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價值鏈中除了要有上遊的研發設計,還要有中遊的經紀人機制及營銷平臺,讓好的內容及人才得以產值化。
此次入選La Vie 2015 臺灣10 大文創行銷平臺榜單中,近半是去年未入選新面孔,而類型集中於農創、設計及募資類,功能上在零散消費者與小型創作品的連結較深。
設計平臺:Pinkoi、誠品生活文創平臺expo、uDesign 有. 設計
募資平臺:嘖嘖ZecZec 、StreetVoice、創夢群眾募資平臺
農創平臺:248 農學市集、臺灣好基金會+ 臺灣好,店、上下遊新聞市集
專業型整合平臺:CNEX 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
1. Pinkoi
Pinkoi是2010年夏天成立於臺灣和美國矽谷的電子商務平臺,由果翼創意股份有限公司營運。該網站專門販售設計師商品、限量文創商品,是亞洲領先的原創設計商品購物網站。
Pinkoi目前會員數人數超過100萬人,網站每個月不重覆造訪人次已達200 萬人,全球活躍的設計師共有2.5萬人,網站上的設計商品超過50萬件。Pinkoi去年獲得紅杉資本及GMO Ventures的900萬美元(約2.97億臺幣)投資,資金主要用來擴張海外市場、建立在地團隊及平臺服務的本地化,包括使用者體驗、新設計師後臺、用大數據自動化判定商品類別的多國語言商品搜尋系統、整合最新瀏覽器推播技術。目前提供五個語言,繁中、簡中、英文、日文、及泰文,平臺上已增加到12種幣值。
為了加速日本本地策略合作,Pinkoi 在2016年3月收購日本手作職人電商平臺iichi的消息,並延攬iichi執行長飯沼健太郎成為Pinkoi Japan的執行長。這可能是臺灣網路新創公司在日本收購電商平臺的首例。
2. 248 農學市集
248農學市集2008年由楊儒門策劃經營,以忠孝東路四段248巷為據點,開始第一個常態性固定舉辦的農民市集,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可以直接面對,溝通無毒生產、友善環境的理念。
248農學市集作為推廣在地小農理念、價值觀及農產品的平臺,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溝通,提供消費者無毒、安全的食物外,並教育消費者對食物多元的了解,一方面以消費支持友善的種植方式間接友善環境,並支持生產者的理念與價值觀,同時也拉近都市與鄉村的連結,加深人、食物與土地之間的關係,農夫市集的發展協助農友拓展多元的合作機會,改變生產者的角色,建立比有機認證更有保障的信任關係。
幾年來,在農學市集的努力下規模逐漸擴張,越來越多理念相同的農友願意自主地走出來,與消費者直接溝通自家產品,目前大約有200位農友加入。除此之外,楊儒門設立農學園讓農產品有實體的店面通路,整體已拓展超過15個主要銷售聚點。248農學市集輔導小農成長建立知名度,像是「春一枝」、「在欉紅」等都從默默無民的小農成為眾所皆知的本地品牌,並藉由之前的成功經驗,有計劃性的半年協助1~2名農友建立品牌知名度,接下來預計3年內將市集和門市拓展到50個以上,以達到基本經濟規模幫助更多農友。
市集對農業的想法是:
一級產值是生鮮的,例如鳳梨鮮吃;二級產值是加工品,例如鳳梨加工成果乾、果醬、鳳梨酥。三級走入觀光,四級走入教育,五級是長住。
楊儒門為農學市集訂出3階段目標,短期計劃3到5年內把市集和門市拓展到50個以上聚點,建立出基本經濟規模形成穩定的產業鏈;中期計劃則是協助農友成立2個基金會,藉以幫助農友技術提升及協助加強產銷能力,並運用短期目標的資金支持基金會的成立,楊儒門說長期計劃是夢想,希望農村能永續、農民會幸福、農業會發展。農學市集的規模正計劃性的逐漸擴張。
