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沙漠最大淡水湖未來10年或乾涸 跨省求水3年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求了3年,被預測未來十年或將乾涸的「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紅鹼淖,終於在10月19日等來上遊內蒙古自治區的水庫開閘「跨省補水」了——100萬立方米,這意味著,湖的水位將上漲3釐米,而它年均下降速度則是30~60釐米。

  這個毛烏素沙漠邊緣的湖泊地處內蒙古、陝西交界,近八成面積在陝西。多年以來,陝西擲重金將該湖打造為知名景區,它是全世界最大的遺鷗繁殖地與棲息地,面對乾涸警報,陝西歸咎於內蒙古在上遊的打壩截流。內蒙古對此否認並回擊陝西獨佔旅遊資源。相互指責之間,紅鹼淖面積近20年已縮水近半。

  兩省區像極了一對相愛相殺的情侶,利益始終是其分分合合的關鍵。曾經,他們攜手捕魚,待魚群銳減,陝西率先在旅遊業發力,內蒙古幾乎出局。當陝西察覺上遊被修建水庫、希望重啟合作的時候,內蒙古一度不置可否;而此後雙方會商,內蒙古開閘放水,陝西又覺「3年得水3釐米」僅是「杯水車薪」,內蒙古卻堅稱已「力度很大」。

  沿湖村落的生存方式也隨著這場拉鋸戰而顛覆。由於幾近無魚可捕,一大批漁民下船上岸、另謀出路,有的甚至十多年前就買了駱駝,改做牧民。

  「不放到國家層面沒法解決。」兩省區受訪人士均表示,在這水資源緊張的沙漠邊緣,上下遊矛盾不除,乾涸困局難破。

  資源共享的漁業時代

  老張現年61歲,是原陝西紅鹼淖國營漁場工人。上世紀70年代他入行的時候,紅鹼淖生機勃勃,水沃魚肥,好手捕到六七十斤的大魚根本不算什麼,甚至夜晚偷漁的村民把車開到湖邊,「一拉網也能順個二三十斤」。

  鼎盛時期,漁場共五六十名村民一起勞作,另有三四十人活躍在魚苗養殖場。漁業發展幾乎象徵著紅鹼淖的興起。該湖有「神湖」之稱,上世紀30年代僅1.3平方公裡,歷經農田排水、嚴重水災之後,60年代陡增至67平方公裡,70年代也基本穩定在「60大關」。這在西北風沙區中實屬難得。

  從今天的行政區劃上看,陝西佔據著該湖大約80%的水面、90%的湖岸,其餘屬內蒙古。若把湖大致看做三角形,則湖西北一邊緊鄰內蒙古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東部、南部均為陝西榆林神木縣地界。

  前述漁場原場長楊鳳鳴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1958年,兩個河北人發現了紅鹼淖的漁業價值,他們辦了手續,分別在陝西、內蒙古兩側建起漁場,陝西的漁場隸屬榆林八大農場之一的馬蓮河農場,「起初比較簡陋,就是搭著帳篷,捕魚,晾乾後拉走賣錢」。

  多年過去了,兩省區交界的村民因捕魚屢有衝突,甚至打架拆房。上級獲知此事,要求坐下協商。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兩個漁場都逐漸做大了。」楊鳳鳴說,同一湖泊捕魚難分彼此,於是,兩個漁場每年開一次協調會,確定各自出多少船隻、漁網、魚苗以及分成比例等等。最好的時候,紅鹼淖上漁船達100多條,年產量100多萬斤。

  內蒙古紅鹼淖漁場的捕撈隊老隊員也記得,他們「夏天拉網、冬天掛網」,年產量一度不錯。

  然而,日子慢慢開始難熬了。多名受訪村民回憶,魚群數量在90年代之後大不如前,退伍返鄉、重操舊業的老張也感到「沒什麼魚可捕」了。楊鳳鳴則表示,彼時,他的漁場年產量已銳減為二三十萬斤。

