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和髎穴 絲竹空穴 天池穴 天泉穴 曲澤穴 郄門穴 間使穴 內關穴 大陵穴 勞宮穴

2021-02-07 經絡穴位養身堂

耳和髎穴(ěr hé liào xue)



取穴方法:

耳和髎穴位於人體的頭側部,當鬢髮後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後緣。



穴位解析:


1)禾髎。禾,五穀之代稱也,此指氣血中的脾土微粒。髎,孔隙也。禾髎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及穴外匯入的寒溼水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中一方面是耳門穴傳來的水溼之氣,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陽膽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傳入本穴的溼冷水氣,兩氣交會後在本穴的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而得名。(《腧穴臨證指要》一書的本穴名稱為「耳和髎」,本書將其改為「禾髎」。)


2)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理同禾髎名解。


附註:手少陽、足少陽,手太陽的交會穴。

禾髎穴意義:三焦經經氣及穴外匯入的寒溼水氣在此化雨冷降。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溼之氣,性寒冷。

運行規律:由天部冷降後歸於地部。

功能作用:清熱降濁。


主治疾病:

頭重痛,耳鳴,牙關拘急,頷腫,鼻準腫痛,口渴。


〖人體穴位配伍〗配養老穴、完骨穴治耳聾。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有顳肌和顳淺動、靜脈;布有耳顳神經分支,面神經顳支。



絲竹空穴(sī zhú kōnɡ xue)

別名:巨窌穴,目窌穴



絲竹空穴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眉梢凹陷處。


絲竹空。絲竹,古指弦樂器,八音之一,此指氣血的運行有如聲音飄然而至。空,空虛也。絲竹空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溼水氣因而匯入穴內,穴外的寒水水氣由此匯入三焦經冷降歸地。本穴為三焦經終點之穴,由於禾髎穴傳至本穴的氣血極為虛少,穴內氣血為空虛之狀,穴外天部的寒溼水氣因而匯入穴內,穴外的寒水水氣如同天空中的聲音飄然而至,故名。


【取穴位置】

在眉梢凹陷處。

【功能主治】

1. 目赤腫痛,眼瞼瞤動;

2. 頭痛,齒痛;

3. 癲狂癇。

現代常用於在治療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結膜炎等。



【穴位配伍】

配瞳子髎、睛明、攢竹主治目赤腫痛;

配太陽、外關主治偏頭痛;

配足通谷、太衝主治癲癇。


按摩:絲竹空穴有疏通經氣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細胞代謝功能,消除眼周皺紋,同時按摩此穴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按摩時應輕重適當,以有酸脹感為宜。



天池穴(tiān shi xue)

別名:天會穴



【取穴位置】

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外1寸,前正中線旁開5寸。

【解剖位置】

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層為第四肋間內、外肌;有胸腹壁靜脈,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肌支及第四肋間神經。



【功能主治】

胸悶,心煩,咳嗽,痰多,氣喘,胸痛,腋下腫痛,瘰癧,瘧疾,乳癰。


【穴位配伍】

配列缺、豐隆治咳嗽;配內關治心痛;配支溝治脅肋痛。


【穴位治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正當胸腔,內容心、肺,不宜深刺。


【附註】

手厥陰、足少陽之會穴。


【保健養生】

舌頂上顎,是煉道的基本常識,但其原理,無人深究。人之上顎部位,有兩個小窩伸進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稱為「天池」,此非針灸之穴位,乃屬修煉之關竅。


舌抵上顎打坐

人的上顎有兩個小窩,稱為「天池」,修煉的真氣會從此處外洩,需要用舌頂住。還有個功效是:一般打坐,舌一頂上顎之後,小舌自然就打開了,喉腔擴大了,呼吸就暢通了,不容易昏沉,舌頂上顎不容易昏沉,你要真正舌頂上顎,打坐一般不會昏沉,因為他呼吸空氣具足,氧氣具足,人昏沉的時候,就是腦血氧不足了,氧氣不足就發木,一發木頭就昏,神經系統失去控制了。


正確的舌抵上顎是,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



天泉穴(tiān quán xue)

別名:天溫穴,天溼穴



【取穴位置】

在臂內側,當腋前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

【解剖位置】

在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有肱動、靜脈肌支;為臂內側皮神經及肌皮神經分布處。



【功能主治】

心痛,胸脅脹滿,咳嗽,胸背及上臂內側痛。


【穴位配伍】

配內關、通裡治心痛、心悸;配肺俞、支溝治咳嗽、胸脅痛;配俠白、曲池、外關治上肢痿、痺、癱、痛。


【穴位治法】

直刺0.5~0.8寸;可灸。



曲澤穴( qǔ zé xue)



