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漢語拼音文字——小兒錦

2021-02-08 時光之盟

"小兒錦"是中國穆斯林創造的最早的漢語拼音文字,它是中國文化與阿拉伯文化相互交融的又一產物,它曾經在歷史上被回回穆斯林廣泛使用,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

其實「小兒錦」就是中國回族特有的一種文字。回族由於歷史多種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時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使用中文文字。但這並不能說回族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回族語言文字的特點:一是大量阿拉伯語、波斯語外來語的使用;二是獨特含義的生活和宗教用語的使用;三是若干方言土語的使用。以上構成了回族語言的顯著特色,回族內部使用的這些語言,歷久不衰,顯示了強大的凝聚力。回族內部語言豐富多彩,包羅萬象。

小兒錦詞典

其中「小兒錦」或「小經」是回族特有的一種文字,這種文字共有36個字母,其中4個字母是特有的。回族人稱其為「消經」,也叫「小經」、「小兒經」,經過了幾百年的流傳和演變。

小兒錦曾被廣泛用於回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中,成為學習漢文、記事、通信的工具。除了回族外,小經文字還為東鄉、撒拉等民族使用。白壽彝教授主編的《回民起義》第三冊,收有一幀說明文字為小兒錦的照片和一篇用小兒錦撰寫的《紀事》。《秦難見聞記》中收有同治元年(1862)由西安城內遞送到回民義軍前哨陣地的小兒錦信件。我的老師李殿君先生50年代編印的《中阿雙解諧韻字典》,是一部以漢語詞彙為主、附有阿拉伯文原詞並註上小兒錦漢語拼音的字典。1955年8月,西安劉宗雲阿訇參加陝甘回民赴東北參觀團期間,用小兒錦寫下一個多月的參觀日記,成為記述新中國風貌的一部小兒錦作品。在「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編目提要」課題中發現仍有大量的「小兒錦」專著和其它方面的資料散落在民間有待搶救、整理。

《陝西西鄉穆文敏密函》

密函1封,教歷1338年(1928年),陝西穆文敏,此密函為陝西西鄉縣城內清真北寺的五位掌教:阿訇、掌教、明教、都教、扶教,及十二位社首聯名,由都教穆文敏執筆,用阿文和小兒錦寫成的一封致西安阿訇的求助信。落款為五位掌教的姓名、職銜、十二位社首姓名,及穆文敏的朱印方章等,用漢文寫就。

「……西鄉縣清真北寺的眾穆民向『梁霍輝』(良回回)眾穆民的領袖、各清真寺的阿訇、伊瑪目、海推卜、穆安津、穆夫提、哈菲茲、穆泰爾林、學長以及一切行善的人們致『賽倆目』!在我們縣,發生了一件大事,一伙人……北寺穆老太爺的兩個好兒子相助主聖的教門不遺餘力,把阿訇們請在寺內與那夥人論道,辯論十分激烈……導致他們要拆北寺。因此,特向你們求救,望你們接到密函後迅速將有力證據給北寺送來,我們等著你們相助主聖教門的行動……。」

該密函雙面寫字,陽面為阿文和小兒錦,對其使用較為得心應手,草體字;陰面是漢字,亦很顯筆者功底,凸現出當時西鄉阿訇們的文化水平和文化底蘊。該密函為中國伊斯蘭教「三掌教制」提法提供了反證,為陝西伊斯蘭部分教派的出現提供了資料,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草紙,墨書,頁面21.5×26.5cm,文字19×23.5 cm,22行,保存完好。該資料搶救者為西安馬光榮阿訇。(西安清真大寺趙寶貴阿訇譯)

小經《雜學》一頁:

一信真主無似像,造化乾坤主大能。
二信天仙聽主命,稱說公母不相應。
三信經卷主原降,主降真經兩世明。
四信聖人主欽差,我們聖人至為尊。
五信後世一定來,並無設疑是穆民。
六信好歹主安排,秤盤為重顯分解。
七信死後復活來,明日升旗總不錯。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十分重視對此文字的研究和保護。早在20世紀80年代,南京大學就開始此方面的工作,近年來,南大民族與邊疆研究所「小兒錦」課題研究小組又於2002年2月至2003年3月,行程萬餘裡,前往各地進行實地調查,收集了大量的有關文獻資料。為了呼籲全社會關注和保護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搶救「小兒錦」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日本研究中國最早拼音文字小兒錦的網站

網址:http://www.aa.tufs.ac.jp/~kmach/xiaoerjin

文章來源於網絡,無法確認作者姓名,故未註明作者,求主慈憫作者、讀者和傳播知識者!

