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的特點,誰講得清楚?丨彭歌

2021-02-17 湖南省湘菜產業促進會
朋友聚餐時順便做點民意調查,蠻有意思的。有一次聚會,我問在座的朋友:在你們眼裡,湘菜的特點是什麼?大家異口同聲:辣!一位文化人說:郭沫若在《洪波曲》裡提到,湘菜的特點是「油重、色濃、味辣」,後來因譚延闓的緣故,又加上「大碗、大勺、長筷」,一併成為湘菜的特色。一位從外地回來的書生朋友大發感慨:我看啦,湘菜是十足的鄉土菜,雖然口味不錯,但登不了大雅之堂。

我問:你們在家裡做菜,是不是越辣越好?大多數人搖頭,說做家常菜也就配一兩道辣味菜,辣度並不高。

那麼,你們去長沙一些檔次較高的湘菜館吃飯時,是不是也覺得湘菜粗拙,登不了大雅之堂?

大家連連擺手:不!

連那位書生朋友都說,有些湘菜館的菜其實也做得蠻精緻的,口味比較清淡,不是想像的那般粗拙。

於是問題來了:關於湘菜,我們到底該如何講述?

  任何菜系,都可以分為官府菜、市肆菜、家常菜和寺廟菜。此外還有形形色色的地方菜。籠統地談湘菜的特點,有點像盲人摸象,難免各說各話。例如說辣,很多人是從市肆菜裡得來的印象,實際上不少湖南人並不很嗜辣,或者說不接受猛辣,在家裡做菜就不會很辣;著名的官府菜「組庵菜」,是以「滾、爛、淡」為基調,只有麻辣子雞有些許辣味。何況,國內國外嗜辣的地方多著呢,湘菜憑什麼獨霸辣味?

  有朋友說: 「 湘菜有什麼特點, 你講講嘛!」好吧,我厚著臉皮講幾句,講錯了請各位拍磚。以我之見,所謂「特點」,其實就是「個性」。我們講「個性」時,先要弄清楚中國菜的「共性」。中國菜有什麼共性?

中國的烹飪理論,自古以來便有本味論、時令論、適口論、養生論等,但基礎理論則公認為「和而不同」。和,是和諧、調和;不同,是區別。

按林語堂先生的說法,中國烹調藝術是配合的藝術。中國食物十分廣泛,「天上飛的不吃飛機,地上爬的不吃火車,四條腿的不吃桌椅,兩條腿的不吃梯子。」這麼多千奇百怪的食材,必定有高超的搭配。

袁枚《隨園食單》說:「凡一物烹成,必有輔佐,要使淡者配淡,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才有和合之妙。」這種「和合之妙」,在中國烹飪的「葷素搭配」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林語堂先生認為,「西人不知道肉與菜同燒,使肉裡有菜味,菜裡有肉味。」日本石毛直道先生也說,日本菜「大都佐以適量的蔬菜用魚製作,中國烹調則不偏重於肉、魚、蔬菜任何一方,而是三種原料搭配使用。」

  從這個角度看,菜系的區別,常常就是食材搭配的區別。

湘菜有自己習慣的的食材搭配。例如,青椒大蒜炒油渣,這三種食材結合到一起,是「絕配」,如果加一點豆豉,那就更絕。冬筍炒臘肉、青椒炒肉片也都是「絕配」。既是絕配,就不要輕易讓「第三者」插足。如肉片燉菌菇湯,肉片加菌菇,鮮美無比,但如果放幾粒豆豉,那就應了俗話,「一粒豆豉打壞一鍋湯」。芹菜肉絲炒香乾,這三種食材天生為伴,如果加一些別的食材,就畫蛇添足了。鱔魚、黃瓜、紫蘇是天生的搭檔,否則不會有黃燜鱔魚這道名菜。鹽菜蒸肉、豆豉辣椒蒸肉、臘八豆蒸臘肉,這些菜更是湖南一絕,外省肯定吃不到。炒冬寒菜放幾粒豆豉,炒紅菜苔放一些薑絲,空心菜裡放點蒜茸,絲瓜湯裡放點蝦米,蒸魚時放點剁椒一一這些並不起眼的搭配,也都恰恰展示了湘菜的獨特韻味。

