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縣(區) 林業產業助脫貧」行走七星關:崇山茂林淌金銀

2020-12-23 天眼新聞

以前砍樹,越砍越窮。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地少人多,畢節市七星關區陷入了「因窮而毀林,林毀人更窮」的惡性循環,被斷言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現在護綠,青山巍巍。  誓要青山「披上綠衣」的七星關,大力開展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等國土綠化工程,森林覆蓋率從1980年的5%上升到2018年的58.02%。  巍巍青山,流金淌銀。  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七星關區將生態建設作為治窮脫貧的突破口,實現了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的跨越。

綠色七星關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林業產業——  2019年入冬至今,七星關區完成刺梨種植面積10.5萬畝。下一步,該區還將嚴格按照「區域化、規模化、商品化」要求,根據刺梨的生長習性,選擇集中連片、土層深厚、疏鬆透氣、排水良好、交通方便、水源便捷的地塊種植刺梨,確保到2020年底全區種植刺梨面積達50萬畝。  同時,立足刺梨的食用、藥用和生態休閒旅遊觀光價值,準確把握刺梨產業發展趨勢,以高質量、高標準、高品質為核心競爭力,把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最終形成具有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刺梨產品。  盤活生態資源,強力推進林下經濟發展——  充分利用現有林地資源,七星關區以10萬畝林下天麻、500萬羽林下雞為重點,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採集加工等林下經濟產業。  為增強林業經營實力,七星關區通過出臺支持政策、分類獎補等舉措助推林下經濟發展。近年來,全區整合、撬動各類資金共3億元,指導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187個,其中專業合作社173個,家庭林場(股份制林場)14個,林下經濟快速發展。  如今,七星關區229.02萬畝林地中,已利用林地面積達118.63萬畝,年產值達9.79億元,帶動貧困人口1964戶9818人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此外,七星關區大力推進政策性森林保險,目前投保面積達229.02萬畝,投保率100%,其中公益林168.96萬畝、商品林60.06萬畝、林下養蜂5000箱、林下天麻5000畝、林下養雞4萬羽,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林農持續增收提供了堅實保障。

林下養蜂

10萬畝刺梨掛果

致富增收有盼頭

「再等兩個月村裡的刺梨就要採收了。」7月初,在七星關區撒拉溪鎮龍鳳村,村民們最關心的話題,是村委會後山上的3100畝刺梨終於要採收了。  48歲的羅孝平早早地和妻子來到山上做工,大家時常調侃,自從刺梨基地建設開始,他們也成了拿「年薪」的人,因為栽種刺梨流轉了自家土地,部分村民與村合作社籤訂了合同,按每年17000元的費用在合作社務工,羅孝平是其中的一員,眼看著親手種下的「金果」要增收,他們心裡十分歡喜。

羅孝平夫妻在刺梨基地勞作。

沿盤山公路蜿蜒而上,站在山頂處,連片的刺梨盡收眼底,標準大小的刺梨株整齊排列著,龍鳳村村委會負責人介紹:「採用規範種植的方式,我們是全鎮最大的刺梨基地,前兩天還有周邊鄉鎮的人來參觀。」因為種得好、管得好,龍鳳村的刺梨得到了大家認可。  早在2018年,為落實省委、省政府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安排部署,七星關區就以3年發展50萬畝刺梨的規劃,大力推進這一特色林業產業。截至目前,全區刺梨種植面積已達28.9萬畝,涉及33個鄉鎮(街道),覆蓋農戶22827戶90488人,其中貧困戶2756戶10370人。今年預計有10萬畝刺梨可掛果產生收益,涉及朱昌、放珠、楊家灣、撒拉溪等鄉鎮。  「在區平臺公司的統一實施下,2018年,龍鳳村栽種了這3100畝刺梨,建成基地後,為了更好地管護,刺梨產業又移交給當地村社一體的合作社,如此一來,反而管出了規模,管出了效益。」七星關區林業局副局長潘定華表示,管護好,標準好,產值也就跟著上去了,今年初掛果,大家都很期待。

