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克客觀主義史學與後現代主義史學的比較分析

2020-12-26 騰訊網

蘭克客觀主義史學與後現代主義史學的比較分析

王新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在各種史學流派中,有兩種史學的特點大相逕庭,一種是以蘭克為代表的客觀主義史學;另一種是以離經叛道、抨擊傳統為特點的後現代主義史學。這兩種史學對歷史編纂和歷史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蘭克史學主張著史應該遵循客觀性和真實性原則,作者在編撰時應該拋棄所有個人因素。後現代主義史學顯得激進甚至偏激。後現代史學抨擊傳統史學的客觀性原則,甚至認為文史應該不分家,是對傳統史學的一個反叛。它們既不盡相同,又相互影響。

關鍵詞:蘭克客觀主義史學 後現代主義史學 異同比較

一、蘭克客觀主義史學內容概要

史學史作為歷史學重要的分支,一直是一大熱門。從古到今,有很多史學派別,如浪漫主義史學、實證主義史學、蘭克的客觀主義史學、年鑑學派,等等。其中,蘭克史學代表客觀主義史學,長期處於史學研究的正統地位,對後世史學研究影響深遠。

在看待史學的功用這一方面,蘭克學派一反以往浪漫主義史學流派將情感流露於史學編撰及推崇直覺感悟的習慣。在浪漫主義史學盛行時期,某些浪漫主義史學家習慣於運用深奧的修辭和抒情的手法,對歷史過程做細緻的詳盡的描寫,甚至是對中世紀的田園風光做一系列情景再現,以調動讀者的閱讀積極性,激發讀者走近歷史的興趣。蘭克學派作為反思浪漫主義史學弊端而產生的產物,其主張史學家著史的職責就是如實還原歷史真相。

在蘭克 《1494—1514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歷史》一書中,他強調:「有人認為歷史的任務是判斷過去並且為了未來世代而啟迪現在,本書不敢期望這樣崇高的任務。它僅僅要求表現出事情曾經真正是怎樣的……」蘭克以一種純粹的客觀主義態度對待歷史學及其功用,認為歷史事實的陳述應該絕對的嚴謹,雖然歷史編纂必然是枯燥無味的。

在編撰歷史著作方面,蘭克主張絕對的如實、客觀。他認為其實歷史撰寫中主觀性很大程度來自作者自身。因此,他主張「歷史學家要擺脫一切先入之見,避免個人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各種偏見,僅僅依靠確鑿的史料依據,如實地敘述過去真正發生的事件」。撰寫者在撰寫歷史著作時,應該不偏倚於任何黨派、宗教、實力集團,絕不偏袒任何一方,把自己的思想、觀點、個性從書中清除。而且歷史學家既不能撰寫史料以外的內容信息,又不能超越歷史事實作任何的價值判斷。

編撰方法方面,如實、客觀的撰史原則就決定了在研究歷史、編撰歷史時蘭克的一系列方法。一方面,蘭克重視第一手史料的收集。史料按照它的來源,有第一手和第二手之分。蘭克認為,對於後世的歷史研究者而言,第一手資料是最珍貴的,因為對於事件,它的當事人和見證者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他們所記載的、所敘述的一些史實,應該是最可信的。然而第二手資料,有些是從別人的專著中轉述過來的相關文獻,有些是口口相傳,所以反映歷史事件的真實程度相對要低一些。因此,蘭克尤其重視原始檔案的收集和運用,例如法律條文、日記信件、會議記錄等。「他的《教皇史》出名一方面是由於他的客觀敘述,由於它的史料精準、豐富」,另一方面,為了確保史料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蘭克總結出了一系列全面的系統的史料批判方法,包括 「外證」和「內證」。「外證」即外部批判,是指通過對比其他地區其他人的史料辨別真偽,注重對史料形式的批判。「內證」主要是依據著作內部各要素的相關情況,並結合作者的身世、國家背景、性格、心理等,對史料進行評述,對其中的真偽一一鑑別,側重點為史料內容。

