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錦"是中國穆斯林創造的最早的漢語拼音文字,它是中國文化與阿拉伯文化相互交融的又一產物,它曾經在歷史上被回回穆斯林廣泛使用,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
其實「小兒錦」就是中國回族特有的一種文字。回族由於歷史多種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時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使用中文文字。但這並不能說回族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回族語言文字的特點:一是大量阿拉伯語、波斯語外來語的使用;二是獨特含義的生活和宗教用語的使用;三是若干方言土語的使用。以上構成了回族語言的顯著特色,回族內部使用的這些語言,歷久不衰,顯示了強大的凝聚力。回族內部語言豐富多彩,包羅萬象。
小兒錦詞典
其中「小兒錦」或「小經」是回族特有的一種文字,這種文字共有36個字母,其中4個字母是特有的。回族人稱其為「消經」,也叫「小經」、「小兒經」,經過了幾百年的流傳和演變。
小兒錦曾被廣泛用於回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中,成為學習漢文、記事、通信的工具。除了回族外,小經文字還為東鄉、撒拉等民族使用。白壽彝教授主編的《回民起義》第三冊,收有一幀說明文字為小兒錦的照片和一篇用小兒錦撰寫的《紀事》。《秦難見聞記》中收有同治元年(1862)由西安城內遞送到回民義軍前哨陣地的小兒錦信件。我的老師李殿君先生50年代編印的《中阿雙解諧韻字典》,是一部以漢語詞彙為主、附有阿拉伯文原詞並註上小兒錦漢語拼音的字典。1955年8月,西安劉宗雲阿訇參加陝甘回民赴東北參觀團期間,用小兒錦寫下一個多月的參觀日記,成為記述新中國風貌的一部小兒錦作品。在「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編目提要」課題中發現仍有大量的「小兒錦」專著和其它方面的資料散落在民間有待搶救、整理。
《陝西西鄉穆文敏密函》
密函1封,教歷1338年(1928年),陝西穆文敏,此密函為陝西西鄉縣城內清真北寺的五位掌教:阿訇、掌教、明教、都教、扶教,及十二位社首聯名,由都教穆文敏執筆,用阿文和小兒錦寫成的一封致西安阿訇的求助信。落款為五位掌教的姓名、職銜、十二位社首姓名,及穆文敏的朱印方章等,用漢文寫就。
「……西鄉縣清真北寺的眾穆民向『梁霍輝』(良回回)眾穆民的領袖、各清真寺的阿訇、伊瑪目、海推卜、穆安津、穆夫提、哈菲茲、穆泰爾林、學長以及一切行善的人們致『賽倆目』!在我們縣,發生了一件大事,一伙人……北寺穆老太爺的兩個好兒子相助主聖的教門不遺餘力,把阿訇們請在寺內與那夥人論道,辯論十分激烈……導致他們要拆北寺。因此,特向你們求救,望你們接到密函後迅速將有力證據給北寺送來,我們等著你們相助主聖教門的行動……。」
該密函雙面寫字,陽面為阿文和小兒錦,對其使用較為得心應手,草體字;陰面是漢字,亦很顯筆者功底,凸現出當時西鄉阿訇們的文化水平和文化底蘊。該密函為中國伊斯蘭教「三掌教制」提法提供了反證,為陝西伊斯蘭部分教派的出現提供了資料,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草紙,墨書,頁面21.5×26.5cm,文字19×23.5 cm,22行,保存完好。該資料搶救者為西安馬光榮阿訇。(西安清真大寺趙寶貴阿訇譯)
小經《雜學》一頁:
一信真主無似像,造化乾坤主大能。
二信天仙聽主命,稱說公母不相應。
三信經卷主原降,主降真經兩世明。
四信聖人主欽差,我們聖人至為尊。
五信後世一定來,並無設疑是穆民。
六信好歹主安排,秤盤為重顯分解。
七信死後復活來,明日升旗總不錯。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十分重視對此文字的研究和保護。早在20世紀80年代,南京大學就開始此方面的工作,近年來,南大民族與邊疆研究所「小兒錦」課題研究小組又於2002年2月至2003年3月,行程萬餘裡,前往各地進行實地調查,收集了大量的有關文獻資料。為了呼籲全社會關注和保護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搶救「小兒錦」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日本研究中國最早拼音文字小兒錦的網站
網址:http://www.aa.tufs.ac.jp/~kmach/xiaoerjin
文章來源於網絡,無法確認作者姓名,故未註明作者,求主慈憫作者、讀者和傳播知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