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的炊餅不是餅

2021-03-05 璐璐書屋

    經常看到有人賣「武大郎燒餅」,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 武大郎賣的炊餅,不是燒餅,甚至根本不是餅。

    炊餅,古時稱為蒸餅,是使用籠屜蒸製而成的食物。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仁宗廟諱貞(應作『禎』),語訛近蒸,今內廷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就是說,因為宋仁宗名叫趙禎,「禎」與「蒸」音近,時人為了避諱,便把蒸餅改稱為炊餅。
    《水滸傳》裡面原文寫到:酒至五巡,武松討個勸杯,叫土兵篩了一杯酒,拿在手裡,看著武大,道:「大哥在上,今日武二蒙知縣相公差往東京幹事,明日便要起程。多是兩個月,少是四五十日便回。有句話特來和你說知,你從來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來欺負。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籠炊餅,你從明日為始,只做五扇籠出去賣;每日遲出早歸,不要和人吃酒…
    很顯然,這個炊餅是蒸出來的。而燒餅卻是用火烤出來的。

    炊餅不是餅,也不是饅頭。饅頭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說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擒拿孟獲之後,在過瀘水時受到以前戰死的冤魂的阻撓,需要用人頭祭祀河神。為了順利過河,聰明的諸葛亮用麵粉做成人頭的模樣,用豬肉牛肉餡料填充在裡面,這就是饅頭的由來。
    《水滸傳》裡面同樣寫到過饅頭,就是孫二娘開的黑店,做人肉饅頭。
    我們今天的饅頭,已經沒有餡料了。

    而很多買燒餅的為了蹭熱度,居然號稱「武大郎燒餅」。蹭熱度不是錯,不過還是別鬧笑話才行。

    如果您有不同看法,歡迎關注這個公眾號發表自己看法。

    我是美食作家周六六,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關注六六,健康長壽!