研究內容方面,蘭克繼承了自修昔底德以來以政治軍事史為主要內容的傳統,並將它繼續發揚光大。在他眼裡,歷史舞臺上的主角應該是那些在歷史舞臺上熠熠閃光的風雲人物、民族和國家。「從蘭克史學的史學實踐來看,蘭克所撰寫的《拉丁與條頓民族史》、《教皇史》、《宗教改革時期德國史》、《英國史》等著作無不是以政治軍事為研究對象、圍繞精英人物展開敘述的」。可以說,以政治軍事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從修昔底德開啟,在蘭克時期達到頂峰。

是的,這說明我們不再年輕了。樂於此道的幾位朋友,都和我年齡相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似乎感受到一種疲憊。人到了 40歲,就像人生突然「斷片」了,稀奇古怪的想法特別多。辭職創業的,離家出走的,愛上釣魚的,到艱苦的地方去徒步的……在生理上,大家似乎突然意識到衰老的來臨。孔子說,「四十不惑」,但這確實是一個希望和困惑並存的年齡,而困惑看上去還要更佔優勢一些。

二、後現代主義史學的主要觀點

後現代史學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對歷史客觀性的質疑。他們認為,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歷史,僅僅是作者願意讓我們知道的那部分。他願意告訴我們,願意撰寫歷史著作,願意留下史料,我們才能夠知曉這一歷史真相,無法真正了解整個歷史真相。的確,再客觀的歷史學家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拋之腦後、不管不顧,也很難當本國與其他國家產生衝突時,對雙方保持中立。因此,「在後現代歷史哲學家看來,對於歷史學來說,至關重要的是話語,而不是傳統歷史學家所追求的客觀性」。他們轉而發掘作者的思想動態和精神追求,注重敘述的語言生動性和表達的藝術性。

正是由於後現代史學家對敘述的過多重視,引發了第二個反叛:歷史和文學在某種程度上,本質上是一致的。後現代主義史學代表人物Hayden.white的主要觀點是:「歷史寫作採用的是敘述的形式,這就與文學相差不遠,因此為了使敘述順理成章,史家就不得不或不自覺地編排史實,設置情節。」後現代史學家認為史學家習慣於裁剪史料,習慣於製造一些生動的情節,給情節增添吸引力,從而引起讀者濃厚的興趣。

但是有人對這一文史不分家的觀點發出了質疑的聲音。對於文學家進行文學創作,我們是允許他們對一些情節進行虛構的。但是如果文學家和史學家的工作性質相同,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史學家在進行史學創作的時候也能對過往的一些歷史場景或者事件細節進行虛構呢?如果允許虛構,那麼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些駭人聽聞的戰爭,難道也是虛構而來的?這個論題一經拋出,便在學術界引起了反思和爭論。Roger charter編著的《在懸崖旁邊(On the Edge of the cliff)》,提出受到後現代主義衝擊的歷史矗立在懸崖上,情況危急,對後現代主義感到恐慌。

除了以上一些批判的觀點外,史學家們還注意到,後現代史學的重心逐漸向下、放大。由過往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和影響世界局勢的少數幾個國政治軍事的研究逐漸擴大,研究觸角開始遍及婦女史、底層生活史、少數民族史,等等。例如後現代史學一個研究領域就是對文學史的研究。將關注點放置為文化生活中的細小瑣碎。如果這些觀點能批判性地合理運用在具體實踐中,那麼從認識論角度對西方中心論進行批判將變成可能。

三、客觀主義史學與後現代主義史學的異同

綜合考量客觀史學和後現代主義史學,兩者在某些地方具有相似性,如都是注重史料的收集。但是兩者的相同點比較少。更引起人們關注的,是它們在史學觀點和編著思想上的不同甚至是分歧。

首先,在關於歷史功用的觀點上,蘭克史學主張歷史學家編纂歷史的職責是如實還原歷史真相。主張歷史研究要強調客觀性和真實性;後現代主義史學甚至認為史學根本不能實現真正的客觀性。