  湖面此後也明顯減少。陝西的魚苗養殖場工人發現,從70年代遺留的湖畔處朝北散步,大約花40分鐘才能到如今的湖邊,「差不多3公裡」。附近前廟壕村一名村民說,他小時候在臨湖草地放羊,三四十年後,草地一連數裡取代了湖泊。

  村民那時並不知道,根據陝西省農業遙感信息中心的監測,1997年,紅鹼淖面積尚有57平方公裡,到了2015年僅剩31.51,縮水44.7%。對於以「鹼」著稱的紅鹼淖,湖面下降,鹼度驟升,魚類生存越發艱難。

  氣候乾旱恐怕並非湖泊縮水的唯一因素。有科研團隊發現,雖然數十年來紅鹼淖地區總體呈變暖趨勢,但分析多年數據發現,湖泊面積變化與氣溫、降水、蒸發量有一定相關性,但相關性不顯著。

  90年代初,陝西省領導到紅鹼淖視察,楊鳳鳴藉機訴苦,「省領導拍了拍我的肩膀說,搞旅遊吧,要支持可以找他」。

  「一頭獨大」的旅遊公司

  「旅遊主要是對面陝西在搞。」在紅鹼淖內蒙古一側的村民印象中,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陝西的旅遊業發力了:湖泊東岸建起了水上樂園、三星級賓館,卡丁車、沙地摩託被運入北岸,西岸與南岸開始別具草原及沿海風情,而伴隨遊客的尖叫,噴水船、滑翔機日益在湖面、半空中頻繁穿梭。

  布局完成之時,村民發現陝西的漁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註冊資本550萬元的旅遊公司。

  內蒙古紅鹼淖漁場一名老職工回憶,相較陝西,他們沒拿到投資,也不收門票,「寶貝」只有幾艘快艇,「人多的時候放個3艘,少的話一兩艘,只是為了補貼漁場,沒全心搞旅遊」。基礎設施則「蜷縮」在西北岸的一小段——這是國務院2001年調整行政區劃時劃入的,此前曾有爭議。其餘90%的湖岸全是陝西旅遊公司的天下。

  內蒙古的漁場逐漸出局,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看到,漁場大院門柱已有瓷磚脫落,牌匾文字開始模糊,院內幾排平房緊閉,邊上還在圈養土雞。

  「砸錢」3億元的陝西則一路領跑,神木縣旅遊局副局長、紅鹼淖風景名勝區管理辦公室主任黨亞波介紹,紅鹼淖目前是國家4A級景區、陝西省十大風景名勝區,「年營業額高峰時達1700多萬元」。

  合作因漁業蕭條而一去不返了。湖內,兩個省區的快艇不能在彼此碼頭靠岸;而湖外,陝西1996年主導修建的環湖公路,至今仍有7公裡交界地帶因遭到反對而擱淺。村民間也互有摩擦。

  此後,兩省區趕上了煤業發展突飛猛進的時光。上世紀80年代,神木探明了世界性特大煤田,一名學者更是發現,若放眼含所有河流在內的紅鹼淖流域,「95%以上的地下都蘊藏煤礦」「每平方公裡儲量達2000萬噸以上」。對於各佔1500平方公裡流域面積一半的陝西、內蒙古來說,工礦企業均「磨刀霍霍」。

  儘管都是「靠水吃水」,但在楊鳳鳴看來,投入巨資並獨佔鰲頭的陝西,顯然比內蒙古更有保護紅鹼淖的動力,「畢竟我們有100多名員工,對方只有二三十人」。他開始驅車巡湖,發現哪家企業搞破壞,就馬上向政府舉報、找媒體曝光。企業關停一處,綠化隨之緊跟覆蓋,楊鳳鳴稱,對峙緊張的時候,「有人揚言出錢買我的人頭」。

  後來,內蒙古關閉了一部分工廠,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也陸續在紅鹼淖流域展開。

  陝西只關了極少數企業,包括一家老鹼廠,因為沿湖早不允許建工業項目。「我和廠長是好朋友,但為這事吵過架。我問,你也是搞化工的,建在這兒有沒有汙染?他答,有,但企業要生存。」楊鳳鳴提高了聲音,「我說,不管生存不生存,你不能汙染我的水!」

