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髎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上髎穴的位置】
【上髎穴的位置】位於骶部,當髂後上棘與中線之間,適對第1骶後孔處。布有第一骶神經後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後支。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骶棘肌、第一骶後孔。皮膚由第一、二骶神經的外側支臀中皮神經分布。左右第一骶後孔間距39.7~40.1毫米和第二 骶後孔的縱距為16.7~18.5毫米,並距髂後上棘上緣一橫指。在活體骶後孔和骶前孔傾斜約60度。骶管內,有骶神經的前、後根及固定脊髓下端的終絲 等,前者經相應的骶前、後孔離開骶管,後者附著在尾骨的背面。兩者形成馬尾一部分,外包有和脊髓相延的硬脊膜、蛛網膜和軟脊膜。
【穴名解說】——婦科聖穴是八髎,腰背疼痛保輕鬆!!!
【上髎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
【穴位含義】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上髎名解】上,指本穴相對於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三穴而言為上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之經水。
【運行規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導水液,健脾除溼。
【上髎穴位的作用功效】
【作用功效】調理下焦,通經活絡。
【主治病症】大小便不利、月經不調、遺精、陽痿、陰挺、帶下、腰骶疼痛、下肢痿痺等。
【作用分類】
(1)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子宮脫垂,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卵巢炎。
(2)運動系統疾病:腰痛,腰骶關節炎,膝關節炎。
(3)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小兒麻痺後遺症。
(4)其它:外陰溼疹,痔瘡,睪丸炎,便秘,尿瀦留等。
(5)本穴可用於催產,引產。
【穴位配伍】上髎穴配三陰交穴、中極穴治療小便不利。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通之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按摩手法】上髎穴,最好採用叩擊,將手握一個空拳,用拳背這個位置去叩擊腰骶部,雙手可以同時叩擊,叩擊的力量一定要大點,有明顯的聲音出現,刺激它,才可能通過骶神經孔,傳遞到盆腔裡面去,來刺激裡面的臟腑。
【針刺方法】上髎穴,直刺0.8~1寸,局部酸脹。
【三晟堂負壓氣動艾灸方法】用艾灸罐溫灸15~25分鐘。
全新負壓氣動經絡養生,預防醫學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