其次,在編撰方法上,蘭克史學一方面推崇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要求歷史學家不能帶任何個人因素進入編撰和研究中。這一切是圍繞歷史學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這一主題的。然而後現代主義史學,因為它對歷史客觀性的重視度要遠遠低於蘭克等人,因此,他們轉而注重敘述的語言生動性和表達的藝術性,甚至提出了「文史不分家」的觀點。

再次,在研究內容上,蘭克史學的側重點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研究對象為有重大貢獻的西歐政治家軍事家,甚至有一些「西歐中心論的」的色彩;而後現代史學的研究方面更多地延展到了經濟文化的方面。目光由西歐投向亞非拉地區,由風雲人物轉向婦女兒童、底層群眾。這是後現代史學值得肯定的地方。

四、結語

在世界史學史領域,以蘭克史學為代表的客觀主義史學,一直處於史學研究的正統地位,對後世史學研究影響深遠。隨著時代的變遷,興起了一系列離經叛道之風,例如後現代主義史學。後現代主義史學對傳統的史學觀點和思想進行了猛烈抨擊,宣傳它所提倡的一系列新思想,對史學界產生了強烈的衝擊。

蘭克史學主張著史應該遵循客觀性和真實性原則,史學家在編撰時應該拋棄所有個人因素,遵循客觀性原則。然而後現代主義史學就顯得有些激進甚至偏激。後現代史學抨擊傳統史學的客觀性原則,甚至認為文史應該不分家,是對傳統史學的反叛。我認為,各種史學可以互相比較,並且積極吸取有利的批判。經過質疑,在批判和揚棄中,才能進步,才能與時俱進。

注釋:

陳紀昌.社會學的歷史化還是歷史學的社會化——論歷史社會學的學科定位[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5.

朱本源.歷史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2-453.

古奇,著.耿淡如,譯.十九世紀歷史學和歷史學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190.

易蘭.蘭克史學、西方史學傳統及其現代意義[J].史學史研究,2014(1):12.

張樹華,楊雁斌.當代國外學術論叢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陳啟能,王學典.消除歷史的秩序[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108.

Roger charter.On the Edge of the cliff[M].Marylandco: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參考文獻:

[1]Roger charter.On the Edge of the cliff[M].Marylandco: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2]耿淡如譯,古奇.十九世紀歷史學和歷史學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3]宋瑞芝,安慶徵,孟慶順.西方史學史綱[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

[4]朱本源.歷史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陳啟能,王學典.消除歷史的秩序[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108.

[6]張樹華,楊雁斌.當代國外學術論叢(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2.

[7]易蘭.西方史學通史.第五卷.近代時期(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37.

[8]陳紀昌.社會學的歷史化還是歷史學的社會化——論歷史社會學的學科定位[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5.

[9]易蘭.蘭克史學,西方史學傳統及其現代意義[J].史學史研究,2014(1):12.

[10]王瓊林.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對「歷史敘事」的批判[J].黑龍江大學學報,2014(1):5.