3. 臺灣好基金會+ 臺灣好,店
臺灣好基金會於2009年春天成立,由柯文昌先生創辦,邀請美學家蔣勳先生、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女士、陳啟蓓女士、資深媒體人徐璐女士共同參與。臺灣好基金會以「參與建立美好的『鄉鎮文化』,使居民和訪客從容共享鄉鎮生活,愛惜臺灣土地資源,感受臺灣的美好」為使命。
我們以「臺灣好,店」為核心,輻射臺灣
「臺灣好,店」以公平貿易精神,為鄉鎮文化創造一個展售平臺。在這裡,可以看到來自全臺灣的社區手作、原住民工藝、有機小農、青年文創。目前,已有上百個臺灣的社區/部落產業、一千多個手作產品,站上「臺灣好,店」的舞臺,讓更多人看到臺灣的「美好」。
臺灣好各地計劃
好@ 北臺灣
交通部觀光局與臺灣好基金會的「北區國際光點計劃」,從「臺灣好,店」出發,輻射汐止的食養山房、木柵的優人神鼓、大溪的源古本鋪,帶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深度體驗北臺灣文化生活。
食養山房
優人神鼓
桃園大溪旅人空間
好@ 東臺灣
鐵花村是東臺灣音樂藝術文化聚落的範例。臺灣好基金會以打造「鐵花村。慢市集」,讓原住民留在故鄉唱自己的歌,年輕人回鄉發揮自己的創意。
鐵花村市集
在池上,臺灣好基金會認養老房子,成立「池上藝術村」,邀請各領域藝術家進駐池上,凝聚在地人才,培力社區團隊,讓藝術家與在地文化生活連結。首位進駐藝術家蔣勳老師,已成為池上人文風景。基金會並與臺東池上鄉親們共同創造了一個「天、地、人」合一的秋收稻穗藝術節,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天然劇場。
好@ 中臺灣
臺灣好基金會花5年時間軸,以「神農」之名,與回鄉有機農場攜手,邀請企業認養小學,推動土地教育,讓有機融入生活。
好@ 南臺灣
城鎮也有生命,隨著產業重心轉移,聯外交通發展,有些城鎮興起,有些城鎮則面臨式微。延續城市價值,同時創造新生,我們面向南,選擇屏東潮州、南州落腳,與地方力量結合,點滴從根做起。
4. 誠品生活文創平臺expo
為進一步實踐「文創產業平臺」理念,誠品生活於2013年推出自營品牌「誠品生活文創平臺expo 」,取自博覽會的概念,開闢平臺予微型文創工作者交流、展售,將源自生活的新創造、新概念一次呈現。
創作者不但可以在此發表創意,更成為創業圓夢與市場溝通的重要橋梁。誠品生活文創平臺expo目前全臺有六個據點,包含誠品生活松煙店、勤美誠品園道店、誠品站前店、誠品生活南紡夢時代店、誠品生活駁二店、誠品生活中友店,攜手逾百個臺灣設計品牌,聚集千萬種初心與夢想,提供生活良品、創意雜貨、臺灣好食、手作禮品,美容好物,突顯好玩、好味、好生活,豐富生活中的每個片刻。
誠品生活文創平臺expo誕生後,延續發揚臺灣創意能量的核心精神,為持續挖掘更多具發展潛力的設計新血、鼓勵青年朋友勇於創業逐夢,連續四年開辦【肖年頭家夢想市集】,吸引近400組20至40歲的設計者角逐,協助微型文創工作者從展售中獲得市場測試的實戰經驗,有效提升品牌知曉度,截至目前已成功扶植十多個原創品牌進駐expo或誠品生活通路。
5. uDesign 有. 設計
聯合報繫於2011年跨足電子商務事業,2014年7月成立「有.設計uDesign」,希望從平面到網絡、從「願景工程」到實質參與設計製造產業,提供臺灣優秀設計及年輕學子一個開放的設計作品電商平臺!成立至今,已匯聚300個設計品牌、8,000項設計產品。
