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史的大分流與現代化》 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中理解經濟

2021-01-19 和訊網

馬德斌,經濟學家,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與東亞經濟的長期增長,現為日本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曾就職於美國密蘇裡大學聖路易分校、日本政策研究大學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他是亞洲經濟史學會和國內量化歷史研究的發起人之一。

《中國經濟史的大分流與現代化》 作者:馬德斌 譯者:徐毅、袁為鵬、喬士容 版本:啟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0年6月

致敬詞

工業革命在經濟史上是一個並未說盡的中心議題。它顛覆了生產的動力機制,塑造了經濟的增長方式。不同經濟體被拉開差距,形成一種「大分流」。追趕型經濟體隨後產生。經濟學家馬德斌把中國作為根本的方法,回到「大分流」前的中國和歐洲,比較工業革命的基礎,同時回到「大分流」後的中國和日本,比較追趕型經濟體的現代化差異。他反思並超越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價格和財政的解釋力,在制度和歷史中理解發展的真實邏輯。

我們致敬馬德斌,致敬他在論集《中國經濟史的大分流與現代化》中兼具計量統計和新制度經濟學特徵的研究,克制思辨,讓讀者看到制度在促進與抑制經濟增長之間的巨大張力。我們同時致敬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在世界經濟格局再次轉變的當下,將這樣一本基於多國的比較經濟史研究帶到讀者面前。

答謝詞

我的《中國經濟史的大分流與現代化》入選2020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深感榮幸,甚至驚喜。本書收集了我近二十年主要在海外出版的英文論文集的譯本,也算是為我這麼多年走來的學術生涯做了個小結,回想三十年前走出國門,憑著對「近代中國為什麼會落後」這樣的議題的個人興趣和稍稍執拗的信念,走上了經濟史研究的寂寞小徑,現在能把這麼多年的研究與國內讀者共享,已感欣慰,而能得到新京報這樣大平臺的賞識,更起了對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推動作用。

在此我要感謝清華大學的龍登高教授,感謝浙江大學出版社的王志毅、王軍,伏健強的非凡耐心與努力。特別感謝三位譯者,徐毅,袁為鵬與喬士容的辛苦工作,本書兩章英文原著和多位海外學者合作,同時在成稿過程中也有不少朋友同事提出寶貴反饋,在書中已異議提起,在此一併致謝。

本書各章對大分流中財政金融、產權法律和生活水準等問題有廣泛涉及,而在現代化討論中的如為什麼舊上海能成為金融中心,日本現代化能捷足先登等老議題提供一個新的視角,隨著近四十年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在振奮人心之間所浮現的功利與浮躁,讓我們更感受到對一些長時段的本源問題進行反思的必要性,相信中國經濟史的研究從此不再寂寞。再次感謝新京報的厚愛。

——馬德斌

這一年

對反思流動的反思

新京報:工業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生產形式和生活方式,而也是從那時起,人類逐步進入大流動時代。2020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世界範圍內,人和資源的流動在不同程度上呈現減緩、暫停之勢。經濟史的特點之一是將時間拉長,在比較中發現經濟發展規律。作為經濟學家,你如何理解流動與經濟的關係?

馬德斌:經濟史研究確實在很多方面都能提供一種長遠視角。在歷史上,瘟疫不僅對生命和公共衛生帶來威脅,而且往往對文化價值和經濟制度產生過重要衝擊。比如眾所周知的十四世紀的「黑死病」,差不多摧毀了不少歐洲地方三分之一的人口,經此一「疫」,導致有些國家對勞動力奴役的解體,而有些國家反而強化。以英國為例,由於大量的人口消失,市場上相對稀缺的勞動力能拿到更高的工資,具備更高的議價能力而由此獲得了更高的自由度。而同樣的情況在東歐或歐洲之外地區並不一定發生。甚至反而讓有些精英加強對更為稀缺的勞動力資源的壟斷和奴役,從而強化了農奴制。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地區、不同的制度,反應也不同。而短期和長期的反應也不一樣。比如在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個重要的反思是全球化問題。新冠確實對全球化短期內是重創,在全球範圍內導致狹隘的民族主義或民粹主義的泛濫。但假如我們將所有事怪罪於流動、全球化,將來可能會付出一定代價。此次新冠的重要教訓就是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我們更需要國際的合作和信任,這也需要不同文化制度更深入更開放的溝通甚至某種程度的融合。

