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英才研學行走課程引入博物館資源,領跑國家美育教育)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美育對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得以強調和加強,要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零·引言/ 美育是未來人才生命力和創造力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土壤
北京市新英才學校研學行走課程是學校自主研發推出的素養拓展課程,呼應美育和藝術教育的重要價值,是學校教育教學輔助的有力手段。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日前,我國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中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效果……提升博物館研學活動質量,充分利用各類博物館資源組織開展專題教育活動。」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國博物館事業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近年來,中國各類博物館在場館設施建設、藏品保護研究、陳列展示和免費開放、滿足民眾需求、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斷取得進展。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2020年,新英才的研學行走課程在中小學階段最新推出「博物館課程」系列,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讓更多新英才學子與文化瑰寶面對面,引導他們讀懂生活,讀懂「美」,讀懂「藝術」,提高藝術修養,實現全人教育。
壹·遇見/ 跨越時空,我們與文明和傳統對話
坐標:首都博物館
《文物的時空漫遊》
這裡有美好的、有趣的文物故事,這裡能夠更好地「看見」歷史,這裡帶我們通往更美好的未來……
我們在這裡,了解青銅禮器的文化,領略秦兵馬俑的風採,體驗曲水流觴的意境,感悟古代工藝的智慧,感受絲綢之路的魅力。
我們在這裡,通過沉浸式互動體驗,了解文物,了解歷史,體悟中國藝術之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我們在這裡,與擁有文物時空漫遊記憶的未來,美好相遇。
坐標:松美術館
《傳統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條線索》
這裡以誠摯開闊之心、迎接每一位藝術愛好者的到來,這裡擁有國際視角和國際標準的藝術空間,這裡被一百九十九棵各具特色的松樹點綴、靜謐而別具一格。
我們在這裡,用藝術品與藝術本身建立連接,親近自然,親近美。
我們在這裡,透過一件件作品與藝術家隔空對話,理解他們的想法,激發內心的共鳴。
我們在這裡,用眼睛捕捉細節,去勾勒心中的藝術圖譜,鍛鍊自己的藝術思維和表達。
這是北京市新英才學校HISTREAM課程體系下研學行走課程內容之一——博物館課程掠影——以博物館藝術鑑賞、跨學科學習與藝術創作為指導,以「人」與「物」互動交流為中心,以藝術作品、文物藏品以及其他輔助設備為載體,通過沉浸式教育體驗,全方位打開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世界,激發學生感知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貳·溯源/ 用腳步丈量成長,與自然同行,與心靈為伴
研學行走課程是北京市新英才學校校HISTREAM課程中重要的一環。分為人文研學、科學研學與藝術研學三部分。
新英才HISTREAM課程是為學生量身設計的基於東方智慧、西方科創,面向未來發展的創新型課程體系。該課程是在當下普遍關注的STEM課程(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基礎上,強化藝術與審美(Art,簡稱A),增強閱讀與寫作(Read and Write,簡稱R),增加人文與社會(Humanities,簡稱H)、健康與修身(I)的內容領域,實現引領未來的全人教育的目的。(如下圖所示)。
新英才學校執行校長張萬瓊女士提出:「HISTREAM課程不僅要在課程上革新,還要在學習空間上創新,從學校空間到社會空間,從區域、國家到世界,打破空間界限,將世界和真實生活作為課程帶給孩子。」
在這樣的課程理念引領下,新英才研學行走課程豐富展開,多彩實踐——
·我們一路南下,在世界文化遺產地——安徽省黟縣西遞村的「胡氏宗祠」裡探尋傳統中國的優秀家文化。
·我們探秘國家大劇院,了解大劇院的歷史、文化和建築,了解莫扎特及其音樂流派……用心描繪藝術的樣態。
·我們把課堂搬進「科技館」,從地下到太空,從宏觀到微觀,開闊視野,感受科技的魅力。
·我們心行鄒魯,登嶽祭孔,用眼睛閱讀山水,用心靈體味生活,用腳步把古今距離拉近,用畢業巡禮演繹花季的夢想。
·我們向著井岡山——紅色旗幟飄揚的地方,緬懷無畏的先烈,繼承優秀的傳統,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訪晉商之都,尋華夏之根,走進山西看華夏五千年文明的延續變遷。
·我們探訪茶馬古道,把融合的課堂放在最自然、最豐富的天地間。
……
叄·契合/ 領跑生態教育,打通平臺,成風化人
日前,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中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效果……提升博物館研學活動質量,充分利用各類博物館資源組織開展專題教育活動。」
新英才博物館課程的設計初衷與《意見》中的內容不謀而合——將課堂延伸至校外,引領孩子們在博物館探尋知識,讓學習輕鬆、有趣又高效。當孩子在博物館與文物/展品對話、凝思時,知識和審美的種子悄然落在他們心裡,開出博學多思、愛與創造的花朵。這,才是學習該有的樣子。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一百多年以前,美國博物館協會成立之初,就宣言「讓博物館成為民眾的大學」;2013年,美國博物館聯盟發布《構建教育的未來:博物館與學習生態系統》白皮書,提出「博物館如何與學校合作開創教育的嶄新未來」的重要議題。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只有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發揚光大。「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正點此題。
中國博物館事業也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與探訪茶馬古道的初衷如出一轍,隨著時代的變遷,古道曾經所承載的功能早已被現代交通所代替;然而,新英才人走的是一條不尋常且任重道遠的路——為教育先行,敢為天下先。
肆·預見/ 時空重構,新英才的課程王國
目前,新英才學校已陸續推出周末沉浸式親子課程,國內外遊學課程,高定版興趣拓展課程,禮儀課程,生活素養課程……
新英才「零號足球隊」高定集訓
圖片 | 新英才沉浸式鋼琴遊學課程
圖片 | 新英才「風鈴草」維也納之旅
圖片 | 新英才禮儀課程
圖片 | 新英才周末沉浸式親子課程
把世界帶進課堂,把課堂帶進生活,新英才始終嘗試打破傳統教育的時空,打通教育資源,實現「知」與「行」的平衡,讓每個孩子的未來有更多可能成長的選擇;同時多學科融合,對學生在同一時空下進行藝術、文化、歷史與人文,甚至更多種類的綜合性教育,是北京市新英才學校在課程體系方面的大膽嘗試。
作為守正創新的中國教育新勢力,未來,新英才將繼續堅持初衷,勇於探索,重構課程時空關係,打造屬於每一名新英才學子的課程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