「有.設計uDesign」每月結合各式議題策劃主題,讓設計品進入生活,以主題企劃的方式讓更多人理解進而願意體驗設計,透過每周40萬會員EDM與18萬社群粉絲團經營,提供民眾無界限親近設計現場的舞臺。並與Red Dot紅點設計、Good Design Award國際獎項合作提供豐富設計內容,一同關注設計議題,讓閱讀設計成為一種生活日常。
募資預購平臺成立以來,讓眾多臺灣設計師成功的向大眾展示原創設計,讓新作品有更多曝光機會,讓原型成真!為更聚焦臺灣文化創意獨特性,藉由工作坊募資,讓消費者有機會初探設計與工藝創作的樂趣,如:陶作體驗、宜蘭燈籠DIY等,深度了解臺灣傳統文化特色與精神。
除經營EC平臺外,為支持臺灣好設計,「uDesign有.設計」結合多元資源舉辦實體展覽,創造更多新銳設計團隊曝光平臺;透過定期邀請設計師分享座談,創造更多新銳設計理念溝通的機會;更與學校產學合作,邀請募資成功團隊近距離與學生傳授募資秘訣,架接產學橋梁。並舉辦「聯合文創設計獎」,透過報系平面、電視、網路平臺資源,整合電子商務、策展、宣傳力,協助得獎者全方位發展規劃,並與國際獎項(Red Dot、Good design award)接軌,為臺灣文創產業打造完整產業鏈,透過舉辦獎項,協助創意作品產品化,並於「uDesign有.設計」平臺上架販售及募資預購,進一步輔導創業與產業媒合。
臺灣從不缺乏設計人才,但卻極少出現設計明星。許多人有很棒的設計與行銷創意,但產業鏈裡卻缺乏「文化加值」,我們希望,透過媒體擅長的「說故事」的過程,厚植文創設計的文化價值,讓臺灣文創設計產業鏈得以完整,創意商品也才不會曇花一現。
6. 嘖嘖ZecZec
「嘖嘖」是臺灣第一個以支持創作誕生為目標的群眾集資平臺,上面有著各式各樣的創意計畫,歡迎每一位喜歡夢想、喜歡美好事物的朋友。
對於創意人來說,也許你是新銳設計師即將發表最新的商品;也許你是科技創客正在研發你的秘密武器;也許你一直辛苦練習,希望能站上表演舞臺;也許你對你平淡無奇的生活突然有了天馬行空的想像;都可以在嘖嘖上宣傳你的創意、募集資金,讓群眾的力量支持你實現美好的夢想。對於群眾來說,你們可以透過在嘖嘖上支持這些創意計劃,取得那些由創作人構思出來的最新、最快、最與眾不同的商品或美好體驗,同時也讓一件美好的事物發生在你我的生活中!
2011年的夏天,在倫敦南岸的咖啡廳裡,幾位來自臺灣留學、工作的設計界好友一同催生了「嘖嘖」的構想,經過了半年的努力,「嘖嘖」在2012的初春正式問世。歷經了三年多的時間,2014-2015可以說是嘖嘖目前為止最精彩的 一年,從2014年十月時成功刷新了當時亞洲群眾集資記錄,最終募得3900萬元的八輪滑板,到一樣突破了千萬大關,甚至在集資成功後之後還遠徵日本、歐洲的Atom 3D印表機;
22設計工作室十年磨一劍的嘔心瀝血之作,結合了時間和空間意象的水泥四度空間腕錶;
為了推廣環保無塑生活,好工作室以純天然素材所製作的竹牙刷;
7.StreetVoice
自稱是小眾市場,但2006年由前魔巖唱片前經理張培仁創立的StreeVoice,在音樂創作領域早有一席之地。StreeVoice是一個整合音樂、影像、設計與文字創作的集散交流之地,由於組成背景皆與音樂有深厚情感及背景,因此在音樂部分顯得特別活躍,成為許多音樂創作人初聲試啼的基地,目前線上臺灣地區創作者大約佔60%、中國地區約30%。
StreeVoice也結合實體活動「大團誕生」每月定期舉辨音樂相關活動,並打破傳統經紀籤約發片方式推出「Packer派歌」代理發行數位音樂,音樂人能透過「Packer派歌」網站上架作品並發布至海內外數位音樂商店,另外,今年8月更推出「Blow吹音樂」線上音樂志,評論或報導獨立音樂的產業觀察、流行趨勢及專業知識等,StreeVoice藉由全面向的虛實整合提供音樂人向全世界發聲的好機會。
8.創夢群眾募資平臺
一個專為臺灣文創產業打造的全新群眾募資平臺!