相關焦點

  • 漢字能簡化為拼音文字嗎?
    實際上,簡體還是繁體的功能性差別影響非常細微,根本談不上取代與否,歷史上甲骨文、金文、篆文到隸書、楷書,它們並沒有功能性上的本質差別。真正有殺傷力的討論,是徹底用拼音文字取代漢字。這個爭論早在20世紀初就出現,並在1950年代《漢字簡化方案》前後達到高潮。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1949年10月10日,吳玉章、黎錦熙等人倡導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當時,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這一天,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了幾年來的研究成果——《漢語拼音方案》。當時參與制定方案的,都是中國頂級的語言學家,而在這些語言學家中,有一位經濟學家,見證了漢語拼音誕生的始末,他就是周有光。
  • 推普ing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這種阿拉伯文字是用阿拉伯字母來拼寫漢語,共有36個字母,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用來拼寫漢語的拼音文字。早期的羅馬字母拼音方案羅明堅和利瑪竇合編《葡漢辭典》中的羅馬字注漢字音,是漢語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也是後世一切漢語拼音方案的鼻祖。
  • 勞乃宣:中國漢語拼音創始人
    勞乃宣一生著作等身,1883年出版的《等韻一得》一書,是清代最晚出的等韻學著作,1909年,勞乃宣與趙炳麟、汪榮寶等一班名流,在北京成立了研究文字改革的最早的群眾性團體之一「簡字研究會」。他的合聲簡字在南方得到廣泛傳播,從而使他成為中國拼音運動史上正確解決方言與共同語關係問題的第一人,他的工作對後來注音字母方案的研製具有很大的影響。
  • 漢語拼音很實用,但是你了解它形成的前生嗎?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主任王理嘉說過:「漢民族標準語是在19世紀末期興起的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語文現代化運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
  • 他們才是中國漢語拼音方案的奠基人
    他們才是中國漢語拼音方案的奠基人著名學者胡適曾經說過:《西字奇蹟》,一個被我們遺棄了的上帝的禮物!漢語拉丁化、拼音化不是解放後開始的,也不是解放前開始的。是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開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始創有系統的拉丁字母漢語拼音方案,叫做《西字奇蹟》,後來又有法國傳教士金尼閣、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等人創製的各種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利瑪竇於明萬曆十年(1582)來中國。直到1610年 5月11日逝世。 1605年,利瑪竇應用他和另外幾位傳教士擬訂的用羅馬字給漢字注音的一套方案寫了4篇文章,送給當時的制墨專家程君房, 由程君房編入所著墨譜《程氏墨苑》中。
  • 漢字是記錄漢語最適用的文字
    作者:蘇培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漢字是我們的老祖先獨立創造的文字,至今已有六千年歷史。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漢字是甲骨文,距今3300多年。甲骨文至現代漢字一脈相承,從未中斷,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今天的中國已進入信息化時代,古老漢字依舊充滿活力。
  • 每個使用漢語拼音的人,都該記住他的名字
    1949年10月10日,吳玉章、黎錦熙等人倡導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當時,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這一天,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了幾年來的研究成果——《漢語拼音方案》。當時參與制定方案的,都是中國頂級的語言學家,而在這些語言學家中,有一位經濟學家,見證了漢語拼音誕生的始末,他就是周有光。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以漢語拼音方案為例,確定何種形式的拼音字母是制訂漢語拼音方案的前提條件,但學界對為何選擇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字母的問題卻鮮有研究。[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字改革工作者的主觀意願來看,研究和擬制漢語拼音方案不僅是為了給漢字注音及用作普通話教學的工具,同時也用以進行拼音文字的試驗工作。所以,文字改革工作者不僅從漢字注音角度,同時也是從創製新文字角度來討論拼音字母的選擇問題。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對此,中國向來採取了比較靈活的辦法,根據1965年5月12日發布,1976年6月修訂的《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這些地名的音譯採取漢語拼音既有的規則,直接拼寫少數民族語言。名從主人的傳統相對普通名詞,地名往往有其特殊性。中國古代就有所謂「名從主人」的原則。
  • 漢語拼音,一甲子與時偕行
