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幾年的語文高考試卷,可以發現,最明顯的變化無異於"材料"越來越多。這實際上是"情境"在語文試卷中的運用。
一、情境化的理論依據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容。"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及說明
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以下簡稱《說明》),更是直接點出"情境正是實現這種'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綜合考查的載體","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層'考查內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過情境與情境活動兩類載體來實現的"。《說明》還對情境和情境活動做了分類:基於知識應用的產生方式的不同,情境分為生活實踐情境和學習探索情境;基於情境的複雜程度,情境活動分為簡單的情境活動和複雜的情境活動。
《新課程標準》《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及《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從理論高度上主導了"情境化"是高考命題的趨勢。
二、情境的運用
語文試卷主要是通過選取素材呈現語境,依據文本提出問題並讓考生解答問題來實現情境化的。
近三年的全國卷中,變化最明顯的是語用題。2017年全國卷的語用題對於成語、病句是單獨成句考查的,是單一語境,但2018年就給出了一個大語言環境,在一個語境中考查了詞語辨析、修改病句及語句銜接。2019年全國卷延續了這種題型,山東模擬高考卷仍然採用大語境,只不過題型發生了變化。無論是全國卷還是模擬高考卷,都給我們的備考釋放了一個明顯的信號:必須重視情境。
閱讀理解題都有文本,文本本身就是一個語境,可以看做設計的"情境"。在情境的設計上,文本的選取也是"煞費苦心",既要體現"新內容",又不能背離學生的生活情境。
論述類文本閱讀近幾年考查的文本體裁多為學術論文,對高中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但是情境的中心話題並不遠離學生的認知。
2019年全國卷1是政論文,但是文本的中心話題是強調人民在文學創作中的主體地位;高中政治課的《生活與哲學》一書中,學生學到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全國卷2提供的文本主要內容是葉嘉瑩評杜甫及其詩歌創作;杜甫及其詩歌,是高中階段學習的重點之一,材料給考生展現了葉嘉瑩先生對於杜甫的評價,貼近考生的個人體驗情境及學科認知情境。
實用類文本閱讀,材料內容或涉及最新研究成果,或展現中國驕傲,多為新聞報導及論文。新聞這種文體學生都不陌生,而且材料中心話題是與考生的生活情境緊密相關的。
比如2019年全國卷3以"志願者"為中心話題,串聯起三則材料,並舉出"單車獵人"這一新時代的產物。作為參加高考的00後,對於這一話題自然不陌生。材料與考生的社會生活情境緊密相關。
因此,考生拿到新的試題,應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來閱讀文本,融入文本,從而尋找答案。
情境化不僅體現在文本的呈現上,提問的方式上也在呈現情境化,並更加貼近生活,強調應用性。
名句默寫考查的是基礎性的必備知識。全國卷的名句默寫,從2014年開始考查理解性的名句默寫。考生需要在識記的基礎上理解詩文的意思,才能準確答出。情境的存在,降低了記憶的難度,增加了理解的難度。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脫離死記硬背式的學習。但是這種"情境",還是比較"低端"的情境,達不到應用性的考查要求。北京卷的名句默寫,值得借鑑。從2018年開始,北京卷的名句默寫開始設計來源於實際生活中的情境,即:
你所在的中學舉辦隆重的校慶典禮,邀請了很多的校友、家長參加。你作為學生代表向來賓致歡迎辭,其中要引用兩句古代詩文。請填寫恰當的句子。金秋十月,天高雲談,今天大家齊聚一堂,真可謂"________,________"。請允許我代表全體在校同學,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這一道題可以說是當年名句默寫中最別出心裁而又最成功的。不再拘泥於傳統"死記硬背"式,真正應用到生活中。如果我們平時教學中,也能通過這種"情境"引導學生背誦名句,經過這潛移默化地薰陶,也許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特定情境中,也能不自覺地"吟詩幾句",這不就讓"高大上"的古詩詞走進生活了嗎?
