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與史學

2020-12-14 中國青年網

【治史心語】

作者:朱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近些年來,歷史學科入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的課題,有不少是專題史料文獻的整理與研究。這類課題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是因為其所具有的雙重學術價值。一般情況下,這類課題最終都會有兩方面的成果:其一是通過深入細緻的專題研究,出版重要的科研成果,推動該領域的研究向縱深拓展;其二是通過搜集與整理,出版大型相關史料彙編。許多學者甚至認為,史料彙編的出版將為海內外史學界更多同仁從事相關研究提供極大便利,能夠流傳久遠,其學術價值更為顯著。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郭常英及其學術團隊在國內最早開始致力於近代中國慈善義演這一專題研究,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大約兩三年前經過精心籌劃與組織,進一步優化整合國內的研究力量,申報「中國近代慈善義演珍稀文獻整理與研究」這一重大招標項目,經嚴格評審而獲批。隨後筆者還曾有幸參加該重大項目的開題,對其具體研究內容和計劃有較為詳細的了解。最近,聽聞該項目的研究進展非常順利,即將出版由郭常英主編的約200萬字的階段性成果《〈申報〉義演文獻彙編》,感到非常高興。

這裡有必要簡略回顧一下,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隨著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復興,慈善史研究不久也受到史學界關注,相繼出版了多部有關慈善史或慈善團體與人物的學術專著,發表的論文更為數甚多。但在很長時間內,史學界對於慈善義演的研究卻並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以致無從了解慈善義演研究的重要意義,甚或認為這是比較偏冷、意義不大的一般性課題。通過郭常英教授及其團隊的艱苦努力,我們才逐漸意識到對慈善義演的研究,其重要學術價值不僅在於彌補這一課題本身長期以來研究不足的缺陷,甚至可以說是填補了中國近代慈善史研究中的一個空白,而且還可以透過慈善義演這一全新的視角,對近代中國的經濟、政治、群體、社會等相關問題進行新的探討,進而獲得一些新的認識。所以,近代慈善義演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在這方面,筆者也不無體會與領悟。在自己近40年的商人與商會史研究中,雖然熟知各地善堂、善會等慈善團體中的主導者,基本上都是商人,商人與慈善事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並曾就經元善、張謇等近代著名商董慈善思想與活動的發展演變,發表專文進行過論述,但卻沒有注意到商人、商會與慈善義演這一新型慈善公益性社會活動的密切關聯,因而完全沒有提及這方面的內容,從而影響到對商人、商會作用與影響的全面認識。實際上,近代慈善義演的興起與發展,與商人、商會也有著較為緊密的關係。19世紀晚期慈善義演在上海初興,商人即熱心相助。由於商人的經濟條件好於一般民眾,在慈善義演興起之後,由著名商董發起承擔並在商人中分售義演戲票,在近代工商業較發達的都市中非常普遍,成為商人支持慈善義演的獨有重要方式。民國時期有的商董還曾籌集經費,主動發起組織義演活動。清末誕生的商會和商團等新式商人團體,有的雖在章程中說明:「一應善舉,無關大局、無關要義者(如布施、周濟、養而不教之類),本會經費雖裕,概不擔任,亦不得於會中提議」(章開沅等主編:《蘇州商會檔案叢編》第1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頁),但是,對於近代新型慈善義演這一社會公益活動,商會實際上多有參與,從各方面給予了較大支持。有的也主動出面組織義演活動,募集善款用於救災(有關詳細情況請參閱拙文《近代商人與慈善義演》,載《史學月刊》2018年第6期)。透過這些新探討,對近代商人、商會的社會活動及其影響也獲得了新的認識。個人的這方面研究事例表明,對近代慈善義演研究的多重意義確實應該予以充分重視。

過去對近代慈善義演研究的忽略與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相關史料非常分散,不易搜集。而史料缺乏對於史學研究而言,就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著實無從下手。因此,要充分開展對某個歷史學課題的深入研究,首先要做的一項艱苦工作就是廣泛搜集和整理各方面的相關史料文獻。甚至歷史學某些重要研究領域能否興盛並持續發展,也取決於相關史料的挖掘、整理是否完備和充分。在這方面筆者同樣也不無切身體會。大約40年前,商會史研究這一重要課題在國內外史學界也受到嚴重忽視,除了國外學者發表的兩三篇論文提及商會,國內幾乎完全看不到相關研究成果。章開沅先生最早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意識到商會研究的重要性,多次在學術會議和論著中呼籲整理商會檔案文獻以開展商會研究,並與蘇州市檔案館洽商共同整理卷帙浩繁的蘇州商會檔案。不久,多卷本《蘇州商會檔案叢編》《天津商會檔案彙編》相繼出版,《上海總商會議事錄》《上海總商會組織史資料彙編》和《保定商會檔案》也隨後問世。於是,商會史研究迅速興起,最初是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一個新興分支課題,後來發展成為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新領域,相關專著和論文層出不窮,對於推動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深入發展多有裨益,受到海內外近代史學界的關注與好評。