相關焦點

  • 百年美國史學:從客觀性到後現代主義挑戰
    [關鍵詞] 客觀性 相對主義 後現代主義 解構主義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度,歷史學作為專門學科的建立僅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由於美國歷史學家們熱衷辯論、回顧、借鑑與反省,美國史學在短短百年裡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其史學流派之多、研究方法之精細、研究的範圍之廣泛以及研究成員隊伍之龐大都是其他西方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 語文學與中國近代史學的科學化
    傅斯年回國後,將語文學用於中國古代史研究,並將其以科學的面貌呈現給世人。本文通過梳理語文學在德國的發展,揭示德國語文學的研究方法如何影響了傅斯年的歷史研究,並探討在科學主義盛行的中國,傅斯年將「科學」視為話語以此推動語文學在中國的傳播。
  • 於沛:後現代主義和歷史認識理論
    懷特在《元史學》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歷史哲學觀點,以致一些人認為懷特所啟動的敘事的歷史哲學(亦稱「敘事主義歷史哲學」),為西方傳統的歷史哲學重新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平臺。懷特以19世紀的四位哲學家和四位歷史學家為例,把他們的著作從文字風格、修辭形式等做了深入的比較分析。懷特認為,即使歷史學家有意識地擺脫政治、宗教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他們還會受到文字風格、修辭形式等因素的影響。
  • 中西比較視域中的宋代史學近世化:基於歷史觀與史學方法的考察
    ①這些比較或以歐洲中心論為背景,或在反歐洲中心論時仍不自覺地從歐洲文化模式出發,從而陷入用殖民者的模式反殖民的怪圈。後殖民主義啟發了一種新的中西比較模式,即將歐洲文化模式「地方化」。②由此,可將中國與西方作為兩個相對獨立區域加以比較。中國史學的近代化固然表現為「西化」,但西方的牽引方向與中國史學固有理路相近,是「西化」得以快速完成的深層原因。
  • 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1950-2000
    〉、[6]大陸的王晴佳,〈臺灣史學的「變」與「不變」: 1 9 4 9-1 9 9 9 年〉[7] 及蘇世傑,〈歷史敘述中的蘭克印象:蘭克與臺灣史學的發展〉[8]較具特色,可作為臺灣幾個階段 對史學看法的進一步討論。
  • ...史學理論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召開2020年度...
    Williams』 Pink Pills for Pale People,直譯:威廉士醫生蒼白人粉色藥丸)全球之旅的分析,試圖從研究對象、研究視角、研究方法與研究資料等角度對當前相關史學研究的可能性維度與存在的問題提出思考,核心內容涉及全球史與比較史研究的能與不能。
  • 輝煌的希臘史學:領先於當時的世界,是西方史學的開端
    史學,是希臘文化中的一大輝煌成就。從縱向來看,希臘史學是歐洲古典史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歐洲史學的開端,它開創西方史學的優良傳統。從橫向來看,希臘史學在當時世界上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這裡出現了先進史學理念,眾多優秀的史學作品,讓其他文明難以匹敵。
  • 歷史理論在西方史學中的回歸
    為此,他們反對宏大敘事和決定論,倡導後現代主義的解構之道,歷史發展的整體性規劃被進一步摒棄。同樣,對歷史學家而言,一元單線的歷史有著明確的終點和不可逆轉的目標,身處其中的個體除了期待之外並無能動性可言,這不啻一種卡爾·洛維特(Karl Lwith)所謂的「世俗化的末世論」(secularized eschatology)。
  • 影視史學:親近公眾的史學新領域
    「精英史學」和「大眾史學」(或公眾史學)。在西方,自荷馬時代以來的民間行吟歌手所保留的口述歷史以及其他諸多形式,也包含著很豐富的大眾史學內容。當前史學界流行的影視史學,正是大眾史學在當代的一種重要表現。了解與認識影視史學的緣起與發展趨勢,對於推動史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影視史學是史學和現代媒體「聯姻」的產物  影視史學的誕生有著史學自身發展變化的背景。
  • 古代史學:優秀的——古代史學文化傳統(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古代史學:優秀的——古代史學文化傳統,從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來看.關於史家自身的修養問題,史家歷來都十分關注,他們在總結、評論前人的史學成果時,也同時就史家修養作了評論。
  • 大西洋史學研究新趨勢