七星關區撒拉溪鎮龍鳳村連片刺梨示範種植基地。

今年第一年掛果,作為龍鳳村主抓的扶貧產業,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起這片刺梨基地的未來,期盼著明後年盛產期,能給當地村民帶來可觀的收入。龍鳳村黨支部負責人算了一筆帳:「為了以短養長,我們去年套種了青菜、蘿蔔,今年種下了900畝辣椒,還有生薑和馬鈴薯,以這樣的方式助推刺梨產業發展,按往年市場收購價,即便價格低一些,也還是有不錯的效益。」  夏日的山雀滿林子起舞,刺梨地裡勞作的村民吆喝著唱起心愛的山歌:「龍鳳是個好地方,家家住上小洋房,男女老少都高興,水泥馬路寬又長。」羅孝平張口就來的高昂歌聲逗得身邊的村民樂呵呵,這是他們每天排解辛苦的小樂趣,也是他們在這片賴以生存的土地上,對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嚮往。  10萬畝刺梨掛果,承載著的不僅是龍鳳村村民的盼頭,更是七星關區無數林農的期待。為了讓多年的辛苦付出換來實實在在的效益,七星關區緊抓產銷銜接、市場開拓,為即將採收的刺梨打通銷售渠道。

種下刺梨10萬畝,收穫致富新希望。

2018年至2019年,七星關區連續兩年出臺扶持政策,對收購刺梨鮮果的貴州欣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畢節市刺梨花開農業有限公司、貴州金黔果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3家刺梨加工企業給予500元/噸的收購補助。兩年來,刺梨加工企業共計收購刺梨1408噸,補助刺梨加工企業70.4萬元;農戶自行銷售刺梨約1500噸,實現種植農戶戶均增收5400元,人均增收1300元。  去年10月,廣藥集團王老吉入駐七星關經濟開發區,與七星關區籤訂了刺梨戰略合作協議,擬在七星關經濟開發區建設廣藥王老吉(畢節)刺梨產業園,生產刺梨原汁、刺梨飲料、刺梨潤喉糖、刺梨酒等產品。  此外,多個鄉鎮也在積極對接周邊市場,為當地的刺梨產業謀求更好的銷路,做前期擴展市場的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採收期。

刺梨花開

林下天麻出深山

烏蒙山珍帶民富

巍巍烏蒙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七星關區非常適宜中藥材生長,其中天麻的品質更是享譽全國。  閔琦暉,七星關區放珠鎮人,在他的記憶中,天麻就是人氣、財氣的象徵。「小時候在放珠鎮上學,到趕集天,周邊的幾個鎮遍街都是天麻,賣天麻和收天麻人太多,路都被堵起了。」

閔琦暉帶記者參觀天麻種植基地。

2010年,在外闖蕩打拼10餘年的閔琦暉回到家鄉,卻不見昔日天麻市場的繁華。由於缺乏種植技術、不懂市場需求,七星關區的天麻產業遇到瓶頸,陷入低迷。  「中國天麻看貴州,貴州天麻數畢節。這麼好的產業,不能就這樣放棄了。」閔琦暉決定留在家鄉創業,帶動家鄉的天麻重新煥發生機。  看市場,淘經驗,學技術。對雲南、廣西等國內市場進行一番調研後,閔琦暉擯棄了過去百姓長期種植的紅天麻,將定位確定在價值最高、市場需求最大的烏天麻上。  抓住市場定位,說幹就幹。2010年,閔琦暉在長溝村帶領一群四五十歲的留守婦女,研究起了烏天麻的種植,在烏蒙山中日夜堅守,結合「天麻之父」周鉉的有性繁殖法,終於成功試驗出林下烏天麻種植的技術。

2013年,閔琦暉成立了七星關區放珠鎮森茂林業專業合作社,他們種出來的烏天麻在全國最大的天麻交易市場——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國際天麻交易中心一亮相,便成為眾多採購商的心頭好,訂單源源不斷,站穩了市場的腳跟。