  上遊截流,下遊質疑

  紅鹼淖周邊各方角逐的時候,往北80公裡,鄂爾多斯也正醞釀一場變革。2004年起,該市在幾乎一片荒漠中規劃著可容納100萬人生活的新區——康巴什,並將市府駐地遷入。外媒曾稱其為「鬼城」,但當地官員寄予厚望,「人遲早會來」。

  新區及周邊靠什麼供水?札薩克河進入了決策者視線。2005年年底,該河中下遊建了水庫,總庫容5000萬立方米。4年之後,緊鄰新區的阿勒騰席熱鎮也需擴充水源,附近的蟒蓋兔河則修起了蓄水池。

  這兩條河流觸動了神木縣敏感的神經。該縣多名官員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紅鹼淖是一個封閉的窪地,無河流流出,只有7條季節性河流匯入,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札薩克河、蟒蓋兔河,而另有3條十多年前早已乾枯。然而,打壩截流之後,兩條河流下遊在衛星遙感圖中的面積越來越小,如今幾乎無法找到。

  今年10月中旬,記者在札薩克水庫看到,大壩以北大致為方形蓄水區域,一片湛藍,大壩以南幾乎全是草地樹木,一片枯黃。南邊的壩底無水流過,只有一處大約4米高、3米寬的洩水洞,閘門緊閉,洞前通道遺留著雨後積水,部分已被曬乾。

  該河下遊的內蒙古烏蘭陶勒蓋村多名村民對記者說,打壩之前,札薩克河在有的河段豐水期可寬百米以上,水可沒過成年男子胸部;而截流之後,水庫沒有向下遊放水,這處河段在雨水豐潤的時候寬20米左右,水深大多到腳踝,不再超過膝蓋。有的河段還長起了樹木,或被種了草。

  「打壩之後,紅鹼淖面積縮小速度加快了。」陝西省農業遙感信息中心一名工程師此前曾公開表示。該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00~2006年,紅鹼淖面積下降了5.9平方公裡,約損失12.4%;2006~2012年則減少8.1平方公裡,約減少19.7%。

  情況此後還在惡化。由於湖泊縮水,湖的PH值飆升至9.8,湖心島由13個銳減至兩個,遺鷗的繁殖與棲息地越來越小。17種淡水魚也相繼絕跡,多名餐廳老闆稱2007年後就難買到捕撈的魚,內蒙古紅鹼淖漁場員工也說,他們在2007年前後就停止了捕撈。

  但鄂爾多斯官員認為,截流10年對紅鹼淖並無決定性影響。該市水務局副局長江原曾對央廣網解釋,該市2000年以後進行了生態移民,恢復當地植被,雨水下滲能力特別強,地下水可以對紅鹼淖實現側向的優勢補給。同時,近年氣候乾旱,各地表徑流自然會減少。

  在神木縣官員的帳本中,兩河顯然是見效最快的破局鑰匙。黨亞波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紅鹼淖現約32平方公裡,年蒸發量約2000mm,降雨量大約400mm,即使多算一些,那麼湖泊一年仍有4800萬立方米需從河流、地下水等渠道補給,才能保證不繼續縮水。

  然而,周邊地下水已呈下降趨勢。陝西省水工程勘察規劃研究院數據顯示,地下水水位在1995~2000年之間降幅最大,年均減少16cm。河流因而也更受重視。

  「這兩條河流在上遊的年徑流量,加起來就有1500萬立方米。」神木縣水務局副局長孫硯遜說,兩河入湖處缺乏水文資料,但他們2006年以來每年都派人到大壩上遊測算。在陝西官員看來,陝西入湖的七卜素河年徑流量已有300萬~600萬立方米,若兩河大壩能放水,4800萬立方米的「任務」會減輕不少。

  啟動會商3年後換來3釐米水位

  在伊金霍洛旗官員看來,他們絕非紅鹼淖的破壞者。公開資料顯示,該旗重視紅鹼淖流域生態建設,實行了取水許可、水資源有償使用等制度,嚴格管理和保護地下水,並嚴格控制土地開發和擴灌。在該旗2014年成功申報的成吉思汗國家森林公園中,紅鹼淖流域的內蒙古範圍也被納入了保護區域。