    大西洋史學研究漸受重視二戰後,大西洋史學在歐美史學界興起。1947年,法國歷史學家雅克·戈德肖出版了《大西洋的歷史》一書,這是歐美史學界第一本用大西洋來命名的史學專著。帕爾默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使用「大西洋史」這個術語,同時對大西洋沿岸各國的歷史進行了比較研究。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大西洋史學研究逐漸發展起來。美國歷史學家伯納德·貝林、傑克·格林和理察·鄧恩等都是早期的大西洋史學代表人物。貝林不僅探索大西洋史學的研究方法,而且考察了17世紀英屬北美新英格蘭地區商人的跨大西洋貿易活動等。
  • 政治裹挾下的「客觀」:淺述蘭克史學的政治化傾向
    文|青樓大茶壺利奧波德·馮·蘭克:近代客觀主義歷史學派之父一、蘭克史學中的政治化傾向德國史學家蘭克創立的蘭克史學是19世紀德意志的重要史學流派蘭克史學強調客觀公正的態度對待史學,歷史學家應如實地反映歷史,重視第一手史料,考察史料的真偽,真正發揮史學的批判功能和教化作用。蘭克史學一度在歐美成為主流學說,也是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客觀、公正歷史觀的典範。
  • 中國電影史學的理論內涵與當代價值
    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史學研究越來越受到矚目與重視,電影史學總結電影歷史研究經驗,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推動了電影學科的發展。探索中國電影史學的本質,對電影史學思維進行歸納、反思,是時代賦予電影史學研究者的任務與使命。
  • 一代史學大師的絕唱
    作者:潘永強 《法蘭西的特性》是法國年鑑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布羅代爾的遺著,在他去世後幾個月才正式出版,可謂一代史學大師的絕唱。一般認為這是布羅代爾晚年努力完成的一樁夙願,將他獨具魅力且日趨成熟的史學觀點運用到自己祖國歷史的探索中。
  • 是學科基礎也是學科方法:史學史學科地位解析
    按照現在一般的理解,史學理論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廣義的史學理論包含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兩方面的內容,而狹義的史學理論僅指史學理論。這種分別,在理論上,實際上是所謂的「思辨的歷史哲學」與「分析和批判的歷史哲學」相區分的翻版。這個分法,最初要追溯到英國哲學家沃爾什。當然,這樣的劃分也存在爭 議。
  • 新刊| 袁一丹:彌散性思想:一種模糊史學
    Le Goff)認為心態史最吸引人之處為其模糊性,可使用別人置之不顧的材料,即史學研究分析中由於難以闡明其意義而棄置的材料(《心態:一種模糊史學》)。「模糊史學」以曖昧不明的人事物為研究對象,具有方法論上的不確定性,與業已發展成熟的模糊數學(fuzzy mathematics)、模糊語言學(fuzzy linguistics)是遠親。
  • 古代史學理論:劉知幾——《史通》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史學理論:劉知幾——《史通》,唐代著名的史學理論家劉知幾撰的《史通》二十卷,其內容廣泛,不僅論及史書編撰、史學準則、史學史、史學流派等問題,而且還特別評論了史書編撰中的體例、書法、史料、行文和史家修養等史學理論的重要問題。
  • 元代史學思想的時代特徵
    元代史學思想因其所處社會現實的急劇變化,以及承接了中原文化和其他多種文化營養的饋贈,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內容。其獨具時代氣息的思想特徵,及其對於前代史學思想的發展和對後代的影響,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在將理學的心性學說引入史學方面,揭斯關於「心術」和「史意」的思想,對於清代章學誠的「史德」、「史意」兩大命題應有較為直接的影響。在經史關係論方面,史家胡三省就明確反對重經輕史觀念,表達了「經史並重」的主張;郝經、劉因則提出「古無經史之分」思想,在客觀上削弱了經書的地位,強調了史學的重要。
  • 陳安民:實」與「信」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求真」指向
    本刊特組織刊發這組文章,從中國古代史學批評在中國史學發展中的作用、中國古代史學批評與傳統史學理論的關係、中國古代史學批評與西方史學批評的比較、中國古代史學批評與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聯繫等視角,探討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內在價值、研究方法和中國特色。當代史學繁榮的背後,也正面臨著客觀公允的史學批評缺失的困境。
  • 研討會︱學科建設、數位化、課程教育:公共史學的機遇與挑戰
    12月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史學理論研究所主辦的「公共史學教學研討暨《公共史學概論》交流會」在京召開。接著,分別討論了後現代史學思潮下如何看待歷史寫作的性質、通俗史學的歷史觀、歷史敘事與文學創作之間的界限三個方面的問題。楊念群認為,歷史敘事本身就是一種創作,作者無法擺脫自身的時代性及論述問題的主觀色彩。同時,即使是客觀事物,其本身呈現的樣態也是不充分的,需要結合認知者主觀的想像及主體能動性去建構其相對完整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