    漢語拼音並不是第一個漢字注音方案,但卻是最成功的方案。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等中國古代注音方法,需要一定的識字量作為基礎,不便初學者掌握。而近代以來,國語羅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注音嘗試,或過於複雜,或不夠科學,或不便於國際交往,多流於「紙上的藍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漢語拼音方案》獨闢蹊徑,數易其稿,甫一公布,一錘定音,體現了「當代倉頡」的工匠精神。
  • 通過「網上漢語拼音比賽」 對漢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調查
    具體目標描述「網上漢語拼音比賽」中用於評估A組(6至13歲)參賽選手的語音,詞彙和朗誦的評估工具和結果。 首語哥斯大黎加至聖學院主辦的2020「網上漢語拼音比賽」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漢語拼音作為學習漢語的入門工具而推廣中華文化。
  • 他們才是中國漢語拼音方案的奠基人?是他們開創了中國最原始拉丁化拼音字字彙的先河
    他們才是中國漢語拼音方案的奠基人著名學者胡適曾經說過:《西字奇蹟》,一個被我們遺棄了的上帝的禮物!
  • 勞乃宣:漢語拼音首倡者
    (下轉B03版)他的漢字拼音方案被魯迅稱讚先進得很>>在中國近代史上,出現過一位政治上守舊而學術上富有造詣,堪稱近代音韻學家和數學家的人物,他還是中國拼音運動史上正確解決方言與共同語關係問題的第一人。他便是祖籍為山東陽信的一代飽學之士勞乃宣。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最早的漢字字典直音,就是用同音字來注音。《切韻指掌圖》現代漢語拼音的發展當反切發展成為漢語注音主流方法的同時,隨著明清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拉丁化拼音字母開始在中國出現。這種現象反映到漢字上,就是將文字的難易作為衡量國民愚智、國家強弱的標準,將漢字的繁難視為中國貧窮落後的根源。在這樣背景下,主張漢字拉丁化,字母化成為當時文化界的主流聲音,即「今日欲救中國,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識之字不可;欲為易識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在這樣的四朝影響下,先後出現了切音字運動、世界語運動、國語羅馬字運動、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 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你知道多少?
    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龐兆麟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因此看到一個個漢字,是無法知道其讀音的。認讀漢字,必須依靠字形符號以外的注音手段,尋求一套注音工具。古代創造了「直音」和「反切」兩種注音方法。這兩種傳統的方法都是以字注字,不適合初學漢字和識字不多的人運用。
  • 《漢語拼音方案》今年有望修訂
    ,經過半個世紀的使用,1958年頒布的《漢語拼音方案》現已有一些與現代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地方,如多數人不會正確讀出漢語拼音字母的讀音,多數人把漢語拼音字母讀成英文字母的讀音等。他連續兩次提出提案,建議根據現代社會的實際使用情況,對1958年版《漢語拼音方案》進行修訂。據悉,教育部有關部門準備啟動修訂《漢語拼音方案》的工作。《漢語拼音方案》已落後於時代李藍給記者介紹了他此次向大會提交的提案,呼籲修訂1958年版《漢語拼音方案》。提案裡列舉了12個在《方案》中作了規定,但現在計算機中仍然不能正確顯示和輸入的字符。
  •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了,它的鼻祖是傳教士寫的這些書
    今年2月11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的紀念日。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吸收和繼承了章太炎注音符號、趙元任等人國語羅馬字、瞿秋白等人拉丁化新文字的特點,但是漢語拼音的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明朝。1958年在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報告中,官方也表明了這樣的態度:「採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已經經歷了350 多年的歷史。
  • 藏文注音漢字,另一種形式的漢語文字
    中國西藏網訊 「ཏོན་ཧོ་གོ་ཛང་བུན་འགྱེན་གྱིའུ་」,這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北京藏醫院副研究員劉英華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第二屆敦煌古藏文研究工作坊暨高級研習班
  • 由中國大學的英文名稱 淺談漢語拼音的發展歷程
    但也有一些學校沒有採用我們常用的漢語拼音作為學校的英文名稱,其中比較知名的就是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和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它們沿用了以威妥瑪拼音為基礎創造的郵政式拼音,而不是我們今天普遍使用的漢語拼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