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
《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脖胦。」關於鳩尾,大家已經知道在劍突處,那麼脖胦在哪裡呢?有人說是肚臍,有人說是氣海,有人說是關元,總之莫衷一是。
很多人把脖胦理解成氣海,理由是《《素問·腹中論》和《《素問·奇病論》講的「肓之原在臍下」「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故環臍而痛」。所以他們覺得既然在臍下,還環臍而痛,不是肚臍還能是什麼?
事實上這兩篇經文在此處講的是伏梁病的病案。何為伏梁?顧名思義,人身之梁,非脊柱莫屬,梁之下所伏藏的也正是腸胃之隔膜,連著肚臍。而臍下,並不見得就是在肚臍皮膚平行滑移的方向去定點,古人對方位的定義是很清楚的,從經脈的角度去看,下,就只能是垂直向下處。很顯然,臍下,是肚臍下面肚腹中央處,實際上這裡是正脊梁靠腹腔內側。
人體膈肌的起點,大約在腹部內側第二三腰椎上下的部位,此處正對肚臍,所以描述成臍下。
而第二腰椎棘突下,正是《針灸甲乙經》所說的「命門穴」。
《針灸甲乙經》是三國西晉時期皇甫謐的著作,他所說的「命門」,其實並不是《黃帝內經》的命門,內經的命門是「目」。
皇甫謐為何要把這裡定位命門,應該是他也明白了一些東西,才會這樣定位。
這個地方,在內經裡被視作陽氣的出入通道,所以《難經》也把這裡叫做命門,說「左腎右命門」。
既然是命門,說明這個地方有直接或間接影響心臟的作用。
《甲乙經》和《難經》,都是對中醫針灸影響十分巨大的典籍,但作者只告訴我們這個穴位叫什麼名字,可以治什麼病,而不講明為何能治那些病,這是十分遺憾的地方。當然也許這兩位作者自己也是聽人家講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也有可能是人云亦云。
閒話少扯,言歸正傳。
解讀到這個時候,我們的腦子裡,對於膏肓的定義,應該已經比較清晰了:膏之源,在鳩尾處,而肓之原,在第二三腰椎內側處,也就是正對肚臍的部位,這裡就是臍下的肓之原。
再來整體看膏肓,我們就會發現,胸骨柄與胸骨聯合處、第四胸椎下緣、膏之原、肓之原這四處機關點,共同組成了所謂的膏肓。
臨床應用方面,大致是羶中穴、大椎穴、膏肓穴、大包穴、膏之原、肓之原等幾個穴位。
請注意,羶中穴並不在兩乳之間的位置,而是更靠上,在胸骨角的位置。
細心的讀者一定會說,羶中穴怎麼跑到這裡來了?羶中不是在兩乳之間麼?
呵呵,你說的羶中,是教科書上的羶中,並不是內經所說的羶中。教科書上的羶中,是隋唐時期楊上善及王冰等人解讀內經定下的位置。
事實上,內經並沒有說羶中是在兩乳之間。
而我解讀內經的羶中就是在這裡,我有相應的理論依據,由於本文不是詳解羶中的,所以這裡就暫且略過。
繼續解膏肓。
為什麼病入膏肓之後就回天無力了呢?
這要先從疾病的發展過程說起。
內經認為百病生於氣,這個氣,泛指天氣、地氣、人氣。
疾病的發展過程,通常都是由外而內發展來的,叫做外邪侵襲:「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坊間有一種說法認為病是吃出來的,很多人因此一味地吃得清淡,或將那些性味寒涼的食物視作毒蛇猛獸,唯恐避之不及,以為這就是養生了。
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正確。
食物的性味,天然分為酸甜苦辣鹹五大類,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在不同時間和狀態下,是要分別對應供給五臟的,所以正常狀態下無論什麼味道的食物,都需要吃一點。至於吃進去怎麼分配,那是身體自己的事,無需瞎操心。這些性味不同的食物,在內經裡叫地氣,是五臟六腑所必須的能量之一,五臟是各有所需也各有禁忌的,太少不及,太多為過,但你總不能只考慮一個或兩三個臟腑的禁忌,而忽視了其他臟腑的需求,對吧?做人不能這麼無恥的。
所以,把身體的不適感,怪罪在吃了什麼東西上面,是不講道理的野蠻。
除非是吃了有毒有害的食物,一般吃點涼寒食物,或不合適你體質的東西,只要營衛二氣循環正常,那些太過,身體自己會化解循環排洩掉的,根本就不會太傷身體。
所以,並不是說你只要受點涼寒或吃點涼性水果喝點冷飲之類就一定會生病的哦。人體生病有兩個大的前提,一個大前提是你體內經脈循行不好,這就涉及情志、作息、飲食、氣候等等是否合於你的身體。另一個生病的大前提,是風水方面,要麼天不養你,要麼地不養你,要麼天地都不養你,你又怎麼可能生存得好呢?但這些就涉及五行以及五運六氣了,說來話長,說多了也容易惹人反感,所以在這裡也暫且不談。
