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灸堂 每日一穴 肘髎穴

2021-03-04 太極灸法講堂

🧚🏻🧚🏻🧚🏻🧚🏻🧚🏻🧚🏻🧚🏻🧚🏻🧚🏻🧚‍♂️🧚🏻🧚🏻🧚🏻🧚🏻

點上面藍字「太極灸法講堂」,關注我們

每天更新中醫自我養生調理方法和中醫技能

讓每個家庭都有一個懂中醫養生的人。

🧚🏻🧚🏻🧚🏻🧚🏻🧚🏻🧚🏻🧚🏻🧚🏻🧚🏻🧚🏻🧚🏻🧚🏻🧚🏻🧚🏻

定義

   肘髎為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肘即肘部,髎為骨隙,肘髎穴在肘部,靠近骨隙處,故名肘髎,別名:肘尖。

定位

   肘髎位於上臂外側,肱骨外上髁的上方,肱三頭肌的外緣,肱橈肌的起始部;或於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邊緣外,屈肘取穴。取法屈肘,在曲池外上方1寸,肱骨邊緣處取穴。

   快速取穴:先找到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橫紋終點,再找到肱骨外上踝,兩者連線中點處),向上量取1橫指處即是。

穴位解剖

   肘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肘筋膜、肱三頭肌。有橈側副動、靜脈。分布著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皮膚由臂後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稍厚,有少量的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肱橈肌起始部,進入肱三頭肌。該肌由橈神經肌支支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肱橈肌→肱肌。

   穴區神經、血管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並有橈側副動、靜脈通過。

功效與作用

   肘髎有舒筋活絡的作用。

   肘髎有疏筋利節作用。

肘為全身關節較大者,肘髎穴有舒筋利節作用,治腕肘屈伸不利,肩臂痛麻。

主治病症

   肘髎穴主治肩部酸痛,肘部酸痛,臂部酸痛,麻木,瘰癧,攣急,屈伸不利,臂神經痛,肱骨外上髁炎,肘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癱瘓,嗜臥等。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前臂放散;

  沿肱骨前緣,進針1.0~1.5寸,局部酸脹,可向前臂放散;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灸10~20分鐘。

配伍

肘髎穴配肩髃、臂臑治上臂疼痛不舉。

肘髎配肩髃、腕骨,治臂膊紅腫、肢節疼痛。

肘髎配曲池、手三裡治肱骨外上髁炎、上肢不遂。

肘髎配天井、少海治肘關節拘攣疼痛。

肘髎配養老、肩髃、合谷,治肩凝症。

肘髎配手三裡、肩髃,有通經活絡作用,主治肘痛,屈伸不利。

肘髎配曲池、手三裡,有活血通絡作用,主治肱骨外上髁炎。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肩肘節酸痛,臂痛,不可屈伸,肘髎主之。

《類經圖翼》:肘節風痺,臂痛不舉,麻木不仁,嗜臥。

《針灸大成》:主風勞嗜臥,肘節風痺,臂痛不舉,屈伸攣急,麻木不仁。

特效按摩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按揉肘髎,每次1~3分鐘,長期堅持,可預防網球肘。

    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以肘關節外側持續疼痛,前臂無力為特點,在提拉重物時疼痛加重,屬中醫「肘勞」範疇,多發於前臂活動頻繁者。肘髎穴位於肘關節的上方,是治療肘部疾病的要穴,網球肘患者該處常有明顯壓痛,按揉同時活動前臂與肘關節,可逐漸緩解肘部疼痛。

  網球肘 又稱肱骨外上髁炎,多是由於附著在肘部的伸肌腱起點和周圍軟組織發生部分性或完全性纖維撕裂及損傷引起的;也可因反覆摩擦,導致肱骨外上髁周圍骨膜創傷,引起骨膜炎,引起局部出現疼痛,尤其在用力抓握或提舉物體時感到患部疼痛,屈伸功能可能受到一定的影響,嚴重者可伴有局部腫大。肱骨外上髁炎好發於網球運動員身上,因此又稱為「網球肘」。

  不過不能片面的認為「網球肘」只有網球運動員才會發生,家庭主婦、磚瓦工、木工等長期反覆用力做肘部活動者的人也經常得「網球肘」。

  可以通過以下症狀初步判斷自己是否得了網球肘:

1、起病緩慢,早期一般在勞累後偶感肘外側酸脹,肘關節外側疼痛明顯,一般在肱骨外上髁處有局限性壓痛點。

2、握物無力,擰毛巾、握滑鼠時局部疼痛加劇,嚴重者疼痛向前臂外側放射。

3、肘關節旋轉因為疼痛而旋轉受限,但屈肘關節一般不受影響,因患肢在屈肘時伸肌群處於鬆弛狀態,疼痛會緩解。

   當出現以上症狀,有發生「網球肘」徵兆的時候,要注意多休息,或去正規醫院治療,在網球肘防治上,可以選擇肘髎穴。

   肘髎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在曲肘的時候肘後外側,肱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仔細觸摸會發現這裡有一個薄薄的骨嵴,稱為肱骨外上髁嵴,位於肱骨外上髁的皮下,這個嵴向近側端與肱骨外側髁相延續,並一直延伸到三角肌粗隆,這是肘髎穴名的意義之一,是關於其定位的描述。而起止於外上髁的肌肉有肘肌、橈側腕短曲肌、指總伸肌、小指伸肌、旋後肌等,肘部肌肉通過自有的肌腱,其他肌肉通過共同的肌腱,都附著在肱骨外上髁的後面,這是肘髎穴治療「網球肘」的解剖學基礎。如《黃帝內經》中強調:「主肘節酸重臂痛,不可屈伸」。

醫案分析:針灸治療多年網球肘

   女,48歲,自三年前因工作勞累後著涼,肱骨外上髁(肘關節)出現急性紅腫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

   初步診斷為肱骨外上髁炎(俗稱肘關節炎、網球肘)。在社區醫院進行消炎止痛治療之後疼痛有所緩解,但效果不甚理想,且遺留下了慢性疼痛的症狀。而後患者又在院內做了針灸、按摩等物理治療,疼痛不但沒有減輕的跡象,反而日益嚴重,萬般無奈之下不得已放棄治療至今。病情發展到現在,患者肱骨外上髁慢性疼痛逐漸加劇,活動嚴重受限。

   在不堪其擾之後患者來院就診。醫生觸診患者肘部時,於肱橈肌和橈側腕長伸肌的止點部位有明顯的隆起和壓痛感,患者做前臂旋前動作時,疼痛明顯加重。

   在患者於肱橈肌和橈側腕長伸肌之間的肌間隔部位進行針刺,以解除疼痛和活動受限的症狀。當針刺到肌肉縫內部位時,肌肉抽拉震顫,可明顯看到兩塊肌肉抽動的現象。留針10分鐘,取針之後患者再次活動肘關節時,明顯感覺肘部輕鬆了不少,且伸展自如,疼痛感消失,多年的肱骨外上髁炎病痛一針治癒。