農戶剛剛收穫的烏天麻。

發展林下經濟,雖然短平快、效益高,但風險也大。  去年9月,合作社遭遇了一場「野豬侵害」,近千畝即將收穫的天麻被毀於一旦。「聞到天麻的氣味,成群的野豬乘夜間『偷襲』,當時那整片林地,就像牛耕過的地一樣,被翻了過遍。」閔琦暉會說起當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好在,七星關區林業局提前謀劃,在產業發展之初就為基地的天麻投了保險。「按72元一畝地投保,財政資金承擔了80%,最終按折損程度,保險公司賠付了100多萬元。」七星關區林業局產業辦主任張義成認為,作為抗風險的最好方式,林業保險為合作社再次恢復生產,提供了有效保障。

閔琦暉走在林下天麻種植示範基地。

此外,省林業局劃撥的766萬元林業產業發展專項補助資金,也極大地幫助了合作社渡過難關、持續發展。

產業、技術、市場、抗風險能力……經過一番「摸爬滾打」,七星關區天麻產業穩步前行。2019年冬,七星關區4000畝林下天麻產業示範基地建設項目開始實施,該項目由七星關區林業局主管,七星關區放珠鎮森茂林業專業合作社實施,涉及七星關區楊家灣鎮營盤村、放珠鎮長溝村、撒拉溪鎮興隆村、朱昌鎮伍坪村、八寨鎮新艾村,其中2000畝林地建設林下天麻育種示範基地、2000畝林地建設林下天麻種植示範基地。  為帶動當地貧困戶增收,在項目區,對單戶意願種植的貧困戶,合作社採取「一戶一檔一方案」,為貧困戶集中選定林地,全程提供天麻種植技術,贈送天麻花粉、蜜還菌和萌發菌給貧困戶種植天麻,合作社按市場價保底回收。對集中種植天麻的貧困戶,合作社全程免費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和原材料,按天麻種植工程提供勞務費,產生的效益全部為貧困戶所有,同時年底每戶分紅1萬元。   今年天麻採收時,項目預計能實現總產值2346萬元,利潤達804.64萬元,農戶戶均可分紅10058元,帶動80戶農戶(含建檔立卡貧困戶48戶)脫貧致富。

農戶背著天麻下山。

林下跑山雞進上海

「跑」出幸福生活來

夏日季節,走進七星關區田坎鄉白沙河村的林下跑山雞養殖基地,只見草木茂盛、綠意盎然。忽而一聲雞啼,繼而林中的雞群相繼「引頸高歌」,很是熱鬧……  「山上放養的都是公雞,確實熱鬧些。母雞若是下蛋分散在林間,不便撿拾,通常都是分發給村民們餵養,雞蛋則由合作社統一回收。」田坎鄉百誠養雞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順江介紹。

七星關區田坎鄉白沙河村林下跑山雞。

李順江早年一直在外打工,在廣西桂林、柳州等地養殖場學得大量養殖專業技術和經驗。2008年,他從廣西返鄉,創辦了七星關區田坎鄉百誠養雞專業合作社,經過10餘年的不斷探索實踐,成為了集孵化、育雛、飼養、加工、培訓、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合作社。  「基地飼養的雞平時吃的是蟲、草,餵的也是玉米,所以我們的跑山雞生長周期比一般肉雞要長,要6至8個月才能出欄。」李順江介紹,堅持生態餵養加上跑山雞平時活動量大,養殖出的土雞具有肉質緊實、蛋白質豐富等特點,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目前,基地存欄跑山雞40000羽。為了提高林下跑山雞的附加值,在已經獲得市場認可的情況下,我們對土雞進行深加工,研製出了養生與美味為一體的田坎藥焗雞。」談及合作社的生態土雞產品,李順江非常自豪。