相關焦點

  • 正說古代「炊餅」起源,還武大郎「竇娥之冤」,以史漲識!
    提及「炊餅」二字,相信給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歷史人物非武大郎莫屬,沒有之一,只有唯一。「炊餅」既讓武大郎這三個字「威名遠播」,又讓他「臭名昭著」,真可謂是成也炊餅,敗也炊餅!關於炊餅和武大郎的說法多種多樣,參差不齊。
  • 《水滸傳》武大郎賣炊餅為何一賣一整天?早點回來不行嗎?
    今天小編分享要分享的不是武松,而是武松的哥哥,武大郎。為什麼武大郎賣炊餅為何一賣一整天?早點回來不行嗎? 炊餅外部有些幹焦,呈琥珀色,內部有一夾層,夾層內是鹽和胡椒粉等,外焦內柔,韌性十足,吃時必須口咬手撕,富有彈性。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黑旋風喬捉鬼梁山泊雙獻頭」曾提到燕青與李逵讓劉太公「煮下幹肉,做下蒸餅,各把料袋裝了,拴在身邊,離了劉太公莊上。」這裡的蒸餅就是炊餅。據說,因為避宋仁宗趙禎的名諱,宮廷上下都把蒸餅喚作炊餅,這種叫法很快傳到了民間。
  • 武大郎炊餅 陽穀三絕,翻板翻轉燒餅爐
    一日生意不佳,武大郎剩炊餅回家,正逢蒸鹹菜絲不多,夫人便把炊餅切開夾食,感覺其味極佳,便同丈夫商議炊餅、蒸鹹菜絲並賣,時日不長,果然生意火爆。武大郎便特邀弟武松和陽穀知縣來家吃酒,鄰居王婆主動前來幫助料理,並把自家唯一的一個老南瓜帶來製作成粥,知縣吃後讚不絕口,提筆寫下「陽穀三絕字號。從此,武大郎後代便以「三絕「謀生。
  • 【食林秘史】炊餅
    《金瓶梅》與《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炊餅,都是同一種寫法,都是「炊餅」。  當年武大郎與潘金蓮在陽穀縣開店,主要經營炊餅。炊餅是什麼?  那麼多的麵餅中,武大郎做的炊餅,究竟是什麼樣子?  有人說是山東煎餅,也有人認為是烤餅、燒餅之類。這些都不是。因為煎餅是攤的,烤餅、燒餅是烤的、烙的。而炊餅是蒸的。
  • 武大郎為何對潘金蓮失控?根源在於他早出晚歸,回家也只幹一件事
    一切罪惡的根源都是由於武大郎外出時間太長,給了如花似玉的潘金蓮撩漢的機會和時間。武大郎早出晚歸賣炊餅,平時在家裡也忙著做炊餅,根本沒有時間和潘金蓮說幾句話。武大郎的生活簡單說,每天都是機械地重複:做炊餅,吃飯,睡覺,出去賣炊餅。導致對自己的老婆完全失控了。
  • 武大郎生活錄2:皇帝說蒸餅侵犯他的名字權,楞是讓我改成了炊餅
    我叫武大郎,是一個賣炊餅的,說高大上一點,就是小微企業的老闆。最近有點心煩,還是因為名字的問題,不過不是我的名字。事情是這樣的,其實我的炊餅原先不叫炊餅,而是叫蒸餅。從我開始做這個的時候,就這麼叫了。我這個炊餅本來賣得好好地,打響了品牌,現在改名了,生意差了許多啊。其實這件事我並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之前聽人說寺裡的觀音菩薩也曾改過名。觀音菩薩在唐朝之前叫觀世音呢,後來李世民當了皇帝,為了避諱李世民的名字,觀世音菩薩就把"世"去掉了,改成了觀音菩薩,也叫觀音大士。
  • 水滸傳武大郎中毒事件幾個鮮為人知的細節:炊餅、脆梨、九叔老婆
    楊角風談水滸第15期:水滸傳幾個鮮為人知的細節,大郎的炊餅、鄆哥的脆梨、九叔的老婆!一、先談談武大郎的炊餅,這究竟是個啥玩意,咋做的,好吃不好吃?楊角風目前住在杭州,在杭州有一條特別著名的老街,叫南宋御街,挨著南宋御街的叫河坊街。
  • 《水滸傳》中的鄆哥,是害死武大郎的元兇,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鄆哥道:『……我說出來,只怕賣炊餅的 哥哥發作!』」鄆哥和王婆扭打起來,被王婆扇了兩個大耳刮子,小猴子打不過老虔婆,一邊罵一邊哭,就去找武大郎告狀了。向武大告密鄆哥從王婆那裡出來,找到武大郎,先假模假樣寒暄兩句,然後暗示潘金蓮偷腥,卻不說對象是誰,武大郎為了套話,許諾他十個炊餅,這小子卻說炊餅不管用,要吃喝一頓。畢竟平常也賺不了幾個錢,趁著手握驚天大秘密,當然要敲詐一頓啊。你瞧,這是好人會做的事兒麼?
  • 哪些餅類小吃比較受歡迎,這樣的生意才值得一試
    要做餅類的生意,雖然餅類的種類特別的多,不過並不是每一種餅類都適合消費者的口味,我們只有緊跟住消費者的消費趨勢,把握住消費者的胃,才能在餐飲行業立足下去。每一年有不少的餐飲店倒閉,也有不少的餐飲店像旭日一樣東升,把握住朝陽,也不能錯過美麗的夕陽,這樣才能紅極一時,卻不倒下。
  • 說說小吃攤上「餅」的由來
    但是,在你對著今天各式各樣、品種口味眾多的「餅」大快朵頤時,你可也和筆者一樣發出過這樣美妙的食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入到我們華夏民族的煙火生活中的疑問呢?《說文解字》上記載:「餅,面餈也。」「餈」後來寫做「餈」,是把稻米搗碎以後製成的食物。如米餅,直到今天,我國的南方都還有用糯米製作的米餅,我們通常叫它「餈粑」。
  • 武大郎炊餅帶餡?從《水滸傳》裡打撈宋代生活遺痕