整理編輯大型史料需要下相當大的氣力,非常疲憊與辛苦,而且必須極為認真,否則就會出差錯。首先是將眾多分散的史料儘量不遺漏地搜羅在一起,需要花費很大的功夫,其次是整理和斷句也不容易,弄不好即出錯,還有些因年代久遠字跡看不清,極難辨認,需要結合前後文反覆推敲。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很多學者都不願意承擔主持整理編輯大型史料這種任務,但郭常英為了慈善義演這一新研究課題,同時也是為史學研究的發展,主動承擔了這一重任,並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值得敬佩。實際上,對於一個學術研究單位來說,搜集整理某一重要研究專題或領域的大型史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緊隨其後該單位將會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突出的領先地位,甚至能夠成為海內外學術界研究該方向或領域的中心。此外,讓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參與這項工作,也是幫助他們快速掌握如何搜集和整理史料這一史學基本功的最有效方式,同時可以使他們較早進入這個新的研究領域,在具體研究課題的選擇和史料的全面掌握等方面均處於有利的領先位置,如果夠勤奮夠聰明,不久即可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而成長為該研究領域的優秀青年學者,所以這也是培養學術梯隊的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之所以能夠成為海內外史學界著名的辛亥革命史、近代商會史以及近代教會大學史研究中心,擁有較強的學術梯隊,就是在章開沅先生率領下沿著這個學術路徑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不過,雖然非常辛苦也非常有意義,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畢竟只是學術研究的基礎工作,要想在研究層面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還需要再付出艱辛的努力。根據筆者個人多年來的研究體驗與心得,從事慈善義演這種新課題的專題研究,當然首先是需要對慈善義演本身各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但如果要使這一課題的研究具有更高更大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又不能僅限於此,必須採用更為寬闊的視野跳出慈善史研究的既有範式,透過慈善義演考察近代中國的相關宏觀問題。

商會史研究的發展進程,可以很好地詮釋如何深入從事歷史學專題研究的這一奧秘。20世紀80年代初商會史研究初興階段,因缺乏廣泛而開闊的研究視野,只是就商會論商會,而且只是附屬於辛亥革命史的一個分支課題,問題意識也比較簡單,主要是考察商會在辛亥革命中的態度與行動,並以此評價商會的作用與影響。這樣的研究在當時雖對辛亥革命史的深入擴展不無意義,也受到史學界肯定,但如果只是僅限於此而停滯不前,隨著其後辛亥革命史不再是近代史學界關注的熱點,商會史研究也會隨之而趨於沉寂。好在商會史研究者很快即意識到這一缺陷,在研究視野、理論與方法等方面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問題意識也趨於多樣化,很快使商會史從附屬辛亥革命史的某一分支,發展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許多學者注重跳出商會來研究商會,透過商會這一新視角相繼考察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發展特點、近代國家與社會的新型互動關係(起初側重於近代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等關涉整個近代中國的重要宏觀問題,不僅使商會史研究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深化發展,而且更進一步受到近代史學界的關注與稱讚。

顯而易見,近代慈善義演的研究要獲得更快的發展,在史學界更受關注,就必須取得更多有影響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而要取得這樣的成果,就必須在研究視野、理論和方法等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像跳出商會研究商會那樣,跳出慈善義演來研究慈善義演。我們期待整個中國近代慈善義演珍稀文獻的整理與出版,也期待相關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問世。

