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總批評王近山:你是劉伯承帶出來的,怎麼不講戰術?

2020-12-18 騰訊網

浴血三八線184:抗美援朝70年70人之劉伯承

作者:相忘於江湖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但是與美、蔣的對抗遠遠沒有結束。

一些經歷了戰火洗禮的戰將們,剛從戰場下來,又要到軍事學院打一場「不一樣的戰爭」。

當彭老總在三八線橫刀立馬,劉伯承在南京軍事學院也沒閒著,從院系的設立上,就對標蘇軍和美軍,教學更從實戰出發,以聯軍為假想敵,快速培養高素質學員支援抗美援朝第一線。

劉伯承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參與抗美援朝,戰後還要迎接現代戰爭全新的挑戰。

「軍神」劉伯承

一、川軍獨眼「軍神」

劉伯承,1892年出生於四川(今重慶)開縣趙家場。

劉伯承5歲讀私塾,兼習武術,練就一身飛石功。1911年,從軍「仗劍拯民於水火」。1912年2月,考入重慶將校學堂,畢業分派川軍5師熊克武部任司務長,不久任排長。

1913年,討袁之戰失利,到上海考察。1915年,回川拉起400餘人川東護國軍第4支隊。1916年3月,攻打豐都時右眼中彈,手術不施麻藥,被德國醫生沃克贊為「軍神」。

1917年護法戰爭,川人治川驅逐滇軍,1923年討伐吳佩孚,劉伯承千裡轉戰,被譽為川中名將192612月,與楊闇公、朱德、陳毅等發動瀘順起義,前後堅持167天。

青年劉伯承

二、長徵「神龍下凡」

1927年5月,被廣州方面授予中將,任命為暫編15軍軍長,月俸600大洋。8月1日,與周、葉、賀、朱在南昌發動起義,失利後到蘇聯留學,在伏龍芝軍事學院與朱可夫成為校友。

1930年回國,與葉劍英、聶榮臻、傅鍾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編譯《步兵條令》。19321月,前往蘇區,接替何長工任紅校校長。10月任總參謀長,協助朱、周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勝利。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因反對李德,降任5軍團參謀長,長徵開始後與董振堂、李卓然擔任殿後掩護。1934年底,黎平會議後復任總參謀長,突破烏江、智取遵義、四渡赤水,7艘渡船巧渡金沙江,歃血小葉丹,18勇士強渡大渡河,打開了紅軍北上的通路。隨後三過草地,到達陝北。

劉伯承元帥

三、日軍眼裡「第一流遊擊戰」

在抗日戰爭中,劉伯承指揮的129師無疑是敵後最耀眼的部隊之一。

1937年10月,129師585旅769團陳希聯部夜襲陽明堡,炸毀敵機24架,與115師平型關、120師雁門關並稱八路軍三大開門紅。與115師配合,七亙村、長生口、黃崖底多次伏擊日軍。

神頭嶺、響堂鋪伏擊戰被日軍譽為「支那第一流遊擊戰」,反「九路圍攻」、反十一路「掃蕩」、百團大戰更讓129師威震敵後。戰術,有黃蜂戰、麻雀戰、拖刀計、回馬槍、吸打援敵、五行術。戰略,劉伯承與張浩在洛川會議提出山地遊擊戰,首創遊擊集團、武裝工作隊、敵進我進等思想。

194210月,在抗戰最困難的一年裡,《新華日報》刊登新聞,為劉伯承慶祝50大壽,激勵敵後軍民士氣。這在八路軍將領中是特殊的榮耀,也是對太行山軍民在華北戰略貢獻的肯定。

129師指揮員(從左至右):李達、鄧、劉、蔡樹藩。攝於山西武鄉王家峪

四、聯軍完全不同於蔣軍

129師9000多將士過黃河,日本投降後30萬大軍出太行。為配合重慶談判的上黨戰役,隨後的邯鄲戰役共殲敵6萬,高樹勳起義,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馬法五被俘,幾年後換回葉挺、廖承志等人。

解放戰爭,劉鄧12萬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用二野主力減員大半的代價,造成雙方攻守易勢,戰爭引入國統區。「瘦狗拉硬屎」配合華野決戰淮海,蔣軍主力損失殆盡,全國解放只是時間問題。