  中國傳統烹飪理論的另一塊基石,是「水火相濟」。中國獨有的一些烹任技藝,如蒸、炒、煨、燒、燜,都是水火相濟的結果,與西方烹飪大相逕庭。

《呂氏春秋·本味》裡廚神伊尹的一段話,原本是以烹飪來比喻政治,卻留下了關於「水火相濟」的精彩描述:

      「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譯成白話,大意就是:

天下至味,水是基礎。酸、甜、苦、辣、鹹五味和水、木、火三材,在烹煮時產生變化,全靠火候來控制。鼎中的微妙變化,難以言表,如同射箭駕車、陰晴變化、四時推移,所以才能達到久而不敗,熟而不爛,甜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澀,辣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有人把「和而不同」、「水火相濟"說成是湘菜的特點,實際上是把「共性」弄成了「個性」。打個比方,劍術是中國武術,你看作是湖南的特點,其他地方絕難認同。又例如,陰陽五行是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你不能說是湖南才有的。

  與此類似的,是關於川菜的描述。很多人說川菜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這話似乎沒錯,但稍作思考便會發現,無論中餐還是西餐,誰不是這樣?難道還有「百菜一味」的菜系?既然如此,這個特點就「特」不起來了。

  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湘菜。湘菜的特點,既可以從官府菜、市肆菜、家常菜、寺廟菜來分別論述,還可以從烹飪、養生、口味、人文等視角來評價。當然,如果可能的話,也可以從總體來概括。關於湘菜烹飪的技術特點,石蔭祥老人概括為:選料認真,刀工精細,配料精巧,烹製講究,味別多樣。這五點,很多人都知道,就不詳述了。

  曾有業界朋友建議我組織討論「湘菜特點",但我婉拒了。這事兒很難概括,我沒那個本事。這裡想了四句話來概括湘菜,僅僅是拋磚引玉。這四句話是:辣味豐富,質樸入味,醃薰酢泡,炒蒸熘煨。

辣味豐富——嗜辣的地方很多,但湖南的辣味最豐富。猛辣,微辣,酸辣,鮮辣,更有豐富的辣椒加工品,如醬椒、燒椒白辣椒、幹辣椒、泡辣椒、剁辣椒、豆豉辣椒、鮓辣椒等等。

質樸入味——湘菜質樸無華,四季蔬菜無不鮮嫩,魚肉禽蛋自產自銷,不追求奢侈,而講求入味、透味。雖然中外菜系都講究「入味",但湘菜最為突出,以高超的技藝做到了「有味使之出味,無味使之入味」。把「入味"列為湘菜的特點,不算吹牛。

