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文史】梁說張良

2021-02-07 梁山發布



「日落梁山西,遙望壽張邑」。梁山縣是與共和國同齡的新建縣,現轄區中、北部舊屬壽張縣,南部屬汶上縣,部分區域分屬東平、鄆城兩縣。古壽張縣歷史上處於黃泛區,「誰把彈丸留剛壽,黃流幾度壽張分」,建國後壽張縣解體,黃河以東屬梁山縣,梁山縣戴廟鄉後來又屬東平縣。壽張縣西部又以黃河分野,南屬鄆城縣,北屬臺前縣。今天的人們研究梁山縣古老歷史,繞不過壽張、汶上、鄆城、東平等縣。

昔年翻閱壽張舊志,對「子房三塚」印象深刻。嶽和聲詩序中說張良「徜徉虎崖蓮臺之間」,且有「署良仍姓邑為張」之句。去歲此時,今日梁山吧討論「良山」溯源,網友引當地民間故事說之,遂萌生進一步考證張良與梁山干係之念。盛夏季節,酷熱難當,讀書避署,漫成此文。


一、二峰之間

唐《元和郡縣誌》為我國地誌濫觴,明、清漸興修志之風,各地相繼編撰方志。壽張是個古老的縣邑,由於黃河水患,流民遷徙,史料記載甚少,歷史掌故多參照舊志。《壽張縣誌》現存康熙五十六年、光緒二十六年版本,還應有萬曆年間周三錫、康熙元年陳璜版本。《壽張縣誌》中輯錄明代東昌知府嶽和聲《讀〈壽張志〉有賦》,全文如下(句讀為作者所加):

志稱縣,故秦剛壽地。漢改壽良,不曉所由。而留侯三塚俱在,當以子房故也。再傳而代帝避諱,易良為張,居然可見。更可證者,良山故名梁山,以梁孝王駐獵易今名,乃知不獨以之署縣,且以之署山。其為子房受谷城老人書,佐赤帝子,提三尺削平天下,封留城。後徜徉於虎崖蓮臺之間,樂其山水之清嘉,以密邇黃石公,故處而築壙焉,以老可知也。不然,既以從赤松子遊矣,累累三塚何居,亦足發羽化之匪真,而改邑之有故矣。又焉知九世公藝非其雲礽之聚祖而居,從素書中得此百忍字,以世其家者哉?傳疑訂信,含毫有寄,輒有此什。

剛壽何緣署壽良,署良仍姓邑為張。

受書黃石恩知近,去國赤松興寄長。

樹繞九陵團脫蛻,蓮開萬朵著輕裝。

婦人女子封侯骨,道在龍蛇思可忘。

嶽和聲是浙江桐鄉人,字爾律,號石樑。萬曆二十年進士,授汝陽令,擢禮部主事,改任東昌知府,升福建提學副使兼攝海防,調永平兵備道,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嶽公一生興學校好筆翰,先後建中天書院、攝城書院,著有《天中語》、《香林語錄》、《攝城語錄》。在這篇洋洋灑灑的詩序中,嶽和聲「傳疑訂信,念毫有寄」,對張良和「良山」的關係進行了一番考證。嶽和聲說,壽張縣「漢改壽良,……當以子房故也」,把剛壽改壽良的緣故歸於因為張良,不但以張良的名字稱縣,而且也用於山的名稱。張良晚年「徜徉於虎崖蓮臺之間」,是喜歡這裡山水清佳,私下裡靠近他的恩師黃石公,因而以此為歸宿而築墓穴。嶽和聲議論說,如果不是這樣,張良已隨赤松子云遊去了,又怎麼會見到這裡三座墳丘呢?可見羽化升仙不是實情,而壽張縣更名卻有這個緣故。唐代九世同堂的壽張鄉賢張公藝,也許就是張良的後代,從黃石公所授奇書中得「百忍」秘訣傳為家風。