創夢市集(股)是由五大遊戲公司樂升、遊戲橘子、華義、昱泉、網銀國際共同出資的新創公司。希望集結臺灣遊戲、移動應用、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業能量,透過「創業育成」、「群眾募資」與「創業投資」等三大服務,提供全方位的發展規劃,支持新創產業,為臺灣產業注入創新豐沛的能量!
創夢市集(股)在創業服務中同時提供「創業育成與投資」以及「群眾募資」的服務,前者提供草創階段的創業者及新創團隊舒適的Co-working Space ,並透過自行投資或經常性的創業者聚會與投資溝通機制,提供全方位的創業資源與服務。
這兩年,群眾募資逐漸為臺灣人所熟悉,並且屢屢創下令人驚豔的成績,成為支持新創事業與創作者的重要動力!而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所推動的「創意集資資訊揭露專區」,更說明了政府單位對於群眾募資活動的重視與支持。
9.上下遊新聞市集
尋找都市與農村的最短距離
日益複雜的產銷系統,讓食品生產源頭難以被監督管制,又或者是糧食自給率下降、友善環境的生產流程不敵大環境慣性體系、在地農產品滯銷等問題層出不窮。2011年9月,五位分別來自媒體專業、農業耕作、生產製造、編輯採訪、網路科技、工藝創作等領域的汪文豪、莊惠宜、馮小非、蕭名宏、楊偉林,共同創辦上下遊新聞市集,包括新聞平臺及友善土地的農產品開發和通路兩大部分,就是企圖探索臺灣農業的出路,重新建立與食物、土地和在地社區的連結。
獨立客觀報導累積公信力
目前上下遊新聞部門團隊共有一名編輯、三名記者,製作關於農業、食物、環境教育、食農教育等日常新聞與專題報導,但是上下遊堅持將新聞與產品分離,不接受業配新聞,即不接受由廣告主付費購買、指定配合報導的內容,也不以刊登商業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以便能客觀獨立進行採訪報導。而另一個上下遊堅守的原則為:新聞部門與市集部門獨立運作、壁壘分明,市集部門主要為協助小農解決滯銷問題、提供消費者健康的在地食物而存在,而市集所得將會用來支持新聞部門運作。
上下遊長期蹲點食農及環境議題的原創報導,成功創造議題討論,並累積一群特定數量的分眾,也漸獲主流媒體關注,成為具有公信力的消息來源。上下遊連年以《洗衣精濫用殺蟲劑系列調查報導》、《緬甸轉捩關鍵報告》、《揭開假米粉真相系列調查報導》、《埔裡小農與瓶裝水工廠的戰爭》、《孩子的未來、碗中的現在─校園午餐調查報導》獲得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卓越新聞獎等重要新聞大獎,主流媒體操作這類較生硬議題通常只維持幾天,熱度不高,但是上下遊希望將議題做得更深刻,甚至能推動政策改變。
除了自聘記者外,上下遊也設有「公民寫手」的機制,徵求任何關心農業與食安議題的公民記者申請帳號發表文章分享農業或食物議題,提供更多元的消息並散播資訊。為了增加資金來源維持收支平衡,上下遊也邀請大眾每年出資300元成為「共同辦報人」,資金將用來支持新聞部門運作。
推動友善土地農產品改變臺灣農業現況
上下遊同時身兼銷售小農產品的網路市集平臺,堅持選擇臺灣在地、友善土地及關懷環境的農產品,生產能令人放心好好食用的生鮮或是加工產品。選品來源一部分為員工主動尋找,或是小農自己主動推薦;另一部分則為自行開發符合上下遊成立宗旨的各種產品,落實產地到餐桌的概念,發揮可持續農業的銷售模式,例如協助偏鄉小農進行產品開發與行銷的雜糧餅乾 「臺灣玉米好棒棒」是以產自嘉義的整粒無基改玉米加上一點糙米與糖製成,沒有複雜原料的單純成分不會對身體產生負擔,老少鹹宜,成為上下遊的人氣產品,而支持這種零食的同時也間接促進原料的種植,解決產銷失衡問題。
