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金花娘娘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故事就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地方

2021-02-20 金崖金花宮

金花娘娘 一個美麗的傳說

關於金花娘娘的故事,生長在蘭州以及附近的人,從小就有耳聞。

據《重修皋蘭縣誌》記載:明朝洪武年間,金花仙姑降生於蘭州井兒街,其父金應龍,祖籍榆中縣金家崖村,後移居蘭州。其母方氏,夜夢吞日月,金光閃耀,遂身懷有孕,臨盆坐草,降生一女,取名金花,又名天姑。

在後世人口口相傳中,關於金花娘娘的故事,有完整的細節,從而讓這個故事更加豐富動人。

金花從小端莊聰慧,捻麻紡線,孝敬父母,好讀經文。17歲時,父母將金花許配給蘭州南山大馬蓮灘王家莊華嶺子村民尕福子。金花執意不從,迎娶前一晚,她拿著火棍離家西去。出蘭州西稍門,去下西園與舅舅道別,便直上晏家坪,途經西固的摸石灣、何家峴,在此休息。

第二天早上,父母發現不見女兒蹤影,四處尋找。母親追至晏家坪,不見金花身影,心中茫然,罵聲「小冤家」,便返回。從此這裡得名「冤家坪」,後改名「晏家坪」。

哥哥在西固關山的何家峴追到妹妹,勸她回家。金花直言:「我本是仙界一脈,今生二次造化,修成正果,就要脫俗飛仙了。」哥哥說:「你若真的成仙,就在我當面顯個靈驗。」金花將手拿的火棍插於道旁巨石之上,只見火棍瞬間生枝吐葉,變為一棵枝繁葉茂的青松。

哥哥目瞪口呆,只好忍痛長嘆而歸,臨行時,金花承諾:「以後遇到大旱之年,可向我取水求雨,解鄉間旱虐之急。」

何家峴由此而稱為神樹峴,又叫松樹峴,鄉民們在此興建廟宇,世代祀拜。民俗學家鄧明說:「今天在關山鄉神樹峴,神樹猶在,樹頂因雷擊留下痕跡,貌似燒火棍,樹下有菩薩廟祭祀仙姑。」而關山,也由此成為金花從人向神轉變的一個關鍵點。

兄妹分手,金花繼續西行,又經蒲家溝、小乾溝梁、格水嶺、歇馬殿,到達了永靖的黑山頂,金花登高俯視,只見黑山山勢奇特,山上森林茂密,清麗美好,便在此地羽化成仙。

山上兩個放羊娃幻化成仙姑的童子,山羊也變成了此地特有的青羊,山上的野糜子(俗稱吧糜)被後人視作仙姑撒下的種子,讓災民逢飢採食,後稱為吧咪,黑山也被尊稱為吧咪寶山。

當地鄉民為了記住這段神奇的傳說故事,便在吧咪山興建池廟。明末清初,隨著金花仙姑的神應感化和水會神事活動的傳播,臨洮西北一帶先後修廟十八座,永靖山鄉相繼修廟二十四座,蘭州南山大馬蓮灘陸續修成六座。

西固區的新城、柳泉、桃園、鍾家河,七裡河區的黃峪、西果園,城關區的井兒街、段家灘,以至榆中、皋蘭、永登、臨夏、東鄉等地也先後修建了規模不同的廟宇,形成金花仙姑廟宇群,也衍生了規模各異的廟會,延續至今。

金花娘娘的故事中,抗婚、出逃是作為「人」所經歷的一段曲折。在我國古代許多民間傳說、詩詞歌賦、小說文本中所描繪的故事,很多都是此種類型,且大多都是以女性為視角,例如《孔雀東南飛》、《梁祝》、《牛郎織女》等。

在這些民間故事裡,女主人公都和金花娘娘一樣,勇敢、大膽,追求自由與自我,男性大多成為輔助性角色。而這恰恰與當時的男權社會的實際現狀相反。

儒家社會講求男尊女卑,忽視女性權利,在這種社會氛圍下,金花娘娘的民間傳說塑造出這樣大膽、機智、具有叛逆性格的女性形象,無疑是對正統社會的挑戰。

數百年來,人們興建廟宇、進香朝拜,金花娘娘幾乎成了民間女性乃至更多人群改變生活境遇、嚮往美好生活的心理寄託與精神寄存。

情感觸動靈感,人緣導引了神緣。金花仙姑成仙后,為了報答人世間父老鄉親的養育之恩,奉行承諾,屢降甘露,驅除旱虐,在人們的崇拜與敬仰中升華為一尊有求必應、惠澤蒼生的帶雨菩薩。