接下來的七言律詩中,嶽和聲進一步發揮想像空間,演繹張良在梁山的活動場景。剛壽為何改稱壽良縣呢,後來又改名壽張縣,都是源於張良呵。張良得黃石老人授書恩莫大焉,而功能名就後卻隨赤松子去國遠遊,可見他不戀棧官位,胸襟是很大的,境界是超高的。來到梁山這個山多林密的地方隱循,如同金蟬飛鳴解脫了束縛,水泊中的萬朵蓮花也仿佛為他披上了仙衣。別看張良一副少婦美女面相,卻有著封侯晉爵的命運。而留侯卻歸隱水泊梁山,從容辟穀修仙,忘卻紅塵煩惱。

嶽和聲這番考證,從張良晚年「徜徉虎崖蓮臺之間」說起,對壽張、壽良及良山之名由來,以及張良後人傳承家風,都有獨特見解,以國朝進士、都察院副使的學識和認知水平,這個觀點不無道理。但史實不是推理,必須佐之以史料。《壽張縣誌》說「壽張,春秋為良邑,戰國為剛壽,西漢為壽良,東漢改為壽張,其邑可謂舊矣!」良邑之名概因境內有良山,剛壽卻指剛邑(今山東寧陽)和壽邑(今梁山一帶,馬營鎮南尚有「壽邑」村)。百度百科說,「秦設張縣,治今東平霍家莊」。《水經注》云:「汶水西南流,逕壽張縣故城北,《春秋》之良縣也。縣有壽聚,漢曰壽良。」如此說來,以「張、良」為壽張地名漢前已有之,兩漢壽張、壽良之「壽」顯然來自壽邑壽丘、桃聚,春秋張縣、良邑之「張」之「良」,又源自哪裡?

嶽和聲說張良「封留城,後徜徉於虎崖蓮臺之間……」,張良歸隱梁山一帶,常在虎頭峰和蓮臺寺之間留連忘返。留城位於微山島西南,虎崖指虎頭峰,蓮臺即蓮臺寺,其地理坐標十分精確。虎頭峰與雪山峰皆列梁山四峰,二峰之間山青石秀,水翠花香,其間杏花村座落著盛唐蓮臺寺,是個風光幽美的所在。張良來時,此山或已呼作良山,斯峰或已稱虎頭峰,蓮臺寺卻是盛唐才興建(我在《蓮臺寺考》一文中已有詳述)。明代嶽和聲敘述中的地標,並不妨礙張良到此辟穀修行。只是,這放電映一樣的情景再現,九百餘年之後嶽大人何以知之?


二、漢傑遺丘

古代學子通過科舉選士晉身仕途,大多懷著濟世治國的宏願,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特別是地方官吏蒞任,教化百姓,聽訟斷獄,勸課農桑,興學賑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稱為「父母官」。施政之餘,恤民採風,溯古鑑今,存史資治,留下很多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清康熙十三年,兗州府、東昌府九州縣歸屬東兗道,壽張縣彼時屬兗州府,在東兗道轄區之內。某日,東兗道臺武全文巡視此地,寫下《壽張懷古》歷數地靈人傑。從地理上講,壽張縣在神州大地不過是彈丸之地,中間被黃河幾度分開,境內有連綿險峻的梁山,登高可見落日餘暉寒煙點點。從人物上講,這裡有「漢初三傑」之一張良的墳墓,有孝母負米的子路故裡,有九世同堂的鄉賢張公藝百忍,有慷慨赴死的鐵槍將軍王彥章。詩曰:

誰把彈丸留剛壽,黃流幾度壽張分。

郊原漢傑遺丘在,堤上前賢負米聞。

索紙從容書忍字,挺槍慷慨憶將軍。

登高頻問梁山險,極目寒煙獵日曛。

道光年間壽張縣令彭鬥山,遷任蘭山之際,深情寫下《壽良紀事述懷兼以留別》二首,同樣歷數了張公藝、子路堤、掛劍臺、王彥章等當地鄉賢人物,其中有「墓拜留侯讀斷碑」之句。「漢傑遺丘」、「留侯墓碑」即是指壽張古八景之一的「子房三塚」。關於「壽張八景」,光緒《壽張縣誌》繪有精美木刻插圖,歷任縣令及鄉賢題詠頗多,其中詠「子房三塚」:

(一)宛平 滕永楨

首推漢傑古今知,借箸前籌迥出奇。

博浪沙中豪氣湧,鴻門坂上大名馳。

功高縻戀非明哲,業立潛蹤正適宜。

漫說赤松攜去隱,尚存三塚動人疑。

(二)邑人 郭錫光

風生虎嘯幾多年,塚列三堆尚巋然。

漢祚方興開世界,楚氛已息掃雲煙。

從龍沛上逐秦鹿,化鶴留中泣杜鵑。

欲覓赤松何處所,孤懸皓月照墳前。

(三)新安 吳之愷

辟穀當年說已空,椎秦俠氣在其中。

左函秘術迎黃石,右象方壺仿赤松。

(四)邑人 高繼齡

草樹依依晴帶雨,三塚迷離亙千古。

漢家天下四百年,不及留侯一抔土。

(五)曲沃 李仰

漢王都關中,龍蟠兼虎踞。子房攄籌策,笑談借前箸。

忽焉王業成,飄然赤松去。壘壘三塚傍,斜月光朝曙。

康熙《壽張縣誌》「子房三塚」註:「塚在邑南,相距六十裡,壘壘列峙古碑殘石,志猶宛然。即耕童牧豎不敢狎睨其側,信留侯之神有在乎?」光緒《壽張縣誌·古蹟》記載:「漢張子房墓,在縣南六十裡,敬賢寺北,三塚列峙。明正德六年,參政史公立石題曰『漢張子房墓』。按《史記》注,漢張良墓地徐州沛縣東六十五裡,與留城相近也。」 編撰者未遽爾輕率認定這裡就是留侯墓塋,特注出史書所載留城墓地,姑以兩說並存之。

和許多先賢相似,全國張良墓有10多處,以陝西紫柏山、張家界青巖山、歷城銅壁山、谷城黃石和蘭考等地張良墓影響最廣,這些墓址或來自神話傳說,或參見野史稗記,或附會修仙之地,僅供傳疑而難以訂信。倒是山東微山島上的張良墓似有所蹤,也符合華夏民族「葉落歸根」的傳統習俗。唐李泰《括地誌》說,「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北六十五裡,與留城相近也」,「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裡,今城內有張良廟也。」此墓前有清乾隆二年所立石碑「漢留侯張良墓」,墓東側原有張良祠,毀於十年動亂。

與各地捕風捉影的疑塚不同,古壽張張良墓則記載甚詳。《壽張縣誌》收錄康熙二年當地官員章安陳《漢張留侯墓置看守人戶記》:「壽張縣南六十裡敬聖寺北,有三塚相峙,世傳為漢留侯張子房墓。明正德六年,××史公立石表之。餘以清查保甲至其地,……置看守戶人二名張士海、張名揚。諭令春秋祭掃,四時護守,毋使牛羊犬馬作踐其所。」吳鴻章《漢留侯碑記》記載:「光緒十四年春,餘宰壽張縣。甫下車,聞邑南五十裡有漢留侯墓,因命駕焉。察其地,去陳不遠。侯,陳州人,葬此無疑,思有以志之。」並附詩曰:

偉哉漢留侯,出沒猶神龍。破產散千金,辭祿謝萬鍾。

名業雖爛然,無加淡泊胸。賢者已雲逝,空留馬鬣封。

我來拜墓前,咫尺難相逢。平沙白草寒,想像當年容。

星換鬥移,世事滄桑,古壽張縣疆域今已分屬不同行政轄區。據了解,鄆城縣侯集鎮有子房墓村,東北距梁山縣壽張集村(壽張縣治故址)約五十餘裡,從清《壽張縣誌》標註的疆域「四境四隅」,此處即舊志所載「子房三塚」址,墓南三華裡原有一座賢聖宇,應有古敬聖寺。有關資料介紹,該張良墓立碑三通,應為明正德六年「漢張子房墓」、康熙二年《漢張留侯墓置看守人戶記》和光緒十四年《漢留侯碑記》,具體狀況不得而知。鄆城縣侯集又名侯咽集,據傳因處於黃流與水泊之間的咽喉要衝而得名,明清之季屬壽張縣治下。因缺乏相關史料,「子房三塚」已難以考證興修何時,「三塚」存在也許說明張良歸隱之後,曾長期在梁山地區活動!


