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高考試題重要趨向:以「具體情境」為載體,「情境化」

2020-12-18 古語有言

縱觀近幾年的語文高考試卷,可以發現,最明顯的變化無異於"材料"越來越多。這實際上是"情境"在語文試卷中的運用。

一、情境化的理論依據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容。"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及說明

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以下簡稱《說明》),更是直接點出"情境正是實現這種'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綜合考查的載體","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層'考查內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過情境與情境活動兩類載體來實現的"。《說明》還對情境和情境活動做了分類:基於知識應用的產生方式的不同,情境分為生活實踐情境和學習探索情境;基於情境的複雜程度,情境活動分為簡單的情境活動和複雜的情境活動。

《新課程標準》《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及《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從理論高度上主導了"情境化"是高考命題的趨勢。

二、情境的運用

語文試卷主要是通過選取素材呈現語境,依據文本提出問題並讓考生解答問題來實現情境化的。

近三年的全國卷中,變化最明顯的是語用題。2017年全國卷的語用題對於成語、病句是單獨成句考查的,是單一語境,但2018年就給出了一個大語言環境,在一個語境中考查了詞語辨析、修改病句及語句銜接。2019年全國卷延續了這種題型,山東模擬高考卷仍然採用大語境,只不過題型發生了變化。無論是全國卷還是模擬高考卷,都給我們的備考釋放了一個明顯的信號:必須重視情境。

閱讀理解題都有文本,文本本身就是一個語境,可以看做設計的"情境"。在情境的設計上,文本的選取也是"煞費苦心",既要體現"新內容",又不能背離學生的生活情境。

論述類文本閱讀近幾年考查的文本體裁多為學術論文,對高中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但是情境的中心話題並不遠離學生的認知。

2019年全國卷1是政論文,但是文本的中心話題是強調人民在文學創作中的主體地位;高中政治課的《生活與哲學》一書中,學生學到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全國卷2提供的文本主要內容是葉嘉瑩評杜甫及其詩歌創作;杜甫及其詩歌,是高中階段學習的重點之一,材料給考生展現了葉嘉瑩先生對於杜甫的評價,貼近考生的個人體驗情境及學科認知情境。

實用類文本閱讀,材料內容或涉及最新研究成果,或展現中國驕傲,多為新聞報導及論文。新聞這種文體學生都不陌生,而且材料中心話題是與考生的生活情境緊密相關的。

比如2019年全國卷3以"志願者"為中心話題,串聯起三則材料,並舉出"單車獵人"這一新時代的產物。作為參加高考的00後,對於這一話題自然不陌生。材料與考生的社會生活情境緊密相關。

因此,考生拿到新的試題,應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來閱讀文本,融入文本,從而尋找答案。

情境化不僅體現在文本的呈現上,提問的方式上也在呈現情境化,並更加貼近生活,強調應用性。

名句默寫考查的是基礎性的必備知識。全國卷的名句默寫,從2014年開始考查理解性的名句默寫。考生需要在識記的基礎上理解詩文的意思,才能準確答出。情境的存在,降低了記憶的難度,增加了理解的難度。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脫離死記硬背式的學習。但是這種"情境",還是比較"低端"的情境,達不到應用性的考查要求。北京卷的名句默寫,值得借鑑。從2018年開始,北京卷的名句默寫開始設計來源於實際生活中的情境,即:

你所在的中學舉辦隆重的校慶典禮,邀請了很多的校友、家長參加。你作為學生代表向來賓致歡迎辭,其中要引用兩句古代詩文。請填寫恰當的句子。金秋十月,天高雲談,今天大家齊聚一堂,真可謂"________,________"。請允許我代表全體在校同學,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這一道題可以說是當年名句默寫中最別出心裁而又最成功的。不再拘泥於傳統"死記硬背"式,真正應用到生活中。如果我們平時教學中,也能通過這種"情境"引導學生背誦名句,經過這潛移默化地薰陶,也許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特定情境中,也能不自覺地"吟詩幾句",這不就讓"高大上"的古詩詞走進生活了嗎?