這個詞

把中國研究置於全球史和經濟史之中

新京報:在過去二十年,包括加州學派的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王國斌等人都在使用「大分流」來理解近代史上中國等諸多經濟體與歐洲的差距,認為這一差距是在工業革命期間才出現的。當時,你在美國剛剛攻讀完經濟學博士不久,是怎樣接觸到「大分流」的?在你看來,這一概念的經濟解釋優勢和局限是什麼?

馬德斌:我在美國念的是經濟學裡的經濟史,當時幾乎沒有對中國經濟史的專門研究,當時我個人關注的是李約瑟命題等,去理解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 而「大分流」,則是我1998-2000年在日本一橋大學做博士後提起的,記得大概在1999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舉行過一次影響深遠的會議,世界體系論提出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中國史大家如高水平陷阱提出者馬克·埃爾文和中國宏觀區域的理論家施堅雅都參加了,而西方經濟史的大家如喬爾·莫基爾、格雷戈裡·克拉克等都在場。當時作為博士後的我聽後非常震撼,印象較深的是當時《大分流》一書還未出版尚名不見經傳的彭慕蘭在發言時,第一句話幽默地說:我這樣一本尚未出版書已經收到如此的眾多批評和攻擊是否也算是史無前例。

「大分流」無法解釋全部問題。但是,無論它是真命題還是偽命題,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帶動一個跨學科的研究,聚集了人們的學術興趣。過去這些年,在「大分流」形成的原因上,從自然資源、地理位置,慢慢討論到了文化、制度和法律。 在時間跨度上,人們也漸漸認為不能只看十八世紀。「大分流」還有一個意義是,把中國研究放在全球史和經濟史中,放在世界學術主流研究中。

新京報:「大分流」實際上也改變了我們的提問方式。「中國何以在近代落後」,假設歐洲是歷史進程的標準,據此問中國何以沒有走上這一道路。「大分流」則認為,在近代史上例外的是歐洲成功,而不是中國落後。中國只不過同當時世界上其他經濟體一樣,甚至相比之下還有所領先。

馬德斌:是的,如你所說,很多人提出過中國情況並不是特殊的,恰恰歐洲是特殊的。「大分流」之所以能引起這麼多的關注,也是因為他們想通過中國來了解歐洲。人們原來認為,有些問題對歐洲來說是重要的,比如發達的市場體系,人力資本,私人產權等,但和中國比較,這些現象好像也並非特有。那麼,要解釋這個問題就必須繼續追問,這是我現在更關注法律,意識形態與制度等層面的原因吧。

這門學科

學術共同體是未來

新京報:歐洲理解它作為近代的一個例外,通過與其他經濟體比較,最終是為了理解自身。你在上世紀末出國,在美國求學,在日本和英國執教,研究興趣也一直是在理解中國經濟史。如何理解你的中心問題意識,你的學科?

馬德斌:我們那一代人,在八十年代長大,都比較關注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為什麼這麼大。我的問題意識是受到國內前輩學者影響。但是到了國外,發現他們的關注方面很不一樣。確實,他們有中國學、漢學或中國研究(China Studies),但是在很多地方其實只是面向國外的讀者,而更多的是一個專業的學術共同體。

來日本一橋大學之前,我曾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經濟史系工作十二年,而該係為世界上少有的獨立的經濟史系。在大部分高校,經濟史只是一個「點綴」,不是在經濟系下,就是在歷史系下。所以倫敦政經這一點很難得。在其他地方,最早做中國經濟史,大多都是在歷史系就職的漢學家和歷史學家,而西方經濟系的經濟史家大都是專攻歐洲或北美經濟史的。所以中國經濟史有點像個孤兒。但這些年情況在大大改善。我堅信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一個學科最終靠的是專業的和獨立學術共同體的不懈努力,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歷史的國家,由於西方對中國的興趣畢竟有限,所以中國經濟史也恰恰是最能夠通過需要本土化和國際化開花結果的一個學科。我認為中國未來的經濟史發展前景宏大。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羅東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