三、辟穀壽邑

舊志載,壽張春秋設良邑,戰國屬壽邑,西漢為壽良……。設若張歸隱之日,梁山已設壽良甚至壽張縣,留侯也許因語涉吉祥而來?我傾向此時為壽邑。少時讀書,得見《無雙譜》「博浪椎」殘頁,少年公子與持椎力士並繪一幀,形象對比強烈。原以為文韜武略的謀士必高大魁偉,孰料竟如婦人好女般娟秀。然,蘇軾說,「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流傳最廣的是藉箸代籌的故事:公元前204年,楚王項羽將漢王劉邦圍困在滎陽,謀士酈食其給劉邦出主意,建議分封六國的後代。劉邦正在吃飯的時候,張良來謁見他。劉邦便問張良這主意如何?張良借過劉邦的筷子,歷數八個方面的後患與危害。劉邦幡然醒悟,暗罵「豎儒,幾壞我大事」,遂用張良計策,成就了兩漢四百年的統一大業。劉邦登基,在洛陽宮大宴群臣評價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明代劉伯溫晉見朱元璋,曾以此賦詩:

一對湘竹玉並肩,二妃曾灑淚痕斑。

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借間。

張良是春秋戰國時代韓國(今河南寶豐)人,其祖父和父親曾在韓五世為相。韓為戰國七雄之一,秦滅韓,張良立志報仇,學禮淮陽,東見滄海君得大力士,博浪沙以鐵椎擊秦始皇……。韓國疆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張良遍求天下義士,想必足跡踏遍齊魯大地。擊秦不中,秦始皇大肆搜捕刺客,張良遂逃到下邳躲藏起來。後得黃石老人授《太公兵法》,並囑其功成後到濟北谷城山下相見。漢代濟北國穀城縣即今東平舊縣,相傳東平縣黃石懸崖即黃石老人處所。張良長期追隨劉邦徵戰,劉邦在定陶氾水之陽登基,張良作為主要謀臣隨侍左右,對菏澤、濟寧、泰安一帶地理應當十分熟悉,大野澤畔的水泊梁山自然也在視野之中。

漢高祖封賞群臣,讓張良自擇三萬戶作為封邑。張良只願接受與劉邦相會的留縣為封地,於是封張良為留侯。待大漢江山固若金湯,立蕭何為相,張良乃辭官歸隱,辟穀修道,從赤松子遊。各地相傳張良辟穀之所有20餘處,張良祠約100處,可見張良雲遊四海,足跡遍及神州大地。按:留縣故治在今江蘇沛縣東南微山湖內,梁山位於留縣與穀城縣之間,張良晚年歸隱,「徜徉虎崖蓮臺之間」,並非牽強附會無稽之談。這裡是遠近少有的靜雅去處,摩崖石壁上尚存前人題詠。遙見春風十裡,杏花爛漫多情,風光旖旎迷人,福地洞天,修行道場,張良到此辟穀修行,正所謂得其所哉!