曲澤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的合穴,在肘橫紋中, 當肱二頭肌的尺側緣。


 【取穴位置】

正坐或仰臥。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尺側。

【解剖位置】

在肱二肌腱的尺側,深層有旋前圓肌,肱肌;布有正中靜脈、貴要靜脈、肱動靜脈、尺側返動、靜脈的掌側支與尺側下副動靜脈前支構成的靜脈網;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正中神經的本幹。有旋前圓肌,肱肌;有貴要靜脈,尺側上下副動脈,尺返動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外前方有正中神經。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肱肌。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頭靜脈和臂外側皮神經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在肱二頭肌外側溝內頭靜脈外後方,深進肱肌。該肌與肱二頭肌之間有肌皮神經經過,並發肌支支配該二肌。


【功能主治】

寧心、洩熱、降逆、鎮驚。

      

主治

①心痛、心悸等心臟病證。

②胃痛、嘔吐、洩瀉等急性胃腸病。

③肘臂攣痛。

④熱病。

⑤神志病。

⑥肘臂攣痛,臂麻手顫。

⑦頭項痛,腋脅痛。

⑧瘰癧。


古代記述:傷寒溫病、暑熱、口乾、心痛、心悸、逆氣、嘔吐、驚厥、身熱、煩心、善搖頭、咳喘、痧症、臂肘手腕不時動搖、丹毒、疔瘡、癤。


近人報導: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急性胃腸炎、中暑、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肘窩囊腫。



【穴位配伍】

1、曲澤配內關、大陵治療心胸痛

2、曲澤配神門、魚際治療嘔血

3、曲澤配委中、曲池治療高熱中暑

4、曲澤配內關、中脘、足三裡治療嘔吐,胃痛

5、心痛:督俞、膈俞、曲澤。

6、手臂善動:肝俞、曲澤、神門、太衝。

7、血虛口渴同施:少商、曲澤。


【腧穴操作】


治療急性胃腸炎、中暑等。

配內關、中脘主治嘔吐、胃痛;

配委中、曲池主治中暑。

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同時,有臨床報導用艾條溫和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於灸前、施灸15分鐘和停灸後5分鐘分別進行有關指標的測定,對心功能等參數均有改善。



郄門穴(xì mén xue)



【取穴位置】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

【解剖位置】

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部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其下為正中神經,深層有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功能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心煩,咳血,嘔血,衄血,疔瘡,癲疾。


【穴位配伍】

配大陵止咯血;配曲澤、大陵治心痛;配梁丘、足三裡、太衝治神經性嘔吐;配內關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損傷。


【穴位治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

心包經郄穴。



間使穴(jiān shǐ xue)

別名:鬼路穴



【取穴位置】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位置】

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外側皮神經,其下為正中神經掌皮支,最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功能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煩躁,瘧疾,癲狂,癇證,腋腫,肘攣,臂痛。


【穴位配伍】

配支溝治瘧疾;

配尺澤治反胃、嘔吐、呃逆;

配水溝、太衝治癔病;

配腰奇治癲癇。


【穴位治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

心包經經穴。



內關穴(nèi ɡuān xue)

別名:陰維穴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於《靈樞·經脈》,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胃炎、癔病。


【取穴位置】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能主治】

1. 心痛、心悸、胸悶、胸痛等心胸病證;

2. 胃痛、嘔吐、呃逆等胃疾;

3. 失眠、癲癇等神志病證;

4. 上肢痺痛、偏癱、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證。


【穴位配伍】

配大陵、神門主治失眠;

配郄門主治心痛;

配足三裡、中脘主治胃痛、吐瀉。


【理療方案】


1、按摩法


①、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託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內關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


②、用右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胃脘痛、嘔吐、心痛、心煩、心慌、心悸、心律不齊、心胸部各種疾患、失眠、癲癇、癔病等,且能直接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


【養生建議】

哮喘急性發作

按揉內關可穩定情緒,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從而控制哮喘。


心絞痛:

當心絞痛發作時,若身邊無藥無針可同時用力按揉兩側內關,本法能使心絞痛很快緩解,達到力挽狂瀾的目的。當然,在化險為夷之後,應該積極診治原發病,以防再次發作甚至出現意外。



高血壓 

舒張期血壓升高的患者,伴有頭昏、頭脹、頭痛、項強、胸悶、胸痛等症狀,用力按揉兩側內關可緩解血管平滑肌痙攣,從而使舒張壓下降。當然,在解除燃眉之急後,應該積極診治原發病。


