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celain Manufactory Nymphenburg
德國寧芬堡皇家瓷器工坊
寧芬堡皇家瓷器的所有者是歐洲最古老、最有聲望的貴族世家之一----著名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傳說這個家族是查理曼大帝的後裔,在鼎盛時期,其勢力曾遍布從希臘到荷蘭,從瑞典到匈牙利的整個歐洲。慕尼黑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發源地和根據地,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建立的王朝,在巴伐利亞地區世襲統治了800餘年。
熱愛藝術,是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傳統,而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對於中國瓷器的喜愛和收藏,也要遠遠超過其他同時期的歐洲貴族。早在16世紀,葡萄牙商人開始從景德鎮進口瓷器運往歐洲出售時,維特爾斯巴赫家族便已成為他們的常客:阿爾伯希特五世(1528-1579)和 威廉五世(1548-1626)父子先後從葡萄牙商人手中購得195件嘉慶和萬曆年間的青花瓷珍品,收藏在王室藝術珍寶館。威廉五世還專門從中國定購來繪有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族徽的"紋章瓷",把精美典雅的瓷器藝術與維特爾斯巴赫家族高貴、榮耀與權威的地位融合在一起。此外,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一代代君主們熱衷於用瓷器美化宮殿的內部空間,漫步慕尼黑王宮,你會發現,很多宮室的牆壁、天花板和窗前凹處都以精美的瓷器鑲嵌,當時的人們甚至藉助瓷器特有的光澤和鏡子的反光相配合,在室內營造出錯綜的光影效果。
對於瓷器的熱愛,使維特爾斯巴赫王朝開始自己嘗試瓷器的製作。1747年,選帝侯馬克斯三世下令創建皇室御用的瓷器手工工坊。最初的工坊建立在馬克斯三世位於諾伊德克的行宮,1761年搬入有"歐洲最美巴洛克宮殿之一"盛譽的寧芬堡皇宮之中,在此後的250多年裡,工坊便再未挪動。工坊的最初幾位負責人都是巴伐利亞的名門貴族,其首任負責人帝國伯爵西格蒙德·馮·海默豪森更是為寧芬堡皇家瓷器的燒製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瓷器工坊初建之時,瓷器的燒制並不盡如人意,馬克斯三世甚至一度擱置了對工坊的財政支持。正是海默豪森堅持不肯放棄,自己出資1萬古爾登金幣用於維持工坊的運作,並聘請來當時著名的洛可可藝術雕塑大師弗朗茨·安東·巴斯特利,才使得工坊成功燒制出流光溢彩的瓷器及栩栩如生的瓷偶雕塑,震驚了當時的歐洲各國皇室,從此打響了寧芬堡皇家瓷器工坊歐洲瓷器界藝術殿堂的名頭。
不惜工本、追求細節完美的宗旨,在瓷泥的選用上也同樣得到體現。在秉承皇室傳統的工藝下,數百年來,寧芬堡皇家瓷器使用的一直是工坊根據傳統配方配製而成的瓷泥。瓷泥原料是高純度的高嶺土、來自挪威的最好正長石和石英。新鮮瓷泥在經過整整兩天兩夜的混合攪拌之後,還必須放入恆溫恆溼的古老地窖中儲藏近3年時間才能取出使用,以保證其彈性和可塑性。對於瓷器的製作來說,瓷泥的質量可謂重中之重,寧芬堡專門負責練泥的工匠宙斯先生已經憑藉自己精湛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人物的名單。
不同與其它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不懷好意、虎視眈眈,維特爾斯巴赫王朝一代代的統治者們傳承著對中國的濃厚興趣與熱愛:17世紀,馬克斯米利安一世向萬曆皇帝寫信,表達了對中國的傾慕,及希望與中國建立外交、貿易聯繫的願望;1903年,路珀累西特王儲和他的妻子一起遊歷中國,受到當時清朝宮廷的隆重款待並被賜封"祿親王"封號;而如今,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繼承人、寧芬堡皇家瓷器的所有者路易波特王子亦時常前往中國,向中國朋友介紹皇家瓷器的歷史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