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牛仔出現於美國歷史19世紀後期,雖然僅僅歷經短短25年,牛仔及其職業就迅速走向衰落。可美國文學影視中的牛仔形象和牛仔精神,直至今天卻依然蔚然流行而長久不衰。
在人們頭腦中,對於西部牛仔的經典印象通常這樣:
他們個個英俊瀟灑,性格堅強粗獷。他們身穿夾克,頭上戴著寬沿高頂氈帽,下身穿牛仔褲和皮衣,腰挎柯爾特左輪手槍,腳下蹬著帶有刺馬釘的高筒皮靴。
他們是在草原上騎著馬風馳電掣來去無蹤的俠客,也是懲惡揚善的警長,還是名震四方的賞金獵人;他們不僅敢於面對兇惡歹徒毫無畏懼而進行英勇決鬥,而且他們內心還有著俠骨柔情,在西部草原上不時邂逅風塵女郎共同譜寫愛情浪漫篇章。
其實這種牛仔形象,完全得益於早期美國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極力塑造,和真實的牛仔歷史及牛仔生活相去甚遠。
一、美國文學影視刻意塑造下的牛仔傳奇
早期美國文學中作品中對那些勇於冒險、積極樂觀的牛仔人物,完全著力於凸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主義和邊疆精神。
如安迪·亞當斯1903年通過《一個牛仔的日記》,紀實性地描寫了牛仔們長途販運的艱辛;而歐文·威斯特1902年的《維吉尼亞人》則著重刻畫了牛仔的浪漫愛情和英勇行為;傑克·謝弗1904年則通過《沙恩》,著力於凸顯牛仔們挺身捍衛社會道義的正義精神……
而更早的牛仔故事鼻祖,則要上溯至美國1860年發行的錫類簡裝書《畢逗一角錢小說》(Beadle’s Dime Novels),該叢書通過系列短描寫牛仔故事而奠定了後續牛仔故事的模式。
上述眾多描寫牛仔傳奇的文學作品,無不雄性張揚,陽剛十足。作為主人公的牛仔們即是開疆拓土的勇士,又是不畏艱辛的鬥士,同時還是捍衛正義的無畏騎士。
而美國後續系列奠定牛仔精神的西部影視片,則又把牛仔英雄們推向了更高的境地。
如早在1903年的默片《火車大劫案》,裡面巡警荒野策馬追逐劫匪並與之展開激烈槍戰的熱烈場面,就最早奠定了西部片的敘事雛形。
1939年的《關山飛渡》裡,約翰·韋恩則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牛仔英雄林戈,他桀驁不馴的品格搭配英俊瀟灑的面龐,時而揚鞭策馬在荒原峻巖間奔馳,時而奮力驅車在無垠大漠中追逐。
該片憑藉奇駿險麗的西部風光,一舉將西部片提升到文化主流。使得西部片在美國如同武俠片在中國和武士片之於日本一樣,成為獨特的影視文化篇章。
霍華德·霍克斯1948年的《紅河》,則又塑造了另部西部電影經典之作。影片中牛仔們驅趕牛群橫渡紅河的壯觀場景,則把本片推向了高潮,這也成為後面西部片難以逾越的經典鏡頭。
在系列影視文學推動之下,牛仔文化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就常以牛仔英雄的身份自居。他在1913年出版的《自傳》(An Autobiography)裡,就深情寫道:「西部塑造了我的一切。」。
這種對牛仔情懷的偏愛從總統小布希到歐巴馬,以及商界的比爾蓋茨和巴菲特身上,都能讓大眾輕易感同身受。
無怪乎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威廉W薩維奇在其主編的《牛仔生活-重建美國神話》一書中這樣說:
「人們很難想像,假如沒有牛仔這個形象,美國的文化,不管是粗俗的還是高雅的,會成為什麼樣子。要找其他形象來取代它,簡直太難了。什麼猿人、太空人、槍手、還有超人,都曾名噪一時,可哪一個也不曾把牛仔的形象給壓下去。」
因此可以這樣說,在美國文化中牛仔形象不僅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民間英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代表著美國人民的冒險不屈精神。牛仔文化甚至也成為美國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有意思的是,當我們撥開那些主要由後世文學影視塑造的牛仔傳奇,而想探尋美國歷史上真實的牛仔形象和牛仔文化時,最終難免失落。
就連美國歷史學家比林頓在其名著《向西部擴張-美國邊疆史》一書中也說:
「好萊塢影片以及電視屏幕上的形態優雅的英雄,與在開闊牧場的全盛時期為照管牛群而辛苦工作的牛仔們毫無相似之處。」
那真實的西部牛仔生活和境況是怎麼樣的呢?這先要從牛仔們生活的背景說起。
