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分析史的導言中曾寫道:「科學的經濟學家和其他一切對理論課題進行思考、談論與著述的人們的區別,在於掌握了技巧或技術。這些技術可以歸入三個論題之下:歷史、統計學和『理論』。如果讓我重新選擇經濟學,而在這三門學科中只有一種選擇,那我就選擇經濟史。」正如熊彼特所說的一樣,經濟史是極具魅力的一門學科,能夠實現經濟直覺和歷史視野有機統一,以動態變遷的視野追溯經濟發展的源流,徜徉在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實之間。
PART 01
武漢大學的經濟史學科有著深厚的底蘊,早在民國時期便開展了系統的經濟史教學,武漢大學法科研究所設經濟學部,包括經濟史、會計學、財政金融三門學科,是國內最早開設經濟史課程的大學之一。在英國倫敦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的著名經濟學家任凱南教授主講《近代外國經濟史》,系統講述英美德法各國產業革命後工商各業發展以及相關經濟問題,中國經濟史學界泰鬥李劍農教授主講《中國經濟史》,系統講述中國自上古至清代中葉經濟變遷的大勢,搜集各時代關於經濟發展的史料,匯集整理,以明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張培剛在武大求學時,便受益於兩位教授的指導,尤其是任凱南教授講授的《近代外國經濟史》對張培剛先生產生了深遠影響,任凱南還特意將英國女教授諾魯斯(L.C.A.Knowles)撰寫的《19世紀產業革命史》贈與張培剛研讀,張培剛先生之後的大作《農業與工業化》冥冥之中與之形成呼應,某種程度上是其求學時代內心體悟的升華。除此之外,著名經濟史學家汪敬虞先生也曾在武大求學,楊小凱教授也曾撰寫《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
任凱南教授
(《百年經濟史筆記》)
PART 02
武漢大學經濟史學科不斷發展,在延續優良歷史傳統的同時,也不斷進行創新,在科研教學中強調經濟理論和歷史資料的結合,同時也高度重視田野考察對於經濟史研究的作用,「讀萬卷書亦當行千裡路」,史實和現實的結合能夠更好的理解經濟發展問題,在探尋經濟發展歷史根源的同時,也能更好體悟到歷史對於經濟發展的長期影響。經濟史學科在日常的教學科研中多次開展田野調查。
隨著研究的需要和學科的現代化發展,經濟史的田野調查與現實古今緊密結合,近年來主要開展了中亞腹地、西伯利亞,中俄蒙邊界還有位於武漢城市內的近代漢口商業調查。
與清華大學經濟史研究所組隊遠赴西伯利亞進行早期的茶葉之路以及中俄蒙邊境的民族社會生活形態考察。
赴中亞腹地塔吉克斯坦進行早期人類生活軌跡、交易方式、絲綢之路經濟帶產業園的投資考察分析、與華中科技大學城市規劃院組隊。
對漢口山陝會館的考察。通過實地考察和史料的結合能夠更好的了解晉商在漢口的商業活動,以漢口為樣本探究明清時期地域性商幫的日常商業經營,同時也能體悟到武漢城市發展的商業基因,更好的理解商業在武漢城市早期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傳統商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榮辱興衰。
(漢口山陝會館田野調查)
對近代漢口俄國磚茶工廠的田野調查。近代漢口開埠後,俄國便在漢口設立磚茶工廠,使用機器加工生產磚茶,這種生產經營方式衝擊了壟斷茶業貿易的晉商。俄國磚茶工廠的建立一方面寓意著茶業的現代化,另一方面也蘊含著近代中國工業化的迫切需求。
(與俄羅斯專家共同進行田野調查)
同樣我們也走街串巷,找尋近代漢口商業的遺蹟,我們是辛勤的城市田野的小蜜蜂。下圖為在漢口漢正街的藥幫巷調查,研究近代漢口的商品轉運、加工、銷售的問題。
還有對漢陽鐵廠舊址以及「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的田野調查。這些重要的工業遺址見證了近代武漢城市發展的崛起,從外商工廠林立到實現民族自強,由以傳統商業為核心的「天下四聚」轉變為近代工業蓬勃發展的「東方芝加哥」,深刻體會到武漢近代工業發展的「張之洞效應」,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企業家精神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驅動力。
(與清華大學龍登高教授團隊進行漢陽鐵廠舊址田野調查)
對內蒙古呼和浩特、二連浩特、滿洲裡進行田野調查。武漢在歷史上是重要的茶葉集散地,大量輸入俄羅斯、蒙古以及中亞各國,是歷史上對外貿易的重要紐帶,歷史上的經濟聯繫同樣延續到了當下,中俄蒙經濟走廊的建設,以及中歐班列的開展,都標誌著區域經濟貿易發展的快速推進。同歷史驚人的相似,武漢也是中歐班列的重要開行城市。
(呼和浩特城市調研)
(二連浩特海關考察)
(滿洲裡國門)
以上的田野調查都是經濟史團隊的研究。團隊近年主要研究兩個方向:一個是近代漢口的商業發展,另一個是近代到當代的邊界以及國別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研究的範圍主要集中在中俄蒙與中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區域。田野調查使我們獲得了寶貴的一手資料,我們不但完成了現代的《中塔工業園考察報告書》使塔吉克斯塔第一個中國工業園順利開工,同時還進行了中亞鄉村社會的調查,獲得了僑聯重大課題《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跨國移民、人力資本結構與經濟增長研究》。與此進行的還有《斯密增長、合約理論與中俄近代的茶葉貿易》、《中俄蒙經濟走廊的建設與貿易互補,產業合作研究》。同時發表了包括《統計研究》《清華大學學報》《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軟科學》《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城市史研究》等近二十篇科研論文,所謂收穫多多。同學們在田野調查中既欣賞了美麗的風景,又體驗了當地的民俗,最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獲取一手的原始資料和數據,還有田野調查中的基本分析方法。經濟史中的田野調查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只有認真的打好經濟學的基礎,廣泛閱讀和學習相關的史料,才能做到做長時期的數據,才能做到博古通今。
經濟史是經濟學之源,追逆探源,不但令我們印象深刻,同時也可以理論聯繫實踐,又可以重新回顧理論。重新審視和考察起點,經濟史更是創新的源泉。我們的經濟史既有近代的成果,同時也可以研究現代的經濟現象和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放大在歷史長河中是如此的清晰。除了浩如煙海的文獻和史料,經濟史的科研同樣可以充滿樂趣,「讀千卷書亦當行萬裡路」,經濟史便是這樣,從歷史到現實,從史料到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