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無顏見江東父老的項羽

2021-02-23 薩培喇

項羽是秦末起義軍將領,他少年時隨叔叔項梁發動吳中起義,反抗秦朝暴政。巨鹿之戰後,項羽殺死秦王子嬰,自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此時漢王劉邦從漢中出發,二人在彭城展開大戰,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大幕。這場爭鬥持續了4年。到了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打算和劉邦決一死戰。當時的戰爭局面對項羽很不利,他或許預感到要在此地送命。垓下靠近烏江,烏江亭長乘船在岸邊等候想要載著項羽逃往江東。

有一首《垓下歌》描述了項羽的心情。「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號稱神勇無敵,有舉鼎拔山的力氣,只因為脾氣暴躁、剛愎自用才有了被困垓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讓這位大英雄產生了錯覺,難道楚地已經都被漢軍佔領,楚地軍隊難道已經全部投降劉邦?心情忐忑不安之餘,這位大英雄預感到已經走入末路。因糧草消耗殆盡,長期陪伴他徵戰的烏騅馬已經無法徵戰,這該怎麼辦?身邊的愛人虞姬又該怎麼辦?如果他戰死了,誰能保護虞姬在亂軍之中的周全。這些問題一股腦地湧上心頭,項羽有些亂了陣腳。

蓋世豪情、英勇無雙的項羽既憤恨又無奈,他恨漢軍狡黠也恨自己聽不進去勸諫;他對胯下坐騎充滿了憐惜也對身邊的美人充滿了擔憂。這段故事被司馬遷寫入《項羽本紀》之中,「本紀」書寫的都是帝王傳記。在司馬遷看來,項羽就是帝王,哪怕他一敗塗地也不影響他「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地位。霸王別姬,虞姬自刎,項羽終於沒有了後顧之憂。

烏江亭長極力勸項羽乘船過江,前往江東招兵買馬。江東有千裡之廣,十幾萬人口,人人仰慕項羽的大名,他還可以在那裡繼續稱王。項羽遭受了太多的打擊,已經心灰意冷,說出了訣別之言,「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上天要滅亡項羽,不必再躲避了。當年起兵的時候,江東有八千子弟跟隨項羽東徵西討。到了滅頂之災的時刻,項羽如果一人逃跑回鄉,又怎麼面對江東的父老兄弟。江東人擁立項羽為王是因為他的英雄氣概,他如果一走了之實在是太羞愧了。

項羽把坐騎烏騅馬送給了亭長,讓一人一馬乘船遠去。之後,又下令身邊還能作戰的兵將,下馬拿起利刃與漢軍肉搏。項羽身先士卒,一個人就殺死了幾百名漢軍,他身上也多處受傷。漢軍大將呂馬童原本是項羽手下,後來叛變投入劉邦軍營。亂軍之中,項羽看見了呂馬童,對他說,「若非吾故人乎?」原來,劉邦早已下令誰能割下項羽的頭顱是首功一件,可以加封為萬戶侯,賞賜千兩黃金。項羽算是為了手下叛將做點好事,讓他拿著自己的頭顱去享受榮華富貴。說完這些,項羽拔劍自刎。

英雄的故事總是格外受人關注,到了宋代還有人記得這位大英雄的傳奇。李清照在一首五言詩《夏日絕句》中寫出了項羽不肯過江東的真正原因,那就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拓展閱讀

