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亙村戰鬥—重疊設伏的典範

2021-01-13 法制網


■姚國正


戰鬥簡介 

七亙村戰鬥,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9師386旅一部於山西省平定縣七亙村,在3天之內同一地點採用「重疊設伏」的戰術,連續進行的兩次待伏戰。1937年10月26至28日,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在師長劉伯承和第386旅旅長陳賡指揮下,連續兩次伏擊日軍的輜重部隊。我軍僅以傷亡30餘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滅日軍400餘人,繳獲大批騾馬和軍用物資的勝利。此戰,遲滯了日軍沿正太鐵路西犯的行動,有效牽制了日軍第20師團主力,使得娘子關舊關以南被困的國民黨第3軍曾萬鍾部一千多人得以脫險,極大地提高了中國軍民抗戰的信心。「重疊設伏」堪稱中外戰爭史上的經典戰例。

講評析理

「兵不重伏」,是兵家傳統用兵原則,但是我軍反其道而用之實現了因敵制勝。劉伯承將七亙村連環設伏戰,命名為「重疊設伏」。

綜合全局判明形勢。伏擊戰鬥分待伏和誘伏兩種,此次戰鬥屬於待伏,要求對敵人的行動時間、兵力和必經道路等情況有準確的判定。在敵人到達之前完成作戰準備,待敵進入我伏擊區域後,出其不意地將其消滅。對敵情的精準把握是此次取得重疊設伏戰鬥勝利的前提。戰前,劉伯承曾到國民黨第3軍指揮所,仔細研究了日軍作戰特點和娘子關一帶地形,綜合判斷日軍慣用兩路夾擊戰法,為支援正太鐵路主要方向作戰,定會派部隊實施迂迴。25日,劉伯承獲悉日軍第20師團的迂迴部隊向平定縣城開進,其運送軍械彈藥糧秣的輜重部隊約千餘人在測魚鎮宿營。測魚鎮東部的七亙村一帶地形複雜,道路彎曲,是其輜重部隊必經之地。劉伯承判斷,日軍為了控制正太路南的平行大道,必然要加緊從七亙村的小路運送兵糧。遂決定在七亙村實施伏擊,牽制日軍的迂迴進攻,掩護娘子關友軍。首次伏擊勝利後,劉伯承結合情報綜合判斷形勢認為,敵平定前線後勤告急,急需補充。結合日軍侵華戰爭以來,一貫堅持突貫攻擊教條,且一直存在盲目自大思想,認為日軍還會重走老路,可以在七亙村展開第二次設伏。

準確選擇伏擊區域。《孫子兵法·地形篇》稱地形是用兵的重要輔助條件,判斷敵情,掌握主動,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的將領必須掌握的方法。在日軍武器裝備佔優勢的情況下,八路軍要想取得伏擊作戰的勝利,能否選擇有利的伏擊地域,成為伏擊戰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七亙村位於太行山脈中段,是平定、昔陽、井陘三縣的交界地帶。該村四面環山,重巒疊嶂,溝壑縱橫,峽谷陡峭,道路奇險,素有「龍虎環抱」之稱,為屯兵之要地。劉伯承曾親自率隊到七亙村附近勘察地形,經過對七亙村現地勘察和對情報的綜合分析,選中了這個理想的伏擊戰場。因為這裡地形十分有利,南北為高山,東西地形複雜,從測魚鎮到平定的道路,大部分在十米左右的土坎下面和深溝裡面,且道路兩邊雜草叢生。這樣的地形,有利於伏擊一方抵近路邊、埋伏部隊。一旦發生戰鬥,行進在路上的日軍很難展開戰鬥隊形。戰前,伏擊部隊充分利用道路兩側的地形,將重機槍架在距道路約三十米的制高點上,將部隊散布在距道路十多米至四、五十米不等且雜草叢生的土坎上。這種蹲在日軍頭頂往下打的地形優勢,使部隊未戰已有了心理上的優勢。事實證明,當八路軍兩次隱蔽在路兩側時,日軍搜索部隊都沒有發覺,致使其大部隊兩次進入八路軍的伏擊圈。八路軍發動突然攻擊時,將手榴彈投入日軍行軍隊伍,並發動突然襲擊,使日軍不能發揮火力優勢,四散奔逃。八路軍則以較小代價,取得戰鬥的勝利。