歷代名士對於張良評價甚多,大抵與歷史上伊尹、姜望、範蠡、諸葛武侯等名相併論。漢丞相陳平評價張良:「智足決疑,量足包荒,才足折衝禦侮,德足輔世長民,皇帝從籌,百僚允若,炎漢萬民之鴻庥;辟穀仙遊,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勳之首冠也!」明代歸有光說:「張子房當秦楚之際,以家世相韓,為韓報仇,擇可以委身者,遂從高帝。漢之天下已定矣,子房不受萬戶之封,願從赤松子遊。……夫誅秦滅項,子房之志已畢,移以事漢,何損於義而必去之?獨其為道恬澹,薄視人世之功名,而有飄然遠舉之志耳。」唐代朱敬則說:「神人無功,達人無跡。張子房元機孤映,清識獨流。踐若發機,應同急箭;優遊澹泊,神交太虛,非諸人所及也!」

1914年春暮,馮玉祥率部駐守漢中,途經秦嶺遇留侯祠,駐足遊覽,感慨有加,因述心志撰聯曰:

豪傑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長芳,想那志士忠臣,千載猶存憑弔所;

神仙古來稀,設黃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願作逍遙遊。


四、循良為良

書歸正傳,還是回到嶽和聲詩序解讀,良山、壽良之「良」,和漢留侯張良到底有無關係?如前文所述,「壽張,春秋為良邑……」,「秦設張縣(今東平霍家莊)」。那時的梁山是否叫良山,以及此後的易「良」為「梁」,一說為避光武帝叔劉良名諱,一說因梁孝王夏獵甍此更名。也有資料說源於留侯張良得名,東漢仍因思慕張良易「良」為「張」,改壽良縣為壽張縣。或避讓名諱,或紀念王侯,古人命名到底是「避讓」是「彰顯」?《水經注》也好,《壽張縣誌》也罷,歷史到底是後人寫的,或二說兼而存之!

康熙年間,壽張縣知縣曹玉珂蒞任之際,考察梁山地理寫下社稷「險易實關人心」的《過梁山記》,《壽良雜詠》中也有「富民應有術,深慕漢循良」之句。「循良」,可以理解為「沿襲、依循張良」,但字組解釋應為 「遵循良好品行的官吏」。那麼,這個奉公本分的官員指誰?東漢壽張侯樊宏、壽張令謝夷吾,還是隱居梁山的「漢初三傑」張良?

清《壽張縣誌》記載漢代壽張縣令二人,皆為東漢時期,一為樊宏,一為謝夷吾。樊宏,字靡卿,南陽湖陽人,漢光武帝之舅,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壽張侯。樊宏為人謙恭,遵紀守法,常對兒子說:「富貴沒有窮盡的時候,蒼天喜歡謙遜而討厭自滿的人,前世的貴戚都是可資借鑑的先例呵!」謝夷吾,字堯卿,會稽山陰人(今浙江紹興),先為郡督郵,後舉孝廉升壽張令。永平十五年,蝗災大發,過壽張界「飛逝不集」,後又調到荊州、巨鹿等地為官,剛正恤民,當地百姓稱讚有加。從史志資料來看,「循良」當指謝夷吾,似以德行著稱天下,而實績卻匱乏不陳。及遷巨鹿太守,漢章帝親賜車馬劍帶,謝夷吾上任後省奢從約,事從清儉,郡吏稱善。以此來看,二人恭廉有加,皆非「富民有術」之人。

曹玉珂任知縣期間,親眼目睹了壽張百姓的疾苦,寫下《壽良雜詠》六首。他描寫壽張地理「邑左當梁苑,山存帝子丘「。描寫歲荒景象「三戶稱為邑……,城荒茅舍古,樹老訟庭寒。」其中第五首全詩:

到處多殘敝,其尤數壽張。數村無剩樹,孤舍即名莊。

以秸編門戶,何家足稻粱。富民應有術,深慕漢循良。

此詩大意:因為黃河決口和連年蝗災等原因,到處都是荒蕪破落的景象,其中又以壽張縣遭受的災害最重。這裡好幾個村莊剩不下一棵樹,有間茅舍的地方就是曾經的名村。百姓以秫秸編織門扉,哪家又有能夠裹腹的糧食呢?作為地方官應該有使百姓富裕的才能,真羨慕漢代歸隱此地的留侯張良,那樣輕鬆自在該是多麼愜意呵。最後兩句也可譯為:作為地方官應該有使百姓富裕的才能,真羨慕漢代地方名臣可以讓百姓衣食無憂。但在第五首中,這位「政尚廉平」、政績卓著且擁有良好口碑的官員又寫道:

