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最強機槍防護盾——53式重機槍防護盾

2020-12-26 騰訊網

顧名思義,53式重機槍就是1953年生產定型的國產重機槍,該槍曾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大放異彩,也在與對越,對印的衝突中表現優良,但是由於其用途較單一,槍架較笨重等缺點,已與1997年退出現役。雖然已經退役二十幾年,但53式重機槍還是留下了屬於它傳奇!特別是它的防護盾,在軍迷眼中簡直是神器一般的存在。

53式重機槍,如同一門門小鋼炮

作為一款53年生產定型的重機槍,新中國50、60、70年代的幾次有重大意義戰爭它都沒有缺席,且在鄰國的戰爭中讓M軍聞聲喪膽。該槍雖是53年定型,但在一次援助鄰國的戰爭尾期,我們的部分部隊已經開始使用該槍,由於帶有護盾,機槍手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在攻擊與阻敵中可以更加自由地進行射擊,當時M軍不論用普通步槍還是各種輕重機槍,在正常的距離根本打不穿它的護盾,普通手段基本沒有辦法對機槍小組造成威脅,想要將子彈從它的覘孔打進去更是不可能的,迫於無奈,有時M軍只能用被迫用迫擊炮來應對!在老電影《上甘嶺》中,有一幕是我軍戰士用53式重機槍與敵方碉堡對射的場景,硬生生將對方射孔給封鎖了!

中國人民志願軍重機槍戰鬥小組

53式重機槍防護盾皮實到什麼程度呢,在一武器節目中,提到了53式重機槍,在對其防護盾的測試中用到了各式槍械,均為能擊穿它,且造成的損傷小之又小,最先使用的是56半,該槍使用7.62mm鋼芯彈,威力巨大,在200米距離可以輕易穿透3mm的3A鋼板!但它在60m的距離卻僅僅造成了護盾油漆脫落的結果,而且還是兩倍音速震蕩造成的!

56式半自動步槍射擊測試結果

隨後測試組又使用了95式班用機槍射擊,該槍使用5.8mm彈藥,是解放軍現役主戰班用機槍,它的子彈口徑雖然小,但改進火藥配方和彈體設計後,穿透力超越7.62mm彈藥,在200米距離上穿透3mm3A鋼板後輕鬆擊穿6塊5cm的松木板,但在60米的距離上使用鋼芯彈,它輸了,依然沒對防護盾造成傷害,只是讓其表面粗糙!

95班用機槍使用5.8mm射擊測試結果

隨後又使用了大名鼎鼎的85式狙擊步槍,該槍使用7.62mm彈藥,也就是53式機槍彈,有效射程800米,可以在200米外輕易擊穿4塊2mm3A鋼板,也就是8mm的鋼板,威力不俗,由於射擊精度問題,被軍迷戲稱為霰彈槍上裝瞄準鏡。在60米的距離上,該槍並沒有擊中護盾,反倒是將槍架底部槽鋼擊穿,而後將水泥牆打出大坑,可見其威力,也可見「霰彈槍上裝瞄準鏡」不是浪得虛名。

兩層槽鋼均被擊穿

隨後測試組仍然不死心,又用上了67-2式輕重兩用機槍,它與85狙一樣使用威力巨大的53機槍彈,在60米的距離上,依舊敗下陣來,只在防護盾上留下了痕跡而已

67-2式輕重兩用機槍使用53式機槍彈設計測試結果

最總測試組也沒能將53式重機槍防護盾擊穿,準確的是未能對其造成傷害,絕望的測試組都想使用12.7mm大口徑機槍彈對其射擊了。從上面的幾次測試我們可以得知該防護盾的防護能力不小於3A鋼板,因為其自由6mm都沒有被擊穿,該防護盾重約8kg,材質未知,連測試組都無法查到該防護盾具體原材料,但從其防護能力來說,應該是某種特種鋼材,重機槍近距離射擊都只能擦破皮的護盾,要是在上世紀在上個世紀防護能力排第二,那麼沒有其他國家的機槍盾能排第一!