二、西部牛仔們出現的時代背景
美國西部牛仔生活背景主要是在美國南北內戰後,隨著美國西部的快速開發,畜牧業蓬勃興起。特別在德克薩斯州向北向西蔓延,直至落基山脈間的美國中西部廣袤無垠的大草原,因其得天獨地的自然條件,「牧牛王國」在這裡悄然崛起。
該草原不僅有品質優良的德克薩斯長角牛和赫裡福德牛,還有甚至可以在冬天仍能保持甜味和營養的格拉瑪神奇牧草。種種有利條件快速推動了養牛業的迅猛發展,乃至在1860-1880短短20年間,牧牛王國牛數竟從最初的13萬頭增加到了450萬頭,足足增加了30多倍。
龐大的牧牛王國需要牧場主和眾多牛仔們共同維護,而牛仔們不過是牧場主僱傭而來的打工仔而已。作為打工仔,真實的西部牛仔絕對不象影視文學描寫的那麼輕鬆,反倒是異常艱苦枯燥和充滿驚險。
三、西部牛仔們真實生活境況和影視中的幾點不同
首先,牛仔們的身份構成不同
與眾多文學影視作品描述不同的是,牛仔們並不都是白人,而是由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墨西哥人等等眾多人群構成的。
在這些複雜牛仔人群構成中,種族歧視情形依舊存在。歷史學家肯尼斯W波特在研究中說:
「很多黑人牛仔像白人牛仔一樣被僱傭,但是在一個牧場或一個趕牛隊裡,他們幹得都是最艱苦的工作,只有極少數人能升到工頭或趕牛老闆的地位。在牧場裡,黑人和墨西哥人經常被指派為看馬人,照料那些不馬上使用的備用騎乘馬。而看馬人的工作是牧場裡最低下的工作。」
其次,牛仔們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多少浪漫,反而異常枯燥和乏味。
牛仔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巡邊」和「圍場」。
「巡邊」就是牧場主僱傭一些牛仔,讓他們每天沿著牧場邊界巡查。巡查中不僅要防止和圈回牧場中跑出的牛群,還要把其他牧場中混入的牛群驅趕出去,更重要的還要防範外來的偷牛賊。
執行這項工作的牛仔一般兩人一組,他們冬季住宿在簡陋的窩棚或者地洞裡,夏季則在帳篷或者在草原露宿。每天天不亮就匆忙騎馬出發,他們的飲食,也乏味而單調,主要是豆子、豬肉乾和咖啡,這一切讓牛仔們辛苦異常。
長年累月的巡邊難免遭遇暴曬風雨,牛仔們的皮膚所以黝黑粗糙,長期騎馬更使得牛仔們的雙腿大多畸形,成了內八字腿。
「圍場」工作,一般在春秋兩季,春季的「圍場」主要是給那些新生牛犢打上烙印,而秋季的「圍場」,則主要是挑出肥壯的牛以供販賣。
在外人看來美麗遼闊草原上奔馳的牛仔們,沐浴著驕陽,在藍天牛群間矯健異常而英姿颯爽,讓人十分傾慕。而上述「圍場」工作,通常又累又髒,艱辛非常。
進行「圍場」的牛仔們,通常需要接連數十日騎在馬上,而且一天也得連續在馬上十幾個小時不停地奔波驅趕牛群,期間疲乏和勞累自不待言。
再次,影視文學著力渲染的牛仔長途趕運,實則艱辛兇險
要長途趕運牛群,是因為一隻牛在德克薩斯僅能賣3-4美元,而到了美國北部竟能賣到40美元。所以牧場主交代牛仔們把數千頭牛趕至數千裡外的北方市場販賣,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適合長途驅趕的牛群規模一般在2000-2500頭左右,而從事驅趕的牛仔們大致需要10-12名。
他們的工作分工大致如下:由一名牛仔負責領隊指揮,其主要任務是打前站觀察路線和前面地形,並為牛群尋找合適的水源和隊友宿營地。另有2名牛仔騎馬走在牛群前面擔當嚮導,負責控制牛群的正確方向。而在他們稍後方牛群的兩側,又安排有2名牛仔擔當側衛,以看守住牛群一直保持50英尺左右的行進寬度,不致隊形散亂。
牛群最後又有3名牛仔擔當後衛,專門負責趕回可能掉隊的牛群。此外另有兩名牛仔,一個專門負責照料專供牛仔們輪換騎乘的50多匹馬,一個負責照料牛仔隊伍夥食,夥食也十分簡單,不過就是玉米和鹹肉而已。
這樣漫長的歷程通常需要歷經幾個月時間,幾千頭牛在行進中掀起的灰塵,在牛仔們全身竟能積累幾英寸厚,且口鼻中全部灌滿。牛仔們假若吐口痰都是黑的塵土。
這種辛苦和下面情形比起來還算不上什麼:行進草原上滿是野鼠洞穴,為雜草掩映很難分辨,假若牛仔們的坐騎一旦陷入跌倒,馬背跌落的牛仔們往往會斷骨流血,途中經常病情長時得不到救治,往往導致症狀加重。
草原上也有無數沼澤,牛群中有牛一旦陷入,要想救出通常讓牛仔們大費力氣。而假若路途下雨,道路泥濘和打雷驚群又通常會讓牛仔們徹夜不眠,有時搞不好牛仔們很容易遍體鱗傷,筋斷骨折。
就是從事這樣艱辛兇險的工作,牛仔們的每月薪金不過區區25-40美元而已。
最後,西部片高潮部分牛仔們在牛鎮上的好勇鬥狠情形,並不存在
