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從理論到現實,從史料到實地

2020-12-14 MBA中國網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分析史的導言中曾寫道:「科學的經濟學家和其他一切對理論課題進行思考、談論與著述的人們的區別,在於掌握了技巧或技術。這些技術可以歸入三個論題之下:歷史、統計學和『理論』。如果讓我重新選擇經濟學,而在這三門學科中只有一種選擇,那我就選擇經濟史。」正如熊彼特所說的一樣,經濟史是極具魅力的一門學科,能夠實現經濟直覺和歷史視野有機統一,以動態變遷的視野追溯經濟發展的源流,徜徉在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實之間。

PART 01

  武漢大學的經濟史學科有著深厚的底蘊,早在民國時期便開展了系統的經濟史教學,武漢大學法科研究所設經濟學部,包括經濟史、會計學、財政金融三門學科,是國內最早開設經濟史課程的大學之一。在英國倫敦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的著名經濟學家任凱南教授主講《近代外國經濟史》,系統講述英美德法各國產業革命後工商各業發展以及相關經濟問題,中國經濟史學界泰鬥李劍農教授主講《中國經濟史》,系統講述中國自上古至清代中葉經濟變遷的大勢,搜集各時代關於經濟發展的史料,匯集整理,以明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張培剛在武大求學時,便受益於兩位教授的指導,尤其是任凱南教授講授的《近代外國經濟史》對張培剛先生產生了深遠影響,任凱南還特意將英國女教授諾魯斯(L.C.A.Knowles)撰寫的《19世紀產業革命史》贈與張培剛研讀,張培剛先生之後的大作《農業與工業化》冥冥之中與之形成呼應,某種程度上是其求學時代內心體悟的升華。除此之外,著名經濟史學家汪敬虞先生也曾在武大求學,楊小凱教授也曾撰寫《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

任凱南教授

(《百年經濟史筆記》)

PART 02

  武漢大學經濟史學科不斷發展,在延續優良歷史傳統的同時,也不斷進行創新,在科研教學中強調經濟理論和歷史資料的結合,同時也高度重視田野考察對於經濟史研究的作用,「讀萬卷書亦當行千裡路」,史實和現實的結合能夠更好的理解經濟發展問題,在探尋經濟發展歷史根源的同時,也能更好體悟到歷史對於經濟發展的長期影響。經濟史學科在日常的教學科研中多次開展田野調查。

  隨著研究的需要和學科的現代化發展,經濟史的田野調查與現實古今緊密結合,近年來主要開展了中亞腹地、西伯利亞,中俄蒙邊界還有位於武漢城市內的近代漢口商業調查。

  與清華大學經濟史研究所組隊遠赴西伯利亞進行早期的茶葉之路以及中俄蒙邊境的民族社會生活形態考察。

赴中亞腹地塔吉克斯坦進行早期人類生活軌跡、交易方式、絲綢之路經濟帶產業園的投資考察分析、與華中科技大學城市規劃院組隊。

  對漢口山陝會館的考察。通過實地考察和史料的結合能夠更好的了解晉商在漢口的商業活動,以漢口為樣本探究明清時期地域性商幫的日常商業經營,同時也能體悟到武漢城市發展的商業基因,更好的理解商業在武漢城市早期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傳統商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榮辱興衰。

(漢口山陝會館田野調查)

  對近代漢口俄國磚茶工廠的田野調查。近代漢口開埠後,俄國便在漢口設立磚茶工廠,使用機器加工生產磚茶,這種生產經營方式衝擊了壟斷茶業貿易的晉商。俄國磚茶工廠的建立一方面寓意著茶業的現代化,另一方面也蘊含著近代中國工業化的迫切需求。

(與俄羅斯專家共同進行田野調查)

  同樣我們也走街串巷,找尋近代漢口商業的遺蹟,我們是辛勤的城市田野的小蜜蜂。下圖為在漢口漢正街的藥幫巷調查,研究近代漢口的商品轉運、加工、銷售的問題。

  還有對漢陽鐵廠舊址以及「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的田野調查。這些重要的工業遺址見證了近代武漢城市發展的崛起,從外商工廠林立到實現民族自強,由以傳統商業為核心的「天下四聚」轉變為近代工業蓬勃發展的「東方芝加哥」,深刻體會到武漢近代工業發展的「張之洞效應」,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企業家精神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驅動力。