(本文系作者為即將出版的《〈申報〉義演文獻彙編》所作序,發表時有刪節)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23日 1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影視史學:親近公眾的史學新領域
    「精英史學」和「大眾史學」(或公眾史學)。在西方,自荷馬時代以來的民間行吟歌手所保留的口述歷史以及其他諸多形式,也包含著很豐富的大眾史學內容。當前史學界流行的影視史學,正是大眾史學在當代的一種重要表現。了解與認識影視史學的緣起與發展趨勢,對於推動史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影視史學是史學和現代媒體「聯姻」的產物  影視史學的誕生有著史學自身發展變化的背景。
  • 蘭克客觀主義史學與後現代主義史學的比較分析
    因此,他主張「歷史學家要擺脫一切先入之見,避免個人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各種偏見,僅僅依靠確鑿的史料依據,如實地敘述過去真正發生的事件」。撰寫者在撰寫歷史著作時,應該不偏倚於任何黨派、宗教、實力集團,絕不偏袒任何一方,把自己的思想、觀點、個性從書中清除。而且歷史學家既不能撰寫史料以外的內容信息,又不能超越歷史事實作任何的價值判斷。
  • 中國電影史學的理論內涵與當代價值
    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史學研究越來越受到矚目與重視,電影史學總結電影歷史研究經驗,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推動了電影學科的發展。探索中國電影史學的本質,對電影史學思維進行歸納、反思,是時代賦予電影史學研究者的任務與使命。
  • 古代史學:優秀的——古代史學文化傳統(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古代史學:優秀的——古代史學文化傳統,從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來看.關於史家自身的修養問題,史家歷來都十分關注,他們在總結、評論前人的史學成果時,也同時就史家修養作了評論。
  • 輝煌的希臘史學:領先於當時的世界,是西方史學的開端
    史學,是希臘文化中的一大輝煌成就。從縱向來看,希臘史學是歐洲古典史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歐洲史學的開端,它開創西方史學的優良傳統。從橫向來看,希臘史學在當時世界上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這裡出現了先進史學理念,眾多優秀的史學作品,讓其他文明難以匹敵。
  • 語文學與中國近代史學的科學化
    一些學者雖然承認傅斯年與蘭克學派的關係,但是卻認為傅斯年史學思想來源多元,同時受到新史學思潮影響。90年代許多海外學者開始利用傅斯年檔案研究其史學思想,基於對傅斯年閱讀史考察,糾正傳統觀點。王汎森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詳細論述了傅斯年史學思想中的歐洲資源,王晴佳在《以史尋國》(Inventing China Through History)中論證了傅斯年受到歐洲語文學(philology)的影響,並認為傅斯年希望打通語文學與清代考據學,而後王晴佳又在《科學史學乎?「科學古學」乎?》
  • 古代史學理論:劉知幾——《史通》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史學理論:劉知幾——《史通》,唐代著名的史學理論家劉知幾撰的《史通》二十卷,其內容廣泛,不僅論及史書編撰、史學準則、史學史、史學流派等問題,而且還特別評論了史書編撰中的體例、書法、史料、行文和史家修養等史學理論的重要問題。
  • 呂思勉位列中國史學四大家被高估了麼
    而他的史學著述,也涵蓋了史學方法論、中國通史、斷代史(從先秦到隋唐五代以及近代史)、專門史(涉及社會、民族、文化、學術、經學、理學、政治思想諸分支學科)、史學劄記、教科書、通俗讀物等諸多領域,無論通貫古今,還是橫跨諸界,在同時代史學大家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 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1950-2000
    其中「不變」的是臺灣史家延續史料學派傳統對史料考證和開發的重視,並強調臺灣史學與中國大陸史學之間的聯繫,而臺灣史學的「變」則在解嚴後對本地歷史的了解,臺灣史的興起及突破民族國家史觀轉趨多元,並在試圖超越民族國家史學的基礎上,從多元史觀出發,而臺灣這一領域的史學研究社群,在體現鄉土情懷的同時,又有重建民族國家的意向。最後王文力言臺灣史家如何在方法論上有所突破,將是臺灣史學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 提圖斯·李維,羅馬史學史上一顆璀璨明星