相傳吧咪山金花仙姑祈雨靈驗,周邊的人們為求得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常來吧咪山求雨取水,通稱「水會」。由於各地水會的形式不同,各賦其名,永靖俗稱「玉女神會」,臨洮稱「龍華海會」,蘭州大馬蓮灘稱為「旱水會」。

蘭州及周邊地區地處西北黃土高原腹地,氣候乾旱,雨量稀少,民間祈雨,由來已久。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祈雨源於集體的原始信仰和原始習俗。在這種原始信仰中,金花娘娘體現了「神」的一面,更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敬重,表達了人們對風調雨順、幸福生活的追求。

在幾百年的代代相傳中,金花娘娘也留在了許多文人墨客的筆下。清末蘭州名人劉爾炘在《果齋續集》中,記載了蘭州南山大馬蓮灘(現七裡河區湖灘鄉)鄉民於光緒二十四年前往永靖吧咪山,朝拜金花娘娘、祈雨的景況。清末西固文人許爾熾、孫世貴曾合撰《金花仙姑飛升出山記》。

清末至民國時期,在蘭州城及附近的金花廟上,懸掛著不少地方官員、社會賢達敬獻的匾額,其中有陝甘總督左宗棠、楊昌浚和民國時期甘肅省長張廣建、榆威將軍裴建準、蘭山道尹楊思的手跡匾額。

省級非遺 傳說也需保護傳承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口頭傳說是其中之一,沒有特定作者,在口口相傳中產生傳奇性,用世俗故事表達民眾對歷史人物的感情,在民間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金花娘娘的傳說是從明代中葉發生在蘭州城的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無可比擬的親切感造就了故事在故鄉流傳的前提條件。同時,這些故事又與當地的地點、建築、風俗、物產相結合,給人以真實可信的感覺,在民眾中才能代代相傳。

2011年,金花娘娘的傳說被列為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今年10月,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金花娘娘的傳說列入其中。