相關焦點

  • 王敬雅評《大分流之外》︱分流再合流:重思歐洲與中國的分野
    《大分流之外:中國和歐洲經濟變遷的政治》,[美] 王國斌 / 羅森塔爾著,周琳譯,王國斌、張萌審校,2018年10月出版,283頁,58.00元。加州學派與「大分流」對中西方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研究長期充斥著「宿命論」的觀點——無論是文化上,還是制度上。
  • 理解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的三個維度
    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首先就是要充分理解其所蘊含的深刻內涵,要從不同維度闡釋「現代化」的含義、從不同發展階段解讀「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從而幫助我們做好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工作。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三個維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從三個維度理解:第一個維度是物質的現代化;第二個維度是治理的現代化,也可以說是制度的現代化;第三個維度是人的現代化,即更大程度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三個方面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其中,人的現代化是物質現代化和治理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 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蘊的三重維度
    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徵,如何從歷史維度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路徑;從現實維度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方案;從世界維度回答中國的現代化到底提供了何種答案,是深入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蘊的三個基本維度。
  • 顏色:你所不知道的經濟史——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聯通
    理解當前經濟,理解中國經濟是怎樣起飛的、中國經濟的現狀以及中國金融的現狀,必須要從歷史的視角出發。近日,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做客《國民財富大講堂》,他在節目中表示,對中國經濟史和金融史的傳統理解,更多的是從中國自身發展的邏輯出發。
  • 中國經濟史的獨到書寫
    前有伊懋可的《中國歷史的模式》,如今有萬志英教授《劍橋中國經濟史》,都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有一個重新的認識,為中國的經濟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在萬志英著作中,作者從公元前1045年(武王伐紂)一直寫到1900年(清末新政),前後橫跨3000年歷史,不僅吸收了現有國內外學術研究的精華,並總結各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代特色,這對我們理解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很有幫助。
  • 中國經濟史:史學大師錢穆先生講授,縱論五千年經濟發展大勢
    經濟史研究是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共同關注的交叉學科。經濟學的經濟史和歷史學的經濟史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第一管理學派就給大家分享一本書——《中國經濟史》。作者錢穆先生是一代史學大家,造詣精深,涉獵廣博,其中經濟史是錢穆先生相對涉及較少的領域,本書則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一遺憾。葉龍先生畢業於新亞書院,曾師從錢穆先生多年,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詳盡的筆錄,並加以整理與補釋,形成流暢易讀的講稿。
  • 經濟史——從理論到現實,從史料到實地
    在英國倫敦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的著名經濟學家任凱南教授主講《近代外國經濟史》,系統講述英美德法各國產業革命後工商各業發展以及相關經濟問題,中國經濟史學界泰鬥李劍農教授主講《中國經濟史》,系統講述中國自上古至清代中葉經濟變遷的大勢,搜集各時代關於經濟發展的史料,匯集整理,以明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
  • 從馬爾薩斯陷阱到工業革命:人類的經濟是如何走向大分流的
    工業革命一來縮小了社會內的收入不均,另一方面也拉大了各社會間的收入差距,這個過程近來被稱作「大分流」。各國間的收入差距高達50比1。在此時此刻的地球上,同時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富裕和貧窮。因此世界經濟史引發三個彼此相關的問題:馬爾薩斯陷阱為什麼會持續這麼久?為什麼率先在工業革命時代逃脫陷阱的是英國這個蕞爾小島,又為什麼在1800年?隨後為什麼會出現大分流?
  • 【歷史視角】李伯重:歷史上的經濟革命與經濟史的研究方法
    這些回應表明中國經濟史研究方法的改進問題,確已提到日程上。在此意義而言,不論拙文提出的具體觀點是否被接受,寫作此文的主要目的可以說已初步達到了。為了把拙文引發的討論進一步引向深入,茲將國內外學者提出的主要問題,在此集中作一回復。這些問題可以大略地分為兩類:第一類涉及對一些重要理論概念的理解,第二類集中於經濟史研究中的一些具體方法的運用。本文把二者都作為研究方法來討論。
  • 理解經濟學,讀懂經濟史
    作者從個人決策、商業邏輯到宏觀大勢,把自己對經濟學和經濟現實的獨到理解,融入到了45堂課程中,從現象到原理,深入淺出,為讀者搭建起經濟學的思維大廈。如果你面臨學業或職業的抉擇,或正在尋找新的創業和投資機會,又或只是單純想尋找讀懂大勢的靠譜邏輯,本書都能提供用得上的思維武器。