醃薰酢泡——醃菜滿布城鄉,薰臘肉類優於外省,酢菜獨具風味,泡菜四季相宜。環顧四周,善於加工肉禽蔬果的,不是沒有,而是沒這麼普及,乃至「酸辣"成為公認的湘菜特色。

炒蒸熘煨——毫不謙虛地說,湖南的炒菜天下第一,蒸菜獨具風味,其他烹飪技法也非常豐富,尤以以煨熘見長。

以上概括,能否描繪出湘菜的個性?是不是有別於其他菜系?本人不敢拍腦脯,還望各位踴躍發言,說不定能碰撞出火花,總結點有價值的東西出來。

相關焦點

  • 湘東湘南: 湘菜的精神家園丨彭歌
    [清]楊凱運敬拜火神  一直以來,在談到湘菜的地方菜時,都只說三大流派,即湘西、洞庭湖、湘江流域(衡陽、湘潭、長沙)。這個說法從何而來,卻沒人講得清楚。
  • 羅繼湘:一根筋,這輩子就想做好湘菜這件事!丨餐飲大V
    作為一個廚師,他擁有著中國烹飪大師、湘菜大師等多項桂冠;作為一個校長,三十五年,培訓了學員和弟子近兩萬人。或許像他這樣集多重身份於一身的人不勝枚舉,但要把多重角色扮演得極致卻絕非易事羅繼湘實屬難能可貴。
  • 菜品丨老湘味道推出健康新湘菜——五彩芙蓉魚絲
    鍋友匯丨傳播美食 傳承廚道造明星廚師、享美食課程、推餐飲企業
  • 丨2020年度經典湘菜
    包括臭豆腐等八大小吃在內,坡子街的小吃王國店已經擁有八十多道小吃,近200位的強大廚師團隊提供色香味形兼備的菜式,製作過程全程透明化,讓顧客們吃得放心。遊客們從全國各地來到長沙,因一段故事或文化典故,一宮兩廟兩閣拍照打卡下來,坐進湘菜首府或小吃王國的大堂裡,拔起筷子吃的也不只是活色生香的食物本身,還有火宮殿四百年的恢弘歷史。
  • 西式位上與湘菜相結合,這次玩點不一樣的!2018湖南省湘菜研發中心年度研發成果交流
    這次在長沙的年度研發成果交流專場,由一整年以來優秀的研發人員和菜品的集體亮相,為本年度的李錦記湘菜研發活動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湖南省餐飲協會會長劉國初,湖南省餐飲協會榮譽會長周新潮、湘菜泰鬥王墨泉、許菊雲、聶厚忠以及湘菜大師許璨等也到場見證了此次年度研發成果交流專場。
  • 一塊五花肉烹出了湘菜的千滋百味丨範哥點菜
    △湘菜大師張小春在講話時念及師父王墨泉大師對他的教誨一度熱淚盈眶精通傳統湘菜烹飪技藝、從廚近40年的湘菜大師張小春說:「為了促進弟子們的技藝交流,這一年來,我們在複雜中簡單,簡單不失簡約,烹小鮮不失大氣,尊重傳統不失時尚
  • 湘菜七大特點!你不能不知!(附10道菜例)
    那麼,湘菜的製作跟別的菜系有什麼不同?以前,我們已經介紹過粵菜、蘇菜、川菜、東南亞菜等,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湘菜製作的各種特點。特點五  熟豬油,香辣油  很多其它菜系的師傅一直苦苦鑽研湘菜為何有如此醇厚的後味,其實秘訣就在兩大油上。
  • 湘菜大師譚添三論「辣」
    歷任長沙飯店副總經理,餐飲部經理,湖南省出國廚師培訓基地主任,目前是湘菜系中資歷最長的大師。從事烹飪實踐和餐飲管理工作50年餘年,曾參加「湖南菜譜」最早的編寫工作,近年著有湘菜「傳統菜」和「家常菜」菜譜出版,是《湘菜》雜誌編委之一。曾在全國報刊及專業雜誌發表過不少論文。
  • 22年煮好這鍋醉香迷人小花螺丨2020年度經典湘菜
    而傳統湘菜中用到的海鮮食材,以幹制食材見長,譬如紅煨土鮑、繡球海參、蟹黃魚翅、荷花魚肚等,由此又有了專門用於幹制食材的油發水發處理辦法。徐記海鮮自誕生起,以「鮮」見長,名有「海鮮」,自然以新鮮海產品為主打。這樣的優勢源於徐記對海鮮供應鏈強大的控制力,也正是對食材和供應鏈的掌握,讓這道辣酒煮小花螺成為了徐記海鮮餐桌上永不過時的經典,也讓這道菜獲得了,2020年度經典湘菜的榮譽。
  • 香草芒果風味雞丨菜品
    烹飪要領:一直以來,「辣」這一詞似乎已經成為了湘菜的標籤,在很多人的眼中,提起湘菜就是辣。因此,我們也是能夠看到很多湘菜人在為此而努力。湘菜與分子菜的交融結合,便是其中的一種方式,保留湘菜的傳統味道,融入分子手法的高深技藝,讓湘菜的品質得到提升。與其他菜品不同的是,這道風味雞在入鍋前,便要將整隻雞去掉骨頭。
  • 湘菜文化:洞庭湖鮮
    湘菜按地域可分為以長沙、衡陽官府菜為代表的湘江流域菜系、洞庭湖區菜系和湘西山區菜系三個流派。洞庭湖區以嶽陽、常德、益陽地域為中心,菜系以烹製河鮮、家禽和家畜見長,多用燉、燒、蒸、臘的製作方法,其特點是芡大油厚,鹹辣香軟。洞庭湖區菜系的發展得益於盛產水產品的魚米之鄉——洞庭湖。