高考中提供情境,目的之一就是引導考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取之於生活,又回歸生活。名句默寫以社會生活情境聯繫考生的學科認知情境,逐步實現綜合性、應用性的考查要求。備考中,北京卷的情境設計值得借鑑。
試題的情境化不僅用文本提供了語境,其實也提出了限制性條件。前文論述的北京卷的情景式名句默寫提供的語境,實際上就是提出了限制性條件,考生不能隨意答題,要符合情境。
材料作文,給學生提供情境的同時也限制了學生寫作的範圍。
例如,2020年山東高考模擬卷中的材料作文,第一句話便是"'手機該不該進校園'一直存在爭議"。這就營造了情境"校園中手機使用的利弊"。考生寫作時,如果偏離了情境,離開"校園"這一場景的限制,大談特談家庭、社會中手機使用的利弊,即便是完成了任務要求,也不會進入一類文。
再如2019年全國卷1的材料作文,結合了學生個人體驗情境和社會生活情境,談一談對於"勞動"的看法。很多學生直接寫"熱愛勞動",恰恰忽視了情境的限制性。材料中對於勞動有不同的看法,考生在樹立正確態度的同時,需要對材料中的觀點進行辯駁。
雖然情境給出了限制條件,但我們也應看到,在某種程度上,限制性的情境,可以幫助考生理解文章內容。
2019年全國卷1小說《理水》,第8題的題幹,給出了魯迅的一句名言,回答問題時,要求考生回答出塑造"中國的脊梁"這些人物的手法。考生答題時就不能隨意答題,在尋找手法時,只能尋找塑造這些中國脊梁式人物的手法。同時,題乾沒有直接提問"如何塑造大禹",看似增加了回答問題的難度,實際上降低了對文本理解的難度。通過魯迅的名言,可以推測到文本中對大禹及其隨從是高度肯定的,從而幫助考生推斷小說主旨。提問中的情境的設計,暗示了小說主旨。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19年全國卷2第8題,提問方式簡單明確,"以老舞蹈師形象為例,談談小說塑造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沒有多餘的情境,沒有提醒與暗示,老舞蹈師的形象特點,以及小說主旨,需要考生通過文本,逐一分析。
三、情境的缺失
全國卷中最不具有情境化的試題的可以說是文言文閱讀中的文學常識題。這一題主要考查學生語文學習內容"面"的廣度。就近三年來說,考點涉及古代官職、科舉、風俗禮儀、刑罰、文學等。題目中涉及的古代常識,範圍廣泛,考驗學生的閱讀量與積累量,有利於增進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但試題的呈現形式偏離了語境,以單一知識點的形式考查,學生易陷於死記硬背。
其實,試卷也在有意識地往語境靠攏。考生答題時,具有"語境意識",效率會更高。如2019年全國卷2中的B項:
B.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並稱,他們二人均以善於用人用計,戰功赫赫,留名於青史。
題目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一項,這一選項是正確答案。單從選項來看,說法是正確的,商湯與孫武的確是戰功赫赫,流傳史冊,但結合原文來看,就能判斷出錯誤原因:
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湯武"稱王,並與下句的滅國之君"夏殷"相對,就可以推斷出"湯武"指的是"商湯王與周武王"。
這樣的改變,也能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之中,引導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練好基本功,扎紮實實打基礎,而非投機取巧。但這樣的考查還是脫離社會生活情境的。
至於如何更好地結合語境考查,把古代文學知識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必備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
總之,《課程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從理論高度上確定了"情境"是試題的載體,這種情境是結合學生個人體驗、學科認知及社會生活的情境,是依據真實問題衍生的情境。備考階段,應關注情境的運用以及情境的限制,圍繞情境回答問題。同時,還要關注情境缺失的題目,這類題目極有可能是改革的重點,引導學生結合生活情境掌握這類必備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