高考中提供情境,目的之一就是引導考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取之於生活,又回歸生活。名句默寫以社會生活情境聯繫考生的學科認知情境,逐步實現綜合性、應用性的考查要求。備考中,北京卷的情境設計值得借鑑。

試題的情境化不僅用文本提供了語境,其實也提出了限制性條件。前文論述的北京卷的情景式名句默寫提供的語境,實際上就是提出了限制性條件,考生不能隨意答題,要符合情境。

材料作文,給學生提供情境的同時也限制了學生寫作的範圍。

例如,2020年山東高考模擬卷中的材料作文,第一句話便是"'手機該不該進校園'一直存在爭議"。這就營造了情境"校園中手機使用的利弊"。考生寫作時,如果偏離了情境,離開"校園"這一場景的限制,大談特談家庭、社會中手機使用的利弊,即便是完成了任務要求,也不會進入一類文。

再如2019年全國卷1的材料作文,結合了學生個人體驗情境和社會生活情境,談一談對於"勞動"的看法。很多學生直接寫"熱愛勞動",恰恰忽視了情境的限制性。材料中對於勞動有不同的看法,考生在樹立正確態度的同時,需要對材料中的觀點進行辯駁。

雖然情境給出了限制條件,但我們也應看到,在某種程度上,限制性的情境,可以幫助考生理解文章內容。

2019年全國卷1小說《理水》,第8題的題幹,給出了魯迅的一句名言,回答問題時,要求考生回答出塑造"中國的脊梁"這些人物的手法。考生答題時就不能隨意答題,在尋找手法時,只能尋找塑造這些中國脊梁式人物的手法。同時,題乾沒有直接提問"如何塑造大禹",看似增加了回答問題的難度,實際上降低了對文本理解的難度。通過魯迅的名言,可以推測到文本中對大禹及其隨從是高度肯定的,從而幫助考生推斷小說主旨。提問中的情境的設計,暗示了小說主旨。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19年全國卷2第8題,提問方式簡單明確,"以老舞蹈師形象為例,談談小說塑造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沒有多餘的情境,沒有提醒與暗示,老舞蹈師的形象特點,以及小說主旨,需要考生通過文本,逐一分析。

三、情境的缺失

全國卷中最不具有情境化的試題的可以說是文言文閱讀中的文學常識題。這一題主要考查學生語文學習內容"面"的廣度。就近三年來說,考點涉及古代官職、科舉、風俗禮儀、刑罰、文學等。題目中涉及的古代常識,範圍廣泛,考驗學生的閱讀量與積累量,有利於增進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但試題的呈現形式偏離了語境,以單一知識點的形式考查,學生易陷於死記硬背。

其實,試卷也在有意識地往語境靠攏。考生答題時,具有"語境意識",效率會更高。如2019年全國卷2中的B項:

B.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並稱,他們二人均以善於用人用計,戰功赫赫,留名於青史。

題目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一項,這一選項是正確答案。單從選項來看,說法是正確的,商湯與孫武的確是戰功赫赫,流傳史冊,但結合原文來看,就能判斷出錯誤原因:

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湯武"稱王,並與下句的滅國之君"夏殷"相對,就可以推斷出"湯武"指的是"商湯王與周武王"。

這樣的改變,也能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之中,引導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練好基本功,扎紮實實打基礎,而非投機取巧。但這樣的考查還是脫離社會生活情境的。

至於如何更好地結合語境考查,把古代文學知識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必備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

總之,《課程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從理論高度上確定了"情境"是試題的載體,這種情境是結合學生個人體驗、學科認知及社會生活的情境,是依據真實問題衍生的情境。備考階段,應關注情境的運用以及情境的限制,圍繞情境回答問題。同時,還要關注情境缺失的題目,這類題目極有可能是改革的重點,引導學生結合生活情境掌握這類必備知識。

