的思維修行便是,我如何能成為我自己、和他人的真正朋友?我應該培養什麼,摒棄什麼?在思維這類問題時,我們要請自己的心扉敞開;這就是我們在早晨醒來時,能夠馬上成為世界之友的原因。
——節選自《統御你的世界》 薩姜米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