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子"王近山將軍不僅擅長衝鋒陷陣,而且也對於領兵打仗也很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和看法。孫子曰:"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弓弩,節如發機。"王近山將軍出身貧寒,並沒有系統的學習過孫子兵法,但是,將軍有著別人沒有的實戰經驗,再加之將軍時常根據戰鬥的具體情況來改變自己的作戰方略,所採用的行兵策略往往和兵書所言不謀而合。其實,古今用兵之道大體相同。總之,一句話:"兵者,詭道也。"
一、"吳下阿蒙"——王近山
我們都知道王近山將軍大字不識幾個,再加之王近山將軍是一位從底層逐步成長起來的實戰型將領,對於什麼學習之類的東西最是不放在心上,有的時候就算是自己身邊的政委都會被他嗆得出不了聲。王近山將軍認為打仗靠的是事件,不是那一套紙上談兵。因此,根本不放到心上。但是,劉伯承元帥的一番話,讓王近山將軍羞愧不已。自此以後手不釋卷,研讀兵書。
1937年,一二九師剛剛組建的時候,劉伯承希望戰士們可以好好的學習壯大自身,同時也能夠好好的保護自己。當時,王近山將軍"王瘋子"的名號早已經在軍中叫響了。在幹部會議開始之前,王近山將軍也是好好的被大家調笑了一番。就連劉伯承都說:"今天我們就先從'王瘋子'說起吧,兵法有云:'一人投命,足懼萬夫。'打仗就是需要這樣的瘋勁兒,狹路相逢勇者勝,沒點兒瘋性,沒有不怕死的精神是不行的。"
聽到這話,王近山將軍心裡十分得意,面上也顯露了出來。劉伯承當然也看到了,只是笑了笑,接著說:"座下諸位都是掌兵之人,數千百戰士們在你麾下,槍聲一響,他們自然都盯著你。指揮員若是貪生怕死,能指望戰士們死打硬拼嗎?顯然不能!但是,你又不能把自己當作一個衝鋒陷陣的士兵,因為你還要發號施令,光有呂布之勇是不行的。還要有子房之謀,孔明之智利……"
聽到這裡,王近山將軍知道是在說自己了,臉紅得恨不能鑽到地洞裡去。這下子,王近山將軍意識到自己有多麼的無知了。便暗暗下定決心好好學習。但是,自己又是一個門外漢,真的可以嗎?劉伯承仿佛可以看穿王近山將軍,又說道:"一個人的謀與智,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後天學習得來的。"接著便講了三國呂蒙的故事。王近山將軍十分受啟發。回去之後便把劉伯承說的書都拿來看,像《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回憶與思考》、《太平洋爭奪戰》等等常常放在案頭,隨時翻看。
這對王近山將軍十分不容易的,因為將軍還有識字的難處。但是,王近山將軍是一個想了就會做的人。全部都被將軍克服,真的做到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二、突發奇想——"撇山打法"
中國的湖北省,襄陽、徐州、漢中三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湖北被稱為天下之中,相信不需多言,而襄陽城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襄陽位於南襄盆地,處於兩大山脈之間,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於進可攻、退可守。當然,國共雙方都想佔據襄陽,以此奪得戰略上的優勢。
1948年7月份,駐守襄陽的國民黨軍因為整個戰局,襄樊地帶的守軍被抽調走了一部分,劉伯承和鄧小平馬上意識到這是敵人送給我方的一個機會,佔據襄樊,意義重大,而且勢在必行。因此,劉鄧決定主動出擊。這一戰,容不得半點玩笑,駐守襄樊的守軍也不是傻子,稍不注意便容易反噬自身。經過幾輪的討論,進攻襄陽的重擔落到了王近山將軍的肩上。王近山出了名的能打惡仗、險仗。
自古以來,對於攻佔襄陽,大家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佔領鳳凰山、虎頭山等高地,進而攻佔整個襄陽城。也就是說大家都是先佔領高地,然後再一步一步推進、蠶食,最後攻佔城內。
