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1 21:13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金梁
「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經濟供需兩端、國內外兩個市場同時承壓,金融體系勢必遇到很大困難。」不久前,央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在《求是》刊文稱,2019年銀行業新形成2.7萬億元不良貸款,出現疫情「黑天鵝」後,資產質量加倍劣變不可避免。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不良資產行業有哪些新的發展特徵和趨勢,風險化解和不良處置有哪些新的方向和策略?9月21日下午,浙商資產聯合復旦大學發布不良資產行業發展指數(2020)。
據悉,該指數依託浙商資產實務經驗與復旦斯坦福研究院的科研優勢,形成一個較為客觀、能夠反映市場基本面的行業發展指數,於2019年首次推出,填補了不良資產行業空白,旨在打造中國不良資產行業發展的風向標。
「從當前來看,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供給側改革的不斷加深,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整體處於上升的趨勢。」復旦—斯坦福中國金融科技與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慶富認為,在此背景下,不良資產行業在防範和化解系統性及區域性金融風險、服務經濟轉型調整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通過行業指數的研究發布,可以引導行業良性競爭,吸引更多的專業機構加入,構建一個更豐富的產業生態圈,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多積極貢獻。
從不良資產行業景氣指數來看,2019年行業景氣度要略高於2018年,並且2019年走勢較為穩定,反映了不良資產行業穩步向好的過程。這主要是受外部宏觀環境、房地產等關係密切行業以及不良資產行業自身的發展特點等因素的影響。
從不良資產集中度來看,2019年市場集中度總體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較2018年的市場集中度低。這主要是由于越來越多的民營及外資機構進入不良資產市場,市場參與者更加多元化,行業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
浙商資產研究院副院長馮毅表示,不良資產景氣指數在經歷平穩增長之後在2020年預計會進一步上升,這主要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不良資產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有關。這個過程中,傳統依靠買賣差價盈利的貿易型處置方式獲利空間逐漸變小,而以投行化處置為代表的多元化深度加工型處置方式將會逐漸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處置模式,同時行業參與者要高度關注風險以及區域性市場差異化特徵。
16006939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