美國西部文學影視經典中,為迎合大眾的獵奇心理,往往會忽略掉牛仔們日常和長途驅趕工作的無數艱辛。而肆意誇大牛仔們到達終點後,在牛鎮上的尋歡作樂和好勇鬥狠。過度渲染他們在牛鎮上跳舞、酗酒、賭博、泡妞、爭風吃醋,一不高興就會拔槍開戰。牛鎮在西部片中,簡直成了西部牛仔們的肆意天堂和亂葬崗。
而這種情形對照實際,也不過是脫離實際外的藝術渲染罷了,而且這種誇張還很離譜。
首先,真實的牛仔們並不是槍不離身。弗蘭克S哈斯汀在《SMS牧場的故事》中稱,他在該牧場生活了17年,從未見過一個牛仔佩帶過手槍。只有牧牛隊總是配備一支不論是任何型號的槍。
再者,三大牛鎮中的酒館和舞廳娛樂店數量很少。美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三大牛鎮分別為阿比林、埃爾斯沃斯和道奇城。比林頓指出三大牛鎮任何一地,酒館從未超過11家。阿比林也只有3家妓院21名妓女,到了1871年才有一個舞廳。而道奇城也只有2個舞廳。
最後,牛仔們的快意仇殺也為虛構。比林頓指出別說牛仔們在牛鎮上能肆意槍戰,就是在整個「牧牛王國」,1870-1885作為牛仔們鼎盛時期的15年間,也僅有45人被殺,其中還包括了警察殺死的16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牛仔們的行事規則從來不是「一切訴諸武力」,在所有的牛鎮中,也只有3人因犯罪被處死,他們還並不是牛仔。
四、西部牛仔的衰落和牛仔文化的長久不衰
美國西部牛仔們生活的「牧牛王國」全盛時期,從1865年至1890年,不過僅僅存在了短短的25年。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牧羊業的利潤超過了牧牛;二是種植業特別是農場業的迅速興起;三是鐵路的興起和火車運輸出現,完全取代了牛仔們的長途驅趕。
真實歷史上西部牛仔的數目實際很少,有人統計過全部參加長途趕運的牛仔累加也不過35000人左右。而限於牛仔們工作的勞累,牛仔們的職業生涯身體極限最多僅能維持7年。由此看來,真實的西部牛仔時代,不過就是歷史的短短一瞬罷了。
可牛仔文化並沒有隨著牛仔們的歷史退出而黯淡,反而歷久不衰,愈加光芒璀璨,這是因為什麼呢?
首先,西部牛仔彰顯了美國的個人主義精神。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思想,西部影視傳奇中的牛仔英雄們,面對茫茫荒原,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依賴對象。他們披荊斬棘,積極開拓進取的形象,充分體現了美國的這種英雄個人主義。儘管牛仔時代結束了,而當甘迺迪總統提出「新邊疆」理論時,牛仔生命力在徵服太空新邊疆中,再度活力迸發,為新時代注如了新的牛仔精神。
其次,牛仔們傳承了美國人的開拓進取精神和樂觀向上態度。牛仔們的長途驅趕和日常「圍場」就是不斷開拓進取體現。而艱苦異常充滿挑戰的工作,也鑄就了牛仔們樂觀積極的堅韌品格。美國作為一個新生國家,其開疆拓土和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積極進取和奮進向上的過程,無疑牛仔精神是最好的美國精神和文化註腳。
最後,西部牛仔最能代表美國文化中的樂善好施精神。西部中牛仔們的勇於挺身,為民除害而維持正義的英勇行為,不僅是美國正面文化中英雄主義的最佳體現,而且也是全體人性中最為美好的品質期望。從卡內基到洛克菲勒,再到比爾蓋茨和巴菲特,這些樂善好施的慈善明星,無疑都受到了牛仔文化樂善好施精神的薰陶,並且為此做出了社會示範。
結語
由此可見,雖然真實的西部牛仔時代短短時間就結束了,但因為牛仔文化傳承了美國主流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和文化精神,完全迎合了美國人的心理,體現了其全體價值追求。
所以在相關西部文學影視影響之下,眾多美國人民選擇性截取了西部牛仔身上最為理想性的形象。
另方面影視文學塑造下的牛仔英雄們,他們身上的誠實勇敢和開拓進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緩和了工業化進程中的普遍男性焦慮。
同時他們英勇懲治邪惡的正義之舉,不但轉移了人們對貧富分化不滿現狀的關注,而且在日趨複雜的種族關係裡,也確立了以盎格魯-撒克遜為主導的社會文明秩序,為美國的全球擴張提供了心理和情緒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