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速度前所未有,20年內將有500多種動物消失!

2020-12-22 八兩科學

在過去幾億年裡,地球曾出現過幾次生命多樣性驟減的情況,其中有5次非常慘烈,被稱為「五大滅絕事件」。而在人類誕生的20多萬年裡,地球物種流失的速度是過去前所未見的,特別是在近200年來。有科學家認為人類正在引發另一次滅絕事件——第六次大滅絕。來自國際研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未來二十年內,將有500多種陸生動物瀕臨滅絕。

來自墨西哥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學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報告稱,野生動物貿易和其他人類活動的影響已經導致上百種動物滅絕,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數百種物種推到滅絕的邊緣。在整個20世紀,至少有543種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了。而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幾乎相同數量的物種很可能滅絕。

團隊研究了極度瀕危物種的數量和分布(數據來自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和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在分析的29400個物種中,發現數量只剩不到1000的物種有515種:哺乳動物74種、鳥類335種、爬行動物41種、魚類65種。其中有一半物種剩下不到250個個體,大多數高度瀕危物種都集中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而且這些地區物種瀕滅的主要因素是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在進一步的分析表明,自1900年以來,累積喪失的哺乳動物和鳥類超過237000種。在過去的100年中,地球上脊椎動物滅絕數量已經超過400物種;如果在正常演化進程中,400種物種滅絕一般需要10000年以上的時間。

報告指出,導致物種滅絕是因素有棲息地破壞、過度狩獵、有毒汙染物、外來物種入侵及氣候變遷,但最主要因素來自野生動物貿易和人類活動。同時這些物種的滅絕可能會與其他物種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漣漪效應)。因為有84%數量不足5000的物種是和數量僅剩不到1000的物種生活在同一個地區。這為連鎖反應創造了條件,其中一個物種的滅絕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使其他物種處於更高的滅絕風險中。

舉個例子:蜜蜂若滅絕,植物便難以授粉,進而走向消失。當海獺(海膽的主要捕食者)被過度捕獵,會導致以海藻為食的斯特拉大海牛滅絕。砍掉一棵樹表面上是少了一棵樹,但背後也少了已知及未知的生物。

另外雖然目前學界將物種滅絕集中在鳥類、哺乳類和兩棲類動物上,但是也有研究報告指出,在過去200年裡,全球已有571種植物被滅絕,植物滅絕的速度並沒有比動物差多少。

論文作者、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生態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傑拉爾多·塞瓦洛斯(GerardoCeballos)表示:「目前物種的滅絕速度比6500萬年前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高,我們為應對未來二十年的滅絕危機所做的努力將確定數以百萬計物種的命運。我們要決定我們留給後代的世界是一個可持續的世界,還是一個荒涼的世界!

Tips:地球五次大滅絕:奧陶紀-志留紀滅絕(4.5-4.4億年前,25%的海洋科及60%海洋屬生物滅絕)、泥盆紀後期滅絕(3.75-3.60億年前,70%海洋生物滅絕)、二疊紀-三疊紀滅絕(2.5億年前,95%物種滅絕)、三疊紀-侏羅紀滅絕(2億年前,75%物種滅絕)、白堊紀-第三紀滅絕(6500萬年前,60%海洋生物及恐龍在內的18%陸生脊椎動物滅絕)。