相關焦點

  • 靠彈板供彈的九二式重機槍
    然而這兩種機槍經過日本陸軍的評估之後發現,兩者都不太適合直接轉換為陸上使用。最後經過慎重討論,日本陸軍決定與採用與機載機槍相同規格的子彈,槍體則由現有的三年式重機槍設計改膛放大。 新的機槍方案在1932年開始研發,並於1933年完成測試,定名為九二式重機槍。陸軍對它的日文稱呼是九二式重機關槍,海軍陸戰隊則稱為九二式重機槍。
  • 全球最輕重機槍:一個人扛著打滿場,我軍新一代高精度機槍來了
    《中國軍網》不久前刊登了一組照片,報導陸軍某基地的女高級工程師黃雪鷹的事跡,其中有兩張照片顯示黃雪鷹正在指導戰友使用一款前所未見的新型機槍。這款機槍很有可能是我國正在研製的新型超輕型12.7毫米重機槍。據悉,該槍可使用兩腳架輕便設計,一名戰士就能扛著打滿場,全槍總重很有可能只有2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輕的12.7毫米重機槍。
  • 機槍改變戰爭:兩挺機槍等於拿破崙的一個步兵團
    拿破崙戰爭時期,傷亡率高達15%~20%;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數字變成3%~7%。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個訓練精良的法國騎兵連衝擊德軍機槍陣地,不過一分鐘就被徹底打光。在沒有裝甲防護的情況下,衝擊速度再快,也躲不開迎面而來的子彈。 機槍被廣泛應用後,才有了開發具有裝甲防護武器的需求動力,直接催生了陸戰之王坦克。可以說,機槍的高效殺人方式,徹底結束了以騎兵畜力為主的農業社會戰爭形態,開始了以引擎、石油為主的機械化戰爭形態。
  • 戰史丨捷克式都聽過,你知道ZB37機槍嗎?它曾在中國橫掃日軍!
    不過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支小隊在自己的悍馬車上,架設的並不是悍馬上常見的M2HB式重機槍,而是一挺足有80歲年齡的少見老槍----ZB37式重機槍。 ▲《血戰摩蘇爾》中的ZB37重機槍 說起ZB37式重機槍,很多人可能有點陌生,但說起在抗日戰場上大放異彩的
  • 這裡有侵華日軍的歪把子機槍,還有與之針鋒相對的捷克式輕機槍
    為了觀看比較典型的幾款二戰時的機槍展示,來到了圖中所示位於東莞大嶺山鎮,東江縱隊紀念館內。圖為館內展示的日本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口徑6.5毫米,與三八大蓋步槍子彈通用,有效射程600米。
  • 侵華日軍為何不裝備便宜好用的馬克沁機槍,背後用心太險惡!
    乃木希典與東鄉平八郎並稱日本海陸兩軍的軍神,但也有人認為他名不副實 按理說這麼好用的機槍,善於學習的日本人應該立即拿來使用,但相反的是,日本直到
  • 重機槍兩側的防護盾,擋得住子彈掃射嗎?難道只是用來安慰士兵?
    故而機槍手也常成為敵方重點關注的目標,而我們時常會看到在重機槍的兩側設計有防護盾,那麼它能抵擋住子彈強悍的侵徹力嗎?如果不能的話,是不是設計來安慰一下士兵的呢?其實重機槍之所以打造有防護盾,是因為武器重量大不容易機動,又是定點的火力輸出又容易被攻擊,所以需要裝備防護盾來保護作為射手的士兵。這種鋼鐵材質的防護盾,其實是可以抵擋住敵人的子彈攻擊。
  • 怒火噴射:蘇聯「德什卡」高射機槍小傳
    戰後,各國開始利用在反坦克步槍上積累的大口徑槍彈技術研發用於防空和遠距離平射的大口徑高射機槍。 美國著名的槍械設計師白朗寧在20世紀20年代初拔得頭籌,拿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1921年式12.7毫米重機槍,發射12.7X99毫米機槍彈。這種武器在20年代末改用輕便的風冷槍管後被命名為M2重機槍,迄今為止仍然被美軍大量使用。
  • 輪架上的傳奇,二戰蘇軍郭留諾夫機槍
    蘇聯軍方寄予厚望、用來取代馬克沁機槍的DS-39式重機槍因為之前的糟糕表現,很自然地出現在了停產黑名單上。1941年7月,武器裝備人民委員會(也被譯為「軍械人民委員會」)在圖拉組織了一次特別會議,召見了多位輕武器工廠的負責人,DS-39式重機槍的設計者捷格加廖夫本人也出席了會議。
  • 細看:蘇聯DP早期型輕機槍 47發大彈盤成就「轉盤機槍」的美名
    由於這個大號彈盤,得到了「轉盤機槍」的外號。DP機槍有多個型號,博物館收藏的是早期型號DP-27。1927年開始試用,並於1928年大批量生產全面裝備蘇軍部隊。除了作為標準的蘇聯步兵輕機槍之外,還成為航空機槍,成為很多蘇聯轟炸機、運輸機的自衛武器。其改進型DT坦克機槍,成為二戰中幾乎所有的蘇聯坦克的同軸機槍或自衛機槍。考慮到車載機槍的特殊性,DT機槍改用了彈容量更大的63發彈盤。
  • 第4230回:馬克沁機槍裡程碑,加特林機槍火神炮