靈活使用戰術戰法。此次戰鬥規模雖小,卻是用兵經典之作。其中戰術戰法設計精巧,值得學習之處甚多。孫子曰:「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劉伯承將其解釋為:所謂「兵無常勢」,就是說戰爭形勢千變萬化,錯綜複雜,但又不是說戰爭捉摸不定、不可知,而是有它固有的客觀規律可循。它既有一般規律,又有特殊規律,人們能夠而且必須在戰爭中認識和掌握其規律,駕馭它、利用它,才能無往而不勝。此次戰鬥,劉伯承攻心為上,利用日軍心理及作戰常識,巧用重疊設伏戰術。為了迷惑日軍,在日軍派兵到七亙村來收屍時,劉伯承令第772團主力佯裝慌忙敗退,造成八路軍已被驅走的假象。通過實施戰場欺騙誘敵誤判,實現二次設伏企圖。在戰鬥中,採取「挾其額,揪其尾,截其腰,置之死地而後快」的戰法。其具體部署為:以第11連在七亙村以南,佔領通向平定方向道路南側陣地,切斷日軍輜重部隊同前面步兵部隊的聯繫;以第12連及團特務連一個排,佔領第11連右側至甲南峪間陣地,第12連正面突擊日軍輜重部隊,團特務連另一個排阻擊後退部隊,以第9、第10連為營預備隊。此次戰鬥中,違反常規、常法的戰術以及為實現企圖所實施的一系列行動,體現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