—END—

相關焦點

  • 研究稱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推進
    早在2015年,由史丹福大學生物學家Paul Ehrlich領導的科學家團隊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聲稱地球正在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引發生物多樣性快速下降。現在,研究人員以新的研究報告的形式提供了最新的信息,發現生物滅絕的速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科學家們擔心這可能會掀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對人類的生存構成真正的威脅。2015年的論文概述了一種新的大規模滅絕事件,除了之前確定的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之外,還稱已出現了一種新的大規模滅絕事件。
  •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悄然來襲,無人可以置身事外,學習拯救地球吧!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以悄然來襲,這次有誰能成為拯救地球的英雄?目前,全球的焦點聚焦在新冠、種族歧視、全球經濟之上。但你知道嗎?「我們已經進入了第六次大滅絕。根據我們的研究和我們親眼所見,滅絕危機非常嚴重,我們所有人在未來10年到50年的行為將決定人類的未來。」
  • 第六次大滅絕真的在發生嗎?科學家:真正可怕的是它正在加速
    因此,滅絕不僅僅意味著一個物種的消失,也意味著其他很多物種可能面臨同樣的命運,最終像蝴蝶效應一樣迅速蔓延,導致滅絕速度越來越快。這在生態學上,被稱作滅絕級聯效應。除非我們能夠迅速切斷這個過程,否則整個20世紀生物滅絕的數量,可能在21世紀只需要幾十年就可以達到。
  • 已滅絕的烏龜,為何如今再次出現?科學家:警惕第六次大滅絕
    地球上曾經經歷過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分別是距今4.4億年的奧陶紀大滅絕、距今3.65億年前泥盆紀大滅絕、距今2.5億年前二疊紀大滅絕、距今2億年前三疊紀大滅絕以及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至於這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科學家猜測很有可能已經在向我們來了,如今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正在不斷加劇,而人類就是推動這第六次大滅絕的始作俑者。
  • 2019年已滅絕和2020將要滅絕的物種
    有一些物種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但在2019年之前就永遠地消失了。在新的2020年,仍有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已經滅絕的物種2019年12月23日,中國水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稱,長江又一特有物種「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 第六次大滅絕或真的來了!地球生命會走向「終結」嗎?
    對於地球來說,生物可以說是維持生態平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們也是構造生態鏈最為基礎的一部分,如果它們都消失或者滅絕了,那麼這個基本的生態鏈系統將可能不復存在。地球生命鏈也將從此消失。而要想再次出現,也就可能會進入到一個新的進化過程。在過去,我們地球經歷了五次的生物大滅絕,可以說對地球生命的「抹殺」非常強。
  •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來了?巴西發現神秘病毒,美國諾如病毒爆發
    自從進入2020年,地球似乎就變得「多災多難」了起來。先是澳大利亞的山火從去年一直肆虐到了今年,造成超5億隻野生動物被活活燒死,當地的氣候環境和生態系統,都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想要後期自然修復,需要特別漫長的時間。如今,雖然一場大雨澆滅了澳大利亞的山火,可是卻又造成了洪澇災害,讓人們叫苦不迭。
  • 地球上有過幾次大滅絕?你知道嗎?
    二疊紀是爬行動物的時代,此時的陸地已經連成一片,形成了超級大的聯合古陸,海洋的面積已經被壓縮到最小。   當二疊紀末期到來時,巨大的陸地改變了地球的大氣循環,大陸的內部開始變得乾燥,氣溫甚至超過40度。不斷攀升的氣溫造成了海洋含氧量降低,海洋中不需要氧氣的細菌大量繁殖,它們釋放出致命的硫化氫,這對於其他動物來說簡直就是劇毒。
  • 地球共出現過5次物種大滅絕,人類離第6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在宇宙中運轉了46億年之久,46億年裡地球上的物種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演變,有些物種適應了大自然的變化存活至今,有些物種卻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災害中逐漸走向滅絕,有科學家統計出從古至今地球上一共出現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分別是距今4.49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3.77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1.95億年前的三疊紀物種大滅絕和