    相比於馬克沁,加特林的命運則是大起大落,1860年,加特林發明了一種利用手搖曲柄提供動力、多槍管、機械完成自動裝填的速射武器,被命名為「加特林機槍」。在馬克沁發明利用火藥後坐力完成自動循環的內能源機槍之前,「加特林機槍」簡直就是高端武器裝備的代名詞。理論射速超過了200發,這在現在看起來不算什麼,在19世紀後半葉――單發栓動步槍扛大梁的時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 最早的通用機槍是MG34?不,我覺得應該是19世紀的這把槍
    仔細看文章和評論的話,其實彩雲要表達的觀點主要是MG42這種通用機槍並不適合作為輕機槍使用,所以引出了一個問題,通用機槍到底是個什麼玩意,雖然這問題有點基礎,但狗子這篇還是講個故事來捋捋。(好吧,就丟個MG34,因為這張圖好看)還是得從19世紀末開始說起,咱們知道馬克沁在1884年造出了槍管後坐式自動遠離,肘節閉鎖的水冷馬克沁機槍。
  • 二戰結束前常見的蘇聯機槍型號一覽
    上世界20年代後期,捷格加廖夫DP機槍研製成功,這個設計非常成功,此後不斷改進和發展,最後一個改型RPD已經和原型面目全非。 重機槍(傳統叫法,現在一般稱為中型機槍)的發展相對遲緩,直到二戰中才出現了新的成熟設計郭留諾夫SG-43,這種槍在六十年代被PK通用機槍替代。
  • 宏遠、新世紀的奠基人——歪把子機槍「張勇軍」
    本屆奧運會他也以場均20.4分位列得分榜第四名。憑藉靈活的跑位和出色的投籃技術,張勇軍上場就在三分線外搶投命中第一記三分,從此如神附體,仿佛機槍般一發不可收拾,一梭子連續命中四記三分,幫助中國男籃77:74逆轉奪冠,歪把子機槍的名號就此傳開。
  • 「機槍之父」加特林
    翻開歷史的長卷,追溯19世紀關於武器的歷史故事,我們發現,無論是爭奪海外殖民地的英帝國,還是轟轟烈烈開展洋務運動的清政府,都曾引進過一款槍——加特林機槍。無人問津,他並沒有就此妄自菲薄,而是選擇直面挑戰,嘗試向人們介紹這款新型機槍的優異性能。為了讓世人親眼目睹加特林機槍的硬實力,加特林帶著他的機槍到處進行射擊演示。在一次射擊演示過程中,100支步槍和1挺加特林機槍同時射擊幾百米外的靶子。在同等時間裡,步槍打出700多發子彈,只有196發命中目標,而加特林機槍打出246發子彈,有216發命中目標。
  • 抗戰初期我軍急需兩萬挺機槍,英美皆冷眼旁觀,捷克總統:送全套機槍...
    前線部隊作戰的基本需求是步槍,輕機槍和重機槍。1937年10月。當時的國民黨軍政部制定了《增購械彈計劃》,分析出當時中國維持抗戰最急需的外國軍火是兩萬挺輕機槍,4500挺重機槍與11億發槍彈。而當時中國賴以建立德系部隊的中德易貨協定,卻發不上力。抗戰爆發時,德國自身正在全力擴軍,準備吞噬整個歐洲,因此絕對不可能將現成的機槍與槍彈授與中國。
  • 40挺機槍的咆哮,一戰加拿大汽車機槍旅,最早的機械化機動部隊
    一戰前機槍已經是各國不可忽視的新式武器,在一些規模相對更小的戰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但圍繞機槍的戰術、戰法仍然處在探索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軍隊就以機槍為基礎,組建了汽車機槍旅,算是另一種嘗試。
  • 源自1860年,加特林機槍的前世今生
    是的,它就是古老的加特林機槍,不是所有的機槍都叫加特林,加特林卻是如此獨一無二的存在。中央電視臺在之前的視頻新聞中曾報導過兩款最新式的加特林式機槍,這意味著這兩款機槍很有可能會進入中國軍隊服役。空軍的直20武裝直升機的艙門機槍、海軍艦艇的防護機槍、空軍空降兵部隊的輕型步兵戰車都很適合配備新型的加特林式機槍。
  • 世界最輕的88式通用機槍,為什麼僅十幾年就被我軍迅速作廢?
    88式5.8毫米通用機槍號稱是世界最輕的通用機槍,在輕機槍狀態下的全重則為7.6公斤。88式通用機槍只服役了十幾年時間,在2016年便宣告停產,主要原因是性能平庸,威力過小,高不成低不就,地位尷尬。作為一款新型通用機槍,88式通用機槍卻並不受歡迎,資料顯示,88式通用機槍在1996年定型,1997年開始裝備部隊,至今已經定型20多年,但總產量卻很低,還不到20000挺,所以才有人會認為它「迅速退出了歷史舞臺」。作為對比,當年我軍自行研製的第一代通用機槍—67式機槍,僅在70年代就生產了3萬多挺。目前88式通用機槍仍然在部隊中服役,儘管並沒有「迅速退出歷史舞臺」。
  • 全球最輕的大口徑機槍:中國軍工創造奇蹟,模仿中超越對手
    中國軍工一直在創造奇蹟,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12.7毫米的八九式重機槍,這是全球最輕的大口徑機槍,其實我們之所以能夠研發出這款機槍也是因為在模仿中超越了對手。八九式重機槍絕對算得上是我國的驕傲,眾所周知,槍枝的口徑越大威力越大,但對應的重量也會隨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