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報 · 新美育》周刊來了!首期走進一個處處都是博物館的...

2021-01-07 澎湃新聞

致讀者: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今天,《新美育》首度亮相,未來每周三將以周刊的形式與您見面。

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我國美育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孔子提倡的詩、禮、樂教育即是美育。近代,王國維、梁啓超、蔡元培、魯迅、朱光潛、陶行知等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極力倡導美育。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要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健康地成長。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像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挖掘各學科的美育資源,打造包括文學、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美育課程。幫助學生掌握藝術特長,開闊人文視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文化觀,這是學校美育的主要內容。

《新美育》站在思想、理論、實踐的角度,從多方面多角度為讀者奉上豐富的美育內容,讓讀者走近美育、了解美育,為推進美育事業的發展而發聲。

2021,《新美育》與您為伴,向美而行!

《新美育》主編:劉冠琦

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

依託場館開創美育新局面

走進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濃鬱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掛滿詩詞的校園長廊、彩繪師生笑臉的文化牆壁、卡通的校園郵筒、陳列著各種文物的小小展館,無不令人賞心悅目,愉悅之至。

曲江二小的獨特之處在於,不僅是一所美麗的花園學校,還是一座「有意思」的博物館。

自2015年建校以來,曲江二小依託場館有機實施美育,積澱了豐厚的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深受學生、家長喜愛和社會各界好評,反響極大,美譽度極高。

01

校園處處博物館

西安市曲江二小校長閻利娟有兩個身份:一個是校長,另一個是博物館館長。說起二小博物館,閻利娟校長有很多話要講。

「首先,在學校建博物館不是追熱點,而是為了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是學生理想的學習場所。既然學生需要,校長就要積極去爭取。最初,學校與曲江新區稅務局聯合辦了兒童稅法博物館。後來,在社會各界人士幫助下,曲江二小又陸續建成了城市歷史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博物館、兒童軍事博物館、雷鋒博物館、地球科學博物館、垃圾博物館、VR體驗館等八大主題館。

曲江二小雷鋒博物館

現在,二小不僅有建築面積近473平方米、配套庫房面積65平方米的八大主題館,還擁有89間有主題、有實物陳列,有圖文講解的班級分博物館。每個教室都是一所小小博物館,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使校園處處成為博物館,給予孩子最直觀、最生動的學習體驗。

2018年2月,經陝西省文物局審批,「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博物館」掛牌成立,同時被授予「陝西省博物館教育聯盟會員單位」稱號。2019年二小博物館被授予「中國博物館協會團體會員」稱號。

02

校園博物館的「大學問」

學校建立博物館只是第一步,關鍵怎麼利用這些博物館,讓博物館物盡其用,不能把門關上閒置起來。

二小博物館是開放的,這個開放指的是全方面,從管理層面而言,不僅是老師參與管理運營,還有學生參與其中。學校通過「校內紅領巾招聘會」為博物館招聘小小館員,促使學生親自參與博物館的運營,從博物館的講解、文創開發落實到每個環節之中。

曲江二小博物館學生講解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上好博物館課,學校特意錄用了五名研究生,讓專職教師上專業課。還定期邀請知名院校教授、博物館工作人員走進校園,為老師舉辦博物館課程相關講座,為學生上好博物館研學行前課。

二小的博物館課程立足學生興趣和年齡特點,以在西安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為經,以事物的發展變化為緯,織就了一個從認知到實踐、再到創造的體系,按照自主探究、課程授課、校外研學三個階段有序展開。

自主探究課程是博物館課程的起點,每年暑假開始之前,教師根據下半學年研究的歷史時期,為每個班級提供對應的研究課題,通過布置假期作業,推薦相關博物館、圖書、紀錄片等材料,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手段主動獲取學習資源,了解研究對象,展開分析、評價與創造,完成第一階段的自主探究。