言歸正傳,繼續談疾病的發展過程。
如果沒有內亂的發生,那麼疾病的發生,就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為方便讀者諸君更清晰的了解,我把外邪侵襲人體的發展過程,做了個示意圖如下:
這些名詞看起來有點難以理解,但如果你對人體解剖知識略有了解,就能明白內經在說什麼了。
孫脈,指皮膚微細血管,絡脈,指毛細血管,經脈指小動靜脈血管,輸脈是主動靜脈血管,伏衝之脈是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血管,膂筋是腰大肌腰小肌之類,腸胃募原是腹部那些隔膜。當然了,這些整個理解都是相對於衛氣而言的,並不是狹義上的解剖意義,要想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理解,你得先把思維模式調整成與內經同頻,才能明白。
當外邪由淺入深,一步一步的侵入到腸胃之募原的時候,這個人的病情也就比較危重了。此刻若有真正的明醫出手相助,還可挽回性命。如果不知也無知,繼續任其發展,腸胃之募原的下一步就是傳病給肝脾腎,到了這個時候,即便是真正的明醫出手,十個患者能治好一半就非常不錯了。也就是內經所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如果沒遇到明醫,病情就會繼續發展,那就到了心肺的門口。
心肺門口,也就是膏肓,心肺四周的隔膜。
病邪侵入心肺的四周,就會限制心肺的正常功能,也許表面上這個患者還有些不錯的氣色和精神,實際上已經沒有了循環,也談不上陰陽和合了,如果不是命不該絕,患者就只剩下死路一條。
別誤會哈,並不是說你心肺有點症狀就屬於病入膏肓,要知道,臨床上很多所謂的心臟病、肺心病,其實都是營衛二氣的循行和濡養不好所導致的,也就是說看似很重的症狀,有可能只是表象,並非真相,真正原因,有可能還只在經脈血氣這一層,最多是在伏衝之脈這一層,離病入膏肓還早呢。
現在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有些神醫能治好個別瀕危死亡的危重患者,其實那些患者本來就不是真正的病入膏肓,神醫們只不過是像古玩行那樣,運氣好,撿了個漏而已。
所以,即便你的臟腑出現某些症狀,也不要輕易的擔心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只要還能吃,還能拉,還能睡,還能鼓氣運氣,哪怕你臥床不起,飲食很少,睡眠極差,精神萎靡,也未必就是真正的病入膏肓。
真正的病入膏肓,就類似於一個國家,由於君主喪失神明,導致朝政混亂。這個神明的喪失,或許是因為傀儡身份,政令不出皇宮,或者本來就是昏君。總之搞得整個國家民不聊生,四處八方揭竿而起,繼而各地呼應,發生大規模的動亂和暴亂,然後全國失控。最後,叛軍兵臨城下,將國王和宰相圍在了皇宮裡,這時候的君王,既沒有兵權,也沒有民心,更沒有外援,十足的大勢已去,君王當然只能等死了。
為了讓大家更加明白這個道理,我做了一張圖示如下,整個國家都已經陷入黑暗當中,僅剩下被巨大的黑暗包圍著的大內皇城,城裡面,就剩下皇帝和身邊的少數人。
還有回天之術嗎?
這種事情,在中國歷史上,發生的不計其數。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到了這種程度,即便神仙下凡,也幫不了這位皇帝。
明天,就是改朝換代的日子。
換做人體來說,當病邪入侵心肺之膈的時候,飲食不進,排洩不能,呼吸困難,手腳四肢均不聽使喚,也就只剩下入土為安,回歸自然這一條路了。
這就是病入膏肓。
到了這個地步,誰還有辦法拯救這位患者呢?
所以醫緩是明白人,晉景公的病已入膏肓,就如同國王已被實力強大的叛軍圍在了孤城裡,束手待擒,無論針還是灸還是藥,都治不了,也就只有不治了。
若非要去救,這人就成了是被你治死的,只會白白的多搭一條小命進去。
(全文完)
下面這件事情是最最重要的了!!!
如果,我說如果哈,不如果就算了,如果您讀了這篇文章感覺還不錯的話,就長按下邊這個二維碼吧,這是觀督主人的收款二維碼,您可以隨心所欲的打賞一兩個錢錢!這代表觀督主人的辛苦付出已經得到您的認可。
在此謝謝先!
儘管放心,偶爾打賞一下,應該是不會懷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