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半導體產業通過併購大步邁進的同時,高端科技人才的引進動作更是不斷。繼臺灣半導體高層人士高啟全、蔣尚義、孫世偉等陸續加入大陸企業之後,近期傳出上海華力微電子挖角聯電一組高達 50 人的 28 納米研發團隊,希望解決在 28 納米製程中的瓶頸問題,加速為聯發科代工晶片的量產進程。聯電否認大批團隊遭挖角的傳言,表示內部僅有人員正常流動。
去年底,華力微電子二期總投資 387 億元的 12 英寸生產線正式開工,將建設一條月產能 4 萬片,工藝為 28-20-14 納米的 12 英寸集成電路晶片生產線,從事邏輯晶片生產,重點服務國內設計企業先進晶片的製造需求。華力微電子副總裁舒奇先生透露,該公司已有能力提供從 55 納米到 40 納米直至 28 納米工藝的完整工藝布局,高壓、射頻、嵌入式快閃記憶體和超低功耗等特色工藝技術也日趨完備。聯發科副董事長謝清江更親自站臺,表示雙方合作從 2012 年的功能手機晶片開始,延續至 28 納米的智慧型手機晶片,希望雙方深化產業鏈合作,推動大陸半導體的高端技術發展。
業內人士透露,華力微電子成功從聯電挖角一組人數高達 50 人的 28 納米製程研發團隊,希望藉助臺灣研發人員的技術,為華力微的 28 納米高端製程突破瓶頸。據分析,聯電的 28 納米技術直到這兩年才緩步進入量產,且成功留住高通這位大客戶,受惠於 2016 年大陸智慧型手機的熱賣。去年 28 納米瘋狂缺貨一整年,連臺積電都交不出足夠的產能,聯電才受惠而產能滿載,其 28 納米佔營收比重更攀升至 20%。這次華力微一口氣挖走一組為數不少的聯電研發團隊,即便傷不到聯電的 28 納米狀況,但是否對聯電的 14 納米 FinFET 製程產生影響還有待觀察。
聯電在年前的法說會中宣布,其 14 納米 FinFET 製程可望在 2017 年第一季度底開始出貨,首批客戶可能是比特幣供應商 BitFurry。聯電加速實現 14 納米的出貨目標,更是為了其 28 納米能夠在今年中實現在聯電廈門廠的量產。
不過,與智慧型手機的應用處理器晶片(AP)相比,比特幣挖礦機的處理器晶片是高端邏輯製程中設計最簡易、生產難度最低的應用產品。因此,要進入比特幣供應鏈不難,但聯電的 14 納米後續能否進入手機 AP 的供應鏈,恐怕才是最大挑戰。再者,28 納米是進入高端製程的第一道門檻,即使臺積電的 28 納米也已經量產五、六年,成為目前性價比最高的先進位程技術。
相信對於新進半導體廠而言,28 納米可不是一道輕鬆的關卡。2015 年以來,中芯國際陸續與美國高通和聯芯科技積極合作,突破 28 納米的 PolySion 和 HKMG 製程,持續進行 28 納米技術平臺的開發及改善。據集微網了解,華力微與聯發科雙方合作的首顆 28 納米手機晶片已順利設計定案(tape out)。華力微電子二期 12 吋產線預計明年底完成工藝串線、試生產,形成 1 萬片的生產能力, 2022 年前實現達產。如果華力微電子今年能夠順利突圍,將成為大陸第二家可量產 28 納米工藝的廠商。
半導體協會(SEMI)統計,全球將於 2017 年~2020 年間投產 62 座半導體晶圓廠,其中 26 座設於中國大陸,佔全球總數的 42%。2016、2017 年大陸晶圓廠的資本支出分別高達 70 億美元,預計 2018 年將超過 100 億美元。大舉在大陸投資的半導體廠包括中芯國際、三星西安廠、聯電廈門廠和福建晉華、英特爾大連廠、臺積電南京廠、SK海力士無錫廠、長江存儲、華力微電子、合肥長鑫等。
2018年以後大陸晶圓廠不僅實現在生產線的數量上大幅增加,更會以相對高端的工藝技術為主。其中,中芯國際除了實現 28 納米 PolySion 和 HKMG 製程的量產,去年先後啟動深圳、上海、天津等多地晶圓廠的擴建計劃,加速 14 納米晶片技術的開發進程;聯電廈門 12 吋晶圓廠即便今年申請 28 納米量產,真正量產時間點也會在 2018 年;再加上華力微 2018 年加入 28 納米戰局,臺積電南京 12 吋晶圓廠也預計 2018 年量產,預計從 16 納米製程切入,大陸晶圓廠的高端工藝產能將會得到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