相關焦點

  • 張婧:注重「情境化」「應用性」 體現初高中銜接意識
    當然不是,人教版八下第四單元就是學習和撰寫演講稿,且它與今年高考作文題高度相似,與近年的高考作文趨勢一脈相承,體現著鮮明的初高中銜接意識。  福師大碩士生導師、福一中語文組長王兆芳老師在2020年第1期《福建教育》中發表的《密切關注高考作文「情境化」「 應用性」趨勢》,得出結論,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體現三個指向「立德樹人」(政治性)、「情境設計」(情境化)、「應用功能」(應用性),比如2020年讀書會上的發言稿、2019年關於勞動的演講稿、2018年給未來18歲青年寫時光瓶(書信體),皆可印證。
  • 教學研究:基於情境的高中化學習題設計——以新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習題為例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指出:習題設計應具有情境性。新人教版化學必修教材中設計了豐富的情境化試題,分析發現情境化試題在拓寬學生認知、建立理論與實踐聯繫、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培養正確價值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對新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情境化習題進行分析,探討了習題情境素材的選擇和創設思路,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應用情境素材命制習題的方法。
  • 從高考變化看核心素養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導向作用
    2019年高考試題較前幾年的高考試題有所變化,不僅擴展了素材選取範圍,更突出試題命制的情境化設計,表象背後反映出的是2019年高考語文命題與高中課程標準銜接更加緊密,對語文學科素養聚焦更甚。學科核心素養已越來越受重視,對高考命題及高中語文教學都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 2020高考語文試題評析
    2.2 考查語言表達和應用寫作能力  2020年高考語文試題通過精心巧妙設計情境,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寫作能力。  3 守正創新,確保改革穩步推進  2020年新高考語文命題以高考評價體系為支撐,通過精心選擇材料、設計題型、完善試卷結構,加強教考銜接,將高中課程標準要求和語文命題緊密結合,促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地。
  • 語文 試題注重「情境性」 視角宏闊
    李丹:哈三中語文教師、南崗校區高三語文備課組組長,曾獲得市骨幹教師、市教育系統模範教師,市課改先進個人等多項獎勵。高考姍姍而來,高考題揭開面紗。總體來看,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充分體現了「視角宏闊觀天下,意旨鮮明境界佳」的特點。
  • 2020高考語文試題權威解讀
    2020年新高考語文命題以高考評價體系為支撐,通過精心選擇材料、設計題型、完善試卷結構等,加強教考銜接,將高中課程標準要求和語文命題緊密結合,促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地。以素養、能力、水平為考查基點,促進教育公平,助推高考綜合改革行穩致遠。
  • 教育部考試中心:2020高考語文試題解讀
    三、守正創新,確保改革穩步推進 2020年新高考語文命題以高考評價體系為支撐,通過精心選擇材料、設計題型、完善試卷結構等,加強教考銜接,將高中課程標準要求和語文命題緊密結合,促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地。以素養、能力、水平為考查基點,促進教育公平,助推高考綜合改革行穩致遠。
  • 今年高考語文試題權威解讀:緊貼時代,突出考查語文關鍵能力
    三、守正創新,確保改革穩步推進2020年新高考語文命題以高考評價體系為支撐,通過精心選擇材料、設計題型、完善試卷結構等,加強教考銜接,將高中課程標準要求和語文命題緊密結合,促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地。以素養、能力、水平為考查基點,促進教育公平,助推高考綜合改革行穩致遠。
  • 從知識走向素養——對課堂教學改革三個發展趨向的再認識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考內容改革已經從知識立意走向能力立意,進而走向素養立意。高考命題改革及其逐層向下的傳導效應,對於促進中小學課堂教學由知識本位走向素養本位、由「育分」走向「育人」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縱觀近年來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綜合化、情境化和開放性是其中三個重要發展趨向。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為何要這樣改,背後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何在?
  • 專家點評2020年高考語文試題:合理而出人意料的「內幕」