課程授課是博物館課程的重點,由學校專職博物館教師授課。根據教學目標不同,分為通識課、主題課、總結課三種類型。

校外研學課是博物館課程的延伸,各年級學生完成一期博物館主題課程後,在博物館老師的組織下,以班級為單位,分批次前往相應的校外博物館研學基地進行體驗式實踐學習。

二小不光有豐富的博物館課程,更關注對孩子學習後的評價。每學期課程結束後,教師分別從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探究與創新三個維度、九個指標進行評價。二小還為每位學生發放了博物館護照,護照是對學生小學階段博物館課程學習的綜合評價,學生通過打卡記錄的形式,為自己的博物館學習留下印記。

03

五個「無邊界」引領課程改革

依託場館進行美育,這是曲江二小的教育特色。以五個「無邊界」進行課程改革,給學校、教師、學生帶來了明顯的變化,社會反響極大。

曲江二小博物館活動

學校無邊界。曲江二小依託西安這座「博物館」之城,目前與19家博物館籤約,這些博物館都將成為二小博物館課程的校外實踐基地,有計劃地展開分層次、分主題、定製化的「博物館探究研學」課程。讓學校成為博物館,讓博物館成為學校。

課程無邊界。博物館課程作為學校美育的一部分,分為校內課程和校外課程。在校內除了建成核心主題博物館外,每個教室也都布置成一個博物館。課程從課堂到課外,從書本到實踐,從校園到博物館,時時處處都在學習。

課堂無邊界。曲江二小積極整合區域內教育資源,不斷拓展學生美育空間,與西安音樂廳、美術館、兒童藝術劇院、曲江藝術博物館等建立了共建關係,在藝術場館內實施了「音樂廳裡的音樂課」「美術館裡的美術課」,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充分發揮了藝術場館的浸潤式美育作用,使孩子們在無邊界的課堂裡受到美的薰陶。

時空無邊界。在校園博物館裡,有一間小小的教室,深受孩子們喜愛,它就是VR體驗館。孩子們戴上VR眼鏡,就可以上太空、潛海底、週遊各國美術館。這是科學技術與課程的融合,打破了時空邊界,讓學習資源無限拓展。

成長無邊界。博物館課程,對於師生而言都是一次挑戰,從最初的疑惑迷茫,到後來的探索、研究、實踐創新,這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博物館課程,讓師生們走出教室,感受歷史、感受社會、感受自然。智慧博物館,讓師生們共同發現。博物館課程,讓師生們共同成長。

04

美育的開拓者

談到曲江二小的美育,人們議論最多的是環境,因為曲江二小的確很美。人是環境的產物,什麼樣的環境成長出什麼樣的人。孔子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讓孩子在小學階段,欣賞一百幅中外名畫,一百首中外名曲,這絕非要培養美術家或音樂家,而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美感。如果只是培養高分或高能的孩子,我們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如果離開了美,孩子沒有了愉悅的感受,那真是痛苦不堪,找不到人生的方向。」閻校長這樣對筆者說。

曲江二小,無處不美。佔地35畝的校園裡,一草一木都凝結著學校的美育智慧。學校就是匯聚美好的中心。秉承「做最好的自己」校訓的曲江二小,作為美育的開拓者,不僅切實做好了美育,而且做到了極致,做到最好。

文/劉冠琦 寇愛芳 胡娜 王琳

本文選自2021年1月6日《文化藝術報》A06版 詳情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閱