陣發性心動過速

心率突然增至每分鐘120次以上,患者自覺心悸、眩暈、頭昏眼花等。按揉內關可使心率迅速下降到正常範圍。


心動過緩

每分鐘心率在40~60次以內,患者自覺頭暈、胸悶、心悸、氣短。按揉內關同樣可使心率增加到正常範圍,顯示對心率有雙向調節作用。


暈車

用大拇指掐在內關穴,常能迅速緩解暈船、暈車、暈機症狀。


痛經

按揉內關能緩解盆腔肌肉痙攣,起到理氣活血止痛作用。


癔病、失眠、梅核氣 

多由情志所傷或精神過度緊張所致,其症狀可有悲傷欲哭、心中煩亂,或失眠多夢,或不願說話,或不思飲食,或咽中如有異物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用力按揉內關能寧心安神、解鬱除煩、和胃降逆、鎮靜催眠、理氣化痰,可使上述病症迅速緩解。


胸脅痛

同時用力按揉兩側內關穴配合局部推拿按摩,能迅速消除局部疼痛。


噁心、嘔吐、呃逆、胃腸痙攣性疼痛 

用力按揉內關可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從而起到和胃降逆、寬胸順氣、解痙止痛的作用,可使噁心、嘔吐、呃逆、胃腸痙攣性疼痛迅速得到緩解。


眩暈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眩暈多因肝旺脾虛,痰溼中阻,氣逆犯竅所致。用力按揉內關與天樞、太衝,可理氣和胃,醒脾化溼,平肝降逆,平息頭暈和目眩。


需注意的是,每次按摩內關穴的時間,應控制在20~30分鐘左右。按揉的強度應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大陵穴(dà línɡ xue)

別名:心主穴,鬼心穴



大陵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輸穴和原穴,屬孫真人十三鬼穴之一,其治療精神神志疾病的臨床療效早已被幾千年來的中醫實踐所證明。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驚悸,癲狂,癇證,胸脅痛,腕關節疼痛,喜笑悲恐。配勞宮治心絞痛、失眠;配外關、支溝治腹痛、便秘;配水溝、間使、心俞、豐隆治癲、狂、癇、驚悸。


【名詞解釋】

大陵。大,與小相對,大也。陵,丘陵也、土堆也。該穴名意指隨心包經經水衝涮下行的脾土物質在此堆積。本穴物質為內關穴下傳的經水與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後,脾土物質堆積如山,如丘陵一般,故名。



【取穴位置】

大陵穴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功能】

燥溼生氣。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驚悸,癲狂,癇證,胸脅痛,腕關節疼痛,喜笑悲恐。


【功能配伍】

配神門、列缺,有舒暢經筋,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腕下垂。


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絡,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


配豐隆、太衝,有疏肝理氣,化痰醒腦的作用,主治氣鬱痰結型之癲狂。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如同水土的混合物。


運行規律

水溼滲流於經穴之外,脾土固化於穴周並生發乾熱水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穴位療法】

手痙攣針刺大陵穴,有針感後,不移動針尖,在原處提插,以加強針感。


跟骨骨刺針刺大陵穴,邊行針,邊震跺患側足跟,手法不宜太重。


踝關節扭傷,跟骨骨刺,足跟痛,趾骨骨折痛時,可針刺大陵穴。 針刺方法:仰掌,在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肌腱之間取穴。交叉取穴,直刺0.3寸~0.5寸,以刺中正中神經產生針感放射到中指、食指,呈麻電感為度。


調整心功能針刺大陵、神門等 ,對心臟病患者心功能的影響,多數情況下心衝擊圖的收縮波增強,經X線示波攝影,針刺前表現為左心室與主動脈峰減低變形,收縮性彎曲變斜和舒張期隆起減弱等。針刺後,左心峰增大,收縮性偏斜減弱,舒張期隆起也加大,說明針後心肌收縮加強,心臟功能改善。另有針刺大陵穴,對部分癲癇大發作患者的腦電圖,有使之規則化的傾向。



勞宮穴(láo ɡōnɡ xue)

別名:五裡穴,鬼路穴,掌中穴





取穴方法:

勞宮穴位於人體的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穴位解析:


1)勞宮。勞,勞作也。宮,宮殿也。該穴名意指心包經的高熱之氣在此帶動脾土中的水溼氣化為氣。本穴物質為中衝穴傳來的高溫乾燥之氣,行至本穴後,此高溫之氣傳熱於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溼亦隨之氣化,穴內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氣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溼,如人之勞作付出一般,故名。


