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大勢,順勢而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這麼一位將士,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獨創戰法,大破敵軍,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邁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就是一生戎馬,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國元帥——「軍神」劉伯承。
不打麻藥取子彈為保清醒
1892年12月4日,劉伯承生於重慶市開州區,複雜混亂的時代背景下令他自幼便飽嘗生活艱辛,立志要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他從辛亥革命時期起開始從軍,1916年3月在攻打豐都之戰時,右眼不慎中彈致殘。在療傷過程中,他為了不損害腦神經,強忍鑽心般的疼痛,堅持不施麻藥,年僅24歲的他因此戰一舉封神,成為川軍名將。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被任命為中共重慶地委軍事委員會委員。
獨創「重疊待伏」戰法
1937年10月,日軍佔領河北石家莊後,妄圖一舉攻取太原,已是八路軍第129師師長的劉伯承立即率兵出戰。劉伯承斷定日軍將於10月26日經七亙村向平定運輸軍需品,立即下令讓部隊利用有利地形進行埋伏。果不其然,26日一到,日軍龐大的部隊在步兵200餘人掩護下向西開進,結果中了埋伏被全體劫滅。
考慮到這一次的全軍擊潰,日軍必然會很快再向平定運輸一批軍需品。劉伯承預料日軍會以為八路軍不會在同一地點再次設伏,便一面製造撤離遠去的假象;一面果斷地在隔了一天後後的同一地點再次設伏,而這次日軍雖然警戒相對森嚴了些,但還是踏進入了實現設下的伏擊圈後,我軍各式各樣武器一齊開火。日寇被擊斃百餘人,八路軍又繳獲一大批軍需品和騾馬。劉伯承將軍創造了三天之內,在同一地點、同一山溝連續兩次設伏殲滅日軍的經典戰例,並將其命名為「重疊待伏」法。
戎馬徵戰 立下赫赫戰功
劉伯承的一生,經歷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全部過程。他判斷敵情準確,計劃戰鬥周密,善於出奇制勝,以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著稱。在抗日戰爭中率部大舉對日寇反擊,殲滅敵人五萬餘,收復縣城五十九座,把日軍打的是屁滾尿流。
更是在解放戰爭之中,殲敵十三個師三萬餘人,給了到解放區搶地盤的國民黨軍隊當頭一棒;再戰邯鄲,殲滅敵人兩個軍,有力地支持了毛主席的重慶談判。隨後他奉中央指示,揮師向東橫掃,然後下定陶、打巨野、戰滑縣,直殺得國民黨軍隊摸不著頭腦,殲敵十個半旅,計七萬餘人。毛主席更是盛讚他:「軍神當之無愧」!
英雄落幕
1955年,他被授予開國元帥軍銜。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在北京逝世,這位意志如鋼的「軍神」的傳奇一生落下帷幕,終年94歲。朱德贊他為:有古名將風,為國家不可多得的將才。他逝世後,徐向前揮毫寫下:塗就七言染素絹,十萬軍帳哭劉公。
結語
八年抗戰功勳著,雄師勁旅出太行;和平談判煙霧起,阻擊閻軍戰上黨;出擊隴海滯敵進,揮師豫北敵驚慌;千裡躍進大別山,中原逐鹿氣運昌;九處傷疤為民眾,一隻慧眼濟滄桑;身經千戰譽軍神,當代孫武無愧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