美麗的傳說來自民間,也終將走向民間。

文字來源:蘭州晨報

相關焦點

  • 蘭州 「金花娘娘」 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嗎?
    說來也怪,金花娘娘不單純是一個美好的神話傳說,歷史上因天旱向她求雨得到靈驗,因而由官府出面鄭重拜謝封賞的事情很多。等左公班師回到蘭州,果然天降和風細雨,令全軍將士精神倍增。左公仔細了解,得知蘭州本土確實有金花娘娘這一位女菩薩,十分欣喜。於是拿出自己的養廉銀500兩,又募集款項,安排重修金花娘娘廟宇,重塑金身,並且親手題寫「敕建靈感神祠」匾額,懸掛在娘娘廟的大殿上。如果這一段故事前半段是傳說,那後面左公修廟和題寫匾額卻是真有其事。左公既然能題「敕建」二字,可見他是請得朝廷恩旨的。
  • 金花娘娘
    說來也怪,金花娘娘不單純是一個美好的神話傳說,歷史上因天旱向她求雨得到靈驗,因而由官府正式拜謝封賞的事情很多。清代軍機大臣阿桂,大學士福康安,兵部尚書那彥成,甘肅巡撫楊昌浚,皋蘭縣知縣沈仁澍等,都曾經為蘭州百姓向金花娘娘祈雨喜得甘霖而樹碑為紀。
  • 道教百科之金花娘娘
    屈大均《廣東新語》表示,金花娘娘端午節觀看龍舟競賽時溺斃,屍體數日不腐敗,還有異香,接下來湖中浮現一塊木頭雕像,神似金花。於是雕像被當地人膜拜,金花也被視為神明,因為求子較為靈驗,被尊為送子娘娘。簡介金花娘娘歷史記載《廣東新語》曰:「廣州多有金花 夫人祠,夫人字金花,少為女巫,不嫁,善能調媚鬼神。
  • 金花誕丨「廣府女神」——金花娘娘
    ▲  金花盛會金花娘娘是一名傳說中的人物,又稱金花夫人、金花聖母,是廣府人傳說中的生育女神,民間俗稱「送子娘娘」。幾天後,湖中浮出一個沉香小像,相貌酷似金花,居民將其迎接上岸,建祠祀奉,尊之為「金花保子惠福夫人」,將該湖稱為仙湖,其廟為金花廟,並將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七日定為金花誕。對於個金花娘娘的這段身世傳說,明代詩人張謝還曾有感賦詩一首曰:玉顏當日睹金花,化作仙湖水面霞。霞本無心還片片,晚風吹落萬人家。
  • 永靖吧咪山:金花娘娘的民間傳奇
    地處洮河北岸、洮河西去與黃河匯流的三角地帶。當地傳說中吧咪是一種野糜,因早年連歲大旱,民不擇食,該山遍生吧咪,養活無數生命,故將此山稱作吧咪寶山。  吧咪山是道教聖地。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民間傳說明永樂年間金花仙姑(俗稱金花娘娘)在吧咪山羽化成仙后,靈感四方,信眾紛紛募捐修建道觀廟宇,供奉金花仙姑神像,舉行各種廟會活動,吧咪山遂成為隴上名山。
  • 流傳在蘭州民間的九大傳說
    今天的蘭州南北兩山已經沒有了當年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漢代修建的金城縣治也早已消失在都市的奢華之中了。惟有的是記憶深處不變的故事。今天,一些學者從這個民間傳說入手,逐漸地給我們描繪出漢武帝設立金城縣時情景。
  • 河南新鄉有一座陵墓,裡面埋葬的不僅是藩王,更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河南新鄉有這樣一座陵墓,裡面埋葬的不僅有藩王,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引言河南省現在作為中原糧倉,儲存著中國的糧食,讓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至於餓肚子。這種情況對於史學家研究明代後期地方藩王墓葬風格以及規模上都有很大的歷史價值,同時,從一些陵墓的風格中也會反應當時社會的一些關於建築的風格以及一些藝術審美。民間傳說在潞王陵還存在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傳說中現在潞王陵的娘娘墳最開始並不是為次妃修建的,最開始是為自己修建的。
  • 我們都知道神話傳說中王母娘娘,很少有人知道王母娘娘故鄉是哪裡
    第一、王母娘娘主管什麼小時候我們看《西遊記》,孫悟空在蟠桃大會前偷吃蟠桃得以長生不老,也因此被處罰。因為這蟠桃會的主辦方領導是王母娘娘,作為我們最為熟知的神話人物之一,王母娘娘在神話傳說中掌管不死藥、罰惡、預警災厲的長生女神,道教創世女神,全真教祖師。在道教神話中,王母娘娘是女仙之首。現在多將王母娘娘奉為婚姻、生育、保護婦女的女神。
  • 【古今】南關十字井兒街的金花姑娘
    原來,金花早已在心目中看中同街鄰居、楊家雜貨鋪賣麻的小夥子,這小夥子年方十八,名喚楊西英。這西英長得面如滿月,鼻直口方,目若秋水。因為金花平時無事便捻麻線繩,所以經常去楊家雜貨鋪買麻坯子,一來二去,便認識了楊西英,且有了一定感情,但又跟父母難於啟齒。而楊家又自感比不得王家富有,因此不便張口提親。西英和金花兩人自是恨天恨地,恨有情人不能成為眷屬。
  • 七夕節的來歷的小故事 七夕節的美麗傳說小故事