  不過,在蟒蓋兔河上修建蓄水池的2009年,陝西坐不住了。紅鹼淖景區當年協辦了一次國際研討會,該湖縮水成為重要議題。楊鳳鳴稱,他邀請了40多家媒體,國家有關部門、國際組織也與會討論。不少專家建議內蒙古開閘放水,到最後,內蒙古一個處長說,「這需要兩省區協調,我個人也很痛心。」

  越來越多學者此後注意到了這個課題,打壩之外的其他人為因素也獲重視。內蒙古大學一支科研團隊負責人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該團隊研究鄂爾多斯高原的湖泊30多年。他們獲取了內蒙古、陝西的紅鹼淖流域2006年6月、2011年6月兩期TM遙感影像。土地利用分類後發現,5年間,水體面積減少了10.77平方公裡,而農田、居民地分別增加了705.6平方公裡、538.19平方公裡。

  劇增的農田和居民地增加了用水,也減少了入湖水量。中國工程院2003年一項調研結果顯示,兩省區2000年在紅鹼淖流域的總灌溉淨耗水約500萬立方米,而1990年僅40萬立方米。一些生態林1995年也耗水400萬立方米。對此,內蒙古、陝西多年前均已開始進行節水灌溉改造,並嘗試生態移民。

  黨亞波說,湖周邊礦產開採也威脅湖泊,最嚴重的是內蒙古馬泰壕煤礦,距紅鹼淖直線距離不足4公裡,開採後可能破壞含水層,甚至導致湖底滲漏。該礦附近村民告訴記者,該礦建成多年了,但開採一段時間後已被要求停產。

  「地下水是紅鹼淖的供給水源,按常理,含水層和湖泊有聯繫,但具體數據還沒掌握。」西安科技大學測繪科技與技術學院講師嶽輝告訴記者,他們正進行量化研究,以獲得更多論據。

  儘管兩省區對縮水原因並未完全取得共識,但治理問題終於擺上議程。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加強協調,做了諸多調查,兩省區則在2013年舉行了紅鹼淖溼地保護省際合作會商第一次會議,兩年後,他們決定在《紅鹼淖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批覆之前,每年通過札薩克水庫補水100萬~150萬立方米。批覆之後每年再視氣候、蓄水情況另行商定。

  「為了放水,我們做了一年的準備,沿河每個地方都去看過。」伊金霍洛旗水務局一名官員透露,2015年鄂爾多斯正式決定放水100萬立方米,他們進行了大量清障、測量工作。內蒙古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放水原本擬在今年10月18日下午,但下遊臨時有賽馬場反饋放水可能會淹沒跑道,便改定次日。

  孫硯遜稱「補水」為「歷史性的時刻」,但等了3年,100萬立方米僅能使紅鹼淖水位上升3釐米,他又感嘆是「杯水車薪」。

  官員坦言「起因還是利益」

  10月19日是札薩克水庫放水的日子。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現場看到,上午10點多,鄂爾多斯、榆林的水務等部門負責人來到札薩克水庫,停產許久的馬泰壕煤礦也派負責人參會。與會人士透露,此次「補水」擬由該礦向水庫付費。

  鄂爾多斯還帶來了測量水文數據的技術人員。「放水要『籤字畫押』,講證據的。」神木縣多名官員說,雙方此前對100萬立方米的算法也有爭議:內蒙古堅持,這個量從水庫放水時測算,而陝西認為「起碼得以入湖數據為準」,因為水流沿河8公裡或將消耗大半,湖面可能連3釐米都上漲不了。

  內蒙古方案最終勝出。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開閘的流量起初是每秒0.1~0.2立方米,視河道情況逐漸增加到每秒2~3立方米,12天左右全部放完。伊金霍洛旗官員則對擔心放水影響自家林地的村民解釋:「放的水很小。而且下遊紅鹼淖快幹了,要顧全大局。」