掃碼立即下載文化頭條APP

責 編 | 龐阿倩

審 核 | 梁飛燕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原標題:《《文化藝術報 · 新美育》周刊來了!首期走進一個處處都是博物館的學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以美化人」探博物館美育新路徑
    文 | 李佳贇一幅幅大師名作濃縮著中國近現代美育史剪影;一堂堂大師課讓孩子們得以走進「大師工作現場」;DIY雕塑、名畫臨摹、指揮音樂「舞動」等多媒體「黑科技」,則讓人「解鎖」更多逛展新姿勢……開館數天,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不僅是「外在」的藝術空間,還「內化」為浸潤人心的「美育課堂」,傳承厚植「美育基因」。
  •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金鳳臺藝術基金走進四川大涼山舉辦美育活動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金鳳臺藝術基金走進四川大涼山舉辦美育活動 2020-10-23 15: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美」計劃走進信宜,以美育重拾鄉土文化自信
    全部由美術教育名師、專家授課,為學員們帶來了理論與實操方面的專業課程,以期為信宜鄉村美術教師注入新的活力,為鄉村教育帶來新的希望。啟動儀式上,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廣東省許欽松藝術基金會理事長許欽松向參加培訓的鄉村美術教師贈送了一套《許欽松山水畫展-吞吐大荒》畫集,以助力文化扶貧,讓山區孩子都能插上藝術翅膀。
  • 新英才研學行走課程引入博物館資源,領跑國家美育教育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美育對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得以強調和加強,要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2020年,新英才的研學行走課程在中小學階段最新推出「博物館課程」系列,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讓更多新英才學子與文化瑰寶面對面,引導他們讀懂生活,讀懂「美」,讀懂「藝術」,提高藝術修養,實現全人教育。
  • 淮北市實驗高級中學美術課走進博物館
    12月12日,淮北市實驗高級中學的學生在中國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裡參觀臨摹文物。該校「微心賞」教研組教師帶領學生走進中國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開展美術課現場教學活動,讓博物館成為美育課堂,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 世紀美育——湖北美術學院辦學100周年藝術文獻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
    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副主任林茂出席本次展覽開幕式。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教育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美術報、北京青年周刊等媒體也應邀參加展覽開幕式。
  • LPGA小畫家環球國際藝術展走進義大利LANUVIO市博物館
    意中都是擁有上千年文明的古國,除了經濟上的互利合作,文化的交流尤為重要,「一帶一路」也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ASIART意中文化交流協創辦初衷就是建立在文明可以互鑑的基礎上,構建的一個促進意中文化友好交流的平臺,在過去的2年裡除了多次發起意中兩國藝術家的交流展覽外,同時還延展到了與兒童藝術相關的展覽項目完成,並邀請了羅馬美院教授們的交流參與,使之中國小朋友的藝術作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以及中國美育教學成果充分的被認可。
  • 家庭美育如何植根在孩子的心中
    我對中國傳統藝術有了真正的認識大概是我在30歲的時候,所以非常開心能和大家聊一聊家庭美育,聊一聊我為什麼會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家庭美育的重要性,並且和大家探討,怎麼讓成人與孩子一起親近這些經典。比如說:我的女兒是老大,她在西方國家長大,陪她長大的過程其實就是向外看的過程,我本身就是一個西方文化藝術的狂熱追求者,寒暑假我們會帶她去歐洲各大博物館,看文藝復興、西方文化和藝術,我把我所領略到的東西都輸入給我的女兒,但我們始終沒忘記她是一個中國人。
  • 弘揚美育,經典傳承!首屆「美育杯」走進重慶高校,一起來看高校師生...
    首屆「美育杯」走進重慶高校從少年做起,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此次「美育杯」重慶市高校師生美術作品巡迴展覽匯聚了重慶市各大高校師生200餘幅精緻優美的繪畫藝術作品。畫筆與美育精神激烈碰撞,在這些藝術作品中,既有中國畫、油畫,又有版畫、水彩畫等多種類型作品,畫面風格迥異,內涵寓意深刻。
  • 新時代呼喚大學美育教育新作為
    如果大學裡缺乏系統性、高質量的藝術基礎知識普及和鑑賞,缺乏藝術美育思想的傳播認知,那麼人類藝術和文化瑰寶中的建築、雕塑、戲劇、戲曲等眾多形式對大多數人而言,也僅僅是毫無生活經驗、完全空洞的概念,缺乏靈魂和光澤。因此,美育教育正是要遏止這種現象的發生。尊重教育尤其是美育教育的規律,轉向重視和培養青年人的思想之自由,來促進審美意識的提升。