林下跑山雞。

林下跑山雞,「跑出」了生態養殖的致富路子,也為當地群眾「跑出」了幸福生活。  「我到基地上班5年了,一年有兩萬元左右的收入,足夠一家人的開銷。」基地務工人員李定德是白沙河村袁丫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有兩個孩子在讀小學,因常年藥不離身,沒辦法外出務工。現如今,李定德就在基地裡負責照看雞苗、給雞餵食,收入穩定還方便照顧家人。  一直以來,合作社秉承「做大做強、帶動群眾、共同致富」的經營理念,除了基地吸納就業人員為鄉親們提供增收渠道外,還通過為農戶發放雞苗、提供技術支持以及回購產品等方式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樹枝上的林下跑山雞。

據悉,該鄉的林下養殖產業主要分布在白沙河、茨竹、青槓、大元4個村,累計帶動貧困戶132戶423人參與產業發展。  「今年,我們在白沙河村幫扶了6戶貧困戶,先期為其提供5000羽雞苗和飼料、場地及所需生產資料,採用集中飼養的方式,每戶管護兩個月,保證這6戶貧困戶一年下來純收入不低於1萬元。」李順江介紹,合作社通過不斷的走訪考察,最終確定了這一幫扶方式,將固定幫扶這6戶貧困戶3年,幫助他們穩定脫貧。  田坎鄉百誠養雞專業合作社林下跑山雞養殖項目,是七星關區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節約型、健康型、生態型林下經濟,將本地林地資源轉換為經濟優勢,助推當地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下一步,我區將抓住實施國儲林項目這一契機,加大國土綠化力度,利用我區豐富的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產業,念好『山字經』,做足『林文章』,努力走出一條協調發展之路,為助力脫貧攻堅鞏固全區脫貧成效作出林業貢獻。」七星關區林業局局長馬興江信心滿滿地表示。

林下「跑山雞」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衝鋒雞」。

2020年初,七星關區決定在全區37個鄉鎮,充分利用豐富的林地資源,以慈倫雞為主要品種,發展300萬羽林下跑山雞。3月29日,該區成功與上海貴申九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籤訂了300萬羽跑山雞購銷協議,標誌著七星關林下跑山雞「跑」進上海,「跑」出林下經濟發展速度。   下一步,七星關區各部門將協力推進林下跑山雞項目。採取「政府+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由七星關區國有平臺公司牽頭,負責投資融資,統一採購養殖物資、統一孵化雞苗,保障養殖點供給;七星關區農業農村局和林業局負責制定養殖標準,做好防疫和養殖技術培訓指導,加強養殖流程把控,確保跑山雞品質和數量達標;各鄉鎮負責指導村社一體合作社科學合理規劃布局跑山雞養殖點,積極發動群眾參與入股跑山雞養殖項目。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梁聖 遊正蘭