第二、三、四野戰軍分別完成西南、中南、東南解放任務後,三野主力準備攻臺。

1950623日,粟裕鑑於攻臺作戰關係太大,請求總指揮部直接主持或請劉伯承、林彪其中一人主持戰役。然而兩天之後,朝戰突然爆發。四個月後,志願軍跨過了鴨綠江。

聯軍完全不同於蔣軍,作戰非常艱苦,志願軍一個軍想殲敵一個團都很困難。

敵人是最好的老師,志願軍也在實戰中教學相長。1951年元旦,39116師巧妙潛伏10幾分鐘突破臨津江,劉伯承課堂點評打了滿分,在他看來這樣有智慧的設計,才是最好的戰法。

劉伯承戰前部署

五、第五次戰役的失利

1951年3月,二野3兵團12軍、15軍、60軍入朝參戰。

可被劉伯承譽為「一人投命,足懼萬夫」的「瘋子」王近山,第一戰就吃了大虧。

180師在第五次戰役第三階段陷入重圍,傷亡3000多人,被俘3000多人,分散突圍4000多人。彭總大發雷霆,大罵軍長韋傑應該殺頭,王近山是劉伯承帶出來的,怎麼也不講戰術了?

劉伯承辦軍校,一心想創辦可與西點軍校、伏龍芝軍事學院媲美的一流軍事院校。主席稱讚他是生不願稱王、死不願封的萬戶侯。聽聞彭總對王近山的批評,劉伯承非常自責,在教學中對以戰學戰更加重視。王近山知恥後勇,在上甘嶺再次與範弗裡特掰手腕,一戰打出了國威。

南京軍事學院開學儀式

六、面向未來的「新黃埔」

志願軍很多指戰員,鬥大的字不認幾個,但也有很多酷愛學習。像秦基偉就是出了名的好學,在淮海戰役間隙還蹲在工事讀《孫子兵法》,周公說他是文化人中的沒文化,沒文化中的文化人。

劉伯承的使命,就是讓這幫驕兵悍將褪去遊擊習氣,掌握現代化作戰能力。在抗美援朝期間,軍事學院給一線輸送了兩批學員,第一批44人,第二批70多人,都是志願軍的中堅和骨幹。

1954年8月,軍事學院設立了戰役系,系統培養軍以上高級將領。

劉伯承點名,楊得志、韓先楚、陳錫聯、劉震、李天佑等52人進入第一期,1955年授銜上將5人,中將23人,少將24人,被譽為「將軍系」。很多將領也完成了「勇將」到「智將」的蛻變

1964年,劉伯承(敬禮者)在劉志堅(拿手杖者)陪同下,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視察,受到熱烈歡迎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主席點將劉帥坐鎮指揮,一戰讓妄圖稱霸的印軍罷兵。

1973年,劉伯承唯一健康的左眼失明。

1975年,一代軍神身體急轉直下。可是他所創立的軍事院校,已經遍地開花。

1986年10月7日,劉帥離世,部分骨灰撒到赤岸村北的小山,後人稱「將軍嶺」。1989年,黃鎮將軍也追隨劉帥回歸太行。1990年,抗日搭檔徐帥也把部分骨灰安放將軍嶺第二個129臺階處。