在累積了三年多的網路銷售經驗後,2014年上下遊從網路延伸到實體店面,於臺中五權西二街成立「上下遊基地」拓展影響力,以小農柑仔店為概念,供應上下遊市集的產品,提供消費者更完整的產品服務。每周二至周六中午出爐無油無糖無任何添加物的現做臺灣小麥麵包,每周六也會有小量現炒新鮮現磨花生醬,在這間樸實的小店中,消費者可以安心享用來自土地的天然滋味。
10.CNEX 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
CNEX Foundation視納華仁基金會
CNEX基金會為一非營利性質的民間文創組織,由兩岸三地熱愛紀錄片的人士共同組成,以開展文化資源、培育文化創意人才、促進華人社會與文化的永續發展為願景,致力於紀實影像文化的推廣與國際交流。自2006年創建至今,CNEX目前已經是華人紀錄片的知名品牌。
自2007起,CNEX每年觀察選定與華人社會密切相關的主題,以「十年‧十問‧一百部紀錄片」為號召,讓紀錄片得以在華人地區深耕發展。CNEX基金會更舉辦主題紀錄片影展,每年邀請超過40部各國紀錄片來臺展出。
2010年開始,CNEX每年在秋季舉辦年度CCDF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專業紀錄片業者來臺,幫助華人紀錄片工作者將作品推進國際舞臺。
CNEX Studio視納華仁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於2011年的CNEX Studio視納華仁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不僅投入拍攝、製作紀錄片,更擔任監製角色,以多年製作經驗協助許多華人紀錄片導演完成作品,並協助推動兩岸三地紀錄片的國際合作與發行。
2012年CNEX與弘道老人基金會、及旋轉牧馬合制發行《不老騎士》,以總票房三千萬臺幣刷新臺灣紀錄片票房紀錄。2014年CNEX Studio獲中華文化總會邀請,拍攝第一部描述抗戰時期中華民國空軍的紀錄片《沖天》,並計劃於同年底於全臺院線發行上映。
CNEX Doc Channel視納華仁紀實頻道
CNEX DOC Channel為CNEX推廣紀錄片觀影經驗的全新計劃,2015年9月於中華電信MOD第128臺正式上線,提供國內觀眾多元觀影的選擇,持續推廣紀錄片的價值。
影片內容規劃以社會發展、文化紀實、人文關懷為主要議題設定,從華人文化與在地環境出發,集中呈現CNEX監製及合制紀錄片,更大量引進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優質紀錄片,包括影展得獎作品、名人大師傳記、還有許多難以取得的獨立製作影片,讓喜愛紀錄片的觀眾得以全年無休的欣賞數位在線影展。
CNEX試圖建立一個展現自由觀點、啟發多元思考、並且真摯動人的數位紀實頻道,透過豐富多元的影片類型、真實故事的動人內容、記錄天地人文的藝術影像,為觀眾開啟一扇閱讀世界的觀景窗。
2015臺灣10大文創行銷平臺
設計平臺:Pinkoi、誠品生活文創平臺expo、uDesign 有. 設計
募資平臺:嘖嘖ZecZec 、StreetVoice、創夢群眾募資平臺
農創平臺:248 農學市集、臺灣好基金會+ 臺灣好,店、上下遊新聞市集
專業型整合平臺:CNEX 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
來源:La Vie 行動家 鳴鹿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