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億年裡,地球曾出現過幾次生命多樣性驟減的情況,其中有5次非常慘烈,被稱為「五大滅絕事件」。而在人類誕生的20多萬年裡,地球物種流失的速度是過去前所未見的,特別是在近200年來。有科學家認為人類正在引發另一次滅絕事件——第六次大滅絕。來自國際研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未來二十年內,將有500多種陸生動物瀕臨滅絕。
來自墨西哥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學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報告稱,野生動物貿易和其他人類活動的影響已經導致上百種動物滅絕,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數百種物種推到滅絕的邊緣。在整個20世紀,至少有543種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了。而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幾乎相同數量的物種很可能滅絕。
團隊研究了極度瀕危物種的數量和分布(數據來自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和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在分析的29400個物種中,發現數量只剩不到1000的物種有515種:哺乳動物74種、鳥類335種、爬行動物41種、魚類65種。其中有一半物種剩下不到250個個體,大多數高度瀕危物種都集中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而且這些地區物種瀕滅的主要因素是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在進一步的分析表明,自1900年以來,累積喪失的哺乳動物和鳥類超過237000種。在過去的100年中,地球上脊椎動物滅絕數量已經超過400物種;如果在正常演化進程中,400種物種滅絕一般需要10000年以上的時間。
報告指出,導致物種滅絕是因素有棲息地破壞、過度狩獵、有毒汙染物、外來物種入侵及氣候變遷,但最主要因素來自野生動物貿易和人類活動。同時這些物種的滅絕可能會與其他物種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漣漪效應)。因為有84%數量不足5000的物種是和數量僅剩不到1000的物種生活在同一個地區。這為連鎖反應創造了條件,其中一個物種的滅絕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使其他物種處於更高的滅絕風險中。
舉個例子:蜜蜂若滅絕,植物便難以授粉,進而走向消失。當海獺(海膽的主要捕食者)被過度捕獵,會導致以海藻為食的斯特拉大海牛滅絕。砍掉一棵樹表面上是少了一棵樹,但背後也少了已知及未知的生物。
另外雖然目前學界將物種滅絕集中在鳥類、哺乳類和兩棲類動物上,但是也有研究報告指出,在過去200年裡,全球已有571種植物被滅絕,植物滅絕的速度並沒有比動物差多少。
論文作者、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生態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傑拉爾多·塞瓦洛斯(GerardoCeballos)表示:「目前物種的滅絕速度比6500萬年前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高,我們為應對未來二十年的滅絕危機所做的努力將確定數以百萬計物種的命運。我們要決定我們留給後代的世界是一個可持續的世界,還是一個荒涼的世界!」
Tips:地球五次大滅絕:奧陶紀-志留紀滅絕(4.5-4.4億年前,25%的海洋科及60%海洋屬生物滅絕)、泥盆紀後期滅絕(3.75-3.60億年前,70%海洋生物滅絕)、二疊紀-三疊紀滅絕(2.5億年前,95%物種滅絕)、三疊紀-侏羅紀滅絕(2億年前,75%物種滅絕)、白堊紀-第三紀滅絕(6500萬年前,60%海洋生物及恐龍在內的18%陸生脊椎動物滅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