(與清華大學龍登高教授團隊進行漢陽鐵廠舊址田野調查)

  對內蒙古呼和浩特、二連浩特、滿洲裡進行田野調查。武漢在歷史上是重要的茶葉集散地,大量輸入俄羅斯、蒙古以及中亞各國,是歷史上對外貿易的重要紐帶,歷史上的經濟聯繫同樣延續到了當下,中俄蒙經濟走廊的建設,以及中歐班列的開展,都標誌著區域經濟貿易發展的快速推進。同歷史驚人的相似,武漢也是中歐班列的重要開行城市。

(呼和浩特城市調研)

(二連浩特海關考察)

(滿洲裡國門)

以上的田野調查都是經濟史團隊的研究。團隊近年主要研究兩個方向:一個是近代漢口的商業發展,另一個是近代到當代的邊界以及國別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研究的範圍主要集中在中俄蒙與中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區域。田野調查使我們獲得了寶貴的一手資料,我們不但完成了現代的《中塔工業園考察報告書》使塔吉克斯塔第一個中國工業園順利開工,同時還進行了中亞鄉村社會的調查,獲得了僑聯重大課題《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跨國移民、人力資本結構與經濟增長研究》。與此進行的還有《斯密增長、合約理論與中俄近代的茶葉貿易》、《中俄蒙經濟走廊的建設與貿易互補,產業合作研究》。同時發表了包括《統計研究》《清華大學學報》《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軟科學》《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城市史研究》等近二十篇科研論文,所謂收穫多多。同學們在田野調查中既欣賞了美麗的風景,又體驗了當地的民俗,最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獲取一手的原始資料和數據,還有田野調查中的基本分析方法。經濟史中的田野調查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只有認真的打好經濟學的基礎,廣泛閱讀和學習相關的史料,才能做到做長時期的數據,才能做到博古通今。

經濟史是經濟學之源,追逆探源,不但令我們印象深刻,同時也可以理論聯繫實踐,又可以重新回顧理論。重新審視和考察起點,經濟史更是創新的源泉。我們的經濟史既有近代的成果,同時也可以研究現代的經濟現象和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放大在歷史長河中是如此的清晰。除了浩如煙海的文獻和史料,經濟史的科研同樣可以充滿樂趣,「讀千卷書亦當行萬裡路」,經濟史便是這樣,從歷史到現實,從史料到實地。