編輯 方春英 唐怒嬌

編審 趙勇軍

相關焦點

  • 「張家界脫貧故事」梯市村:產業扶貧「流金淌銀」
    74歲的鄭近元老人種植了2.3畝莓茶,她一邊採摘鮮葉,一邊高興地說,「是莓茶產業幫咱摘掉了貧困帽,讓咱過上了好日子。」官地坪鎮梯市村是桑植縣38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多年來,村裡的發展規劃雖然有,但只是紙上談兵「空對空」,未結合實際真正落實到位,導致產業停留於散、少、小,無規模優勢和品牌優勢。
  • 保護與發展並重 生態與脫貧雙贏——天水市林業和草原局助推脫貧...
    ,以國家三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為依託,因地制宜,通過生態工程建設、生態效益補償、林草產業扶持等方式,形成生態環境大保護、生態產業大發展、貧困群眾大增收的多贏態勢,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雙贏目標。
  • 林業扶貧|行走納雍,希望之林正茁壯
    2020年,按照省林業局規劃,納雍縣計劃發展皂角16.8萬畝、刺梨10萬畝,並配套發展林下雞養殖。 3月,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晴。 跟隨春天的步伐,筆者來到「9+3」縣(區)之一的納雍縣,探尋這裡正在茁壯成長的林業產業。
  • 咬緊牙關再發力 堅決奪取最後勝利——七星關區堅決高質量打贏脫貧...
    近年來,七星關區還積極引進了陸海龍騰鞋業、華耀服裝、聯尚科技等130餘家企業進駐七星關經濟開發區,提供了5700餘個崗位。通過產業發展、外出務工、扶貧車間、10+N個一批公益性崗位等一攬子促就業措施,該區9.58萬貧困勞動力中,已就業9.09萬人,就業率達94.88%。
  • 貴州省投資促進局:助力「9+3」縣(區)做好產業鏈招商
    記者日前從省投資促進局獲悉,我省9個未摘帽深度貧困縣和3個剩餘貧困人口超過1萬人的已摘帽縣均已開始謀劃以產業鏈招商帶動地方脫貧攻堅的一系列工作。  針對「9+3」縣(區)招商基礎條件薄弱、「招大引強」難、產業配套弱、企業資源少、項目編制難、產業鏈條不清晰等問題,省投資促進局將圍繞「五庫」資源、業務培訓等方面,出臺系列幫扶措施,切實幫扶地方開展產業大招商工作,形成省市縣聯動機制。同時,繼續開展省投資促進局人員重心下沉蹲點指導工作,全面落實「三幫三促」,並將任務進行分解,切實幫助相關縣(區)發展產業。
  • 七星關經開區:優化招商環境 積蓄髮展新動能
    2019年10月,七星關區與廣藥集團(王老吉)牽手,籤訂刺梨戰略合作協議,在刺梨生產、加工和研發等方面開展合作。今年8月13日,廣藥王老吉刺檸吉科創基地、廣藥王老吉(畢節)產業有限公司在七星關經濟開發區正式掛牌成立。目前,一期工程建成試生產,以經營刺梨原汁提取和潤喉糖生產為主,預計年產值20萬箱,年產值達1億元人。
  • 七星關區:發展林下經濟 打造綠色銀行
    187個,其中專業合作社173個,家庭林場(股份制林場)14個,整合社會資金3億元,重點發展林下種植和養殖業,增強林業經營實力。  貴州佳勝原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勇說,2016年以來,公司先後在七星關區龍場營鎮和金海湖新區文閣鄉海壩村等地林下種植天麻、黃精、白芨、重樓等中藥材近千畝,今年僅天麻產量就達150噸,可實現產值350萬元。  同樣,在放珠鎮森茂林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長閔琦暉正在組織工人採收天麻。
  • 黔西北記憶(51)七星關的來龍去脈
    秦初,收夜郎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析夜郎屬地置夜郎、漢陽二縣,七星關分屬漢陽縣。以《山海經》云:「濛水出漢陽西,入江,聶陽西。」濛水即木空河,故知漢陽為今威寧、赫章、畢節、大方等地。秦亡,縣廢。
  • 七星關區阿市鄉:支部前移謀產業發展,助農增收打贏殲滅戰
    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為有效利用好4、5、6三個月的"窗口期",畢節市七星關區阿市鄉立足工作實際,堅持"強黨建,興產業,助脫貧"的思路,統籌推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鼓足幹勁衝刺90天,堅決打贏殲滅戰。
  • 南陽市淅川縣:林業科技助力產業扶貧
    「這是縣林業局年初聘請的大櫻桃專家來指導我們修剪的成果,我們相信借力科技,果園今年一定有個好收成。」該園負責人金子龍說。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荒山荒坡面積大,經濟林發展規模大。為調動林農發展林果產業積極性,淅川縣實施科技興林戰略,先後與中國林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開展合作,不定期聘請專家前來「傳經送寶」,以科技示範為突破口,破解林果業發展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產業發展助脫貧丨織金縣官寨鄉化窩村包村幹部張...
    在尖山村任包村幹部3個月後我調整到了化窩村工作,在這裡工作了一年。在化窩村任包村幹部期間,我主要開展了「進一步精準識別貧困戶」、退耕還林、貧困戶脫貧退出等相關工作。在2016年5月全市啟動「進一步精準識別貧困戶」工作,我根據鄉裡安排和指導,組織起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幹部在村委召開群眾會,傳達上級的工作方案。
  • 【中國的脫貧智慧】貴州畢節七星關區:烏蒙山下奏響致富最強音