  「其實力度已經很大。」內蒙古一名深諳札薩克水庫情況的人士告訴記者,該水庫蓄水量常年不及1100萬立方米的死水位,而低於死水位將造成水庫效率降低、損耗加劇。今年雨水豐潤,水庫也只蓄水1000萬立方米,「100萬立方米已是以往半年的供水量」。

  江原早前接受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採訪時也稱,該水庫多年平均蓄水450萬立方米,由於水位未達到洩水洞水面以上,放水得靠泵抽,而鄂爾多斯年均取水60萬立方米。不過,鄂爾多斯官員在10月19日的會議現場表示未經該市宣傳部同意不接受採訪,當晚,記者向該市宣傳部有關負責人簡訊表達了採訪請求,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陝西也試圖「重歸舊好」。一名官員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透露,神木縣2015年曾找過伊金霍洛旗,商量共同組建一個合資公司,由於已投數億的陝西資產較多,內蒙古可再出些現金作為共同資產,雙方各派經營管理人員,最後按1∶5的佔湖面積分成,「神木也願讓到三七開,實在不行四六也行,有的縣領導覺得吃虧,但也認為是個解決的辦法」。

  談了兩次之後,事情再無下文。內蒙古紅鹼淖漁場老職工告訴記者,他們還未聞此事,但感覺不太可能實現,因為紅鹼淖問題本來就存在爭議,若無上級出面,合作難以成功。

  事實上,爭取國家層面保護的努力已在升級。2015年,陝西申請設立紅鹼淖為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目前正接受評估。黨亞波說,今年,紅鹼淖地區的降水是二三十年以來最大的,湖面垂直上漲了1.75米,但明年就不一定了,他希望儘快告別「看天臉色」的局面。

  「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對,你告狀,我掐水,起因還是利益,原來沒開發的時候雙方都相安無事。」黨亞波坦言,要想緩解矛盾,應該通過國家層面協調,將兩省區的紅鹼淖流域作為一個整體來保護,哪怕是兩省區誰也不要管了、改由國家林業局管理,否則,「雙方還是會為這塊地爭吵,誰也不會放棄」。

  (記者 盧義傑 實習生姚曉嵐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報鄂爾多斯、榆林10月25日電

