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髎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屬足太陽膀胱經。中即中間,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中髎穴主治二陰、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瀝,癃閉,嘔吐,腹脹,洩瀉,痢疾,大便難,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陰癢,不孕,遺精,陽痿,五勞七損,腰膝冷痛,痴呆,腰痛,小便不利,便秘,帶下,滯產,腰骶疼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現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療尿瀦留,腸炎,睪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脫垂,骶髂關節炎等。並可作催產,引產之用。
出處《針灸甲乙經》:女子赤淫時白,氣隆,月事少,中髎主之。
穴名解中即中間,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
中,有方位之義。此穴在第3骶後孔中,位於上髎、次髎之下,下髎之上,故名中髎。
所屬部位骶部
標準定位:中髎穴在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三骶後孔處。
中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骶棘肌、第三骶後孔。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為第三骶神經後支通過處。皮膚由第一、二、三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臀中皮神經分布。左右第三對骶後孔間距為29毫米,與第四對骶後孔縱距是12.7~13毫米,第三骶後孔,在活體,與第三骶前孔傾斜為70度。個體也有差別。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豎脊肌。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臀中皮神經分布;深層有骶外側動脈分支和第3骶神經後支的肌支分布。
功效與作用中髎穴具有補益下焦,強腰利溼的功效。
中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
中髎穴是治療下腰痛的常用穴。
中髎穴鄰近於二陰,故常配合其相關腧穴治療前陰病、婦科病及腰部病。
主治病證中髎穴主治二陰、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瀝,癃閉,嘔吐,腹脹,洩瀉,痢疾,大便難,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陰癢,不孕,遺精,陽痿,五勞七損,腰膝冷痛,痴呆,腰痛,小便不利,便秘,帶下,滯產,腰骶疼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現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療尿瀦留,腸炎,睪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脫垂,骶髂關節炎等。並可作催產,引產之用。
現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療尿瀦留、腸炎、睪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脫垂、坐骨神經痛、骶髂關節炎、下肢癱瘓等;並可作催產、引產之用。
刺灸法刺法直刺1~1.5寸,骶部有酸脹感,可向下肢及外陰部放散。
注意:中髎穴針刺不能過深,以防穿過骶後孔,刺傷膀胱及腸管。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配伍中髎配殷門、承山,有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癱瘓。
中髎配關元俞、三陰交,有調經清熱利溼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中髎配合谷、足三裡,有理氣和胃調腸的作用,主治腹脹,便秘。
中髎配秩邊、陽陵泉,治下肢疼痛。
中髎配腎俞、關元俞、歸來、三陰交,治月經不調。
15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腰痛、大便難、飧洩、腰尻中寒,中髎主之。氣癃,中髎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腹脹下利,小便淋澀。婦人絕子,帶下,月事不調。
《針灸大成》:月事不調。
推薦閱讀
👆掃碼留言👆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更多針灸知識,記得關注我們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