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中髎

2021-02-12 針道傳承

中髎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屬足太陽膀胱經。中即中間,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中髎穴主治二陰、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瀝,癃閉,嘔吐,腹脹,洩瀉,痢疾,大便難,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陰癢,不孕,遺精,陽痿,五勞七損,腰膝冷痛,痴呆,腰痛,小便不利,便秘,帶下,滯產,腰骶疼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現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療尿瀦留,腸炎,睪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脫垂,骶髂關節炎等。並可作催產,引產之用。

出處

《針灸甲乙經》:女子赤淫時白,氣隆,月事少,中髎主之。

穴名解

中即中間,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

中,有方位之義。此穴在第3骶後孔中,位於上髎、次髎之下,下髎之上,故名中髎。

所屬部位

骶部


定位

標準定位:中髎穴在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三骶後孔處。



穴位解剖

中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骶棘肌、第三骶後孔。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為第三骶神經後支通過處。皮膚由第一、二、三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臀中皮神經分布。左右第三對骶後孔間距為29毫米,與第四對骶後孔縱距是12.7~13毫米,第三骶後孔,在活體,與第三骶前孔傾斜為70度。個體也有差別。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豎脊肌。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臀中皮神經分布;深層有骶外側動脈分支和第3骶神經後支的肌支分布。

功效與作用

中髎穴具有補益下焦,強腰利溼的功效。

中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

中髎穴是治療下腰痛的常用穴。

中髎穴鄰近於二陰,故常配合其相關腧穴治療前陰病、婦科病及腰部病。

主治病證

中髎穴主治二陰、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瀝,癃閉,嘔吐,腹脹,洩瀉,痢疾,大便難,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陰癢,不孕,遺精,陽痿,五勞七損,腰膝冷痛,痴呆,腰痛,小便不利,便秘,帶下,滯產,腰骶疼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現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療尿瀦留,腸炎,睪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脫垂,骶髂關節炎等。並可作催產,引產之用。

現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療尿瀦留、腸炎、睪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脫垂、坐骨神經痛、骶髂關節炎、下肢癱瘓等;並可作催產、引產之用。

刺灸法刺法

直刺1~1.5寸,骶部有酸脹感,可向下肢及外陰部放散。

注意:中髎穴針刺不能過深,以防穿過骶後孔,刺傷膀胱及腸管。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配伍

中髎配殷門、承山,有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癱瘓。

中髎配關元俞、三陰交,有調經清熱利溼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中髎配合谷、足三裡,有理氣和胃調腸的作用,主治腹脹,便秘。

中髎配秩邊、陽陵泉,治下肢疼痛。

中髎配腎俞、關元俞、歸來、三陰交,治月經不調。

15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腰痛、大便難、飧洩、腰尻中寒,中髎主之。氣癃,中髎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腹脹下利,小便淋澀。婦人絕子,帶下,月事不調。