王近山將軍接到命令之後,便開始思考如何奪得襄陽。將軍反覆的把襄陽的地圖拿來揉碎了、掰開了的看和思索。將軍一直在指揮部沉默不語,面前不僅有著大地圖還有國民黨軍在襄樊地區的勢力分布。在大家討論作戰策略的時候,有人說道:"就按照常規打法,先攻山,再攻城。"其實,這個辦法是很好的。畢竟,這個方法是多次經過實踐證實正確了的。從古至今,大家都這樣打,正說明這個方法的可行之處。但是,王近山將軍依然沉默不語,死死地盯著地圖,像是要把這個地圖盯出一個洞來。
王近山將軍經過多次思索,決定不採用"先攻山,再攻城"的方法,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先攻城,再攻山。將軍稱之為"撇山打法"。因為王近山將軍認為,對於名城襄陽而言,不僅僅是我方了解襄陽的情況,敵軍肯定也知道。自然會在相應的地方布防,等著我軍上門去。那到時候我軍便只能採取硬攻的方式拿下襄陽城。這樣子,就算拿下襄陽城,我方也會付出不小的代價。襄陽如此重要,敵人肯定不會善罷甘休。那麼,接踵而來的危機才是最重要的,打下來不算什麼本事,守住才是真功夫。反其道而行之,可以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敵人把兵力放在幾個固定的點上,相對而言其他地方的兵力就會薄弱許多,這正好是我方的機遇,抓住敵人的這個弱點,不但可以快速拿下襄陽,還可以省下兵力,打敵人一個出其不意,等到敵人開始回防。我方的機會就來了,一旦回援,便集中兵力吃掉敵人。
這個想法和以前的都不同,風險極大。但是王近山將軍就是與眾不同,一旦將軍的想法實現,必然會在軍史上留名。歷史是人創造的,不是用來複製的,如果所有的歷史都是一模一樣的,那歷史豈不是太無趣了嗎?相信像王近山將軍這樣的人註定是要創造歷史的人。
三、劉伯承高興地說:"襄陽盡在我手"
王近山將軍想到了"撇山打法"之後,便向劉鄧作了匯報。二位首長聽了之後,不住的點頭,認為此計可行。反覆的商討之後,便定下了攻佔襄陽的整個計劃。7月2日,襄陽戰鬥打響,總體按照之前的部署來,攻城,南山離襄陽城最近。但是王近山放棄襄陽南山,直接攻打西山。這個選擇不得不說十分正確。此時,王近山的六縱,剛剛出大別山,窮得叮噹響。襄陽南山可以說是重兵重重,六縱和他們碰上,可能敵人的皮都還沒有碰到便會被猛烈的炮火撕得粉碎。西山成了六縱的機會和突破口。西山這個地方敵人兵力少,地形複雜,對我方有利。很快,士兵便佔領了西山。近身戰鬥是六縱的優勢,很快便殲滅了敵人。但是,也引來了敵人。王近山知道時不待我,迅速向西門挺進。衝到西門,王近山知道自己賭對了,西門確實好突破一些,便立刻組織攻擊。炸開西門勢在必行,王近山直接讓攻城部隊直接把所有的炸彈都綁到一起,不惜一切代價打開襄陽城。"轟隆"一聲巨響,"鐵打的襄陽"還是被撕開了一條口子。
萬事開頭難。一旦襄陽西門被破,那便是我方的機會了。衝鋒的號角已經吹響,戰士們十分受鼓舞,直接衝了進去,和國民黨守軍戰作一團。鐵桶一般的襄陽城已經被撕開,國民黨又豈是我攻城部隊的對手。襄陽城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巷戰。此戰,打的就是對方的意料之外。國民黨把大部分武力都放在他們以為的要道上,極大的兵力都在南山和城門上,根本來不及回防。很快便把國民黨的指揮所包圍了,同時,王近山將軍十分雞賊,直接佔領了國民黨守軍的軍火庫。時間流逝得很快,襄陽城的槍聲漸漸地消弭了。襄陽戰役大捷!7月16日,襄陽戰役徹底結束,我軍活捉敵軍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官康澤,殲敵2萬餘人。
之前,大家都在想要想拿下襄陽城,不費點兒心力恐怕是不行的。可是誰也沒有想到,襄陽在王近山將軍面前就像是拔了牙的老虎一樣,非常的容易。其實當劉伯承元帥看到王近山將軍的計劃的時候,就笑著說:"襄陽盡在我手。"這樣的話,可想而知,王近山將軍的這次奇襲效果有多麼大。襄陽這塊硬骨頭,王近山將軍啃起來顯得十分輕鬆。王近山將軍打仗從來就不拘於形勢,只要是將軍認為可以達到目的,便會將其實踐。也正是因為將軍這種不同於常人的思考方式,讓王近山將軍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經典戰例。
王近山將軍是可以自己創造出打法的能將。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些人,天生就是讓人羨慕的。就像王近山將軍在戰鬥上天分,同樣是許多人拍馬都趕不上的。總有人要做第一人,恰好王近山便是那個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