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觀止》第二季,我們來到中國古代詩歌的第二站——兩漢時期。這個時期上承先秦詩歌萌芽階段的《詩經》和《楚辭》,下啟唐宋時期詩歌鼎盛時期的「唐詩」和「宋詞」,是承上啟下關鍵的一環,也是中國詩歌演進的重要一站。
在我們第二季的課程裡,會涉及到四方面的內容:承接「詩經」的"漢樂府」,東漢末年的「文人詩」,魏晉時期的卓越代表「三曹」,還有深受「三曹」影響的「建安七子」。第11次課開始,我們要學習東漢末年、魏晉初期卓越的三位父子詩人,「三曹」的詩作。
講到「三曹」,首先要了解一個概念,即「魏晉風骨」。這是一種文學傳統,直接影響了魏晉近兩個世紀的詩人創作;間接則影響了將近兩年多年傳統文學,凡是詩風柔弱的時代,都會有人擎起「魏晉風骨」的大旗,振臂高呼。就如我們下一季《古詩觀止》之「唐宋」部分的,「初唐四傑」和「陳子。
所謂「建安風骨」,可以拆成兩個詞彙加以理解,第一是「建安」,這是東漢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的第五個年號,從公元196年-公元220年,這個時期,正是《三國演義》中群雄逐鹿的時期,從文學上看,則誕生了「三曹」和「七子」,誕生了「建安風骨」的文學傳統,影響千年。
第二是「風骨」,這是一個文學理論詞彙,簡單理解,「風」來源於「國風」,指的是流傳性,具體就是指詩歌內容「鮮明生動」,「骨」指的內在氣韻,具體就是指這一時期的詩人身處亂世,關心民生,體現出「剛健有力」的詩歌風格。
「建安風骨」,其實就是「詩經」「樂府」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這一風格,在魏晉時期被「文人詩人」們繼承並發展,成為後世中國詩壇的主流,這才有了「杜甫」「陸遊」「龔自珍」等的成就,他們都是「建安風骨」的傾慕者和效法者。
反過來再說,開創「建安風骨」這一文學傳統的詩人,簡單說就是「三曹」和「七子」,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仨人,他們身份特殊,除了是詩人,更是「魏武帝、魏文帝和陳留王」,他的地位,和他們的文學成就相得益彰,影響深遠。
所謂「七子」,也叫做「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是「三曹」家的「曹魏」政權的擁護者,所以受到「三曹」影響巨大,這七個人大都活躍在「建安時期」,從老到少的順序是:孔融,陳琳、劉楨、阮瑀、徐幹、應瑒、王粲。這七個人被並稱,就出自「三曹」中的魏文帝曹丕,他的文學理論著作《典論·論文》中,第一次提到這七人:「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
我們的課程,會重點介紹「三曹」,簡略介紹「七子」。其中曹操,我們會學到《短歌行》;曹丕,我們會學到「燕歌行」;曹植,我們會學到《白馬篇》;最後會學到「建安七子」中國最年輕,也最富盛名的王粲的《七哀詩》。
++++華麗麗的分割線++++
本節課我們走近「三曹」中的「曹植曹子建」,學習他的《白馬篇》。
說起《白馬篇》這個題目,「詩仙」李白,「永明體」的開創者沈約,「元嘉三大家」之鮑照都寫過,但是最著名的,還是這篇曹植曹子建的《白馬篇》,創作最早,也成就最高。
事實上,《白馬篇》這個題目可能就是曹曹植的首創,至於之後的「白駒過隙」「白馬王子」應該將版權也都歸於曹子建,正式因為曹子建的這篇《白馬篇》,開頭一句「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就將毛色泛白的戰馬,與「駿馬」聯繫了起來。要知道,此前的秦漢王朝,欣賞的可是棗紅色的「汗血寶馬」,白馬根本無人提及。
寫下《白馬篇》,將「白馬」升級為「駿馬」的作者曹子建,應該是建安時期最著名,最偉大的詩人,他的詩名遠超「七子」,在「三曹」中也力壓兄長曹丕,超過父親曹操,獨樹一幟。以至於後人提到「曹子建」,幾乎就是才華和文學的代稱。
曹子建的才華有多麼出眾,從稍晚一些的「山水詩」開創者「謝靈運」的一段話可以看出。謝靈運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分一鬥。就是說,天下的才華如果可以量化衡量的話,曹子建一個人就佔了80%,這就是「才高八鬥」典故的來歷。
除了「謝靈運」,「詩仙」李白也對曹植的才華傾慕不已,「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虐」《將進酒》,寫的是曹植;「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寫的也是曹植。
「曹子建」除了才華出眾,他的遭遇更是受到世人的同情,無形間增加了很多同情分。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七步詩》的典故了,這個故事不見於正史,卻在各種「稗官野史」和「筆記小說」中流行,就能夠看出了這個故事的市場,人們對曹子建的同情和佩服。
需要提及的是,我們熟悉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偽作,真正的版本,應該是《世說新語·文學》中的。
接下來,就分享此次課的課件截圖,供預習和複習使用。
第十三課《白馬篇》
一:名望高
[點擊可放大]
二:武藝高
[點擊可放大]
三:功勞高
[點擊可放大]
四:品德高
[點擊可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