2)五裡。五裡,指穴內氣血場的履蓋範圍如五裡之廣也,無它意。


3)鬼路。鬼,與天相對,指地部。路,道路也。鬼路名意指穴內氣血來自於地部。本穴物質主要為脾土中所含水溼的氣化之氣,氣血物質是來自地部,故名鬼路。


4)掌中。掌中名意一指本穴位於手掌,二指穴內氣血來自掌中。理同勞宮名解。


5)心包經滎。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的氣血變化不光是脾土中的水溼氣化為氣,天部的水溼之氣亦同時散熱冷降,冷降之液形成極小的水流,故為心包經滎穴。


6)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氣血的主要變化是脾土中的水溼氣化為氣,此氣性乾燥,隨中衝穴傳來的熱燥之氣直上天之天部,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附註:心包經滎穴。

勞宮穴意義:心包經的高熱之氣在此帶動脾土中的水溼氣化為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高熱水氣,較乾燥。

運行規律:吸熱脹散並上行於天部。

功能作用:散熱燥溼。



主治疾病:

中風昏迷,中暑,心痛,癲狂,癇症,口瘡,口臭,鵝掌風。


〖人體穴位配伍〗配後溪穴治三消、黃疸;配湧泉穴治五般癇。

〖治法〗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生理解剖〗在第二、三掌骨間,下為掌腱膜,第二蚓狀肌及指淺、深屈肌腱,深層為拇指內收肌橫頭的起端,有骨間肌;有指掌側總動脈;布有正中神經的第二指掌側總神經。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視頻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十二經穴歌
    二、手陽明大腸經二十大腸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溪偏歷溫溜濟,下廉上廉三裡長,曲池肘髎五裡近,臂臑肩髃巨骨當,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迎香列。 六、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行小指末,前谷後溪腕骨間,陽穀須同養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秉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
  • 三百六十穴,定位速記歌訣
    鼻頭素髎位中央,兩翼溝裡挾迎香瞳子直下過陽明,四白巨髎寸寸停陽白眉上一指定,外眥下顴顴髎應顴弓之上上關行,下抵凹間下關尋頜角方寸見頰車,頜前動脈取大迎眉頭眉尾攢絲竹承光之外目窗平囟會寸半走前頂,太陽通天對正營百會兩耳交巔盡,旁有絡卻外承靈耳珠外臨聽宮位,上缺耳門下聽會耳底陷處有翳風,耳尖緣頭角孫對顱息瘛脈等寸圍,耳前動脈和髎推相遞二寸列三經,少陰陽明至太陰天突寸半平氣舍,四寸缺盆屬陽明天突一寸下璇璣,俞府氣戶雲門棲再釐一寸至華蓋,太陰中府遙相期
  • 每日一穴:耳和髎
    耳和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耳即耳竅,和即調和,髎指骨隙,此穴在耳前骨的淺表陷隙中,可調耳和聲,故名耳和髎。耳和髎穴主要用於頭面及耳部疾患:如頭重痛,齒痛,口喎,牙關拘急,耳鳴,頭痛,牙關緊閉,鼻準腫痛,瘈瘲,頭痛頰腫,面癱,流涕,頷頰腫,瘛瘲,頸頜腫痛,現代又多用耳和髎穴治療下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耳炎,鼻炎等。
  • 肩部穴位——肩髎穴
    按摩風池穴、按摩肩髃穴、按揉肩髎穴、按揉肩貞穴,4個穴位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鐘,可以治療肩周炎。按摩肩髎穴可緩解治療肩臂痛、上肢麻痺或癱瘓、肩關節周圍炎等,肩髎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肩髎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 【中醫】經穴歌 精華資料 !
    手陽明(大腸)二十大腸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溪偏歷溫溜濟,下廉上廉三裡長,曲池肘髎五裡近,臂臑肩髃巨骨當,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迎香列。手太陽(小腸)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行小指末,前谷後溪腕骨間,陽穀須同養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秉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
  • 【每日一穴】足少陽膽經 之 瞳子髎穴
    髎:孔穴。本穴在眼睛外方眶骨外的凹陷中,故名「瞳子髎」。由穴外匯集本穴的氣血物質主要為手太陽經上行外散的陽熱之氣、手少陽經向外飄散的溼冷之氣,故本穴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太陽、大陽、前關、後曲、前間、魚尾、目外眥、目瞳子、童子髎。太陽穴太:大也。陽:天部的陽氣。
  • 【每日一穴】瞳子髎穴:降濁去溼
    瞳子髎為經穴名(Tóngzǐliáo)。瞳子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緣骨隙中,橫對瞳孔,故名瞳子髎。【腧穴釋義】別名:太陽穴,前關穴,後曲穴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為腎水所主之處,此指穴內物質為腎水特徵的寒溼水氣。髎,孔隙也。
