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處不心理,待我為你八一八
最近發生了一件事。
在馬裡蘭大學2017畢業典禮上,中國女留學生發表演講。
這位楊同學說,當初來到美國的時候準備了五幅口罩,結果一下飛機就發現「美國的空氣又甜又鮮」,口罩根本用不上!不像自己的家鄉。
然後由此引申開去,說美國連空氣都有種自由的味道,其它的就更不必說了。
結論是:同學們啊,你們要珍惜這無比寶貴的自由!
楊同學想必在國內也接受過愛國主義教育,但是一下飛機就被「又甜又鮮」的空氣圈粉,現身說法教育美國同學愛國去了。
痛罵她的人的確很多,可關鍵是,她這一番話不是只代表她自己,有不少人為她鳴不平,說她只不過大膽說出別人不敢說的真話而已,何罪之有?
我也有親戚真是因為空氣不好移民了。如果不聯繫後面通篇的氣氛,單獨聽這句「美國空氣又甜又鮮」,也不都算瞎話。
問題是,她到底是怎麼看待這個只生活過幾年的「第二故鄉」和出生於斯、成長於斯近二十年的真正故鄉呢?
兩個國家,已經被簡單概括成:空氣好+言論自由和空氣不好+言論不自由的選項了嗎?
祖國下一代的精英們,正在大批大批殺往美國的路上或者已經在美國上學,最小的留學生現在從小學就出去了,他們中會不會也有人像楊同學這麼思考問題呢?
細思恐極啊。
01 為什麼要愛國?
愛國在我們這代來說是天經地義、不容置疑的,但是新生代,他們會把這當做天經地義嗎?
楊同學就不講愛國,她講自由,講新鮮的空氣,哪個國家給她這些,她可能就去哪。
她錯了嗎?
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拋去政治正確和現實因素,應該有不少人會在自由和愛國之間選擇自由。
至於她能不能在美國找到真正的自由、是不是在中國就沒有自由、能不能又自由又愛國,那是更大的議題,這先不討論。
單從「利己」的角度來考慮,愛國對一個人到底有沒有實際的必要?這裡說的「愛國」,更多是指愛中華民族,並非狹隘的「愛國」。
研究發現,生活在美國的女性,亞裔女性和印第安人的自尊水平最低,這與少數族裔更容易受到歧視以及性別都有關。
但奇怪的是,同樣作為少數族裔的非裔美國人卻有很高的自尊。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這些非裔美國人更傾向於關注他們認為自己最讓人滿意的地方,並且通過這些方面來獲得更高的成就;
第二,非裔美國人喜歡同種族團體的社會活動,這種活動提高了他們的種族自豪感,有助於提升他們的自尊。
現在再回頭看楊同學,她正好是相反的。
楊同學在那樣一個正式的場合,不得體地誇大家鄉不夠好的一面,她試圖融入新環境的辦法,就是嘲笑家鄉、也捎帶著貶低了自己的固有身份,用討好的態度獲得新團體的接納。
這其實說明,楊同學的自尊是很低的。
從骨子裡缺乏對民族和個人的認同,這樣的態度真的可以讓異鄉人尊重、接受她嗎?或者說,就算是接受,以什麼樣的身份接受她?
02 自我同一性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青少年的主要成長任務就是找到同一性,了解自己的獨特性、理解自己到底是誰。
形成同一性的方法,就是把和自己有關的各個方面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由自己決定的、獨具「統一風格」的自我。
這一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過去、現在和將來,同一性要能夠將自我的全部時間維度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然後確立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觀,對未來的自我發展作出指導。
而楊同學的自我同一性裡,似乎把過去否定了,把中國人這個固有身份也看淡了。難怪網友評論,沒有根的小樹會被大風連根拔起。
03 尋根
心理學家杜克博士致力於美國家庭的研究,他的太太薩拉也是一位心理學家,她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有一類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表現得更好,這些孩子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他們熟知自己家族的故事。
家族故事和相信自己能解決困難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嗎?
杜克博士很感興趣,於是設計了一個問卷叫「你知道嗎」,並調查了48個家庭。
這些問題包括:
你知道(外)祖父母在哪裡長大嗎?
你知道父母在哪裡讀高中嗎?
你知道父母在哪裡相遇嗎?
你知道家裡發生過什麼可怕的事情嗎?
你知道你出生的故事嗎?