    公元29年至羅馬,欲撰羅馬史,受到屋大維的賞識而成為其外孫的教師,從此著手收集史料開始著述。由於屋大維的關係,有機會接觸國家收藏的珍貴史料,歷經40年二完成羅馬通史著作。書中的共和思想引起了屋大維的反感,故限制此書的借閱和傳抄。屋大維之後,《羅馬史》更受到限制,文藝復興時期已無法收集完本。
  • 史學學人日記視域下的近代史學研究
    近代學人日記凝聚了近代史學批評理論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有裨於近代史學批評價值的進一步探討。近代學人日記保留了官修史書纂修過程中全面系統、生動具體的細節和勢態,也留存了大量官修史書成書後各方的反應和對其史館制度、修史模式及官修史書價值評判的第一手史料。透過學人日記來解讀近代史學的特質,有裨於深入闡釋近代史學的風勢之變,提煉近代史學轉型過程中的問題線索。
  • 研討會︱學科建設、數位化、課程教育:公共史學的機遇與挑戰
    12月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史學理論研究所主辦的「公共史學教學研討暨《公共史學概論》交流會」在京召開。相較於文學創作,歷史敘事最大的特點是戴著「鐐銬」跳舞,即對史料進行嚴謹的別擇,將追求歷史的真實性放在第一位。對於歷史非虛構寫作實踐成果,楊念群舉出了若干例子,如馬伯庸《顯微鏡下的大明》和史景遷的《康熙自畫像》,前者雖非出自學院派史家之手,但使用一手史料嚴謹、解讀準確,做到了將尊重客觀史料與主觀敘述風格進行了很好的結合。
  • 傳統史學的終結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編者按:國際史學史專家王晴佳,權威解讀西方史學的傳統轉型與未來趨向;梳理近代史學的重大議題,揭櫫當下研究的全新嘗試;理解歷史,從理解歷史如何書寫開始。(摘自第一篇《西方史學如何完成其近代轉型?》)
  • 劉東:論史料的顛覆性
    如果說,所謂「歷史二」代表了後人想要塗抹出歷史「連續性」的努力,並且由此代表了一種具有主觀性的話語力,那麼,所謂「歷史一」則代表了前人所頑強留下的史料遺蹟,而且它作為一種「反權力」還在不斷地挑戰既有的史學話語。圍繞著「歷史一」與「歷史二」之間複雜而弔詭的關係,可以看到歷史學在當今所遭遇的危險與機遇。
  • 百年美國史學:從客觀性到後現代主義挑戰
    美國專業史學建立之初就移植了蘭克史學模式,即「科學歷史學」或「客觀歷史學」。「客觀性」不僅是史學的根基與核心規範,亦是美國史學界長期爭論的議題。他主張「讓史料說話」「如實直書」,倡導史學家回到檔案館去,認為歷史研究應該保持客觀的不偏不倚的立場,摒棄史學家自身的主觀色彩,不要讓自身的政治立場、自己的好惡影響歷史史料的選擇和解釋,只要保持這種態度,歷史的本來面目是可以還原的。除此之外歷史學家也就沒有什麼任務要做了。蘭克式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原文分析批判來尋找事實)為其贏得了「科學歷史之父」的美名。
  • 《禮記》的史學價值
    《禮記》是一部儒家經典,它在經學中的地位早有定論,但我們今天來研讀《禮記》,務必要擺脫經學傳統的束縛,用歷史的辯證的方法去解析其成書過程和各篇章折射出的時代背景,並確定它基本上屬於先秦史料,從而探討這部著作的史學價值。
  • 東大史料編纂所之史料保存技術室
    に分かれ、歴史史料の複本作成、史料の保存・修理を行なっています。これら歴史史料に関わる事業は、史料保存の観點からみても大変重要な作業です。この事業は、原本の調査・分析を伴うため、その過程で得られた情報は、重要な歴史情報の研究データとなっています。修復・影寫・模寫は、長い時間をかけた手作業による史料の修理や複製を行ない、寫真は、史料編纂所の現在の調査採訪活動を支えるなど、各々の専門分野で修練された技術を活かしています。
  • 薛福成史學思想初探
    摘 要:薛福成提倡歷史應因勢而變,借鑑西方;提倡史學經世,撰寫的《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出使日記續刻》《庸庵筆記》等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主張評價人物應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特別是要注重道德品評。
  • 陳安民:實」與「信」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求真」指向
    本刊特組織刊發這組文章,從中國古代史學批評在中國史學發展中的作用、中國古代史學批評與傳統史學理論的關係、中國古代史學批評與西方史學批評的比較、中國古代史學批評與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聯繫等視角,探討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內在價值、研究方法和中國特色。當代史學繁榮的背後,也正面臨著客觀公允的史學批評缺失的困境。
  • 裘陳江 | 信史與經世——陳恭祿史學之研究
    故本節擬結合這兩部通史,及筆者搜羅的星散文字,從史料和史法兩個角度,對陳恭祿史學成就作一定的闡發。至於史學方法,陳恭祿雖不是留學生,但由於金陵大學的求學背景和貝德士的影響,其研究中明顯受到西方史學理論和其他學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