地瘠民無訟,日高一放衙。桁楊依檻靜,鳥雀立階斜。

尚有徵符集,猶聞使者譁。賢侯知引肘,古道自堪嘉。

此詩大意:因為地瘠人稀,百姓少有訴訟,太陽很高的時候就退堂了。庭前的楊樹靜靜地傍依著欄杆,麻雀小鳥在臺階上發呆。還有一些傳送文書的業務,能聽見出使此地的人在說話。賢者如留侯張良知道何時應該收手而退,這古驛道的風景從來就是如此美好。當然,詩中「徵符」、「引肘」可能還有其他解釋,我在這裡斷章取義,也算聊備一格吧。

《水經注》云:「壽張縣故城北,《春秋》之良縣也」。《春秋》為魯國編年史,而魯國未設縣。百度說「秦設張縣」,因研古有限,缺乏相關書籍,未申有何出處。曹玉珂詩中文字,雖然只是蛛絲螞跡,卻也仿佛聽到說張良在梁山活動的另一個聲音,比空穴來風實在很多。梁山聚雅齋在當地徵集到一隻刻有「壽良裡」漢罐,可證西漢時已有「壽良」這個名字。民間相傳梁山之前的「良山」因留侯得名,以及東漢為思慕張良易「良」為「張」,改壽良縣設壽張縣,倒有些說道了。至於漢以前的「張縣」、「良邑」,也許是歷史的機緣巧合,也許是愚鈍如我的後世書生臆斷誤記?

關於張良軼事,坊間流傳甚多。這篇粗淺譾陋的文字,代表梁山人某種觀點,也許參雜著私愛故裡的成分吧。以三首古詩作結:

嬴政鯨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虜諸侯。

山東不是無公子,何事張良獨報仇。

——唐·胡曾

一擊車中膽氣豪,祖龍社稷已驚搖。

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民間鐵未銷?

——元·陳孚

孺子報韓志已奇,天涯更有莽男兒。

縱然不盡祖龍壽,也是從來第一椎。

——清·潘業

 

