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砍樹,越砍越窮。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地少人多,畢節市七星關區陷入了「因窮而毀林,林毀人更窮」的惡性循環,被斷言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現在護綠,青山巍巍。 誓要青山「披上綠衣」的七星關,大力開展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等國土綠化工程,森林覆蓋率從1980年的5%上升到2018年的58.02%。 巍巍青山,流金淌銀。 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七星關區將生態建設作為治窮脫貧的突破口,實現了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的跨越。
綠色七星關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林業產業—— 2019年入冬至今,七星關區完成刺梨種植面積10.5萬畝。下一步,該區還將嚴格按照「區域化、規模化、商品化」要求,根據刺梨的生長習性,選擇集中連片、土層深厚、疏鬆透氣、排水良好、交通方便、水源便捷的地塊種植刺梨,確保到2020年底全區種植刺梨面積達50萬畝。 同時,立足刺梨的食用、藥用和生態休閒旅遊觀光價值,準確把握刺梨產業發展趨勢,以高質量、高標準、高品質為核心競爭力,把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最終形成具有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刺梨產品。 盤活生態資源,強力推進林下經濟發展—— 充分利用現有林地資源,七星關區以10萬畝林下天麻、500萬羽林下雞為重點,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採集加工等林下經濟產業。 為增強林業經營實力,七星關區通過出臺支持政策、分類獎補等舉措助推林下經濟發展。近年來,全區整合、撬動各類資金共3億元,指導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187個,其中專業合作社173個,家庭林場(股份制林場)14個,林下經濟快速發展。 如今,七星關區229.02萬畝林地中,已利用林地面積達118.63萬畝,年產值達9.79億元,帶動貧困人口1964戶9818人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此外,七星關區大力推進政策性森林保險,目前投保面積達229.02萬畝,投保率100%,其中公益林168.96萬畝、商品林60.06萬畝、林下養蜂5000箱、林下天麻5000畝、林下養雞4萬羽,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林農持續增收提供了堅實保障。
林下養蜂
10萬畝刺梨掛果
致富增收有盼頭
「再等兩個月村裡的刺梨就要採收了。」7月初,在七星關區撒拉溪鎮龍鳳村,村民們最關心的話題,是村委會後山上的3100畝刺梨終於要採收了。 48歲的羅孝平早早地和妻子來到山上做工,大家時常調侃,自從刺梨基地建設開始,他們也成了拿「年薪」的人,因為栽種刺梨流轉了自家土地,部分村民與村合作社籤訂了合同,按每年17000元的費用在合作社務工,羅孝平是其中的一員,眼看著親手種下的「金果」要增收,他們心裡十分歡喜。
羅孝平夫妻在刺梨基地勞作。
沿盤山公路蜿蜒而上,站在山頂處,連片的刺梨盡收眼底,標準大小的刺梨株整齊排列著,龍鳳村村委會負責人介紹:「採用規範種植的方式,我們是全鎮最大的刺梨基地,前兩天還有周邊鄉鎮的人來參觀。」因為種得好、管得好,龍鳳村的刺梨得到了大家認可。 早在2018年,為落實省委、省政府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安排部署,七星關區就以3年發展50萬畝刺梨的規劃,大力推進這一特色林業產業。截至目前,全區刺梨種植面積已達28.9萬畝,涉及33個鄉鎮(街道),覆蓋農戶22827戶90488人,其中貧困戶2756戶10370人。今年預計有10萬畝刺梨可掛果產生收益,涉及朱昌、放珠、楊家灣、撒拉溪等鄉鎮。 「在區平臺公司的統一實施下,2018年,龍鳳村栽種了這3100畝刺梨,建成基地後,為了更好地管護,刺梨產業又移交給當地村社一體的合作社,如此一來,反而管出了規模,管出了效益。」七星關區林業局副局長潘定華表示,管護好,標準好,產值也就跟著上去了,今年初掛果,大家都很期待。
七星關區撒拉溪鎮龍鳳村連片刺梨示範種植基地。