    專家分析:試題加強了對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查。上海卷作文的「轉折點」從個人、群體和人的角度,引導學生關注發展過程中的轉折點,思考人在轉折點中的重要作用,審視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能力。守正創新,確保改革穩步推進「加強試題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協同是語文考試內容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幫助新時期教育方式改革的有力措施。」
  • 高考作文,把握交際情境,寫作切合文體,作文更易得高分
    2017年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裡面說: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的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呈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多樣化表現。以上是官方的表述。比較粗暴的理解,就是為了防止大家套作宿構。
  • 高考語文試題評析來了——緊貼時代培根鑄魂,深化改革行穩致遠
    其次,學生還要運用辯證思維從中提煉出三對重要的辯證關係:自我作為認識的主體與客體、鏡子與自畫像、個體與社會。最後,寫作任務將學生拉到生活實踐中,一方面促使學生批判性地探究,「畫好像」中「好」的標準何在、具體內涵是什麼;另一方面啟發學生認識到,「畫好」的關鍵在於處理好上述三對關係。整個作文題的材料、情境和任務設置,就在「如何」的思考與「畫好」的求索中,使學生體會到理論思辨與現實實踐的辯證統一。
  • @高考生 2020年高考語文和數學試題特點的權威分析(新高考I卷)來啦
    三、守正創新,確保改革穩步推進2020年新高考語文命題以高考評價體系為支撐,通過精心選擇材料、設計題型、完善試卷結構等,加強教考銜接,將高中課程標準要求和語文命題緊密結合,促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地。以素養、能力、水平為考查基點,促進教育公平,助推高考綜合改革行穩致遠。
  • 名師點評高考語文:貼近現實生活,厚植家國情懷
    試卷結構穩定,完全延續了2019年高考的試卷結構,試題模塊依次為論述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名篇名句默寫、語言文字運用、寫作,試卷小題數和各小題的分數保持不變。 考查知識覆蓋面廣,但內容又緊貼高中教學。
  • 明年起湖南將進入新高考時代 名師評析今年高考命題趨勢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無論是教學還是考查都應該遵循其本身固有的特徵,改革也要在學科特徵的框架內進行。2020年全國一卷語文試題就是對語文根本的一次固守。與新高考橫向比較不難發現,這套試卷是用老形式在內容上向新高考的一次「隔空召喚」。
  • 「試題評析」2020年高考語文、數學(全國全國II卷)、英語(全國全國...
    三、守正創新,確保改革穩步推進2020年新高考語文命題以高考評價體系為支撐,通過精心選擇材料、設計題型、完善試卷結構等,加強教考銜接,將高中課程標準要求和語文命題緊密結合,促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地。以素養、能力、水平為考查基點,促進教育公平,助推高考綜合改革行穩致遠。
  • 今年語文試卷命題有哪些特點趨勢?這些名師給出權威解讀
    對語文根本的一次固守,向新高考「隔空召喚」【王衡保】長郡中學語文教研組長、2020屆高三語文備課組長雖然今年這套試卷是做為現行高考模式的最後一考,很難在形式上看出它有較大變化。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無論是教學還是考查都應該遵循其本身固有的特徵,改革也要在學科特徵的框架內進行。2020年全國一卷語文試題就是對語文根本的一次固守。與新高考橫向比較不難發現,這套試卷是用老形式在內容上向新高考的一次「隔空召喚」。
  • 關於今年高考語文題的官方解讀這樣說
    其次,學生還要運用辯證思維從中提煉出三對重要的辯證關係:自我作為認識的主體與客體、鏡子與自畫像、個體與社會。最後,寫作任務將學生拉到生活實踐中,一方面促使學生批判性地探究,「畫好像」中「好」的標準何在、具體內涵是什麼;另一方面啟發學生認識到,「畫好」的關鍵在於處理好上述三對關係。整個作文題的材料、情境和任務設置,就在「如何」的思考與「畫好」的求索中,使學生體會到理論思辨與現實實踐的辯證統一。
  • 2020年北京市中考語文學科試題評述
    總述 2020年中考語文試題的命制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為依據,結合今年疫情下考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注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試題以語文知識和能力為考查對象,以真實情境為載體,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任務,以核心素養為宗旨,展示了新時代命題的探索與發展。
  • ...試卷分析」語文:試題穩中求變 更加注重考查考試學科素養和核心...
    東北網7月8日訊 (記者 王春穎)7日,2020高考首日考試結束。記者採訪到哈三中南崗校區高三語文備課組組長李丹老師,就語文試題作出分析。哈三中語文教師李丹「每年,命題者都一定遵循新高考評價標準、本著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命制一套見思維、顯能力、展才華、有思想的好題,今年也不例外。特別是經歷了全民抗疫的艱苦歷程,試題希望通過這套試題將孩子們艱辛備考的成果激發出來。」李丹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