  • 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青年學者、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黃英偉病逝
    12月9日,微信公眾號「中國經濟史學會」刊發唁電稱:驚悉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優秀的青年學者黃英偉研究員病逝,敝會同仁萬分悲痛!深感惋惜!黃英偉同志英年早逝,是中國經濟史學界的一大損失!
  • ...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王磊:理解把握五中全會精神的三重維度
    在您看來,如何理解把握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五中全會部署?答:理解把握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五中全會部署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二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時還要立足三個維度。問:三個維度具體作何理解?
  • 多維度理解首都發展的內涵及外延
    從全球尺度理解,首都發展無論是在國際交往中心建設,還是全球科創中心的推進,以及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都具有重要意義。首都發展只有放在全球空間尺度之下,才能夠實現首都功能定位,才能夠展示大國首都形象,才能夠率先實現高水平發展。  從區域尺度理解,首都發展要在國家整體區域發展格局中謀求自身發展,重點是要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要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現代化都市圈作出貢獻。
  • 唯尋「定向專業」挖掘機|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史與地理
    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作者戴蒙德對此給出了一個特別的解釋,「相比於其他地區,歐洲參差不齊的海岸線、連綿不斷的山脈、縱橫交錯的河流等塑造了歐洲政治上高度碎片化的局面,而這可能會影響長期經濟發展,是促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 傳統中國市場水平一度高於歐洲,為什麼沒有出現大增長?
    此前,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提問基礎一般是假設歐洲為經濟增長和歷史進程的標準,而後將中國與之比較,多了什麼,少了什麼,據此歸納出落後之因。而此後,便有經濟史論著試圖突破歐洲中心論,主張重新提問。比如美國加州學派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就認為,中國和歐洲在十六七世紀前沒有那麼大的差異。「例外的」只是歐洲成功,而不是中國落後。該書在中國引起不少關注。
  • 新加坡經濟復甦需要更長時間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新加坡訊 記者蔡本田報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日前發布半年一度的《宏觀經濟評估》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新加坡經濟從2019年第四季度至今年第二季度累計下降14%,降幅比過去幾次經歷的危機更大。
  • 歷史實驗室:無法繞過的經濟史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顧海良在題為《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新闡釋》的演講中表示,今天我們要深入研究如何加強中國系統化經濟學說中的「術語革命」這一命題,這是整個學界學術性和學理性的基礎,沒有術語的革命,沒有概念的基本認同,系統化的經濟學說就無法建立;我們要深入研究今天應該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 一文看懂世界經濟史
    工業革命一來縮小了社會內的收入不均,另一方面也拉大了各社會間的收入差距,這個過程近來被稱作「大分流」。各國間的收入差距高達50:1。在此時此刻的地球上,同時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富裕和貧窮。因此世界經濟史引發三個彼此相關的問題:馬爾薩斯陷阱為什麼會持續這麼久?為什麼率先在工業革命時代逃脫陷阱的是英國這個蕞爾小島,又為什麼在1800年?隨後為什麼會出現大分流?
  • 辛亥革命:描繪中國經濟現代化藍圖
    辛亥革命時期提出的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思想和策略啟動了中國的經濟現代化進程,很多經濟設想雖未實現,但描繪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美好藍圖。就此話題,半月談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虞和平研究員。記者: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虞和平:我們要從長期、中期、短期三種視角來考察辛亥革命。作為一個革命事件,它當然是短期性的。但從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更應該從中期或者長期的視角來對它加以考察。辛亥革命為中國經濟發展指出了走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
  • 如何理解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建議》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中提出「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在分領域闡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中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列在首位,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