相關焦點

  • 中國神奇的湖泊,乾涸51年成為沙漠,如今卻「起死回生」
    說到湖泊的話,相信大家都不會覺得有什麼好奇的,畢竟中國疆域遼闊。基本上什麼地形都會有,就拿湖泊來說中國大概有上百個大湖。如果是在以前的話,那肯定會更多。因為有很多湖泊在歷史上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就乾涸了!
  • 「沙漠明珠」乾涸成沙漠,51年後「起死回生」,今碧波蕩漾
    青土湖位於石羊川下遊,是甘肅民勤國內最大的湖泊,被稱為「沙漠明珠」,但由於綠洲內時漲水急劇減少,1959年完全乾涸,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個沙漠在這裡相遇,現在乾旱51年的青土湖水面26平方公裡,青土湖再現了當時碧波飄蕩的美景 青土湖顯得特別安靜,在蔚藍的天空下,一眼就看不見邊上的蘆葦叢和湖面
  • 中國淡水湖面積排行榜,中國最大的,最小的淡水湖分別是誰
    我國有很多淡水湖,是以淡水的形式蓄積在大地表面的湖,一般是流出湖, 水源可以更新補充,所以淡水湖的水鹽分很低, 那麼,中國最大、最小的淡水湖是哪個呢? 詳情請看這裡。興凱湖、史書記載,唐代被稱為湄沱湖,因盛產「湄沱鯽魚」而聞名, 湖的形狀像「月琴」,所以金代被稱為「北琴海」, 清代後,改為興凱湖, 興凱湖是中俄邊界上的淺水湖, 興凱滿語,興凱湖,原來是中國內湖,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籤訂後,成為中俄界湖, 中國佔28%,俄羅斯佔72%, 湖沼多,湖底多泥和腐殖質, 湖水從東北部龍王廟附近流向松阿察川,注入烏蘇里河, 根據素有
  • 我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水位逐年下降,或將成第二個羅布泊
    紅鹼淖景區位於陝西神木縣,這裡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在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而這裡有著我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這裡的景象非常美麗且獨特。這個景區的面積總共有67平方公裡,古時候的人們對於這片淡水湖還有著一個神奇的傳說。
  • 沙漠第一泉,刮強風也不會被黃沙掩蓋,幾千年不乾涸
    水在沙漠上是非常稀缺的,但是在敦煌的鳴沙山有一個小湖泊,遇到強風都不會被黃沙掩蓋,並且2000年不乾涸。沙漠中的這個小湖泊叫月牙泉,位於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腳下,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南北長100米,東西寬約25米,平均深度2米,因為形狀像一彎新月,因此得名月牙泉,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 沙漠如何影響中國?
    其中最聲勢浩大的黃河,一口氣串聯起3大沙漠,奔騰著進入遙遠的渤海。▼騰格里沙漠沙坡頭旁流經的黃河,此後黃河還將經過烏蘭布和以及庫布齊沙漠。攝影師@石耀臣(請橫屏食用)水庫蓄水導致下遊河湖乾涸,地下水位也隨之降低,更加劇了林地、耕地、草場的沙化。過去「水草豐美,湖澤廣布」的景象已不復存在,肆虐的沙塵暴遮天蔽日,人們似乎看不到這座綠洲城市的未來。▼在民勤縣中渠鄉,由於環境惡化,1995-2000年間當地人口流失了近一半。
  • 為何同為淡水湖的博斯騰湖,面積比巢湖大,不是中國五大淡水湖?
    博斯騰湖作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面積達到800平方公裡,蓄水100億立方米,我們先看一下它的位置以及河流與湖泊之間補水關係,看下圖:
  • 有個用酸奶而命名的湖泊,是克拉瑪依的淡水湖,戈壁沙漠上的明珠
    中國千千有成千上萬個淡水湖,你聽說過以酸奶直接命名的淡水湖嗎?新疆克拉瑪依有一個以酸奶命名的湖,是克拉瑪依唯一的湖,就是艾裡克湖,去過克拉瑪依的都知道,克拉瑪依是個石油城市,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缺水,為了石油開採政府還從阿勒泰引水到克拉瑪依,可見克拉瑪依有多缺水啦,而在這麼缺水的地方,竟然還有個非常漂亮的湖泊-艾裡克湖,今天我們就聊一下有個用酸奶而命名的湖泊,是克拉瑪依的淡水湖,戈壁沙漠上的明珠。
  • 中國最大的沙漠,如何成為四大文明交匯處?
    ▲ 塔裡木盆地深處亞洲大陸中部,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因為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這裡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幹。
  • 我國花40年建亞洲最大沙漠水庫,1年不到卻嘗「惡果」,得不償失
    我國花40年建亞洲最大沙漠水庫,1年不到卻嘗「惡果」,得不償失,我國國土面積遼闊,除了適合人類居住的平原外,還有許多風景優美的高山、湖泊和風景優美的沙漠,很多人都知道沙漠不適合生物生活,沙漠對生態環境的危害也很大,我國沙漠面積不少,大部分集中在我國西北地區。
  • 我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如果出現暴雨,它能變成綠洲嗎?