《針灸大成》:月事不調。

推薦閱讀


👆掃碼留言👆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更多針灸知識,記得關注我們哦👇


↓↓↓                                                         ↓↓↓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下髎穴:主調腰痛及生殖系統疾患
    下髎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針灸大成》四空夾脊陷中。俯臥位。從骨盆後面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可及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後上棘,與之平齊,髂骨正中突起處是第1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第2骶椎棘突間即第2骶後孔,為次髎穴。
  • 每日一穴:肩髎
    肩髎為經穴名(Jiānliáo TE14)。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
  • 每日一穴:上髎
    出處《針灸甲乙經》:女子絕子,陰挺出,不禁白瀝,上髎主之。穴名解上為下之對,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第一,故名上髎。上,《說文》:「上,高也。」髎,有深空之義,在此意指骶後孔。此穴在第1骶後孔中,為骶後孔之最高者,故名上髎。特異性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八髎穴之一。
  • 每日一穴:顴髎
    為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顴即顴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顴部骨隙中,故名顴髎。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動,齒痛,唇腫,面神經痙攣,面癱,面赤,目黃,目赤,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口眼喎斜,頰腫,面肌痙攣,鼻炎,鼻竇炎,牙痛等。穴名解顴即顴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顴部骨隙中,故名顴髎。顴,指顴骨。《黃帝內經素問·刺熱》:「色榮顴骨,熱病也。」
  • 每日一穴解析——上髎穴!!!
    【上髎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上髎穴的位置】
  • 巨髎穴|每日一穴
    往下翻翻文末有福利●巨髎穴(胃經) jù liào
  • 每日一穴 • 肩髎穴
    肩髎穴,「肩」,指穴在肩部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歸於地部。本穴物質為臑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因散熱吸溼而化為寒溼的水溼雲氣,水溼雲氣冷降後歸於地部,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肩髎穴」。
  • 神灸堂 每日一穴 肘髎穴
    🧚🏻🧚🏻🧚🏻🧚🏻🧚🏻🧚🏻🧚🏻🧚🏻🧚🏻🧚🏻🧚🏻🧚🏻🧚🏻🧚🏻定義    肘髎為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肘即肘部,髎為骨隙,肘髎穴在肘部,靠近骨隙處,故名肘髎,別名:肘尖。功效與作用   肘髎有舒筋活絡的作用。   肘髎有疏筋利節作用。肘為全身關節較大者,肘髎穴有舒筋利節作用,治腕肘屈伸不利,肩臂痛麻。
  • 每日一穴:耳和髎
    耳和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耳即耳竅,和即調和,髎指骨隙,此穴在耳前骨的淺表陷隙中,可調耳和聲,故名耳和髎。耳和髎穴主要用於頭面及耳部疾患:如頭重痛,齒痛,口喎,牙關拘急,耳鳴,頭痛,牙關緊閉,鼻準腫痛,瘈瘲,頭痛頰腫,面癱,流涕,頷頰腫,瘛瘲,頸頜腫痛,現代又多用耳和髎穴治療下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耳炎,鼻炎等。
  • 每日一穴 | 肘髎穴:網球肘要穴
    一、經水匯流之孔(髎)   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  髎,孔隙,指穴內氣血的運行通道為孔隙。  肘髎名意指大腸經經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手三裡穴降地之雨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循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肘髎。  什麼叫「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 【每日一穴】瞳子髎穴:降濁去溼
    瞳子髎為經穴名(Tóngzǐliáo)。瞳子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緣骨隙中,橫對瞳孔,故名瞳子髎。【腧穴釋義】別名:太陽穴,前關穴,後曲穴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為腎水所主之處,此指穴內物質為腎水特徵的寒溼水氣。髎,孔隙也。
  • 【每日一穴】肘髎穴:肘臂疼痛、麻木、拘攣、瘰癧等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肘筋膜、肱三頭肌。皮膚由臂後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稍厚,有少量的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肱橈肌起始部,進入肱三頭肌。該肌由橈神經肌支支配。【穴名解說】   【肘髎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
  • 【每日一穴】居髎穴:利溼化氣、舒筋活絡
    為經穴名(Jūliáo)。【腧穴釋義】居髎。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屯居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維道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屯居穴周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足少陽陽蹺脈之會。本穴位處髖部肌肉豐滿之處,穴內的地部經水流入地之地部後氣化出大量陽氣,穴內氣血既的天部的陽氣又有地部的經水,氣血物質同合陽穴於陽蹺脈的氣血之性,故為足少陽陽蹺脈之會。附註:陽蹺脈、足少陽之會。
  • 【每日一穴】足少陽膽經 之 瞳子髎穴
    髎:孔穴。本穴在眼睛外方眶骨外的凹陷中,故名「瞳子髎」。由穴外匯集本穴的氣血物質主要為手太陽經上行外散的陽熱之氣、手少陽經向外飄散的溼冷之氣,故本穴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太陽、大陽、前關、後曲、前間、魚尾、目外眥、目瞳子、童子髎。太陽穴太:大也。陽:天部的陽氣。
  • 每日一穴,瞳子髎穴:是擦亮「心靈的窗戶」
    瞳子髎穴取穴方法
  • 【每日一穴】居髎穴:治療癱瘓、足痿、腿腳麻木等
    「居」即「在」處;「髎」指骨隙,又為髖關節之別名,該穴在髖關節部是處凹陷,故名。【居髎穴位位置圖】居髎穴屬於足少陽膽經,居髎穴位於人體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針刺居髎穴的方法】居髎穴斜刺1.5-2寸,局部酸脹。
  • 中髎穴
    【中髎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中髎穴的位置】    【中髎穴的位置】位於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3骶後孔處。   【穴名解說】    【中髎穴】經穴名,隸屬:足太陽膀胱經。    【名解】中,與其餘三髎穴相對處於中部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 每日一穴【下髎穴】,主調腰痛及生殖系統疾患
    【下髎穴的位置】位於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處。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導水液,健脾除溼。
  • 穴位密碼--下髎穴 、中髎穴 (連載七十九)
    【溫馨提示】按摩下髎穴的手法:下髎穴最好採用叩擊,將手握一個空拳,用拳背這個位置去叩擊腰骶部,雙手可以同時叩擊,叩擊的力量一定要大點,有明顯的聲音出現,刺激它,才可能通過骶神經孔,傳遞到盆腔裡面去,來刺激裡面的臟腑。 針刺下髎穴的方法:下髎穴直刺1-1.5寸。
  • 每日一穴 大腸經之口禾髎穴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為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