相關焦點

  • 重疊設伏的七亙村伏擊戰
    原標題:重疊設伏的七亙村伏擊戰    孫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曾憑藉有利地形,大膽巧妙地在位於今山西省平定、昔陽與河北省井陘三縣交界處的七亙村重疊設伏,3天之內於同一地點,用同一支部隊,連續兩次伏擊同一股敵人,均以小的代價取得重大勝利。
  • 劉伯承戰術:七亙村重疊設伏,非傳統兵法,入選「世界經典百戰」
    比如,七亙村重疊設伏,跳出傳統兵法,打破思維定勢,反其道而用之,被選入「世界經典百戰」。1937年10月,劉伯承率領八路軍129師386旅進抵山西平定地區。當時日軍正猛攻娘子關,為切實控制正太路南的平行大道,加緊從井陘至平定的小路運兵運糧。劉伯承奉八路軍總部命令,率部進至平定縣桃家嶺、七亙村一線組織防禦,尋機側擊西進日軍。
  • 【紅德智庫】【圖說軍史】抗戰特刊:七亙村重疊設伏顯奇謀(鴻思學社首發)
    今天我們講述的就是發生在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129師在第五陘「井陘」重疊設伏打擊日寇的故事。 戰鬥背景 為了迷惑日軍,10月27日,日軍派兵到七亙村來收屍時,劉伯承師長故意讓第772團主力當著日軍的面佯裝撤退,給敵人造成七亙村無兵把守的假象。而實際上,我772團在劉伯承的指揮下,巧妙佯動,在附近山裡繞行一圈,待敵人收屍完畢後,乘夜又秘密返回到七亙村設伏。所不同的是,這次伏擊地點略作改變,比第一次稍稍偏西,但仍然利用七亙村南山的土坎、溝壑、草叢等地形隱蔽設伏。
  • 劉伯承七亙村重疊設伏,成為世界經典戰例(上)
    但是,發生在1937年10月娘子關戰役期間的「七亙村伏擊戰」,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卻打破「用兵不復」的兵法常規,出人意料地在同一地點重疊設伏,兩次重挫日軍。此戰被西方軍事家譽為「世界十大經典戰例之一」。成為世界經典戰例的「七亙村伏擊戰」,其實起源於一場敗仗。很多人看過熱播電視連續劇《亮劍》,裡面有這樣一段故事:孔捷擔任獨立團團長時,獨立團被日軍偷襲,遭遇了重大損失。
  • 是什麼勇氣,敢讓八路軍在七亙村二次設伏?逆向思維的戰術,彰顯八路...
    民族英雄 血戰沙場革命精神 紅色故事來自太行山的文物之旅首次揭秘抗戰經典戰役決勝瞬間百餘件紅色文物集中亮相紅色初心 烽火守望《紅色守望》系列微劇為您深度揭秘八路軍戰鬥檔案【山西首部紅色文博系列微劇原來經過第一次七亙伏擊戰,劉伯承師長敏銳地覺察到,七亙村已然是日軍輜重運輸的必經之路。驕橫的日軍不會因為一次失敗而放棄這條便捷的運輸線,必然還會捲土重來。他們敢重來,我們就敢二次設伏。於是,七亙村二次伏擊戰的計劃開始實施了。然而,這兵法上最講究用兵不復,吃過一次虧的日軍還能再一次乖乖地進入八路軍的伏擊圈嗎?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伏擊戰,真的能再次奏效嗎?繼續來聽文化學者姜惠源的講述。
  • 劉伯承活用兵法,巧妙重疊設伏,日軍連續被同一塊「石頭」絆倒
    劉伯承對作戰人員說:「七亙村是測魚鎮通往平定的咽喉要道,日軍明天一定經七亙村向前方運送軍需物資,送到嘴的『肉』,一定把它吃掉!」講到這裡,劉伯承走到地圖前,在「七亙村」三個字周圍果斷地畫了個紅圈,接著又說:「就在這裡設伏,切斷日軍加師團的交通,奪其輜重。」
  • 七亙村:出奇克敵揚威名
    兩次七亙村伏擊敵人戰鬥略圖    七亙村,山西省平定縣東回鎮下轄村。這個地圖上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卻因劉伯承指揮的兩次出奇制勝的伏擊,成為抗戰史上一個閃耀著勝利光芒的坐標。1937年10月25日,129師772團3營受命進至七亙村設伏。七亙村四面環山,重巒疊嶂,一條小河傍村而過,崎嶇石路繞山盤旋,進村的東口地勢險要,正是設伏絕好地段。    26日上午9時,敵人進入伏擊地區,一輪機槍掃射後,敵陣腳大亂,我將士勇敢衝入敵群,與敵白刃格鬥,約2小時結束戰鬥。27日,我軍發現日軍前來打掃戰場,斷定敵人還要經過此路輸送給養,出其不意,再次設伏。
  • 開國軍神劉伯承:獨創「重疊待伏」戰法,不打麻藥取子彈為保清醒
    獨創「重疊待伏」戰法1937年10月,日軍佔領河北石家莊後,妄圖一舉攻取太原,已是八路軍第129師師長的劉伯承立即率兵出戰。劉伯承斷定日軍將於10月26日經七亙村向平定運輸軍需品,立即下令讓部隊利用有利地形進行埋伏。果不其然,26日一到,日軍龐大的部隊在步兵200餘人掩護下向西開進,結果中了埋伏被全體劫滅。
  • 七亙村大捷,劉伯承勢如破竹對敵軍了如指掌,被各國列入軍事教材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抗日戰爭中,劉伯承元帥在七亙村的一仗。劉伯承元帥在戰場上十分謹慎,他說打仗的時候一定要了解敵軍情況,我軍情況,時間,地形還有自己的人物都要掌握清楚。在他看來,戰場上危機四伏,一個不小心就會滿盤皆輸。1937年10月,國共合作進行忻口會戰。
  • 八路軍伏擊戰的典範,黃新廷設伏滑石片,殲滅日軍一個大隊
    為了配合七一六團殲敵,三五八旅旅長張宗遜也命令七一四團一部進入了滑石片地區,這一次戰鬥,七一四團負責打援,而七一六團則負責殲滅日軍。11月3日早晨,日軍第109師團第135聯隊的1個大隊由五臺向高洪口地區進犯。當日夜晚,他們穿插過滑石片地區,打算向晉察冀軍區腹地深入。
  • 冀中軍區六分區四十區隊反掃蕩戰鬥(二)
    如此不利的環境下,他們仍然在堅持著戰鬥,僅僅一個三十一區隊,就在區隊長乾雲清的帶領下,先後打了孫家村公路伏擊戰、小營村防禦戰、束鹿伏擊戰等漂亮戰鬥,初步穩定了局勢。就在這個時候,上級來了命令,要把區隊長乾雲清調走,轉任四十區隊長。
  • 1935年,我軍設伏打跑敵軍一個騎兵團,後來竟然又跑出來一支
    1935年,我軍設伏打跑敵軍一個騎兵團,後來竟然又跑出來一支文/無計讀史在1935年的中國裡,什麼兵種跑得最快?不外乎是騎兵了。吳起鎮的入口便有一條頭道川,這裡是進入吳起鎮的必經之路,彭德懷決定在這裡設伏。彭德懷指著地圖道「頭道川兩邊的山峰都不低,只要架設上兩題機槍,定要叫國民黨的騎兵有來無回!「21日清晨,戰士們迅速吃完了早飯,拿好各自的武器,朝著預定的作戰地點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