相關焦點

  • 中國經濟史的獨到書寫
    2018年,萬志英教授《劍橋中國經濟史:古代到19世紀》中文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刊行,引起了廣泛反響。一般而言,歷史學家重視實證研究,運用史學方法對史料進行分析,對歷史事實作概括梳理,終極目標為無限接近或還原歷史場景;經濟學家重視理論探討,把史料作為工具,運用理論模型對史料進行分類和補充,最終目標是用經濟學理論來解釋歷史事實,實質上為論證該理論在過去、現在或將來的適用性和正確性。
  • 歷史實驗室:無法繞過的經濟史
    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伯重在題為《經濟學、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的主題演講中,認為經濟學其實是一個高度自我封閉的學科,歷史是檢驗經濟學理論的實驗室,沒有經過實驗,是無法得出科學的結論的。美國經濟學家薩默斯曾講過「西方主流經濟學界對計劃經濟國家如何轉型有一個出奇的共識,就是採取華盛頓共識所主張的休克療法。」但這一主張的實際推行結果怎樣呢?
  • 【歷史視角】李伯重:歷史上的經濟革命與經濟史的研究方法
    吳承明則指出:史料是史學的根本,絕對尊重史料,言必有證,論從史出,這是我國史學的優良傳統。治史者必須從治史料開始,不治史料而徑談歷史者,非史學家。由於史料並非史實,必須經過考據、整理,庶幾接近史實,方能使用,因此史料學和考據學的方法可以說是歷史學的基本方法。從乾嘉學派到蘭克學派,中外史家都力圖通過考證分析,弄清歷史記載的真偽和可靠程度。
  • 中國經濟史:史學大師錢穆先生講授,縱論五千年經濟發展大勢
    經濟史研究是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共同關注的交叉學科。經濟學的經濟史和歷史學的經濟史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歷史學者重視實證研究,用史學方法分析史料,總結整理歷史事實,最終目標是無限接近或還原歷史場景的經濟學家重視理論探討,以史料為工具,用理論模型對史料進行分類和補充,最終用經濟學理論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今天,第一管理學派就給大家分享一本書——《中國經濟史》。
  • 理論的創造:從現實世界到理論世界再到現實世界
    >make it plausible(合理)get it right(正確)其中,理論模型與現實世界一致的正確性是第一位的,邏輯自洽的合理性是第二位的,保持理論儘可能簡潔則是一種藝術。理論是揭示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為了保證這種因果關係成立,不僅提出的理論需要內部邏輯自洽,而且理論的推論也必須和經驗事實一致,即任何理論都需要邏輯自洽和經驗自洽。比如,水往低處流。這個現象是非常常見的,在沒有發現地心引力的時候,這是自然界的一個表象特徵。
  • 專訪|張仲民:歷史研究理論很重要,但史料才是根本
    對於一部好的歷史著作來說,紮實的史料和適當的理論分析都不可或缺。但歷史學界也不乏一些作品為了迎合理論框架而去「裁剪」史料,這種「削足適履」的做法也受到了許多的批評。在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張仲民看來,盲目的「理論饑渴」或理論濫用,造成的問題可能比不用理論大得多。
  • 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青年學者、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黃英偉病逝
    12月9日,微信公眾號「中國經濟史學會」刊發唁電稱:驚悉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優秀的青年學者黃英偉研究員病逝,敝會同仁萬分悲痛!深感惋惜!黃英偉同志英年早逝,是中國經濟史學界的一大損失!
  • 顏色:你所不知道的經濟史——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聯通
    按照North的一個傳統的定義,經濟史就是研究歷史上不同時期經濟的表現,其實就是說它不僅要研究當時的經濟狀況,而且是希望能夠通過研究當時的經濟狀況而對經濟學理論能有貢獻,也能夠理解經濟的變遷。 過去,中國沒有專門的經濟史,歷史主要是研究帝王將相、政治制度、政治人物等,一些主要的歷史著作裡也有對經濟交易的記述,比如《史記》《貨殖列傳》《食貨志》等。民國時期,西方的經濟學理論被引進來理解當時的中國。1949年以後,馬克思主義史觀對經濟史產生很大的影響,中國用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去研究歷史的變遷。
  • 唯尋「定向專業」挖掘機|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史與地理
    經濟史與地理學也是一門非常典型且受歡迎的綜合性跨學科研究的專業。今天小編就按著交叉學科這一主題,帶你看看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當經濟史與地理(Economic History and Geography)結合在一起,能擦出什麼火花!
  • 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漢口商會史料彙編》出版
    #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漢口商會史料彙編》書名:漢口商會史料彙編書號:978-7-5711-0182-4 >定價:1450元開本:16開 裝幀:精裝 主編:鄭成林 劉望雲 卷冊:全5卷內容簡介 《漢口商會史料彙編》(以下簡稱《彙編》)以武漢市檔案館典藏的漢口商會檔案資料為主體
