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微信號:)】2月17日報導(編譯:羅彬傑)
編者註:本文的作者Nithya Thadani是RAIN公司的執行長,該公司專注於語音策略、設計和開發。
「閉上眼睛,聽我的聲音。」這是冥想教練對剛開始練習冥想的人說的話。當我們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時候,我們會關閉視覺輸入,讓我們的大腦來完成工作。
感官上的抑制可以從深層次上解放我們的思想。一些人類最偉大的創造者,從John Milton(英國文學史上偉大的六大詩人之一)到Ray Charles(美國靈魂音樂家),在失去視力後反而迸發出強大的精神創造力,證明了即使是最豐富的精神體驗也不需要我們的主要感官參與。視覺刺激的缺失可以打開認知可能性的世界,我相信這一真理支撐著人類與技術、人類彼此之間以及與世界的交互方式上發生的重大感官革命。
在我們進入一個新的十年之際,我們的集體經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直觀。我們日日夜夜都盯著屏幕。在社交媒體上,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照片和視頻,在寫作時也常常限制文字和字數。
雖然視覺能力在我們的進化中處於核心地位,對引導我們在現實世界中活動很有幫助,但它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影響我們注意力的致命弱點。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經常利用我們的眼睛來捕捉和維持我們的注意力,在很多情況下,它們還會顛覆我們的思維。
設備和數字媒體帶來的危害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作為消費者,我們時長會感覺脖子僵硬,注意力分散,當我們遠離電子設備時(或使用電子設備時)還會感到焦慮。事實上,許多正在打造令人上癮的數字產品的科技行業領袖,往往是對自身風險最敏銳的觀察者,這導致他們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保護自己的親人免受科技潛在負面影響的侵害。
作為一名領導者,我的公司每天都與最大的科技公司合作,因此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家裡,我都是這種緊張關係的直接受害者。多虧了我的智慧型手機,我的女兒比我想像的更接近她幾百英裡外的曾祖母。與此同時,當我們只有幾英尺遠的時候,這個設備拉開了我和她的距離。
因為我在語音技術領域工作,因此家裡有很多語音助手——Alexa、谷歌助理、Siri等等。雖然出於職業原因,我可能是一個超級用戶,但我並不是唯一一個這樣做的人。據估計,到2022年,超過一半的美國家庭將擁有語音助手。
在過去的兩年裡,我觀察到我的家人和朋友與語音技術互動的方式與基於屏幕的媒體有一種奇怪而深刻的不同。我女兒仍然經常與語音助手打交道,但語音不會像屏幕那樣擾亂我的家庭。儘管行動裝置和平板設備在設計上是個性化的,因此更加容易把人孤立起來,但聲音卻天生具有包容性和參與性。
我的女兒在做拼圖遊戲或和她的弟弟玩耍的同時,可以讓語音助手播放一首歌或翻譯一個西班牙語單詞。同樣地,如果她問了一個我回答不了的問題,我的新辦法是找個語音助手陪她。語音技術並沒有把我吸進設備的數字流沙中,而是像一張蹦床,把我彈回到現實世界。我的女兒不再是孤立的,我也不再是孤立的。
這些觀察讓我開始思考:是什麼導致了我們在使用語音優先技術和屏幕優先技術時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
基於屏幕的技術之所以讓人上癮,是因為視覺在我們感官層次中的地位
我們先來看看是什麼讓行動裝置從根本上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不僅僅是屏幕的存在,事實上,許多語音設備也有屏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手機。它是屏幕在設備的用戶體驗和我們作為用戶的感官層次中所扮演的角色。「屏幕優先」體驗,即屏幕是輸入和輸出的主要形式,會分散用戶注意力,因為視覺輸入是複雜的,而人類也不斷進化為更多地從視覺中獲取信息。
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需要。人類的生存依賴於我們理解他人的能力。我們總是試圖通過解讀他人的情緒、舉止和行為來理解動機和意圖。大部分的社會感覺輸入是視覺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65%的交流是非語言的)。甚至從出生開始,嬰兒觀察和識別人臉的能力就比獲取大多數其他信息要早得多。
屏幕優先設備利用了這種條件反射,想盡辦法有條不紊地把我們的注意力吸引過去。推送通知的設計目標是利用我們大腦的執行功能,尤其是「自下而上」的大腦信號,它優先於我們有意識選擇關注的事情。這種反應是條件反射性的,很難克服。其結果是表面上所謂的生產力提升和多任務處理的興起。
分散注意力會阻礙創新,而創新正是技術所追求的
事實是,大多數成年人無法應對分心這個問題。大約98%的人一次只能處理一條以上的信息。在不同的任務之間切換會消耗我們大腦40%的時間。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並不是注意力分散的唯一受害者。它還存在著更大的危害。
這種大腦的削弱對我們作為創造者,也就是我們複雜的創造過程有著深遠的影響。偉大的思考來自於讓我們自己沉浸在信息和刺激中,然後有意識地從這些信息和刺激中抽身而退,給大腦時間去思考和建立那些需要的聯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些最好的想法會在半夜出現。然而,為了做到這一點,信息必須被「保存到」我們大腦中。任務轉換會阻礙我們處理和保存信息的方式,不可避免地會阻礙大腦建立深層聯繫的能力。想想看:那些曾經遠離科技來建立這些聯繫的時刻)比如遛狗、排隊、上廁所等),現在常常被智慧型手機或其他屏幕設備佔據。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技術正威脅著推動它自身發展的東西——創新。
那麼語音在這一切中屬於哪一部分呢?就其本質而言,語音技術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機會,可以改變我們與技術之間支離破碎的關係。
語音在兩個方面更快
在英語中,說的速度是打字的三倍。向語音助理提問要比輸入搜索欄查詢快得多。這被廣泛認為是語音的殺手級應用場景之一。許多公司已經在利用這一優勢為運營和員工帶來口頭輸入的高效體驗。
證明語音更有效率的另一半原因是我們的聽覺。我們的聽覺反應也更快,它的反應時間比視覺反應時間快4倍,這意味著我們用耳朵處理信息的速度比用眼睛快得多。
因此,語音的輸入和輸出都更快。在使用語音時,我們不僅可以更快地處理信息,還可以降低新信息競爭我們的注意力並存儲到大腦記憶中的風險。
這並不是說語音和語音引導的體驗不能吸引人。讓我們看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閱讀或聽一個故事。當視覺形象不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時,我們就會在腦海中創造和想像人物和故事。我們的大腦負責翻譯和解釋詞語,以及詞語背後的含義。我們創造了自己的心靈影院。播客和翻頁器可以通過釋放我們的想像力的方式,強有力地捕捉和維持我們的注意力,而不需要移動像素來引起視覺上的吸引。吸引人不一定意味著上癮。
感官革命:將我們的意識重心從視覺轉移到聽覺
語音技術有潛力通過將我們與所有技術的關係推向後臺,從而改變和加強我們與這些技術的關係。
它不是一個閃亮的新物體或設備,而是一個基礎設施。它將讓我們更好地控制我們與技術打交道以及合理使用我們寶貴的認知資源。想像一下使用語音計算通勤的工作效率吧。語音技術還能重新點燃朋友和家人之間持續的、面對面的親密關係。當我們把意識的重心從視覺轉移到聽覺,並給自己時間去自由和不受阻礙地思考時,所有這些思考的結果都會浮出水面。
如果我們的工作方向是對的,語音技術將成為催化劑,讓世界更智能,而不是讓我們更笨。它能讓技術隱形,同時推動人類聯繫向前發展。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是一種我們都可以支持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