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重大項目牽引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去年以來,面對疫情衝擊,全省各地區各部門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緊盯國家政策謀劃項目,嚴謹務實推進項目,形成了以大連灣海底隧道、大連恆力石化、寶來巴賽爾、華晨寶馬鐵西工廠、沈白高鐵、清原抽水蓄能等為代表的重大項目梯隊。
即日起,遼寧日報推出「開局2021·重大項目進行時」系列報導,記者深入全省各地,在火熱的項目建設現場,感受開局之年起步之時的「遼寧熱度」與「遼寧信心」。
海上,抓斗船、長臂挖掘機、伸縮臂挖掘機等設備聯合作業,歡暢轟鳴;
陸上,200多名工人在保溫棚內熟練完成綁紮鋼筋、混凝土澆築等工序,鋼板上那條寫有「北方首條海底隧道獻禮大連市民」的標語,耀眼醒目。
1月12日,在我省重點項目——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現場,冬日的寒風擋不住建設者的熱情,伴著機器的轟鳴聲,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呈現在記者眼前。
南有港珠澳,北有大連灣。
大連灣海底隧道,借鑑港珠澳大橋沉管施工的成熟技術,是我國北方開建的首條海底沉管隧道,其建築團隊基本包括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原班人馬,整個工程預計2023年竣工通車。
「整個工程進展順利。一個多月前,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實現了我國寒冷地區首條海底沉管隧道建設零的突破,目前我們正在為第二批沉管安裝打基礎。」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項目總經理部總工程師張海英說。
沉管工程,是大連灣海底隧道核心控制性工程,難度極高。首先要將在陸地上預製的重達數萬噸的沉管密封管口後依靠浮力一節節運到海中,再沉入海底,對接成為隧道。在這一過程中,施工需要面對複雜的海底地形和水文條件,藉助海洋氣象預報找到精確的窗口期。大連灣海底隧道全長5.1公裡,共由18節沉管組成,單節沉管最大重量約6萬噸,相當一艘航空母艦的排水量。
為確保沉管安裝萬無一失,研發團隊歷時三年攻關,科研立項25個,完成專項施工方案140項,克服了對接端水域狹窄、帶纜方式繁瑣、沉管縱坡大、安裝精度要求高等諸多技術難題。
首節沉管安裝當天,歷經17小時連續作業,長135米、寬33.4米、高9.7米、重約4.1萬噸的沉管成功沉放海底,與北岸暗埋段實現精準對接。
張海英信心滿滿地說,萬事開頭難,邁出了第一步,後期的沉管作業一定會越來越熟練、越來越順暢。今年預計完成9節沉管安裝,佔整個工程量的50%左右。
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進入2021年,工程按照時間節點有序推進,陸上施工最繁忙的當屬沉管預製。
記者在現場看到,戴著棉帽、身著棉衣的工人將一根根鋼筋綁紮成一個個鋼筋籠。經過混凝土澆筑後,這些火柴盒形狀的巨型管節將連接成一個重達數萬噸的標準沉管。
冬季澆築管節在國內尚屬首次。受嚴寒天氣影響,如何保證混凝土澆築質量成為最大難點。為此,施工方重新制定了混凝土配合比,定製專用減水劑,做好混凝土溫度控制及後期蒸養等工作,確保冬季施工正常進行。
「任務艱巨,很辛苦,但十分光榮!」項目總經理部第三工區總工程師張超告訴記者,這個項目意義重大,工人們對冬季不停工沒有任何怨言,大家都卯足了勁兒,盡最大努力,堅決完成建設任務,為遼寧振興發展貢獻力量。
據介紹,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建成後,大連市將新增一條縱貫南北的快速通道,從而緩解大連主城區南北交通的瓶頸問題,拓展大連城市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