今年第一年掛果,作為龍鳳村主抓的扶貧產業,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起這片刺梨基地的未來,期盼著明後年盛產期,能給當地村民帶來可觀的收入。龍鳳村黨支部負責人算了一筆帳:「為了以短養長,我們去年套種了青菜、蘿蔔,今年種下了900畝辣椒,還有生薑和馬鈴薯,以這樣的方式助推刺梨產業發展,按往年市場收購價,即便價格低一些,也還是有不錯的效益。」 夏日的山雀滿林子起舞,刺梨地裡勞作的村民吆喝著唱起心愛的山歌:「龍鳳是個好地方,家家住上小洋房,男女老少都高興,水泥馬路寬又長。」羅孝平張口就來的高昂歌聲逗得身邊的村民樂呵呵,這是他們每天排解辛苦的小樂趣,也是他們在這片賴以生存的土地上,對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嚮往。 10萬畝刺梨掛果,承載著的不僅是龍鳳村村民的盼頭,更是七星關區無數林農的期待。為了讓多年的辛苦付出換來實實在在的效益,七星關區緊抓產銷銜接、市場開拓,為即將採收的刺梨打通銷售渠道。
種下刺梨10萬畝,收穫致富新希望。
2018年至2019年,七星關區連續兩年出臺扶持政策,對收購刺梨鮮果的貴州欣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畢節市刺梨花開農業有限公司、貴州金黔果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3家刺梨加工企業給予500元/噸的收購補助。兩年來,刺梨加工企業共計收購刺梨1408噸,補助刺梨加工企業70.4萬元;農戶自行銷售刺梨約1500噸,實現種植農戶戶均增收5400元,人均增收1300元。 去年10月,廣藥集團王老吉入駐七星關經濟開發區,與七星關區籤訂了刺梨戰略合作協議,擬在七星關經濟開發區建設廣藥王老吉(畢節)刺梨產業園,生產刺梨原汁、刺梨飲料、刺梨潤喉糖、刺梨酒等產品。 此外,多個鄉鎮也在積極對接周邊市場,為當地的刺梨產業謀求更好的銷路,做前期擴展市場的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採收期。
刺梨花開
林下天麻出深山
烏蒙山珍帶民富
巍巍烏蒙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七星關區非常適宜中藥材生長,其中天麻的品質更是享譽全國。 閔琦暉,七星關區放珠鎮人,在他的記憶中,天麻就是人氣、財氣的象徵。「小時候在放珠鎮上學,到趕集天,周邊的幾個鎮遍街都是天麻,賣天麻和收天麻人太多,路都被堵起了。」
閔琦暉帶記者參觀天麻種植基地。
2010年,在外闖蕩打拼10餘年的閔琦暉回到家鄉,卻不見昔日天麻市場的繁華。由於缺乏種植技術、不懂市場需求,七星關區的天麻產業遇到瓶頸,陷入低迷。 「中國天麻看貴州,貴州天麻數畢節。這麼好的產業,不能就這樣放棄了。」閔琦暉決定留在家鄉創業,帶動家鄉的天麻重新煥發生機。 看市場,淘經驗,學技術。對雲南、廣西等國內市場進行一番調研後,閔琦暉擯棄了過去百姓長期種植的紅天麻,將定位確定在價值最高、市場需求最大的烏天麻上。 抓住市場定位,說幹就幹。2010年,閔琦暉在長溝村帶領一群四五十歲的留守婦女,研究起了烏天麻的種植,在烏蒙山中日夜堅守,結合「天麻之父」周鉉的有性繁殖法,終於成功試驗出林下烏天麻種植的技術。
2013年,閔琦暉成立了七星關區放珠鎮森茂林業專業合作社,他們種出來的烏天麻在全國最大的天麻交易市場——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國際天麻交易中心一亮相,便成為眾多採購商的心頭好,訂單源源不斷,站穩了市場的腳跟。
農戶剛剛收穫的烏天麻。
發展林下經濟,雖然短平快、效益高,但風險也大。 去年9月,合作社遭遇了一場「野豬侵害」,近千畝即將收穫的天麻被毀於一旦。「聞到天麻的氣味,成群的野豬乘夜間『偷襲』,當時那整片林地,就像牛耕過的地一樣,被翻了過遍。」閔琦暉會說起當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好在,七星關區林業局提前謀劃,在產業發展之初就為基地的天麻投了保險。「按72元一畝地投保,財政資金承擔了80%,最終按折損程度,保險公司賠付了100多萬元。」七星關區林業局產業辦主任張義成認為,作為抗風險的最好方式,林業保險為合作社再次恢復生產,提供了有效保障。
閔琦暉走在林下天麻種植示範基地。
此外,省林業局劃撥的766萬元林業產業發展專項補助資金,也極大地幫助了合作社渡過難關、持續發展。
產業、技術、市場、抗風險能力……經過一番「摸爬滾打」,七星關區天麻產業穩步前行。2019年冬,七星關區4000畝林下天麻產業示範基地建設項目開始實施,該項目由七星關區林業局主管,七星關區放珠鎮森茂林業專業合作社實施,涉及七星關區楊家灣鎮營盤村、放珠鎮長溝村、撒拉溪鎮興隆村、朱昌鎮伍坪村、八寨鎮新艾村,其中2000畝林地建設林下天麻育種示範基地、2000畝林地建設林下天麻種植示範基地。 為帶動當地貧困戶增收,在項目區,對單戶意願種植的貧困戶,合作社採取「一戶一檔一方案」,為貧困戶集中選定林地,全程提供天麻種植技術,贈送天麻花粉、蜜還菌和萌發菌給貧困戶種植天麻,合作社按市場價保底回收。對集中種植天麻的貧困戶,合作社全程免費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和原材料,按天麻種植工程提供勞務費,產生的效益全部為貧困戶所有,同時年底每戶分紅1萬元。 今年天麻採收時,項目預計能實現總產值2346萬元,利潤達804.64萬元,農戶戶均可分紅10058元,帶動80戶農戶(含建檔立卡貧困戶48戶)脫貧致富。