    中國人民用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把毛烏素和庫布齊沙漠變成了綠洲,這兩個面積加起來接近6萬平方公裡,當然和中國最大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了!乾旱的沙漠腹地出現降雨可能性不大,但確實存在,但沙漠根本就存不住水,同樣會引發洪水,或者被沙漠吸收後消失無形,或者在某個低洼地區形成綠洲,這完全是有可能的,沙漠的綠洲地區就是地下水位比較高的區域,因此如果有這樣的條件,塔克拉瑪幹沙漠形成幾個區域性綠洲還是存在可能性的!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湖泊艾爾湖命運如何?
  • 羅布泊乾涸之後還有沒有可能恢復呢?它是如何乾涸的?
    羅布泊曾經是中國第二大鹹水湖。在漢朝的時候它哺育著一個有著近800年歷史的樓蘭古國,史書裡記載的羅布泊「廣袤三百裡,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水草豐美,人民安居樂業,好一副其樂融融的景象。歷史上的羅布泊最大的面積曾經達到5350平方公裡,如此巨大的一個湖泊究竟是如何乾涸的呢?它還有沒有可能恢復呢?
  • 亞洲最大沙漠水庫,中國花費40年修建成功,1年不到就嘗到苦果
    我國就曾經耗費40年在修建亞洲最大沙漠水庫,希望改造自然,曾經一度創造無限輝煌。然而好景轉瞬即逝,水庫修建投入使用後,弊端逐漸顯露,不到一年即嘗到惡果,開始後悔修建這座費時費力的水庫。紅崖山水庫:拯救沙漠化的初衷我國東西橫跨多個時區,南北經過數個溫度帶。
  • 全球第四大湖的消亡:已經存在地球550萬年,600年來首次乾涸
    這裡的農業和漁業也很發達,年捕撈量能達到4萬噸,沿岸4萬多人以此為業。然而,這種繁榮景象在短短50年間,就消失殆盡。2014年8月,從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拍到的照片來看,鹹海面積驟減,已經萎縮了74%,只剩下原來西面和北面的零散部分,而東部河床已經消失,生態危機嚴重到令人震撼。2015年,南部的鹹海完全乾涸了,這可能是近600年來首次出現這種危機。
  • 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1998年極值 告急的鄱陽湖影響到底有多大
    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1998年極值 告急的鄱陽湖影響到底有多大 2020-07-13 11:27:15 來源:千龍新聞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1998年極值
  • 中國建亞洲最大「沙漠水庫」,不到一年嘗惡果,網友:白費了
    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裡,擁有太多的資源,旅遊資源、水利資源、礦產資源等,但是,我們看到了很多青山綠水,祖國的大好河山很美,當然祖國的大好河山真的很美,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既有好事也有壞事,我們中國幅員遼闊,但土地資源還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 【特色景點】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
    簡介:博斯騰湖(英語:Bosten Lake),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又名巴喀刺赤海,蒙語稱博斯騰爾,維吾爾語稱巴格拉什庫勒,古稱西海。湖區周圍生長著廣茂的蘆葦,是中國重要的蘆葦生產基地。此外博斯騰湖盛產各種淡水魚,是新疆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博斯騰湖湖區的自然風光優美,2004年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屬天然湖泊水域風光型自然風景區。
  • 我國最「頑強」的湖泊,曾乾涸變成沙漠,如今逐漸恢復生機
    提起中國乾涸的湖泊,其實不少, 比如青海地區的湖原本是很大的蓄水地區,但因為乾旱變成了沙漠。其中湖泊乾涸成為沙漠的典型代表是青土湖,青土湖位於青海,原本是一個特別大的湖,但是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人類過度使用這裡的水資源,這裡的水位迅速下降,並且隨著地球變暖的發展,這個湖完全乾涸了, 變成了大沙漠。
  • 世界十大最美淡水湖排名 中國五大淡水湖均沒上榜!
    別誤會,這個榜單是小編從國外一個旅遊網站上看到的排名,萬萬沒想到的是最美海灘中國排不上號,就連淡水湖也排不上號,號稱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也沒上榜,現在一起來看看國外所排的淡水湖排名吧。10.納庫魯湖 - 肯亞納庫魯湖在海拔1754米的高度上,納庫魯湖是肯亞裂谷的蘇打湖之一,湖中有豐富的藻類,吸引了大量的火烈鳥,這使得這個湖成為了著名的景點之一,成為了攝影家的天堂。9.太浩湖 - 美國太浩湖是北美最大的高山湖泊,也是最美麗的湖泊之一。
  • 中國第一大沙漠,曾經是水鄉?
    ▲ 塔裡木盆地深處亞洲大陸中部,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因為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這裡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幹。攝影 / 茹遂初-風物君語-中國最大的沙漠,才不是「死亡之海」!沙漠,從來都是荒蕪和暴烈的象徵,生命幾乎在這裡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