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秦末起義軍將領,他少年時隨叔叔項梁發動吳中起義,反抗秦朝暴政。巨鹿之戰後,項羽殺死秦王子嬰,自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此時漢王劉邦從漢中出發,二人在彭城展開大戰,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大幕。這場爭鬥持續了4年。到了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打算和劉邦決一死戰。當時的戰爭局面對項羽很不利,他或許預感到要在此地送命。垓下靠近烏江,烏江亭長乘船在岸邊等候想要載著項羽逃往江東。
有一首《垓下歌》描述了項羽的心情。「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號稱神勇無敵,有舉鼎拔山的力氣,只因為脾氣暴躁、剛愎自用才有了被困垓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讓這位大英雄產生了錯覺,難道楚地已經都被漢軍佔領,楚地軍隊難道已經全部投降劉邦?心情忐忑不安之餘,這位大英雄預感到已經走入末路。因糧草消耗殆盡,長期陪伴他徵戰的烏騅馬已經無法徵戰,這該怎麼辦?身邊的愛人虞姬又該怎麼辦?如果他戰死了,誰能保護虞姬在亂軍之中的周全。這些問題一股腦地湧上心頭,項羽有些亂了陣腳。
蓋世豪情、英勇無雙的項羽既憤恨又無奈,他恨漢軍狡黠也恨自己聽不進去勸諫;他對胯下坐騎充滿了憐惜也對身邊的美人充滿了擔憂。這段故事被司馬遷寫入《項羽本紀》之中,「本紀」書寫的都是帝王傳記。在司馬遷看來,項羽就是帝王,哪怕他一敗塗地也不影響他「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地位。霸王別姬,虞姬自刎,項羽終於沒有了後顧之憂。
烏江亭長極力勸項羽乘船過江,前往江東招兵買馬。江東有千裡之廣,十幾萬人口,人人仰慕項羽的大名,他還可以在那裡繼續稱王。項羽遭受了太多的打擊,已經心灰意冷,說出了訣別之言,「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上天要滅亡項羽,不必再躲避了。當年起兵的時候,江東有八千子弟跟隨項羽東徵西討。到了滅頂之災的時刻,項羽如果一人逃跑回鄉,又怎麼面對江東的父老兄弟。江東人擁立項羽為王是因為他的英雄氣概,他如果一走了之實在是太羞愧了。
項羽把坐騎烏騅馬送給了亭長,讓一人一馬乘船遠去。之後,又下令身邊還能作戰的兵將,下馬拿起利刃與漢軍肉搏。項羽身先士卒,一個人就殺死了幾百名漢軍,他身上也多處受傷。漢軍大將呂馬童原本是項羽手下,後來叛變投入劉邦軍營。亂軍之中,項羽看見了呂馬童,對他說,「若非吾故人乎?」原來,劉邦早已下令誰能割下項羽的頭顱是首功一件,可以加封為萬戶侯,賞賜千兩黃金。項羽算是為了手下叛將做點好事,讓他拿著自己的頭顱去享受榮華富貴。說完這些,項羽拔劍自刎。
英雄的故事總是格外受人關注,到了宋代還有人記得這位大英雄的傳奇。李清照在一首五言詩《夏日絕句》中寫出了項羽不肯過江東的真正原因,那就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