相關焦點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一首激昂豪壯的詩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今天仍懷念項羽,他當年在烏江岸寧死也不肯渡往江東。項羽之所以寧死也不過江,是因為他兵敗,所帶領的江東八千子弟全部戰死,無顏見江東父老。這也是他一生戰無不勝的驕傲所致。項羽之勇武,舉世無雙,勢不可擋,起兵三年而滅秦,然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那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以項羽之勇,得天下極易,而對於治天下,則才不能堪,剛愎自用,好逞武力。
  •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的項羽
    西楚霸王項羽出自楚國貴族,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他的祖父保家衛國,終因寡不敵眾,敵不過強秦,最後以身殉國,父親也戰死沙場。楚國滅國之後,項羽的叔父項梁帶著他和弟弟項莊遠走他鄉,來到了蘇州撫養他們長大。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告訴世人什麼是項羽精神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以一首簡單的五言絕句勾畫出一幅悲壯的畫面,同時,高度讚揚了項羽。當今人們回看歷史,已知李清照經歷了夫死,物散,再婚,離異。不禁發問:「李清照這首《夏日絕句》是暗諷她丈夫的嗎?」
  • 杜牧:江東子弟多才俊;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江東,到底在哪?
    說起江東的出處,恐怕還是得提一下西楚霸王項羽。他在楚漢之爭時大敗,烏江自刎的原因便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秦朝末年,項羽從吳中也就是現在的蘇州市南部起義,當時有8千精兵跟隨他,也大多都是吳中附近的青壯年。而項羽的籍貫在江蘇省宿遷市(當時稱為下相)。後來在垓下之戰時,被劉邦重重圍困。當時從江蘇帶來的八千精兵,如今所剩無幾。後來逃到了烏江,遇到了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渡過烏江,以求東山再起。但項羽拒絕了。正是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
  • 共讀國學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陸遊說「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來吧少年,加入咱們共讀國學第二期!玩耍規則見本篇內容後……處此悽孤無依之境,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這裡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於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湧,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在這兩個寫景句中寄寓著詩人的什麼感情呢?有人認為是「開襟曠遠」(浦起龍《讀杜心解》),有人認為是寫出了「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夏日絕句》李清照詩詞賞析/文瀾珊
    《夏日絕句》[宋]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的理解和翻譯:活著的時候,就要成為人中豪傑;死了,也要成為鬼中的英雄。時至今日,人們想到項羽,大抵是因為他不肯回到江東(寧肯負隅頑抗,自刎烏江,也不願逃走)這首詩,寫得很豪邁!「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如果不寫作者李清照,萬萬不會有人想到,這是她所寫。這種豪氣衝雲霄的詩句,居然是出自她的筆下,簡直難以置信!
  • 讀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千古一霸王
    於是假意和項羽說要裝成男子與他一起出去,實際結果兵刃就自絕於項羽身前。姬接劍在手,泣而告曰:「妾受大王厚恩,無以報大王,願一 死以絕他念!」遂一劍自刎而死。(《西漢演義》第八十三回)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裡,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 詞後|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的詩竟是如此的豪放
    有著「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所作的詞令到大才子們亦為之驚嘆。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其實她的詩亦是絕佳,本期我們就來欣賞幾首李大才女的詩作。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於詩詞中邂逅千古奇女子的柔情與剛烈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詞的上闕,是漂泊淪落之人的生活現狀,籠罩的是無限悽涼與孤苦。同樣是感嘆時光漫長,這裡卻多了幾分悲情,再無當日的閒情。想當日,「人比黃花瘦」是何等兒女情態,而今卻是「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風雨飄搖的不僅僅是自己這個「小家」,還有整個大宋王朝!又到黃昏了,當日是依偎在花叢旁,只顧著思念丈夫,不知時間的流逝。現在卻是清醒地看著時間在秋風秋雨中流逝掉。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女人一旦豪邁起來,就沒男人什麼事
    夏日絕句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沒有想過凱旋而歸,也沒有想過我打不打得過敵人,就為如果能做這樣一件事,興奮,興奮到感動。對於項羽,我最初的喜歡,源自《霸王別姬》的故事,我也想過如果我是他身邊那女子,在四面楚歌的時候,我是否會像虞姬那樣以自刎的方式作別項羽,讓他沒有最後的牽絆而放手一搏。我想也許我會,也許不會。也許會,是因為愛。也許不會,也是因為愛。
  •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之巾幗氣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行為感到羞愧,第二年她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了《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全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連用三個典故,可謂字字珠璣,字裡行間透出一股正氣。
  • 詞後|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詞國皇后李清照的詩竟是如此的豪放
    有著「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所作的詞令到大才子們亦為之驚嘆。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其實她的詩亦是絕佳,本期我們就來欣賞幾首李大才女的詩作。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秋瑾與李清照代表作各10首,你喜歡誰的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璇卿,號旦吾,東渡後改名瑾,字競雄,自號「鑑湖女俠」,筆名鞦韆,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生於福建雲霄,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集詩情與豪情於一身的才女李清照
    《夏日絕句》 宋代: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無顏見江東父老
    除了妥協,野心,沒辦法及嫉妒外,所有的領袖都會面臨和項羽一樣的考驗──失敗!就是屬靈偉人,如亞伯拉罕和摩西,也都曾在失敗中沉吟過!失敗叫人羞愧幽暗,常人很難從中走出。就是以利亞在耶洗別的威脅下,亦落荒而逃,甚至在樹下求死(王上一九章)。今日的牧長同工,不也常在失敗挫折中掙扎嗎﹖此外,在競爭的高科技時代,傳統的家庭結構正面臨危機,教會裡(華人也不例外!)
  • 無顏見江東父老!
    就是以利亞在耶洗別的威脅下,亦落荒而逃,甚至在樹下求死(王上一九章)。今日的牧長同工,不也常在失敗挫折中掙扎嗎﹖此外,在競爭的高科技時代,傳統的家庭結構正面臨危機,教會裡(華人也不例外!)不也面臨種種的內在傷害(如離婚,虐兒,老人價值等)而譜出「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哀歌嗎﹖在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所記載的七位門徒,都有「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無奈!
  • 秦小燕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項羽的悲壯美
    項羽率領八百騎兵衝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有一條船正在那裡等他。而且駕船的烏江亭長告訴項羽,整個烏江之上只有這一條小船,漢軍是無論如何也追不過江的。 然而項羽卻謝絕了亭長的好意,他只是請亭長把他心愛的戰馬騅帶過江去,自己卻不肯上船。 「天要亡我,我過江幹什麼!
  •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秦朝末年起義軍領袖,傑出的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且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李晚芳對其評價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讚揚項羽是看中他這個
    這首絕句短短20個字,將項羽的英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這首詩也是李清照前後詞風變化的分界線。 也就是說,之所以李清照認為生為人傑,死為鬼雄,前提就是不肯過江東。她比照現實,追思古人,眼前的現實就是丈夫棄城逃命,朝廷一路南奔,不管老百姓死活,也不管國破家亡。面對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當權者只顧一味逃命,不思扭轉戰局。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的才情,千年以來又有幾人能懂?
    可是不巧,她就偏偏生在這樣一個從安穩到流離的年代的更迭之中。李清照,書香門第而出的嫡女,早在少年時便在詩壇小有名氣。父親是蘇門後四學士,母親是一代宰輔的長女。這樣高貴的身份,讓她剛在文壇嶄露頭角時,就已經不俗於他人。年少時,她隨父親生活在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