  • 還未戰勝新冠疫情,人類又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周一,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近幾十年來,物種滅絕的速度在加快,並且已經大大超過了我們的預期。該論文作者之一,來自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生態學教授Gerardo Ceballos Gonzalez表示,在2001年至2014年間,大約有173個物種滅絕了。這比正常滅絕速度快了25倍。
  • 人類將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奇趣冷知識
    如果與太陽相比,它在幾分鐘內釋放的能量相當於萬億年太陽光的總和,其發射的單個光子能量通常是典型太陽光的幾十萬倍。它將會剝掉地球的臭氧層,導致大量宇宙射線抵達地球。第三次生物大滅絕時間: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事件:導致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又稱:第三次物種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
  • 臺灣雲豹消失36年後重現?已滅絕的動物為何還能現身?
    也就是說距離上一次臺灣雲豹被發現,已經過去了整整36年了,在這36年來,這是臺灣雲豹被首次在野外發現。那麼,為什麼已經消失多年的臺灣雲豹會重現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臺灣雲豹緣何如此受重視?臺灣雲豹是貓科豹亞科雲豹屬下的一種動物,同時也是整個豹亞科下體型最小的動物。在整個雲豹科下一種有兩屬兩種動物,它們分別是雲豹和巽他雲豹。
  • 滅絕52年後現身,消失63年重回視野,為何物種屢次消失又出現
    2020年的一項科學研究指出,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陸地動物,飛禽類,海洋動物類總數量減少了3分之2,有人不斷猜測,這是否是第6次物種大滅絕到來的前奏,但在最近幾年,自然界中屢次出現動物滅絕後又重新出現的離奇故事。
  •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如果到來,科學家找到證據,人類可能是最大推手
    按照最新的數據計算發現,最近12萬年以來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已經達到極值,並且根據計算機模型,未來它們的滅絕速度還將快速的提升,科學家預計在2100年,還會有大約550種物種消失滅絕。地球生物發展史大約有38億年的歷史,目前已知已經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每一次發生都會導致當時地球上80%以上的物種消失滅絕。
  • 細思極恐的物種滅絕,50年已經消失了2/3,人類的孤獨還遠嗎?
    被擺上餐桌的動物報導說,這份名為《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的報告統計了1970年至2016年期間4392個物種、超過20000隻野生動物的數量變化,包括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爬行動物其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野生動物滅絕最嚴重,平均數量減少94%。報告稱,野生動物數量正出現「災難性的減少」,而且這一趨勢仍在持續,沒有放緩跡象。報告還警告說,地球生態系統的破壞正進一步威脅著100萬個物種,它們面臨著在未來數十年內滅絕的風險。
  • 地球歷史上經歷的五次大滅絕事件,期待不會有第六次
    地球上曾經出現過各種巨大災難導致這些物種的滅絕,而下面我們就要說一說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五大滅絕事件:第一次,奧陶紀大滅絕時間:發生於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事件:導致大約85%的物種絕滅。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紀,開始於公元前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 地球上第6次物種大滅絕,什麼時候到來?珊瑚在預示什麼?
    關於這次物種大滅絕到來也有多種觀點,有科學家認為是由於火山大規模爆發則導致地球進入了冰河時期,也有人認為是地球附近出現的超新星的爆炸,出現了伽馬射線導致地球臭氧層破壞,從而86%的物種在地球上消失不見。
  • 「第六次大滅絕似乎已無法避免」 ,這份對地球的診斷報告令人心碎
    |rizwanoor / twitter「第六次大滅絕似乎已無法避免,新生的物種數量已遠遠趕不上滅絕的數量……」每年我們都會看到大量滅絕動物的報告,甚至對此已經麻木。但物種滅絕到底有多嚴重,作為生態整體的地球,還健康嗎?
  • 90%以上地球生物消失!二疊紀的大滅絕,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地球形成46億多年來,共經歷過5次生物大滅絕。其中最嚴重的當屬第三次的「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98%的海洋生物和96%的陸地生物殉難。短短的50萬年裡,藍星的生態圈土崩瓦解。科學家們稱其為「大滅絕」事件,而我更傾向於叫它「大崩壞」!
  • IUCN紅色名錄發布更新,32000個物種瀕臨滅絕之危
    歐洲倉鼠曾經盛產於在歐洲和俄羅斯等地,但在整個範圍內種群數量均出現嚴重下降。研究表明,人口減少可能是由於繁殖率降低。儘管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一隻雌性倉鼠平均每年有20多隻幼崽,但如今發現,雌性倉鼠每年只生5至6隻幼崽。繁殖率降低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正在研究單一種植園的擴大,工業發展,全球變暖和光汙染等可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