    2015年,與全國同步,畢節七星關區吹響脫貧攻堅 " 衝鋒號 ",在這條脫貧攻堅 " 趕考 " 路上,七星關區近萬名幹部立下軍令狀,從聚焦 " 兩不愁三保障 " 到打贏 " 四場硬仗 ",從 " 五個一批 " 到 " 六個精準 ",從 " 五個五 " 到 " 四個一 ",真正做到對症下藥,讓搬出來的貧困戶穩得住,讓留下的村民能致富。
  • 面對「夏秋決戰」,七星關區抱定戰則必勝的信心、下定破釜沉舟的...
    「脫貧攻堅」,簡單的4個字,但放到七星關區,就變成了減貧3.6萬人、實現所有貧困村出列、實現所有脫貧指標達到國家驗收標準的事實。——任重道遠,七星關不可不弘毅。當七星關遇到脫貧,攻堅節奏變得更快、更準、更強。
  • 「我的扶貧故事」將汗水揮灑在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的路上|從江縣谷坪...
    2019年6月10日,機構改革後增派州直單位幹部輪戰駐村決戰脫貧攻堅,增派我到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谷坪鄉谷洞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並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網格員和幫扶幹部。這已是我第二次到從江縣開展幫扶工作,第一次是十年前的2009-2010年到從江縣西山鎮開展黨建扶貧工作。
  • 蓄勢聚力增後勁 七星關招商引資促發展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柴睿 通訊員 陳曦)廣藥王老吉(畢節)產業有限公司在七星關經濟開發區掛牌;貴州炬晟半導體有限公司、貴州聯尚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項目生產企業相繼落戶……近年來,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堅定加快工業發展信心,緊緊圍繞招商引資,通過抓龍頭、帶配套、補短板、降成本、建機制、
  • 我省33個縣(市、區)脫貧摘帽
    本報訊(記者 王淑娟) 4月30日,雲南省2018年貧困縣退出新聞發布會發布消息,通過第三方評估機構實地評估檢查,東川區等33個貧困縣(市、區)全部達到退出條件,經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全省累計有48個貧困縣(市、區)脫貧摘帽,佔貧困縣總數的54.5%,與全國貧困縣退出進度大致相當,為確保2020年脫貧攻堅取得全勝奠定了堅實基礎。
  • 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能投集團啟動共建普格螺髻山現代林業產業園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7月29日訊  7月24日,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省能投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啟動共建涼山普格螺髻山現代林業產業園,通過注入新科技、建立新機制、打造新業態,持續帶動農民增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助力涼山彝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 瀟湘林業70年丨打造綠色富民產業——湖南林業發展成就之林業產業篇
    2019 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 5030 億元,同比增長7.9%。依託平臺建設,推動產業轉型林業產業要持續不斷發展,需立足調結構、穩增長,加快產業園區和林權交易平臺建設,推動生態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轉型。2014年以來,省林業局認真落實省政府兩個「百千萬」工程,積極推進湖南省現代林業特色產業園建設取得較好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群眾脫貧,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丨七星關區...
    我叫羅勝,2018年1月,我受貴州畢節七星關區區委統戰部安排先後到七星關區長春堡鎮松營、合樁村駐村,並擔任第一書記。近三年來,與村支兩委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為全村人口全部脫貧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和支書顧敦遠、包戶幹部周建華多次與鎮政府、區醫保局聯繫,幫助他爭取到十多萬的醫療補助。在醫院,郭貴燕說:"我們是不幸的,但我們也是幸運的,如果沒有大家的幫助。我們不知怎麼度過這個難關。"  為增加農戶收入,助力脫貧攻堅,我們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講政策、算細帳,組織量地、耕地,帶動農戶大力發展產業。
  • 充分發揮林業專業特長 重慶林規院這樣助力脫貧攻堅
    為重慶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一己之力。  近兩年,林規院協調奉節縣林業局落實重慶市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的奉節縣平安鄉200個生態護林員崗位,完成22.9萬畝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實施4萬畝森林撫育林業扶貧任務,既保護了生態,又增加了貧困人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