  • 勇敢的星|世界的星星,世界的星級湘菜!
    勇敢的星,名稱有點複雜,反覆思量,還是按一些真實的感觀來描述,每一種味道,是有特色與特點的,也許這就是名字由來的本意。 色彩,稍有些凝重,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些疑問,漸漸的線索找到一點點答案。而現在,更有孩子們都喜歡的,《我是歌手》,芒果臺,多少年,誰不曾追隨。 ▲牆壁的圖案與碗碟的圖案是,花鼓戲 小的時候是知道花鼓戲的,多多少少也聽過不少。查找了一下《天仙配》、《劉海砍樵》到真的是一直有印象。
  • 七款湘菜下飯神器丨做法
    魚雜這種食材,算是湘菜食材中常見的一種原材料。湘菜廚師都知道魚雜的鮮美滋味,但很多湘菜餐廳都沒有這個菜。為什麼這麼廉價又不稀缺的食材,用得卻不多是什麼原因,原因很簡單做不好,很多廚師在做魚雜時,做複雜了、做老了、做碎了,其實很簡單,而且簡單的做法,味道也是最好的。下面為大家介紹下。原料:魚子400克,魚泡100克,魚白、千張、老壇酸菜各50克。
  • 新格局 新驅動丨美食流當選湖南省湘菜產業促進會第三屆理事會副...
    新格局 新驅動丨美食流當選湖南省湘菜產業促進會第三屆理事會副會長單位 發布時間:2020-08-20 16:27:49      來源:北國網
  • 湘菜穿越指南之「湘西王」陳渠珍飲食秘聞
    本文來源:《湘菜》雜誌文:秦少油編輯:微報老王尊重原創,拒絕一切未經授權的轉載與軍閥吃飯,會不會害怕?近代以來,中國軍閥輩出,而喜歡吃湘菜的卻並不多。那麼,湘菜擁躉穿越回去,哪位軍閥願陪你吃湘菜呢?這次穿越的坐標在湘西鳳凰,目標就是陳渠珍。陳渠珍(1882-1952)是名聞遐邇的湘西王,早歲奔赴西藏,在雪域高原譜寫下傳奇篇章。這些著作見諸與他的傑作《艽野塵夢》。他戎馬一生,致力於建設湘西,服務鄉梓,並不以飲食為名,可是偏偏,卻有常人無法企及的刻骨銘心的絕地飲食體驗。
  • 【文史】茶陵祖庵菜帶湘菜走出湖南~
    有人說湘菜源之祖庵菜,筆者以為不妥。湘菜成繫於漢代,可分為湘江流域、洞庭湖流域和湘西地區三大塊,祖庵菜只是屬湘江流域之列。但湘菜走出湖南、走向世界確實是得益於譚延闓及祖庵菜。譚延闓譚延闓從小好("hào",湖南方言,意喜歡、貪)吃。年少時便對家中不好吃的菜有意見,其父便請當地最會做菜的人來家當廚師。譚延闓發跡後,身邊常帶有私廚。
  • 雙色豆腐丨菜品研發
    每一個喜愛湘菜的餐飲人都置頂了「湘菜人微報」。
  • 任偉政大師喜添六徒,湘菜泰鬥王墨泉、許菊雲、聶厚忠齊見證
    湘菜泰鬥王墨泉親自主持儀式,湘菜泰鬥許菊雲、聶厚忠、湖南省餐飲行業協會會長周新潮、秘書長王桃珍、以及黃邦偉、張小春、徐大斌、王伏明、鄧和平、黃惠明、聶波、劉晟、裴世軍等多位湘菜大師、協會副秘書長韋巍、顧問鄧一凡、《湘菜》雜誌主編劉科等受邀出席拜師儀式
  • 湘菜文化
    中文名湘菜外文名Hunan cuisine起源時期漢朝起源地區湖南包括菜系湘江流域、洞庭湖區、湘西山區菜口味特點香辣、口味重、翻炒代表菜品金魚戲蓮、組庵豆腐、剁椒魚頭等分類菜品、煮粥則用鬲,將米和水同放鬲中加火煮,米熟即得。飯粥蒸煮、菜餚烹調之後,須盛之以器,才能方便食用。當時湖南盛食之器,不僅品種齊全,而且精緻雅觀。就質料而言,主要包括陶器、青銅器、鐵器、漆器等。這些食器,雖然自殷商以來就出現了,但在湖南,其造型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湖南長沙等地楚墓中出土的數千件漆器,造型優美,色彩豔麗,花紋流暢。
  • 中國餐飲~湘菜精典故事
    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素稱「魚米之鄉」,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美譽。這就為千姿百態的湘菜在選料方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基礎。凡空中的飛禽,地上的走獸,水中的遊魚,山間的野味,都是湘菜製作的上好原料。至於各類瓜果、時令蔬菜和各地土特產,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飲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