農戶背著天麻下山。
林下跑山雞進上海
「跑」出幸福生活來
夏日季節,走進七星關區田坎鄉白沙河村的林下跑山雞養殖基地,只見草木茂盛、綠意盎然。忽而一聲雞啼,繼而林中的雞群相繼「引頸高歌」,很是熱鬧…… 「山上放養的都是公雞,確實熱鬧些。母雞若是下蛋分散在林間,不便撿拾,通常都是分發給村民們餵養,雞蛋則由合作社統一回收。」田坎鄉百誠養雞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順江介紹。
七星關區田坎鄉白沙河村林下跑山雞。
李順江早年一直在外打工,在廣西桂林、柳州等地養殖場學得大量養殖專業技術和經驗。2008年,他從廣西返鄉,創辦了七星關區田坎鄉百誠養雞專業合作社,經過10餘年的不斷探索實踐,成為了集孵化、育雛、飼養、加工、培訓、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合作社。 「基地飼養的雞平時吃的是蟲、草,餵的也是玉米,所以我們的跑山雞生長周期比一般肉雞要長,要6至8個月才能出欄。」李順江介紹,堅持生態餵養加上跑山雞平時活動量大,養殖出的土雞具有肉質緊實、蛋白質豐富等特點,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目前,基地存欄跑山雞40000羽。為了提高林下跑山雞的附加值,在已經獲得市場認可的情況下,我們對土雞進行深加工,研製出了養生與美味為一體的田坎藥焗雞。」談及合作社的生態土雞產品,李順江非常自豪。
林下跑山雞。
林下跑山雞,「跑出」了生態養殖的致富路子,也為當地群眾「跑出」了幸福生活。 「我到基地上班5年了,一年有兩萬元左右的收入,足夠一家人的開銷。」基地務工人員李定德是白沙河村袁丫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有兩個孩子在讀小學,因常年藥不離身,沒辦法外出務工。現如今,李定德就在基地裡負責照看雞苗、給雞餵食,收入穩定還方便照顧家人。 一直以來,合作社秉承「做大做強、帶動群眾、共同致富」的經營理念,除了基地吸納就業人員為鄉親們提供增收渠道外,還通過為農戶發放雞苗、提供技術支持以及回購產品等方式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樹枝上的林下跑山雞。
據悉,該鄉的林下養殖產業主要分布在白沙河、茨竹、青槓、大元4個村,累計帶動貧困戶132戶423人參與產業發展。 「今年,我們在白沙河村幫扶了6戶貧困戶,先期為其提供5000羽雞苗和飼料、場地及所需生產資料,採用集中飼養的方式,每戶管護兩個月,保證這6戶貧困戶一年下來純收入不低於1萬元。」李順江介紹,合作社通過不斷的走訪考察,最終確定了這一幫扶方式,將固定幫扶這6戶貧困戶3年,幫助他們穩定脫貧。 田坎鄉百誠養雞專業合作社林下跑山雞養殖項目,是七星關區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節約型、健康型、生態型林下經濟,將本地林地資源轉換為經濟優勢,助推當地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下一步,我區將抓住實施國儲林項目這一契機,加大國土綠化力度,利用我區豐富的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產業,念好『山字經』,做足『林文章』,努力走出一條協調發展之路,為助力脫貧攻堅鞏固全區脫貧成效作出林業貢獻。」七星關區林業局局長馬興江信心滿滿地表示。
林下「跑山雞」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衝鋒雞」。
2020年初,七星關區決定在全區37個鄉鎮,充分利用豐富的林地資源,以慈倫雞為主要品種,發展300萬羽林下跑山雞。3月29日,該區成功與上海貴申九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籤訂了300萬羽跑山雞購銷協議,標誌著七星關林下跑山雞「跑」進上海,「跑」出林下經濟發展速度。 下一步,七星關區各部門將協力推進林下跑山雞項目。採取「政府+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由七星關區國有平臺公司牽頭,負責投資融資,統一採購養殖物資、統一孵化雞苗,保障養殖點供給;七星關區農業農村局和林業局負責制定養殖標準,做好防疫和養殖技術培訓指導,加強養殖流程把控,確保跑山雞品質和數量達標;各鄉鎮負責指導村社一體合作社科學合理規劃布局跑山雞養殖點,積極發動群眾參與入股跑山雞養殖項目。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梁聖 遊正蘭
編輯 方春英 唐怒嬌
編審 趙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