將軍嶺

1966年劉伯承留影

相關焦點

  • 彭老總批王近山:你是劉伯承帶出來的 怎麼不講戰術
    一些經歷了戰火洗禮的戰將們,剛從戰場下來,又要到軍事學院打一場「不一樣的戰爭」。當彭老總在三八線橫刀立馬,劉伯承在南京軍事學院也沒閒著,從院系的設立上,就對標蘇軍和美軍,教學更從實戰出發,以聯軍為假想敵,快速培養高素質學員支援抗美援朝第一線。劉伯承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參與抗美援朝,戰後還要迎接現代戰爭全新的挑戰。
  • 王近山入朝首戰失利,為了一雪前恥,他指揮了上甘嶺戰役
    身為志願軍司令員的彭總,面對這樣的失敗,肯定會大發雷霆,當時第38軍沒有打好,梁興初將軍被彭總訓斥得不敢說話,此時第三兵團如此大敗,彭總當然不會有好脾氣。彭總自然不會就這樣算了,他在志願軍司令部總部批評三兵團司令王近山時,含沙射影道:「你們不是劉伯承帶出來的部隊嗎?劉伯承是最講戰術的,怎麼會打敗仗?」
  • 王近山入朝首戰失利,損失七千餘人,彭德懷:你是劉伯承的兵嗎?
    彭德懷三次戰役結束後,我軍兵力已經不如剛入朝時優厚,已經與美軍基本均等,這就意味著,原本在武器軍需裝備上處於劣勢的志願軍,全無任何優勢可言,所以由敵軍司令李奇微一力挑起的大規模全面反攻,戰機把握恰到好處,正是我志願軍最不適合作戰的時間節點。
  • 蔣介石對彭老總重金懸賞,彭老總欣慰地說:還是老蔣有錢
    (蔣介石與十大元帥之彭老總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彭老總和蔣介石的交集並不多,但實際上,兩人還是有過幾次較量的。彭老總當年在湖南鬧革命,湖南軍閥何鍵懸賞兩千大洋捉拿,彭老總得知後,嗤之以鼻,說:「我這條命就值兩千大洋?這個何鍵也太小氣了!」
  • 王近山:最年輕中將,因婚外情被開除黨籍,逐出軍界,降為大校
    而王近山則一直自稱在軍事上以劉伯承為師,王近山的指揮藝術,無不打上劉伯承的「烙印」。毛主席也對王近山其極其欣賞。毛主席曾評價王近山:「我看你這個王瘋子不但「瘋」還瘋得非常有水平嘛!」鄧小平則評價:「這不叫瘋,這叫革命黨人的英雄主義。」
  • 志願軍180師作戰失利,彭老總大發雷霆,他一句話替大家解了圍
    此戰過後,彭老總在志願軍司令部召開了一個會議,志願軍各個軍長、政委都按照要求參加。在那個時候,大家都了解彭老總的脾氣,估摸著彭老總要大發雷霆,追究責任,就像之前批評第38軍軍長梁興初(江西吉安人,後來被授予中將軍銜)一樣。當時,志願軍第60軍隸屬於第三兵團,第三兵團的實際負責人是副司令員兼第12軍軍長王近山(湖北紅安人,後來被授予中將軍銜)。
  • 不讓父親進城,警衛員被彭老總批評:小景忘本了啊
    景希珍,是彭老總的警衛員,從抗美援朝時就跟在彭老總身邊,後來抗美援朝結束,景希珍跟著彭老總繼續工作。他在《在彭總身邊》、《跟隨彭總》等書裡詳細介紹了跟隨彭老總左右發生的軼聞趣事。而就在1953回國的這一年,一件令他苦惱的事情發生了。
  • 彭老總看犧牲戰士遺體,醫生遞來口罩,彭老總怒斥:你什麼感情?
    彭老總走到最前沿的陣地上,這裡一天前還是炮火連天的戰場,地面的石頭都被燒黑了,被燒黑的土地上不能看見一根草。彭老總看著戰士們正在抬烈士的遺體下陣地,他一一揭開白布,瞻仰烈士們的英容。有些遺體因為天氣熱,已經開始有了氣味,隨行醫生給彭老總遞來一個口罩,讓彭老總帶上。彭老總氣憤地說:「你這是什麼感情?」
  • 129師剛組建,劉伯承:先從王瘋子說起吧!王近山恨不能鑽地洞
    一、"吳下阿蒙"——王近山我們都知道王近山將軍大字不識幾個,再加之王近山將軍是一位從底層逐步成長起來的實戰型將領,對於什麼學習之類的東西最是不放在心上,有的時候就算是自己身邊的政委都會被他嗆得出不了聲。王近山將軍認為打仗靠的是事件,不是那一套紙上談兵。因此,根本不放到心上。但是,劉伯承元帥的一番話,讓王近山將軍羞愧不已。
  • 陳賡自作主張,錄取彭老總侄兒,彭老總:讓他退學!陳賡:已分配
    其他幾門還是不及格。按照規定,兩門不及時就要被退學。但陳賡只對譚國玉說了一句話:「你是戰鬥英雄,但是你究竟是英雄還是狗熊,那就看你從哪個門出去了。」見譚國玉不做聲,陳賡繼續說:「既然有一門能夠及時,說明你的努力是有回報的。我是相信你的,你可以做到!」譚國玉十分感動,低著頭小聲說道:「院長,我會努力的。」
  • 王近山三戰兩敗,錯失上將,李德生甘當綠葉,晚年成就最高
