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三八線184:抗美援朝70年70人之劉伯承
作者:相忘於江湖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但是與美、蔣的對抗遠遠沒有結束。
一些經歷了戰火洗禮的戰將們,剛從戰場下來,又要到軍事學院打一場「不一樣的戰爭」。
當彭老總在三八線橫刀立馬,劉伯承在南京軍事學院也沒閒著,從院系的設立上,就對標蘇軍和美軍,教學更從實戰出發,以聯軍為假想敵,快速培養高素質學員支援抗美援朝第一線。
劉伯承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參與抗美援朝,戰後還要迎接現代戰爭全新的挑戰。
「軍神」劉伯承
一、川軍獨眼「軍神」
劉伯承,1892年出生於四川(今重慶)開縣趙家場。
劉伯承5歲讀私塾,兼習武術,練就一身飛石功。1911年,從軍「仗劍拯民於水火」。1912年2月,考入重慶將校學堂,畢業分派川軍5師熊克武部任司務長,不久任排長。
1913年,討袁之戰失利,到上海考察。1915年,回川拉起400餘人川東護國軍第4支隊。1916年3月,攻打豐都時右眼中彈,手術不施麻藥,被德國醫生沃克贊為「軍神」。
1917年護法戰爭,「川人治川」驅逐滇軍,1923年討伐吳佩孚,劉伯承千裡轉戰,被譽為「川中名將」。1926年12月,與楊闇公、朱德、陳毅等發動瀘順起義,前後堅持167天。
青年劉伯承
二、長徵「神龍下凡」
1927年5月,被廣州方面授予中將,任命為暫編15軍軍長,月俸600大洋。8月1日,與周、葉、賀、朱在南昌發動起義,失利後到蘇聯留學,在伏龍芝軍事學院與朱可夫成為校友。
1930年回國,與葉劍英、聶榮臻、傅鍾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編譯《步兵條令》。1932年1月,前往蘇區,接替何長工任紅校校長。10月任總參謀長,協助朱、周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勝利。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因反對李德,降任5軍團參謀長,長徵開始後與董振堂、李卓然擔任殿後掩護。1934年底,黎平會議後復任總參謀長,突破烏江、智取遵義、四渡赤水,7艘渡船巧渡金沙江,歃血小葉丹,18勇士強渡大渡河,打開了紅軍北上的通路。隨後三過草地,到達陝北。
劉伯承元帥
三、日軍眼裡「第一流遊擊戰」
在抗日戰爭中,劉伯承指揮的129師無疑是敵後最耀眼的部隊之一。
1937年10月,129師585旅769團陳希聯部夜襲陽明堡,炸毀敵機24架,與115師平型關、120師雁門關並稱八路軍三大開門紅。與115師配合,七亙村、長生口、黃崖底多次伏擊日軍。
神頭嶺、響堂鋪伏擊戰被日軍譽為「支那第一流遊擊戰」,反「九路圍攻」、反十一路「掃蕩」、百團大戰更讓129師威震敵後。戰術,有黃蜂戰、麻雀戰、拖刀計、回馬槍、吸打援敵、五行術。戰略,劉伯承與張浩在洛川會議提出山地遊擊戰,首創遊擊集團、武裝工作隊、敵進我進等思想。
1942年10月,在抗戰最困難的一年裡,《新華日報》刊登新聞,為劉伯承慶祝50大壽,激勵敵後軍民士氣。這在八路軍將領中是特殊的榮耀,也是對太行山軍民在華北戰略貢獻的肯定。
129師指揮員(從左至右):李達、鄧、劉、蔡樹藩。攝於山西武鄉王家峪
四、聯軍完全不同於蔣軍
129師9000多將士過黃河,日本投降後30萬大軍出太行。為配合重慶談判的上黨戰役,隨後的邯鄲戰役共殲敵6萬,高樹勳起義,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馬法五被俘,幾年後換回葉挺、廖承志等人。
解放戰爭,劉鄧12萬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用二野主力減員大半的代價,造成雙方攻守易勢,戰爭引入國統區。「瘦狗拉硬屎」配合華野決戰淮海,蔣軍主力損失殆盡,全國解放只是時間問題。
第二、三、四野戰軍分別完成西南、中南、東南解放任務後,三野主力準備攻臺。
1950年6月23日,粟裕鑑於「攻臺作戰關係太大」,請求總指揮部直接主持或請劉伯承、林彪其中一人主持戰役。然而兩天之後,朝戰突然爆發。四個月後,志願軍跨過了鴨綠江。
聯軍完全不同於蔣軍,作戰非常艱苦,志願軍一個軍想殲敵一個團都很困難。
敵人是最好的老師,志願軍也在實戰中教學相長。1951年元旦,39軍116師巧妙潛伏10幾分鐘突破臨津江,劉伯承課堂點評打了滿分,在他看來這樣有智慧的設計,才是最好的戰法。
劉伯承戰前部署
五、第五次戰役的失利
1951年3月,二野3兵團12軍、15軍、60軍入朝參戰。
可被劉伯承譽為「一人投命,足懼萬夫」的「瘋子」王近山,第一戰就吃了大虧。
180師在第五次戰役第三階段陷入重圍,傷亡3000多人,被俘3000多人,分散突圍4000多人。彭總大發雷霆,大罵軍長韋傑應該殺頭,王近山是劉伯承帶出來的,怎麼也不講戰術了?
劉伯承辦軍校,一心想創辦可與西點軍校、伏龍芝軍事學院媲美的一流軍事院校。主席稱讚他是生不願稱王、死不願封的萬戶侯。聽聞彭總對王近山的批評,劉伯承非常自責,在教學中對以戰學戰更加重視。王近山知恥後勇,在上甘嶺再次與範弗裡特掰手腕,一戰打出了國威。
南京軍事學院開學儀式
六、面向未來的「新黃埔」
志願軍很多指戰員,鬥大的字不認幾個,但也有很多酷愛學習。像秦基偉就是出了名的好學,在淮海戰役間隙還蹲在工事讀《孫子兵法》,周公說他是文化人中的沒文化,沒文化中的文化人。
劉伯承的使命,就是讓這幫驕兵悍將褪去遊擊習氣,掌握現代化作戰能力。在抗美援朝期間,軍事學院給一線輸送了兩批學員,第一批44人,第二批70多人,都是志願軍的中堅和骨幹。
1954年8月,軍事學院設立了戰役系,系統培養軍以上高級將領。
劉伯承點名,楊得志、韓先楚、陳錫聯、劉震、李天佑等52人進入第一期,1955年授銜上將5人,中將23人,少將24人,被譽為「將軍系」。很多將領也完成了「勇將」到「智將」的蛻變
1964年,劉伯承(敬禮者)在劉志堅(拿手杖者)陪同下,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視察,受到熱烈歡迎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主席點將劉帥坐鎮指揮,一戰讓妄圖稱霸的印軍罷兵。
1973年,劉伯承唯一健康的左眼失明。
1975年,一代軍神身體急轉直下。可是他所創立的軍事院校,已經遍地開花。
1986年10月7日,劉帥離世,部分骨灰撒到赤岸村北的小山,後人稱「將軍嶺」。1989年,黃鎮將軍也追隨劉帥回歸太行。1990年,抗日搭檔徐帥也把部分骨灰安放將軍嶺第二個129臺階處。
將軍嶺
1966年劉伯承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