  • 美食、博物館、藝術中心,都上雲了,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節雲上開幕
    長寧文化藝術中心精心策劃了一場「文化節長桌派」的創意美食&精品咖啡的直播活動,邀請咖啡文化和美食文化的主播與來自不同領域嘉賓邊做美食,邊輕鬆地聊各種文化話題。據悉,「文化上海雲」主平臺推出四大項目,包括一系列市級賽事啟動、一大批美育資源推送、一集市文旅產品銷售、一菜單線下活動導引,打造「域精彩」、「雲賽場」、「雲劇場」、「雲展廳」、「雲講堂」、「大美育」、「長三角」、「雲集市」八大頻道、12小時大聯播活動,同時與已經恢復開放的博物館、美術館、景區公園聯動互動,邀請市民朋友們一起「雲遊藝海,漫賞春光」,獲得可看、
  • 以美育人,多彩藝術課堂受歡迎
    第十一小學金榜分校: 每位學生都有相應藝術拓展課 走在第十一小學金榜分校,一樓和二樓走廊上的「東江娃」少兒民間藝術作品展,展覽著學生課堂製作的美術作品,校園裡洋溢著濃鬱的藝術氛圍。該校在構築「課程育人蘊『三生』,立德樹人育文明」課程改革中,加強各類藝術、美育等拓展類課程的開發,全校每位學生都有相應藝術拓展課,並通過學分考核、各種藝術類活動及比賽納入學生綜合評價。 如何讓全校每一位學生都有相應的藝術拓展課?該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首先是通過豐富課程和學科整合,引領學生走進藝術殿堂,提升美育教化功能。
  • 「華文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舉行
    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自成立以來,在推廣漢字文化藝術上開展了大量工作。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記者 胡邦建)12月11日,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舉行「華文教育基地」授牌儀式,該博物館榮獲「華文教育基地」稱號。
  • 《中國美術報》·名家進校園首站啟程:馮遠走進福建師範大學
    美育事業對於培根鑄魂、提高大眾審美、提升民族創造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美術報》作為文化和旅遊部主管,中國國家畫院主辦出版的國家級美術專業報紙,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踐行時代重託,依託美術傳媒平臺優勢,依靠業內輿論影響力,邀請知名美術家開展「名家進校園」公益活動。
  • 美育教育不用愁,專業老師來幫忙,輕鬆美育啟蒙
    現在身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給孩子們報繪畫班,說是藝術教育啟蒙,自己教不了,就報班讓外面的老師教。從小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給孩子美育啟蒙在父母的心中比重越來越大了。大家知道了審美的重要性,美育也要從娃娃抓起。那麼如何進行美育,從小提高孩子的藝術審美能力呢?
  • 熱忱華文教育事業 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獲「華文教育基地」稱號
    均由通訊員供圖)  星辰在線12月12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 通訊員 唐豔)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漢字教育是繼承中華文化的根本及傳播中華文化的基礎。12月11日,湖南省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舉行「華文教育基地」授牌儀式,該博物館榮獲「華文教育基地」稱號。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前任館長菲利普·德·蒙特貝羅交大開講
    他表示,博物館有著自己的文化,需要通過充分的調查和研究,來發掘藏品背後的文化和意義,從而挖掘每件藏品之間的文化聯繫,在博物館中展示和傳播更加廣泛的文化內涵。本著這樣的使命,他期待未來與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館長們展開更加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對話,在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全球化發展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共同思考和展望博物館發展的未來。
  • 【國際博物館日】帶你走進身邊的歷史文化長廊
    【國際博物館日】帶你走進身邊的歷史文化長廊 2020-05-18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訪| 華夏美術館館長張懷彬: 為愛而行 美育萬家
    從政府公務員到私營企業家再到國內知名藝術品收藏鑑賞家,在張懷彬的藝術人生裡,追求人生的完整和完美的高度結合、屢創傳奇。在歷經商業大潮磨練洗禮後,他以新時代中國企業家高瞻遠矚的文化眼光和為中國文化事業發展奉獻的社會擔當,成就了華夏美術館這座博藏古今墨寶的藝術殿堂。 長久以來,張懷彬先生的心願就是弘揚傳統文化、推廣藝術大家,為河南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經過材料申報、書面審查、現場評估、數據比對和綜合評定,並報請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於2020年12月21日發布了《關於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的公告》,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