    副司令員王近山在第五次戰役指揮失當,把180師推到了風口浪尖。不過,在1952年的上甘嶺戰役中,王近山再次與範弗裡特掰手腕,終於贏得了第二階段的關鍵一戰。 西南軍區4個軍參戰,低開高走。除16軍入朝時間較晚殲敵不多,15軍、12軍殲敵都超過4萬,位居27個軍的前五。第五次戰役馬失前蹄的60軍,後期也表現不俗。
  • 劉伯承活用兵法,巧妙重疊設伏,日軍連續被同一塊「石頭」絆倒
    129師由此兵分兩路,一路由陳錫聯率領769團到忻口以北截擊日軍;一路由劉伯承親自率領386旅,在井陘與平定之間的道路上,尋機殲滅敵人。1937年10月19日,陳錫聯的769團打響了129師抗戰的第一槍,上演了「陽明堡大捷」,炸毀敵機24架。劉伯承高興地說:「769團首戰告捷!打得漂亮!」386旅的第一仗要怎麼打呢?劉伯承選中了七亙村,他要在這裡伏擊猖狂不可一世的日軍。
  • 開國中將王近山從「王瘋子」向「吳下阿蒙」的蛻變!
    抗戰爆發後,王近山所在的紅四方面軍奉命改編為八路軍129師,劉伯承任師長,徐向前任副師長,129師成立後,作為老上級的徐向前重點向劉伯承介紹了自己愛將王近山,說他驍勇善戰、敢拼敢打,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虎將。
  • 彭老總抗美援朝兩次遇險,死裡逃生,參謀開玩笑:命大
    1951年2月20日,彭老總回國匯報工作,一見主席就說:「我沒有保護好岸英同志,這辜負了主席的重託,請主席批評我。為了安全起見,志願軍司令部機關分批向後轉移到伊川西北的空寺洞,第一批安排彭老總先轉移。 4月6日晚,彭老總乘車先行,同行的還有兩輛車,一輛負責在前開路,另一輛負責殿後,參謀徐畝元乘坐其中,彭老總、楊鳳安和兩個警衛員乘坐同一輛車,處在車隊中間。為了確保車隊不被敵人空襲,只能關燈前行,所以前行速度非常緩慢。過了10多個小時之後,彭老總一行人暫時在空寺洞附近休息。
  • 彭老總為什麼要稱38軍為萬歲軍,在當時很有必要
    捷報傳來,彭老總笑顏逐開,說了三個字:打得好!然後把捷報遞給鄧華。鄧華說道,畢竟是主力嘛,畢竟是我們很有戰鬥力的部隊嘛。洪學智也說,上次挨了彭老總的訓,心裡憋著氣呢,知恥後勇,所以一定要打出個樣子來,這是老部隊,有一股子不服輸的精神。鄧華和洪學智都說了,怎麼沒有韓先楚呢?他也是志願軍的副司令員啊。
  • 因為一碗豬肝面,彭老總怒氣衝天,一拳打在桌子上
    因為一碗豬肝面,彭老總怒氣衝天,一拳打在桌子上 因為一碗豬肝面,彭老總怒氣衝天,一拳打在桌子上 開國元帥彭老總,一生橫刀立馬,血戰疆場、百戰猶酣,為革命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 彭老總一向倡導平等,從不搞特殊。
  • 七亙村大捷,劉伯承勢如破竹對敵軍了如指掌,被各國列入軍事教材
    劉伯承元帥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在辛亥革命時期從軍,加入共產黨後參加了北伐戰爭、南昌起義,抗日戰爭等,一生功勳無數,對於國家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在戰場上,他的戰術出神入化,令人捉摸不透。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抗日戰爭中,劉伯承元帥在七亙村的一仗。
  • 王近山遇襲,司機駕空車引開敵機,空襲後,王抱住司機雙肩
    1950年11月,第12軍軍長王近山出任志願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率部徵戰朝鮮,當時的第三兵團司令兼政委陳賡由於生病,未能到職,王近山就成了兵團的代司令員。和彭老總一樣,一到鴨綠江邊,王近山就決定先帶參謀長和一個警衛班,去前線視察,勘察地形。
  • 顧祝同的外甥鄙視王近山:不過如此!軍神:「請君入甕」
    最後一個因素是「戰神」劉伯承特別重視的,趙錫田平時驕縱跋扈,容易犯輕敵、貪功冒進的錯誤。 因此,趙錫田的第3師是強敵,同時也是弱敵,劉伯承果斷決定:打!就打這個趙錫田! 確定了「先打誰」,劉伯承司令開始籌劃「怎麼打」。
  • 「瘋子」王近山:一把大刀砍出生路,戰場上橫衝直撞,靠紅旗定位
    在文章中,那二人將肖永銀如何維護王近山,並且怎麼批評"紅小將"的事跡一一披露出來。所幸那二人影響力不夠,此事並沒有被大肆宣傳。但畢竟是公共刊物,此事還是被一部分人所知曉,王近山就是這一波人之一。彼時的他,自1964年被下放到黃泛區農場以來,便一直在這裡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