    七夕節的來歷的小故事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七夕節就是其中一個,它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每一個節日都有其特殊的含義,七夕節也被我們稱為「中國情人節」,七夕節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七夕節的由來是什麼?七夕節有哪些故事和傳說呢?
  • 女媧娘娘造凡間的故事
    天上的女媧娘娘來到這個世界之後,看著周圍的一切,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女媧一個人走在空蕩蕩的荒野之上,一點點的聲響都沒有,她大聲說話,唱歌,卻只能聽見自己的回音,在清澈的湖水前面,通過倒影看見自己美麗的容顏,突然明白了——這個世界上缺少的是和自己一樣的會說,會唱,有喜,有樂,有努,有哀的人呀!
  • 金花葵-人類健康的福泉
    曾在晉察冀廣大地區都有廣大分布,現今在山西呂梁山地區,晉南地區的深山中仍可追尋。古時,金花葵雖並為列入常用常識藥材行列,但現今仍有很多交通閉塞區域世代沿襲下來知其功效。因其花豔麗高雅更有一則動人傳說流傳至今。以下傳說來自於民間(今山西忻州地區),但並無確切史料收錄,僅作閱讀欣賞。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美麗的村莊--金花村。
  • 流傳在蘭州民間的九大傳說!「劉伯溫斬龍脈」、「白馬浪」、「伏龍坪」...你聽過幾個?
    關於金城來歷,一般有兩種說法,有「築城時掘地得金」故有金城之說;也從有地勢險要固若金湯之意而來之說。今天的蘭州南北兩山已經沒有了當年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漢代修建的金城縣治也早已消失在都市的奢華之中了。惟有的是記憶深處不變的故事。
  • 晉祠水母娘娘的傳說與穿越
    全國著名攝影師李偉光先生2013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作品:【晉祠水母娘娘的傳說與穿越】
  • 【故事】汶上曇山的傳說
    按傳說曇山本名「彈山」。很久以前,這片地方本沒有山,而是三面環水的一片大平原。一次,太白金星雲遊到這裡,飽覽了美麗的風光之後,這位仙尊覺得這裡好象缺少點什麼。他想,有山有水方稱美景,而這裡雖然三面環水,但缺少一座青山。
  • 【民間故事】荊崗娘娘的傳說
    據傳四門之一女被選入宮當了娘娘,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離奇故事。 這大概是明朝中期的事兒,這位荊崗娘娘其實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自幼生性貪玩兒,且相貌醜陋,一頭禿瘡結痂,兩筒濃鼻涕。每天坐在門前的彎腰老柳樹上晃悠,嘴裡還念念有詞地數落著:「柳葉兒青,柳葉兒黃,我到宮裡當娘娘;柳葉兒黃,柳葉兒青,我到朝廷當正宮」。 一日,她正數落,被嫂子聽見。
  • FlowerPlus花加——牡丹花的花語和傳說故事
    又有著什麼樣的傳說呢?接下來花加小編就講給大家。牡丹花的花語牡丹的花型很寬,寓意圓滿,濃情,雍華富貴。豔麗的牡丹,嬌豔的綻放,象徵著對生活的期望,淡淡的愛意與付出。牡丹的葉子象徵著一類人,他們高潔、端莊、美麗、有氣派。
  • 【民間傳說】娘娘壩鎮武家院的傳說
    但人人對我們武家都充滿著歷吏的傳奇與神秘的好奇心!在五千年曆吏長河中,文有治國安邦的一代女皇武則天,武有英雄豪俠中的武松!但我們的武家到底出在何方?今天我可理直氣壯地告訴你,我們秦河境內多半是來自四川大槐樹底下,由於歷吏變遷與自然災害移民於此!但部分來自於秦安,故名於秦州!我們武家的始祖來自四川武陵縣,由於在唐朝時武則天執正後,一場變故的風雲追殺武家,才逃難於天水市天水鎮武家窯!
  • 劍川白族「海東娘娘」的傳說
    傳說施浪詔傳到施望千這一代兩兄弟雖娶妻室數年也都有後裔,但都是女兒無一子。先祖定下的規矩王位只傳男不傳女,兩兄隨著時間推移為此事甚為憂慮。因此,楊氏王妃慢慢地就被鄉裡稱之為「海東娘娘」,而施浪詔末代詔王千旁羅顛,死後則被村裡信奉為本主,俗稱之為「五百天」(白族話),並為其在山上建造本主廟,輔以兩判官專司本邦本村善惡。再後來,傳說千旁羅顛有子孫為逃避戰禍流落到藏地吐蕃歸依佛門信奉啦嘛教。因此,每當藏曆新年施浪詔王的後世子孫都會悄悄潛回來海東祭祖。現仍可依稀可見用大小不等石塊和卵石壘成的瑪尼堆在「海東古塔」遺址高嶺處。
  • 她曾是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卻沒能過上美麗的生活
    這是詩人屈原的一首抒情詩《離騷》裡的一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小人因為嫉妒我的美貌,反而污衊我是淫邪的人。用這句話用來形容今天小編介紹的這部電影再合適不過,那就是《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以少年雷納多的視角,講述了美麗婦人瑪蓮娜在西西里的故事。 認識瑪蓮娜的那一年,雷納多只有13歲,當她第一眼看到瑪蓮娜的時候,瑪蓮娜一顰一笑就印在了他的腦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