    逛東京御街,品嘗早市炊餅,聆聽商販們的太平歌;租頂轎子,到大相國寺拜佛燒香,順便挑選書畫古玩;邀二三好友同上樊樓,尋個僻靜閣子,痛飲一杯「眉壽」;簪上一朵花,到瓦舍勾欄欣賞小唱;待天色將晚,入住熙熙樓客店,體驗一把自炊式打火……繼《細說宋朝》《南宋行暮》後,文史學者、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虞雲國依託其數十年宋史研究成果
  • 潘金蓮穿越竟然有4個武大郎,武松變壞了?這網劇很良心
    女一號馮越 扮演的潘金蓮,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竟然穿著結婚的衣服,正在期待著新郎是誰,新郎進來了,竟然是趙四版本的武大郎,說話動作聲音都跟趙四一樣,這是她才知道原來自己變成了正在出嫁的潘金蓮,自己直接暈了過去。
  • 武大郎長得矮小的原因是什麼?原來不是先天性的,而是被朋友坑的
    舉例來說,武大郎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書中寫到武大郎身高不到五尺,面目極其醜陋,因而有「三寸不爛之舌」之名。家境貧寒,但對哥哥很有感情,二人相依為命,是他把哥哥含辛茹苦地養大了。由於窮,又沒有什麼技能,每天只能靠賣炊餅過活。性格中雖有懦弱之弊,但也包含了中國農民的優良品質,如勤勞踏實。
  • 唐朝人最愛吃的美食:胡餅,蒸餅和湯餅,為什麼全是各種餅?
    蒸餅雖然在名字裡帶了一個餅字,但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餅,而是類似於饅頭的一種麵食。由於製作時需要用到籠屜蒸,所以被稱為蒸餅。在古代,製作蒸餅時需要控制火候,非要在麵食上蒸出一個十字的裂紋才算上品。《晉書.何曾傳》中說:「蒸餅上不坼十字不食」,意思是如果蒸不出十字的裂紋就不好吃。陸遊也曾經寫過詩:「蒸餅猶能十字裂,餛飩那得五般來」,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 不要小瞧武大郎家「寶貝」,在當時可是「搶手貨」,好多人吃不到
    不過,今天我們不談「梁山好漢108將」的英勇事跡,單來扒一下武松「大兄弟」武大郎的故事。世人皆知,武大郎跟媳婦兒潘金蓮的故事,在「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當中鬧得沸沸揚揚。不過,你可一定不要小瞧武大郎家的另一個「寶貝」,在當時可是「搶手貨」,好多人吃都吃不到的!
  • 武大郎很窮嗎?其實他很有錢,完全能養活潘金蓮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武大郎又矮又窮。矮是真的,窮不是真的,雖然比不過富二代西門慶,但養活潘金蓮沒問題。武大郎的發家史和西門慶有相似之處,那就是他們都靠婚姻獲得了不少的好處。張大戶是個懼內的人,只好將潘金蓮許配給鄰居武大郎,還白給了武大郎不少嫁妝,而且潘金蓮自身也有些積蓄,武大郎從此開始發跡。武大郎娶了潘金蓮後,就在市中心花了十多兩銀子典了一個兩層小樓。在明代,一個七品官的俸祿是7.5石米,大約3兩多銀子。而且在市中心賣炊餅生意肯定好,賣的也要貴一些。
  • 武大郎生活錄第一期:我叫武大郎,家住河南開封,是一個老北宋人
    我叫武大郎,是一個賣炊餅的,說高大上一點,就是小微企業的老闆。我出生於大中祥符七年,也就是公元1014年,今年是慶曆元年,我已經27歲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個慶曆元年是啥意思,它就是一個皇帝的年號,當今的天子是趙禎。
  • 古人的麵食,原來都叫「餅」!
    餅,是我們中國人經常吃的麵食之一。我們現代人對「餅」的理解就是扁圓形的面制食品,如大餅、燒餅、煎餅、月餅等。但古代的餅卻和我們今天所說的餅差別很大。 餅,是我國古代麵食的總稱。 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餅,面餈也。」
  • 胡餅湯餅蒸餅,唐朝的「全餅宴」,為何唐朝人對餅情有獨鍾?
    《說文解字》中對於餅的解釋為「餅,面餈也。」可以看出古人和如今人對於餅食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在古人的眼裡,可以稱為餅食的食物就是將麵粉摻水以後製作出的食物。所以不管是饅頭和包子,甚至於餃子也可以稱之為「餅食」。而戰國時期已經有「餅食」的記載,《墨子.耕柱》中就講述了一個人偷竊他家做的餅的故事。而在唐朝,餅食也是唐朝人最喜愛的主食之一。
  • 一間茶室 ▏平反潘金蓮和武大郎(本名武植)
    小說形象:《水滸傳》中的千古「蕩婦」。於是東家懷恨在心,把她嫁給了賣炊餅的武大郎。武大郎身高不足五尺(1.3米),面目醜陋,綽號「三寸丁谷樹皮」。無論是生理上還是物質上,他都無法滿足潘金蓮。後來,潘金蓮與西門慶偶然相遇。西門慶本就好色,而潘金蓮見他既有錢,人又很帥,就動了心。經王婆撮合,兩人如同乾柴烈火,燒到了一起。沒有不透風的牆。不到半月,兩人的姦情傳得滿城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