  • 三百六十穴定位速記歌訣!
    顴弓之上上關行,下抵凹間下關尋頜角方寸見頰車,頜前動脈取大迎眉頭眉尾攢絲竹,瞳下眶邊承泣出外眥半寸瞳子髎,內眥一分睛明度 耳底陷處有翳風,耳尖緣頭角孫對顱息瘛脈等寸圍,耳前動脈和髎推腕上二寸內關連,三陰之脈開絡穴
  • 中醫歌訣——十四經穴記憶口訣
    手陽明大腸經  二十大腸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 陽溪偏歷溫溜濟,下廉上廉三裡長, 曲池肘髎五裡近,臂臑肩髃巨骨當,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迎香列。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行小指末, 前谷後溪腕骨間,陽穀須同養老列, 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秉風合, 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 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
  • 圖解88個精選穴,一穴一用
    人中:位於人體鼻唇溝的中點羶中:位於前正中線,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在胸骨體上。 湧泉: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手三裡:肘橫紋下2寸 瞳子髎:位於面部,目外眥外側0.5寸凹陷中。  少商穴: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 每日一穴 • 肩髎穴
    肩髎穴,「肩」,指穴在肩部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歸於地部。本穴物質為臑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因散熱吸溼而化為寒溼的水溼雲氣,水溼雲氣冷降後歸於地部,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肩髎穴」。
  • 每日一穴 | 肘髎穴:網球肘要穴
    一、經水匯流之孔(髎)   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  髎,孔隙,指穴內氣血的運行通道為孔隙。  肘髎名意指大腸經經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手三裡穴降地之雨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循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肘髎。  什麼叫「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 天髎穴的功效與作用及其中醫按摩天髎穴的好處介紹!
    位於背部,岡上窩內,當大椎穴與肩峰後端外緣連線之中點處;或於肩井與曲垣兩穴連線的中點取穴。天髎穴收引天部溼濁,祛風除溼,通經止痛,天髎穴有祛經絡風溼,調氣血瘀滯作用。   【天髎穴名解】  1、天髎。天,指穴內物質所在為天部。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
  • 每日一穴解析——上髎穴!!!
    【上髎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上髎穴的位置】
  • 巨髎穴|每日一穴
    往下翻翻文末有福利●巨髎穴(胃經) jù liào
  • 肘髎穴 手五裡穴 臂臑穴 肩髃穴 巨骨穴 天鼎穴 中府穴 扶突穴 口禾髎穴 迎香穴
    肘髎穴(zhǒu liào xue)別名:肘尖手五裡穴(shǒu wǔ lǐ xue)別名:五裡穴,尺之五間穴,尺之五裡穴,大禁穴,手之五裡穴【解剖位置】在胸鎖乳突肌胸骨頭間頸闊肌中,深層為肩胛提肌起始點;深層內側有頸升動脈;布有耳大神經,頸皮神經,枕小神經及副神經。
  • 穴位密碼--下髎穴 、中髎穴 (連載七十九)
  • 八髎穴 -治療婦科,男科的要穴
    這裡是全球最大的養生加油站—「黃帝養生」公眾微信號huangdiys_2013!粉絲數已經突破一百萬人!八髎(liáo)位於膀胱經上,位於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左右共八穴,故名。最早出自於《黃帝內經》,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脊椎兩側各四個,總共八個,故稱八髎穴。髎,孔隙也。
  • 中髎穴
    點上面「經穴密碼」即可關注我是密碼君,每天和大家一起暢談【經絡穴位】驅病養生的獨特魅力。
  • 三百六十穴定位速記歌訣
    顴弓之上上關行,下抵凹間下關尋頜角方寸見頰車,頜前動脈取大迎眉頭眉尾攢絲竹,瞳下眶邊承泣出外眥半寸瞳子髎,內眥一分睛明度  勞宮少府何處居,中指小指貼掌取 腕上二寸內關連,三陰之脈開絡穴 膀胱當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屬委陽。膽經之合陽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手太陰肺個十一,大腸二十脾二一,胃經四五腎二七,三焦二三膽二四。小腸一九膀六七,心包與心個數九,任二十四督二八。列缺偏歷肺大腸,通裡支正心小腸;心包內關三焦外,公孫豐隆脾胃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