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來自臺灣、就讀臺灣大學二年級的鄧欣容。現在正在Youth Space擔任實習生。
還沒來這裡之前,我害怕自己不習慣異地,所以在臺北睡前都會聽李志的《我愛南京》催眠自己。幸好抵達之後,發現南京確實是個蠻可愛的城市——比如說來到這裡的第三天,就在路邊遇見一隻喝茫的貓。真是感覺太親切了。
初到公司時,我十分緊張、皮繃得緊緊。空間裡的老大們卻溫暖地化解了我僵硬的情緒,用最柔軟和煦的笑容盛接了我的擔憂。正如「Youth Space」所體現的,老大們都是一群活力爆棚、激情滿點的年輕人。我想,這樣的特質便是經營青創、陪伴青創不可或缺的要素。
因為在臺灣時,我也曾在「社企聚落」和「臺大車庫」工作過(兩者都是類似於孵化器的青創空間),心中便偷偷地比較了南京與臺北眾創空間的差異——兩者在格局設計上大抵是相似的,都營造了輕鬆、開放的氛圍,裝飾簡約、具現代感,並且有演講廳、會議室等。但臺北的空間佔地小了許多,能容納的企業僅十多家;Youth Space卻驚人地有將近40多家企業進駐。
另外一個我很羨慕的便是——這裡有Youth Coffee!它提供了一個可以吃吃喝喝的空間,促進了流動性,同時也成為Youth Space品牌推廣的一環。提到品牌推廣,在臺灣,也較少見孵化器將自己視為一個品牌經營、試圖將一模式推展至各地。
我認為這是個良好的理念——透過複製成功經驗,減少各自發展的耗能——或許值得臺灣借鑑與學習。
(圖說:來到空間的第一天,伍總監請的冰拿鐵非常好喝。)
回頭說說和空間裡老大們相處的體會,我想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大家勇猛的食量了。每到午餐時間,我用盡洪荒之力還吃不完食物,但老大們早已經吃飽在剔牙,我和我的胃都驚呆了,暗自感到得好好檢討才是。
空間附近有非常多的食物——雞湯麵/飯、黃燜雞米飯、蘭州拉麵、牛肉麵、盒飯(我們那叫便當)等等,每一項的份量都十足巨大。至於口味上,的確比臺灣重一些——比較鹹、辣和油。南京這的微辣,臺灣人已經承受不起啦。幸虧老大們都非常貼心,會請老闆替我們做「不辣的」。
「吃得好工作效率高」是伍總監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來到空間的這些時間,我們的確吃得又好又撐!
(圖說:午餐已經飽的一塌糊塗,回去的路上老大甚至還會塞冰棒給我們吃!)
接下來可得認真談談工作方面了。
第一天,企業發展部的王部長便建議我們,先將空間裡頭各個項目的位置與大概內容暸解暸解。我發現,南京這兒的創業項目和臺北亦有些差異——我個人認為,這兒的項目較臺北更側重技術的發展,諸如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科技,利用這些新的專業技術提供好的商品;而臺北則較多「軟性」的創業項目,意即提供服務、思考新的服務流程和商業模式。以解決社會問題同時得以營利的社會企業也很興盛。
但兩地仍有一些共通點,例如主打「教育」的創業項目不論在這或臺北都非常的多,試圖透過網路的便捷性提供新的學習可能。
(圖說:略舉一個臺灣的新興教育平臺——「均一」為例。)
另外,初來到空間,便有幸遭遇一樁這兒的大事——「南郵科技成果推介交流會暨青創空間一周年答謝酒會」。因此頭一週,老大們全都專心致志地在進行相關的前置準備,力求當天的活動完美順利。我們實習生們也必須屏氣凝神,作為最好的作戰夥伴——內心則暗自慶幸,真是幸運才能趕上這樣的盛會!
活動當天的確非常精彩,我們站在後頭聽了八項科研項目,感到大開眼界。透過這樣的方式將高校中的科研項目將產業和資本對接、轉化科研成果,使學術研究參與生活和社會,令人期待。
活動當天,營運部的我們都穿上了白色襯衫、別上綠色領帶,上頭有著小蜜蜂——象徵著大家勤勞不懈的精神。我感到自己確確地是團隊的一份子,為成就一個好的日子而歡喜。同時,我也很驚嘆Youth Space僅營運一年,便已經有著許多耀眼的成果結晶。
今天是實習的第二個禮拜了。
我漸漸地習慣了南京城市生活的步調、慢慢地融入了空間大家工作的氛圍。我喜歡南京微涼的天氣、喜歡南京熱鬧的街頭,我喜歡公司裡老大風趣地講著「小紅帽為什麼平胸」等無釐頭的冷笑話、喜歡大家熱情地向我們推薦遊玩景點還有「當然是選擇原諒她」之類的表情包。
我喜歡一步步地暸解南京的創業生態、慢慢感受這兒的眾創環境。
我期待自己用心學習、努力付出,將這些日子發揮最大的效益!(當然也期待自己吃遍南京美食、逛遍南京景點)
Youthspace·青創空間
南京市鼓樓區新模範馬路66號南郵大廈一二層
聯繫電話:025-83619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