                               2016年7月28日

作者:劉勇

編輯:梁小微

相關焦點

  • 【梁山文史】王鐵槍忠勇紀事
    【人生坎坷】王彥章是壽張歷史上繞不過去的豪傑,清代康熙壽張知縣滕永禎在《重修〈壽張縣誌〉序》中說:「彥章忠肝義膽,捐軀成仁,千載昭垂不朽!」壽張縣是黃河中下遊一個古老的縣邑,今天梁山縣大部分區域屬於歷史上的壽張縣。壽張,戰國為剛壽,春秋為壽邑,秦設張縣、須昌,兩漢為壽良、壽張。唐初《括地誌》:「梁山在鄆州壽張縣南35裡。」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這一年,張良估計只有20多歲,雖然身為韓國貴族,但是韓國已經衰弱得厲害,張良的家族世代為韓國國相,張良的祖父張開地和父親張平都是韓國國相,父親張平在公元前250年去世,之後張良家族就不再是韓國國相了。劉邦韓非都能不能做到的事,張良當然也做不到,這個時候的張良也許連韓國正式的官職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秦國滅亡韓國,而無能為力。
  • 劉邦為何格外重用張良
    張良雖然願意為劉邦效力,但是他的心中還存著復興韓國的故國情懷。項梁在薛地擁立楚懷王之後,張良趁機勸說項梁同意立韓成為韓王。項梁接受了張良的建議,派張良去尋找韓成並立為韓王,項梁還任命張良為韓國的司徒。張良讓韓王成與劉邦結為盟友關係,這樣張良就兩頭兼顧了。此後隨著戰爭的深化,韓王成逐漸成了劉邦的附庸。張良圓了復國夢,從此一心一意為劉邦服務。
  • 梁山壯歌
    梁山位於黃龍山脈東南,橫跨關中平原東北,東西蜿蜒四十餘公裡,二十四峰矗立山巔,主峰高1543.8米。山下有金水、徐水和大峪河三個溝系,突出三塊平原統稱梁塬,合陽叫西北鄉,向南是合陽縣城。居山觀望,秦晉豫風光盡收眼底。近看,極像一葉特大屏障抵擋著塞北的風沙;遠眺,宛若一個巨大木樑橫挑著半個關中的藍天,故曰梁山。
  • 張良、韓信、蕭何的後代子孫境遇如何?
    張良、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蕭何負責糧草輜重,安撫百姓;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韓信攻城略地,百戰百勝,這三個人對劉邦建立漢朝可謂立下了赫赫功勞
  • 【媒體看梁山】水泊梁山:在水一方英雄故鄉
    不過梁山正式命名於漢代,《山東通志》云:「漢文帝第二子梁孝王常圍獵於此,死後葬於山麓,遂易名梁山。」在此之前,梁山稱作良山。隋唐時期,這裡是頗負盛名的佛教勝地,武則天東巡時曾兩次駕臨梁山蓮臺寺晉香禮佛。五代後黃河多次潰決,大水匯注山足,形成八百裡水泊,梁山泊好漢聚義的故事自此有了生長的土壤和根基。梁山名揚天下,不得不感謝江南才子施耐庵。
  • 謀聖——張良
    張良強壓怒火,跪在地上為老人穿上了鞋。穿好鞋後老人笑著離去,但走了一裡多地後,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你這小子有培養前途!5天後,你還來這裡見我。」5天後的一大早,張良依約來到橋上,誰知老人早已到了。老人滿臉怒色說:「年輕人和老年人相約,怎麼能遲到呢?回去!5天後再來!」又過了5天,張良雞鳴之時就前去赴約,但還是遲到了,老人又讓他5天後再來!
  • 梁氏必知:源自北方興於南方 梁姓五大來源你都知道嗎?
    為何源於北方興於南方……原標題:源自北方興於南方 梁姓五大來源你都知道嗎梁山,作為一個地名或山名,在全國比較多,其中山東濟寧市的梁山,在宋朝時因聚集了108條好漢而最為有名。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的重慶梁平縣(原隸屬四川),也是因為境內有座梁山(高梁山),在西魏時設置了梁山縣,直到1952年才改名叫梁平縣。梁山的得名,是因為梁姓人。
  • 神乎其神的張良
    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可惜沒有擊中秦始皇。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刺客。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張良閒暇時曾徜祥於下邳橋上,碰到一個老人。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然後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
  • 謀聖-----張良(二)
    暗度陳倉不 久,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梁、楚九郡, 他「計功割地」,分封了18位諸侯王。
