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秦國,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麼呢?
是統一天下?
還是「代代皆明君」?
亦或是「虎狼之國」?
筆者第一時間想起的是「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幹,死不休戰!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桑難平!天下紛擾,何得康寧!秦有銳士,誰與爭鋒!」,那首《大秦帝國之裂變》的主題曲。
拋開劇情不談,從「四代亂政」以來,秦國或者說古老的秦人部族,何嘗又不是在「共赴國難」?
到了秦獻公結束「四代亂政」,開始初步改革,秦孝公與商鞅在亂世中攜手,掀起了「商鞅變法」,這個古老的秦人部族正在裂變當中,正在用老秦人的熱血,重新鑄就一個「如日方升」的新秦國,一個「誰與爭鋒」的秦國。
每日一個#歷史小問題#:
秦有銳士,誰與爭鋒,這幾位出身老秦人的秦國名將,你都認識嗎?
01樗裡疾
樗裡疾,又稱樗里子,秦國宗室,為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異母弟,秦武王、秦昭襄王王叔,本名嬴疾,因被封為「嚴君」,後世又將其稱之為嚴君疾。
嬴疾年幼之時便聰穎過人,秦惠文王即位之後,輔佐兄長處理朝政,被秦惠文王奉為「秦國智囊」。
秦惠文王在位時期,嬴疾曾擔任秦國右更、左庶長、上將軍等職,率領秦軍取得了修魚之戰、藍田之戰等戰役的大捷,為秦國取得了包括了重鎮曲沃、藺邑以及漢中在內的大片土地。
秦武王即位之後,隨著張儀的被迫離秦,秦武王將秦相權力分割,改設左右丞相,嬴疾被拜為右丞相,總領朝政,積極對外用兵,為秦國開疆拓土。
秦昭襄王即位之後,嬴疾再度被拜為丞相,主持朝政,而後又在垂沙之戰時,率軍從西線進攻楚國,取得大捷,可惜在此戰之中,嬴疾舊傷復發,不久便撒手人寰。
02司馬錯
司馬錯,秦國少梁人士,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八世祖,戰國時期秦國名將。
司馬錯的一生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公元前318年,在秦國取得修魚之戰後,秦國東出大門被打開,於是,秦國的對外國策亟需調整。此時,秦相張儀提出攻略韓魏,當時剛剛被秦惠文王拜為客卿的司馬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張儀攻略韓魏之舉的風險,並且提出攻滅巴蜀,繼而依次為根基,建立秦國霸業的主張,被秦惠文王採納。
公元前316年,司馬錯率軍入蜀,先後攻滅巴蜀兩國,佔領了巴蜀之地,為秦國打下了稱霸天下的堅實基礎。
在秦武王、秦昭襄王兄弟在位時期,司馬錯多次坐鎮蜀地,鎮壓巴蜀動亂,而後又率軍攻打魏國、楚國,攻取兩國數十座城池。
03王翦
王翦,秦國頻陽人士,戰國後期秦國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王翦年少便酷愛兵書,喜歡軍事,隨後被選拔進入秦宮伴讀,侍奉秦王政左右。曾在秦王政剷除呂不韋、嫪毐兩大政治集團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秦王政所信賴。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派遣王翦攻打趙國重鎮閼與,取得了閼與大捷,而後,王翦又多次率軍攻打趙國。
公元前230年,內史騰滅亡韓國,拉開了秦滅六國之戰的序幕,王翦先後率軍攻打趙國、燕國,而後急流勇退,選擇了歸隱。
公元前224年,秦國攻楚戰事不順,秦王政再度請出了王翦,王翦率領舉國之兵南下攻打楚國,在經過了將近一年的相持之後,秦軍擊潰楚軍,滅亡了楚國。
在滅楚之戰告一段落後,王翦再度歸隱,得以善終……
04白起
白起,秦國郿邑人士,戰國後期秦國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早年因交好秦宣太后、穰侯魏冉,得以在秦國嶄露頭角,先是在新城之戰中取得大捷,而後又在伊闕之戰中全殲韓魏聯軍,使得天下震動。
在此後的三十多年時間裡,白起南徵北戰無往不利,先後取得了鄢郢之戰、華陽之戰的大捷,又在長平之戰中全殲趙軍主力,而後因範雎的嫉妒與秦昭襄王的猜忌,白起不得不班師還朝,從此之後與秦昭襄王、範雎的關係日趨惡化,最後在公元前257年,被賜死於鹹陽城外的杜郵。
以上就是出身老秦人的秦國名將,你都認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