   肱骨外上髁部為前臂伸肌總腱的止點處,包括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肱橈肌、旋後肌等多塊肌肉共同附著以外上髁,主要功能為伸腕、伸指,其次使前臂旋後。當腕背伸或前臂旋後過度都會使附著於肱骨外上髁部的腕伸肌腱、筋膜受到牽拉而致傷。急性期局部反應多有充血、水腫,或滲出、粘連等,通過局部針刺配合遠端刺血,可消炎止痛;在慢性期,炎性滲出逐漸吸收,形成慢性疼痛,可通過遠端的肌肉刺激,釋放前臂相應肌肉的張力,往往能取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對於該病的治療,穴位和刺激方法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些人頸肩部稍微受點風寒,便酸痛不適,這是因為患了肩周炎平時經常點按肘髎穴(位於臂外側,屈肘時,在曲池穴上方1寸,當肱骨邊緣處),有助於緩解肩周炎引起的肩關節疼痛、粘連而造成的關節活動受限。將拇指指尖立起,掐點此穴,有酸脹麻的感覺,頸肩症狀嚴重者此處會有明顯的條索感;點按穴後再輕輕地活動僵直的頸肩馬上就有輕鬆感。頸肩不適者工作累了就試試此法吧!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肘髎穴:肘臂疼痛、麻木、拘攣、瘰癧等
    【穴義】大腸經經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將肺及大腸經上源匯聚的冷降之水注入骨所主的地之地部。(1)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內氣血的運行通道為孔隙。該穴名意指大腸經經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手三裡穴降地之雨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循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 每日一穴 | 肘髎穴:網球肘要穴
    一、經水匯流之孔(髎)   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  髎,孔隙,指穴內氣血的運行通道為孔隙。  肘髎名意指大腸經經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手三裡穴降地之雨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循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肘髎。  什麼叫「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 每日一穴 • 肩髎穴
    肩髎穴,「肩」,指穴在肩部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歸於地部。本穴物質為臑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因散熱吸溼而化為寒溼的水溼雲氣,水溼雲氣冷降後歸於地部,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肩髎穴」。
  • 每日一穴:肩髎
    此穴在肩部,當肩峰外下方之凹陷中,為三焦經在肩部最末一穴,因名肩髎。所屬部位肩肩髎穴的定位標準定位:肩髎穴在肩部,肩髃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肩髎穴位於三角肌區,肩峰角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即屈臂外展時,肩峰外側後端較深的凹陷中。肩髎穴位於肩峰突起之後下方,約肩髃穴後1寸。
  • 每日一穴解析——上髎穴!!!
    【上髎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上髎穴的位置】
  • 【每日一穴】下髎穴:主調腰痛及生殖系統疾患
    下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下,與上三髎穴相對所處為下也。髎,孔隙也。
  • 巨髎穴|每日一穴
    往下翻翻文末有福利●巨髎穴(胃經) jù liào
  • 每日一穴 大腸經之口禾髎穴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為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 每日一穴:顴髎
    為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顴即顴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顴部骨隙中,故名顴髎。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動,齒痛,唇腫,面神經痙攣,面癱,面赤,目黃,目赤,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口眼喎斜,頰腫,面肌痙攣,鼻炎,鼻竇炎,牙痛等。穴名解顴即顴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顴部骨隙中,故名顴髎。顴,指顴骨。《黃帝內經素問·刺熱》:「色榮顴骨,熱病也。」
  • 每日一穴:上髎
    出處《針灸甲乙經》:女子絕子,陰挺出,不禁白瀝,上髎主之。穴名解上為下之對,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第一,故名上髎。上,《說文》:「上,高也。」髎,有深空之義,在此意指骶後孔。此穴在第1骶後孔中,為骶後孔之最高者,故名上髎。特異性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八髎穴之一。
  • 每日一穴:中髎
    中髎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屬足太陽膀胱經。中即中間,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
  • 【每日一穴】瞳子髎穴:降濁去溼
    為經穴名(Tóngzǐliáo)。瞳子髎為經穴名(Tóngzǐliáo)。瞳子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緣骨隙中,橫對瞳孔,故名瞳子髎。【腧穴釋義】別名:太陽穴,前關穴,後曲穴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為腎水所主之處,此指穴內物質為腎水特徵的寒溼水氣。髎,孔隙也。
  • 每日一穴|臑會穴
    臑會穴歸屬手少陽三焦經,有緩解治療臂痛、上肢麻痺、目疾、肩胛腫痛等作用,臑會穴的位置: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  【臑會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   【快速取穴】抬臂屈肘,稍用力,可見上臂外側上端有一個三角形肌肉(三角肌),該肌肉下緣與肱骨的交點處,與腋後紋頭平齊,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深層為橈神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
  • 【每日一穴】居髎穴:利溼化氣、舒筋活絡
    點  擊  上  方  藍  字  關  注  我  們居髎
  • 【每日一穴】足少陽膽經 之 瞳子髎穴
    髎:孔穴。本穴在眼睛外方眶骨外的凹陷中,故名「瞳子髎」。由穴外匯集本穴的氣血物質主要為手太陽經上行外散的陽熱之氣、手少陽經向外飄散的溼冷之氣,故本穴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太陽、大陽、前關、後曲、前間、魚尾、目外眥、目瞳子、童子髎。太陽穴太:大也。陽:天部的陽氣。
  • 每日一穴:耳和髎
    耳和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耳即耳竅,和即調和,髎指骨隙,此穴在耳前骨的淺表陷隙中,可調耳和聲,故名耳和髎。耳和髎穴主要用於頭面及耳部疾患:如頭重痛,齒痛,口喎,牙關拘急,耳鳴,頭痛,牙關緊閉,鼻準腫痛,瘈瘲,頭痛頰腫,面癱,流涕,頷頰腫,瘛瘲,頸頜腫痛,現代又多用耳和髎穴治療下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耳炎,鼻炎等。
  • 腕部關節炎:肘髎穴、孔最穴、青
    肘,肘部也;髎,髎與窌同,意為孔穴也。穴在肘上肱骨旁凹陷中,故名肘髎。【取穴位置】位於肘區,肱骨外上髁上緣,髁上嵴的前緣。【功能主治】功能:舒筋活絡。主治:肘臂部疼痛、麻木、攣急等。本穴為肺經之穴,肺之時序應秋,其性燥,肺經所過之處其土(肌肉)亦燥(肺經之地為西方之地),尺澤穴流來的地部經水大部分滲透漏入脾土之中,脾土在承運地部的經水時如過篩一般,故名孔最。【取穴位置】前臂掌面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 每日一穴:臑會
    臑即上臂,會即交會,此穴在上臂經脈之交會之處,故名臑會。臑會穴主要用於頸項、肩臂疾患等:如癭氣,瘰癧,肩胛腫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難,上肢神經麻痺,癲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痺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難屈伸,瘰癧癭氣,腋下痛等。臑會穴的別名膈窌(《針灸甲乙經》),臑髎(《針灸甲乙經》),臑交(《針灸大成》)。
  • 每日一穴,瞳子髎穴:是擦亮「心靈的窗戶」
    瞳子髎穴取穴方法
  • 每日一穴之 臑會
    臑會穴位位置圖臑會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