  • 從「承認」理論,到「交往」學說
    點擊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 馬克思的交往學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承認理論之間存在一定的理論關聯,從費希特主體間性的相互承認到黑格爾市民社會的相互承認,再到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社會交往,可以大致梳理出一條思想脈絡。
  • 西周時期史料記載不多,為什麼到春秋戰國時期史料突然豐富起來?
    那時候很多諸侯國還沒有記史的習慣,西周時期的諸侯國發現的史料都得少。 因此以前即使有史料也不能確定發生的年份,而從共和元年到周平王東遷的公元前770年只有110年。 二、文字記載工具不發達 商朝使用的是甲骨文,是刻在獸骨龜甲上,現在發現的甲骨主要是佔卜用,沒有系統的史冊。西周主要是金文,是銘在青銅器上的,我們現在發現西周的許多史料很多都是從青銅器上的銘文中得到。
  • 理解經濟學,讀懂經濟史
    作者從個人決策、商業邏輯到宏觀大勢,把自己對經濟學和經濟現實的獨到理解,融入到了45堂課程中,從現象到原理,深入淺出,為讀者搭建起經濟學的思維大廈。如果你面臨學業或職業的抉擇,或正在尋找新的創業和投資機會,又或只是單純想尋找讀懂大勢的靠譜邏輯,本書都能提供用得上的思維武器。
  • 鄭振滿、森正夫 | 比較視野下的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3年,森正夫教授到廈門大學訪問一個月,那時候我的老師傅衣凌先生與他進行了密切的交流和對話。我當時正在讀研究生,負責對話的記錄和整理,每一次對話都整理了一個專題。後來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在日本發表,另一篇在《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雜誌上發表。近幾年,由於一些特殊的機緣,我和森教授有比較多的交流和聯繫。
  • 李伯重:經濟史、全球史與經濟的全球史
    來源:中國經營報原標題:經濟史、全球史與經濟的全球史文/李伯重中文的「經濟」一詞,現在大家都在廣泛應用。過去的經濟,就是「經濟史」。 從「國家本位」到「社會空間」「全球史」好像是一個新的概念,但並不等於說「全球性」也是一個新的概念。考古學家把人類的起源稱作「走出非洲」,即現代人類(智人)起源於非洲,之後才遷徙到世界各地。
  • 實地IPO淨負債率225%,張量從嬌妻到高管的網紅情結
    曾留學加拿大,2003年回國後創辦實地地產、黑洞投資、普及中國等數十家企業,並投資了多家公司。樓市資本論注意到,雖然投資眾多,但成果寥寥,特別是4億投的小藍單車血本無歸,已成了投資教科書裡的反面案例。【二】總裁霸道,明星高管壓力大身處網紅流量時代,張量已將人生得意須盡歡,能歡一時莫歡一刻的理念演繹到極致。在實地地產的發展歷程中,地產明星高管的輪番上陣也頗受業內關注。
  • 《中國經濟史的大分流與現代化》 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中理解經濟
    這個詞把中國研究置於全球史和經濟史之中新京報:在過去二十年,包括加州學派的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王國斌等人都在使用「大分流」來理解近代史上中國等諸多經濟體與歐洲的差距,認為這一差距是在工業革命期間才出現的。當時,你在美國剛剛攻讀完經濟學博士不久,是怎樣接觸到「大分流」的?在你看來,這一概念的經濟解釋優勢和局限是什麼?
  • 史料與史學
    在自己近40年的商人與商會史研究中,雖然熟知各地善堂、善會等慈善團體中的主導者,基本上都是商人,商人與慈善事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並曾就經元善、張謇等近代著名商董慈善思想與活動的發展演變,發表專文進行過論述,但卻沒有注意到商人、商會與慈善義演這一新型慈善公益性社會活動的密切關聯,因而完全沒有提及這方面的內容,從而影響到對商人、商會作用與影響的全面認識。
  • 柯瑞文到廣西田林縣實地調研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6月11日至13日,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柯瑞文一行深入廣西田林定點扶貧縣開展扶貧工作調研,實地了解中國電信援建產業扶貧等項目進展情況
  • 從「弦理論」到「超弦理論」再到「M理論」,真是傻傻分不清楚
    相信不少人第一次聽說「弦理論」這個詞是從《生活大爆炸》中的謝耳朵開始的。看看謝耳朵介紹自己的職業時是怎麼說的:加州理工的高級理論量子物理學家,主要研究M理論,或者用外行人的話說叫弦理論。相信不少人會很費解,提及弦理論時會聽到各種不同的名稱:弦理論、超弦理論、M理論等等,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弦理論的發展分為好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名稱也是有所變化的。玻色子弦理論以弦這個概念為基礎的第一個弦理論,準確的叫法是「玻色子弦理論」。玻色子弦理論是最早的弦理論版本,但由於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錯誤,所以很快就被扔到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