  • 為什麼說美國的歷史與水泊梁山非常像?
    美國的歷史與施耐庵筆下的水泊梁山其實非常像。一、團夥的形成。五代和北宋時期治理黃河比較失敗,黃河多次改道、決口,在山東西部低洼地帶形成了許多湖泊。到北宋年間,形成了縱貫800餘裡的梁山水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就有一些人在水泊梁山打魚種地為生。
  • 王萬春:千古帝師 一張良(三)
    從宛城奇謀,嶢關用詐,到諫奢鹹陽,智鬥鴻門,請封漢中,焚棧道以慢楚師,書梁齊而間項王,謀無不中。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楚漢戰爭期間,「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如聯彭越、說黥布、重韓信、偏師略北伐趙平齊;如發八難而止封六國,信齊王而權全大局,促東進而垓下滅楚,計無不售!漢朝建立,諫封雍齒平眾怨,因勢利導都長安,迎四皓以全太子……史上所謂「謀臣中的第一高人」竟無一字虛設!
  • 說「梁山好漢派系」
    大家都知道,《水滸傳》說的是梁山好漢的故事。所謂梁山好漢,是指梁山上108位頭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等一百單八將。在齊聚梁山之前,這些人並非來自同一地方,其職業、身份以及之間的關係也各不相同。
  • 張良散盡家財報國讎,傾盡所學扶漢室,功成身退時,卻永遠愧對她
    功成身退的張良收到妻子病故的噩耗,至此天人永隔,欠妻子相約白首的約定再也無法實現,多年在外奔波他的事業,曾虧欠妻子作為丈夫的責任再也無法補償。張良的妻子:身逢亂世,相識相知於患難張良的妻子在歷史資料上著墨不多,沒有找到具體的外貌特徵和圖片考證。不過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張良的外貌寫道:「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 文史知識 | ​洪沉:說「餅」
    《說文解字》說:「餅,面餈也。」「餈」,後來寫作「餈」,是把稻米搗碎以後製成的食物。如稻餅。現在南方還有用糯米做的餈巴。上古時期,人們以稷、黍、麥、菽、稻等各種糧食為主食。由於尚未發明磨盤,吃麵食可能很少。在先秦的主要典籍中,也很少見到「餅」字。只是在《墨子》中偶然出現過。但是,到了漢初,有關麵食的記載就相當多了。
  • 《王者榮耀》張良怎麼玩 張良玩法攻略
    許多玩家都很想知道,接下來為大家帶來王者榮耀張良玩法攻略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王者榮耀張良玩法攻略 一:技能 被動技能:言靈咒令 張良的主要輸出技能,... 【九遊攻略】王者榮耀張良怎麼玩?
  • 誰逼盧俊義上梁山?
    盧生在北京,長在一個大富豪家庭,「祖宗無犯法之男,親族無再婚之女;更兼俊義作事謹慎,非理不為,非財不取」,加上凜凜的儀表,超群的武功,江湖人稱「河北玉麒麟」。這樣一個納稅大戶,偶像級的「青年企業家」,即使擱現在,也少不了是工商聯代表,河北省十大傑出青年,怎麼可能跟宋江上山打遊擊?
  • 張良對韓信一生的評價,準確道出韓信水平,只有四個字!
    作者:大國文社(大國文史,大果文社原創原創)先來看看與韓信有關的成語吧,數量歷史第一!你就知他有多厲害了,就知古人對其的認可高到什麼程度了。而古人也必然比今人更了解真相。一共30多個成語!只能說他缺乏君王的果決,性格使然。歷史上齊桓公自承自己好打獵、好喝酒和好色,當時管仲為宰相,就問管仲:「其猶尚可以為國乎?」。管仲說:「人君唯優與不敏則不可。優則亡眾,不敏不及事。」可見,韓信性格中就這麼一點缺陷,在大形勢面前判斷不夠果決,只能淪為人臣。韓信的軍事能力在中國至少排前三,我認為可排在是第一。但如果他自立,戰爭又要多拖幾年,對人民不利。
  • 梁山餐飲梁可華:出品、服務和文化氛圍都是水滸味道
    忙線中的梁可華和來電中的客商說,作為一個精心建造、頗有噱頭的水滸主題園林餐飲,梁可華在抖音宣傳上頗費心思,幾乎以日更周更的形式全方位介紹了梁山民間餐飲的名人名家點讚、定製產品系列、慕名商家和完整的底料和供貨體系。從環境布局上來說,開闊大氣主題文化氛圍濃鬱的梁山民間火鍋還吸引了很多網紅前來打卡。「我們的聚義廳一比一複製梁山水滸景觀,很多網紅三五成群坐到主臺席位上嗨拍,成了網紅打卡的熱拍之地。」
  • 從三阮的排名看整個梁山水軍尷尬的地位
    梁山上的水戰好手也就只有這麼幾個人,李俊、童威、童猛、張順、張橫、三阮,從排名來看除童家兄弟外其餘眾人都位居天罡之列。雖說幾人位居天罡,但整體排名也並不靠前,這個其實和能力無關,更多的是和出身有關。首先要清楚梁山好漢的排名高低除了人情外,更多層面是為了給招安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