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晚9點與你聊艾灸| 與你說晚安
」
網友提問:
馮名雨老師,不知道是不是我年紀大的原因。我經常感覺自己氣不夠用,呼吸的時候經常需要深呼吸一口氣,才會感覺舒服一些。
尤其是上下三層樓梯,自己就得原地喘氣一兩分鐘才行,請問老師有沒有可以改善氣不足的穴位呢?
中醫之中有一個縱橫四海的穴位,這個穴位就叫做:羶中穴
古籍對於此穴的描述是:肺之間、胸之內、心之外、胃之上。
這個區域也是道家所說的丹田之一,因為丹田一般有上中下之分,羶中穴就是中丹田之所在
位置:在兩乳頭連線的1/2處
並且此穴是八會穴之一的氣會,主要調節和人體氣相關的病症。比如教師,律師經常需要多多的說話,而中醫認為:多言傷氣。這個時候就可以艾灸此穴來調節這個問題
tips:說下羶中穴的讀音
在現代辭典對於這個「羶」有兩個讀音:一個是shan(一聲),比如羶味;另一個是dan(四聲),指的是胸中的意思
我記得在清代的康熙大字典中對於這個字的讀音是tan(二聲),意思是袒露,就是羶中穴是袒露胸膛來取穴的意思。
我一般習慣稱之為羶dan中穴,如果大家習慣稱之為羶tan中穴也可以。只要知道哪個地方就行
1
按揉有講究
1.如果是氣不夠用,可以艾灸此穴10~20分鐘,這個沒有什麼好講的。重點是按揉,按揉此穴講究手法
2.用手掌根部或者大魚際部位貼於羶中穴,按揉稍微用力,搓揉5~10分鐘。局部略微泛紅髮熱就可以了
3.之所以用大魚際這個部位,是因為大魚際這裡還潛藏了一個另外一個穴位,可以起到加強理氣的作用,這個穴位就是:魚際穴
4.魚際穴,歸屬於肺經,是肺經的滎穴。而中醫認為:滎主身熱。可以調節和肺相關的熱性病症,比如乾咳,咽幹,音啞等
5.最後再說一點,就是羶中穴除了調節氣不足的問題之外,還可以調節全身的氣機,對於疏肝理氣是有幫助的。比如艾灸後可以避免煩躁,生悶氣等情況
6.位置:在第1掌指關節後,第1掌骨中點,掌後白肉隆起(大魚際肌)的邊緣(赤白肉際),按壓有酸脹處,即為本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