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北大國學課》
作者:季風
「這世界上,沒有什麼不是一頓火鍋能解決的,有的話,那就兩頓」一聽這話,就知國人對火鍋的愛,太深沉。
我們常吃的火鍋有北京的涮羊肉、重慶的麻辣火鍋、杭州的三鮮火鍋和廣州的海鮮火鍋等。
其實,中國人吃火鍋的歷史源遠流長。
火鍋使用可以追溯到陶器時代——浙江餘姚出土的陶器中,就有鍋灶同體的小陶灶,經考古學家鑑定,這就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火鍋使用痕跡。
春秋戰國時期,金屬冶煉技術得到了空前發展,青銅器作為當時的主要金屬原料,也為火鍋文化提供了條件。北京延慶出土的青銅器中,就曾出現了一種明顯的火鍋器物,被稱為「溫鼎」。這種小青銅鼎由兩部分組成,上面是鼎,下面是爐灶。其中,鼎相當於今天我們常見的鍋體,爐灶可以填入煤炭,並且爐壁鑽有通氣孔。從整體器物來看,已經是一種較為成熟的制食工具了。
漢朝時,金屬冶煉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以銅器為主的器皿製作,其中一種叫作「染爐」,這是「溫鼎」的進化產物。染爐的出現是火鍋的一大進步,這種器皿整體分為三層,除了上面的鍋體,中間的爐灶,下面還設置了可以收取灰燼的裝置。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世瑜先生結合史料記載,斷定這是一種供單人使用的火鍋,其小巧和方便程度,都已經非常完善。
唐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火鍋文化也受到了積極影響,開始大範圍流行。白居易曾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詩句,這裡的小火爐就是一種陶製的火鍋。當時的火爐仍然分為銅製和陶製,這是由於古人對食物的烹製要求非常高,不同的器皿烹製出的食物味道會有所不同。
清朝時,火鍋文化發展到極致。由於滿族本身就是遊牧民族,非常喜歡肉食,火鍋的輕巧和製作出的特殊風味,深深吸引了清朝統治者。尤其是到了冬天,寒冷的北京城急需一種特殊的食物為人們提供足夠的熱量,而火鍋的熱辣這一特性適應了這種需求,使得火鍋文化成為全國性的風尚。嘉慶皇帝在舉行登基大典時,還曾特意用火鍋作宴,耗用一千六百五十隻火鍋,創造了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火鍋宴。
編輯推薦更多精彩內容
(點擊標題進入)
愛讀詩,有情趣,可閒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