他們將孩子的測試結果跟孩子接受的一系列心理測試進行了比較,結果得出了一個壓倒性的結論。
孩子對家族歷史知道得越多,他們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識,自尊心就越強,也就越相信自己的家庭能夠成功。
這個結果,很快被之後發生的「911」事件驗證了,那些知道更多家庭故事的孩子,減壓能力明顯更強。
「你知道嗎」測試表由此成為預測兒童情緒健康與幸福的最佳預測系統。
知道奶奶在哪裡上學,為什麼能幫助孫子克服小到摔跤、大到遭遇恐怖事件的困難呢?
答案就在於孩子的家族歸屬感。
最為自信的孩子,具備「代際自我」,而且他們知道比自我更強大的事物。
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是有限的,但是一個家族乃至整個民族就會很強大。輕易斬斷自己的根,就意味著你要獨自去面對困難。
這也是非裔美國人擁有更高自尊的原因,雖然身處異國,他們仍然很擅長從種族認同中找到更多的支持。
04 從家庭開始
沒有自我認同感的人,他們的內部評價體系不完善,所以對外界特別依賴,受環境影響大。
我們的孩子都有機會接受國際化的教育,也許某一天他們也會呼吸到「又甜又鮮」的空氣。
如果我們希望,無論在哪裡生活、無論接觸什麼樣的文化,他們都不至於隨風飄搖的話,幫他們找到根基就十分重要。
杜克博士建議家長要多安排具有家族傳統的活動,並且讓這些傳統變成家史。
多了解家族的歷史,發掘家族中的敘事,最好是有起有落的,能幫助一個人適應外界環境。
比如:「我們成立了家族企業,但是後來有座房子被燒掉了,爸爸也失業了,但經過一段艱難,我們又挺過來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一樣團結在一起。」這就是一個有起有落的家族敘事。
對民族來說,也是一樣。
幾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民族的起起落落,形成了一部宏大的史詩性敘事。很多孩子們缺的,是對這部史詩的深入了解。
在這一點上,我們的鄰居韓國就做得不錯。
我曾經特別好奇,韓國那樣一個小國,韓國人為什麼對自己國家的一切都有種迷之自信?什麼都是自己家的好。
同樣是牛肉,進口的恨不得比本國的便宜一半,質量好像也沒差那麼多;汽車更是,明明外國車質量更好,但他們就是要支持國貨,而且絲毫沒覺得委屈。
開始我以為他們是被高超的手段洗腦了,後來看韓劇的時候我終於發現了一個原因。
韓劇拍得最好的其實不是偶像愛情劇,而是家庭喜劇,比如早期的《愛情是什麼》,《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
這些劇演的就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家長裡短,但是特別溫馨、幽默、感人,充滿了接地氣的小細節,看著看著不是被感動得流淚,就是笑出了眼淚。
流淚之後你才發現,這些劇裡都在潛移默化地渲染家庭的重要性,介紹傳統的習俗以及傳統在今天存在的意義,甚至有婆媳應該住在一起這類本來會招年輕人煩的話題,但聯繫劇情的鋪墊就是不會引起你的反感。
反而給你一種感覺,韓國人真的很在乎親情、很認同他們的傳統文化啊!作為韓國人,他們感到由衷地驕傲。
如果這叫洗腦的話,起碼是技術含量高、結果也很不錯的洗腦。
愛國教育可以有,只要走心、實在,首先建立在愛自己的家庭之上。
美國不也這樣嗎?所有大片裡拯救世界的都是美國人、都特別重視家庭,這也是他們提升自豪感的方法之一。
愛國既不是情緒化的打砸搶,也不是表演或者義務,它就是實實在在留在我們骨血裡的認同感,更好幫助我們找到同一性,建立起足夠的自我價值感。
至少在孩子畢業演講的時候,別再出現「美國的空氣又甜又鮮」這種可笑的開頭了。
·End·
上期贈書結果:
上期贈書活動點讚前五名是:文文,靈樞經筋針推廣研修,要變得超胖的葉茜茜,甘草,香香。
請以上五位朋友把快遞地址、收件人姓名和聯繫電話信息發送到後臺,集齊信息後統一安排快遞。
另外,還發生了一段溫馨的小插曲。
點讚數第四的甘草昨晚發來信息,說她看到點讚數第六的瀠兮的留言,很想把自己的書讓出來,送給她,希望她得到更多的支持。感動~
和出版社商量了一下,出版社的老師同意額外多贈一本。所以,瀠兮,也把你的快遞地址、收件人姓名和聯繫電話發過來哈!
溫暖其實就在身邊,只要堅持下去,幸福總會來的~
往期文章回顧:
一個孩子最大的優點到底是什麼?
人生所有的煩惱都來源於此
與其愛國婊,不如學學梁思成和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