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有人賣「武大郎燒餅」,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 武大郎賣的炊餅,不是燒餅,甚至根本不是餅。
炊餅,古時稱為蒸餅,是使用籠屜蒸製而成的食物。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仁宗廟諱貞(應作『禎』),語訛近蒸,今內廷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就是說,因為宋仁宗名叫趙禎,「禎」與「蒸」音近,時人為了避諱,便把蒸餅改稱為炊餅。
《水滸傳》裡面原文寫到:酒至五巡,武松討個勸杯,叫土兵篩了一杯酒,拿在手裡,看著武大,道:「大哥在上,今日武二蒙知縣相公差往東京幹事,明日便要起程。多是兩個月,少是四五十日便回。有句話特來和你說知,你從來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來欺負。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籠炊餅,你從明日為始,只做五扇籠出去賣;每日遲出早歸,不要和人吃酒…
很顯然,這個炊餅是蒸出來的。而燒餅卻是用火烤出來的。
炊餅不是餅,也不是饅頭。饅頭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說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擒拿孟獲之後,在過瀘水時受到以前戰死的冤魂的阻撓,需要用人頭祭祀河神。為了順利過河,聰明的諸葛亮用麵粉做成人頭的模樣,用豬肉牛肉餡料填充在裡面,這就是饅頭的由來。
《水滸傳》裡面同樣寫到過饅頭,就是孫二娘開的黑店,做人肉饅頭。
我們今天的饅頭,已經沒有餡料了。
而很多買燒餅的為了蹭熱度,居然號稱「武大郎燒餅」。蹭熱度不是錯,不過還是別鬧笑話才行。
如果您有不同看法,歡迎關注這個公眾號發表自己看法。
我是美食作家周六六,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關注六六,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