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正
戰鬥簡介
七亙村戰鬥,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9師386旅一部於山西省平定縣七亙村,在3天之內同一地點採用「重疊設伏」的戰術,連續進行的兩次待伏戰。1937年10月26至28日,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在師長劉伯承和第386旅旅長陳賡指揮下,連續兩次伏擊日軍的輜重部隊。我軍僅以傷亡30餘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滅日軍400餘人,繳獲大批騾馬和軍用物資的勝利。此戰,遲滯了日軍沿正太鐵路西犯的行動,有效牽制了日軍第20師團主力,使得娘子關舊關以南被困的國民黨第3軍曾萬鍾部一千多人得以脫險,極大地提高了中國軍民抗戰的信心。「重疊設伏」堪稱中外戰爭史上的經典戰例。
講評析理
「兵不重伏」,是兵家傳統用兵原則,但是我軍反其道而用之實現了因敵制勝。劉伯承將七亙村連環設伏戰,命名為「重疊設伏」。
綜合全局判明形勢。伏擊戰鬥分待伏和誘伏兩種,此次戰鬥屬於待伏,要求對敵人的行動時間、兵力和必經道路等情況有準確的判定。在敵人到達之前完成作戰準備,待敵進入我伏擊區域後,出其不意地將其消滅。對敵情的精準把握是此次取得重疊設伏戰鬥勝利的前提。戰前,劉伯承曾到國民黨第3軍指揮所,仔細研究了日軍作戰特點和娘子關一帶地形,綜合判斷日軍慣用兩路夾擊戰法,為支援正太鐵路主要方向作戰,定會派部隊實施迂迴。25日,劉伯承獲悉日軍第20師團的迂迴部隊向平定縣城開進,其運送軍械彈藥糧秣的輜重部隊約千餘人在測魚鎮宿營。測魚鎮東部的七亙村一帶地形複雜,道路彎曲,是其輜重部隊必經之地。劉伯承判斷,日軍為了控制正太路南的平行大道,必然要加緊從七亙村的小路運送兵糧。遂決定在七亙村實施伏擊,牽制日軍的迂迴進攻,掩護娘子關友軍。首次伏擊勝利後,劉伯承結合情報綜合判斷形勢認為,敵平定前線後勤告急,急需補充。結合日軍侵華戰爭以來,一貫堅持突貫攻擊教條,且一直存在盲目自大思想,認為日軍還會重走老路,可以在七亙村展開第二次設伏。
準確選擇伏擊區域。《孫子兵法·地形篇》稱地形是用兵的重要輔助條件,判斷敵情,掌握主動,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的將領必須掌握的方法。在日軍武器裝備佔優勢的情況下,八路軍要想取得伏擊作戰的勝利,能否選擇有利的伏擊地域,成為伏擊戰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七亙村位於太行山脈中段,是平定、昔陽、井陘三縣的交界地帶。該村四面環山,重巒疊嶂,溝壑縱橫,峽谷陡峭,道路奇險,素有「龍虎環抱」之稱,為屯兵之要地。劉伯承曾親自率隊到七亙村附近勘察地形,經過對七亙村現地勘察和對情報的綜合分析,選中了這個理想的伏擊戰場。因為這裡地形十分有利,南北為高山,東西地形複雜,從測魚鎮到平定的道路,大部分在十米左右的土坎下面和深溝裡面,且道路兩邊雜草叢生。這樣的地形,有利於伏擊一方抵近路邊、埋伏部隊。一旦發生戰鬥,行進在路上的日軍很難展開戰鬥隊形。戰前,伏擊部隊充分利用道路兩側的地形,將重機槍架在距道路約三十米的制高點上,將部隊散布在距道路十多米至四、五十米不等且雜草叢生的土坎上。這種蹲在日軍頭頂往下打的地形優勢,使部隊未戰已有了心理上的優勢。事實證明,當八路軍兩次隱蔽在路兩側時,日軍搜索部隊都沒有發覺,致使其大部隊兩次進入八路軍的伏擊圈。八路軍發動突然攻擊時,將手榴彈投入日軍行軍隊伍,並發動突然襲擊,使日軍不能發揮火力優勢,四散奔逃。八路軍則以較小代價,取得戰鬥的勝利。
靈活使用戰術戰法。此次戰鬥規模雖小,卻是用兵經典之作。其中戰術戰法設計精巧,值得學習之處甚多。孫子曰:「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劉伯承將其解釋為:所謂「兵無常勢」,就是說戰爭形勢千變萬化,錯綜複雜,但又不是說戰爭捉摸不定、不可知,而是有它固有的客觀規律可循。它既有一般規律,又有特殊規律,人們能夠而且必須在戰爭中認識和掌握其規律,駕馭它、利用它,才能無往而不勝。此次戰鬥,劉伯承攻心為上,利用日軍心理及作戰常識,巧用重疊設伏戰術。為了迷惑日軍,在日軍派兵到七亙村來收屍時,劉伯承令第772團主力佯裝慌忙敗退,造成八路軍已被驅走的假象。通過實施戰場欺騙誘敵誤判,實現二次設伏企圖。在戰鬥中,採取「挾其額,揪其尾,截其腰,置之死地而後快」的戰法。其具體部署為:以第11連在七亙村以南,佔領通向平定方向道路南側陣地,切斷日軍輜重部隊同前面步兵部隊的聯繫;以第12連及團特務連一個排,佔領第11連右側至甲南峪間陣地,第12連正面突擊日軍輜重部隊,團特務連另一個排阻擊後退部隊,以第9、第10連為營預備隊。此次戰鬥中,違反常規、常法的戰術以及為實現企圖所實施的一系列行動,體現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