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模式:主流媒體短視頻內容生產研究——以人民日報抖音號為例

2020-12-22 陪你讀論文

論文基本信息

題目:混合情感傳播模式:主流媒體短視頻內容生產研究 ——以人民日報抖音號為例

作者:張志安 彭 璐

來源:新聞與寫作,2019

摘要

從2012年開始,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以開設「兩微一端」、進駐短視頻社交平臺等方式增加網民關注度,增強輿論引導力。本文聚焦人民日報抖音號的視覺化內容生產,運用內容分析法,探討其題材選擇、表現形態、傳播模式等特徵,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其內容模式的核心特點。研究發現:主流媒體通過長期的技術調適,正逐漸適應超短視頻平臺的移動化、碎片化、社交化的傳播特徵,以主題人物、政論觀點、熱點事件和溫情故事等為主要題材,通過碎片化的視覺表達和情感化的傳播模式,在內容生產模式上正逐漸形成「混合情感傳播模式」。主流媒體這種適應新技術規則對視覺內容進行改造的方式,在移動傳播時代滿足網民對信息娛樂化、碎片化和情感化需要的同時,也有效發揮其新媒體環境下的宣傳功能。

一、研究問題

在面對新媒體技術的衝擊和新聞場域中多行動者競爭的壓力下,主流媒體在短視頻平臺上正在形成怎樣的內容生產模式?這種模式中的情感傳播,與主流媒體在微博、微信等平臺上的情感傳播有何異同?主流媒體在視覺化內容生產中情感傳播的傳播效果如何?本文以人民日報抖音號為例,試圖通過對其短視頻內容的分析,概括其報導內容和題材類型的特徵,繼續探討其內容生產模式的新變化,最後分析其傳播效果和影響因素。

二、主流媒體短視頻視覺內容生產

1.報導內容和題材類型

抖音平臺擁有大數據、算法分發等新的傳播技術,平臺生活化、娛樂化、年輕化特徵明顯。為適應平臺特徵,人民日報抖音號的內容生產,在題材選擇和內容呈現上新聞屬性弱化、內容屬性增強的趨勢,更加注重「產品策劃」思維。通過對人民日報400餘條短視頻作品的初步分析發現,人民日報抖音號的主要題材可分為主題人物、政論觀點、熱點事件和溫情故事等四類。

(1)主題人物

主題人物類短視頻,特別關注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和對人物故事的敘事。尤其是主題性短片,或回顧個人事跡、或追溯歷史事件,選取典型的歷史人物講述故事,在內容表現上體現出人文主義精神。可見,基於抖音平臺年輕、輕鬆的平臺氛圍,主流媒體意識到展示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和關注青年人的青春故事,更容易激發年輕網民的情感共鳴。

(2)政論觀點

有研究發現,黨媒在社交媒體上傾向於對官方話語進行選擇性的摘錄和有重點的解讀。人民日報抖音號為了讓年輕網民群體了解黨的最新方針和政策、國家領導人的最新講話,憑藉其獨特的政治資源和內容優勢,大量運用國家領導人或部委領導的講話片段,以政論觀點類短視頻作品傳播主流價值觀。(詳見表1)

(3)熱點事件

通過分析發現,人民日報抖音號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及時現場報導或追蹤報導的短視頻,獲贊量普遍較高,說明新聞時效性和現場感仍然是主流媒體抖音作品的重要特點,快速報導和權威解讀的能力是其傳統新聞競爭力在短視頻平臺上的延續。(詳見表2)

(4)溫情故事

傳統媒體的內容風格相對比較嚴肅,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逐漸跳脫出以往的宏大敘事,更加重視個體話語表達和平民敘事視角。比如,同樣是表達對中國軍人保家衛國精神的讚美,人民日報的報導主要採取通訊等題材進行相對全景的先進事跡報導,而人民日報抖音號則主要選取軍人與孩子、妻子等短暫相聚的點滴瞬間,以此在細膩情感傳播中折射英雄氣概。

2.表達形態和敘事特徵

(1)碎片化敘事

受短視頻的時長所限,人民日報抖音號的內容呈現出「碎片化」 的形態特點。其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事實性信息傳播的碎片化,即傳播的信息文本的零散性和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二是意見性信息傳播的碎片化,重點在意見的異質性和分裂性上。

(2)場景化聚焦

人民日報抖音號作品的場景化聚焦,創造了用戶與事件現場的新關係,即放大現場的局部特寫、通過使用強化情緒的背景音樂,加上短小精悍的表達結構,比傳統電視直播更容易將用戶快速帶進現場,而且頻繁使用現場同期聲,藉助大字幕來強化核心信息,通過「撲面而來」的精彩瞬間增強用戶身臨其境的「零距離」感。就題材來說,人民日報抖音號發布的場景化內容多是國家外交活動、紀念日重大儀式以及公安機關現場抓捕行動等。(詳見表3)

(3)情感化表達

體現人本主義情懷的題材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災難報導中對生命的尊重、關愛,對不屈精神的讚美、弘揚。二是對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況的關心、對小人物命運的同情。比如「木裡,終於下雨了…希望不要再有復燃,希望不要再有山火引起的傷亡,希望…」「密切關注!深圳暴雨已致7人遇難,4人失蹤!搜救仍在繼續。平安!」「90後獨臂小夥靠搬磚養家:我活著就要堅強地活著。願生活善待每一個堅強的人!」等作品,表達出對平凡人點滴生活的關注,激發人們對底層群體的關切。

三、混合情感傳播模式:主流媒體短視頻內容生產的新特徵

新的「混合情感傳播模式」 的主要特徵,是以情感傳播為外在驅動和影響訴求,以政論模式、信息模式、故事模式等為內在構成和信息要素,代表著中國主流媒體在新聞生產常規上正在進行的轉變。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黨媒內容生產的價值導向功能正在新內容生產模式的實踐中體現新的特徵和形態。

1.總體特徵

有研究者基於國外社交媒體平臺 Twitter 上的政治傳播分析發現,具備明顯情緒表達和情感傾向的內容更容易獲得用戶關注度和參與度。

與以往信息模式、故事模式和政論模式相比,主流媒體短視頻內容生產表現出的情感傳播模式,更具有碎片化的特徵。除了對閱兵、兩會等典型官方活動的報導外,人民日報抖音號不少內容跳脫出了「國家—民族」的宏大報導框架,更加聚焦使用「個體—場景」的微觀內容框架。具體則體現在,更加「青睞」社會上的普通人,尤其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用或勵志、或溫情、或感人的方式講述諸多殘障人士、快遞員、外賣員等小人物的勵志故事。(詳見表4)

2.影響因素

首先是新的影響力競爭和傳播格局。在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與機構媒體、自媒體等新行動者角逐於用戶的注意力市場,各主體競爭激烈,更加強調內容產品的持續創新。其次是主流媒體對社交化產品傳播效果和數據反饋的注重。在信息內容碎片化、娛樂化的抖音平臺上,情感因素的注入有助於吸引和留住用戶的注意力,並激發其進行參與、轉發和點讚,從而以透明性的數據來佐證主流媒體內容產品傳播力的效果。最後,在用戶日益有限、碎片化的注意力內,人們往往更易產生情感的共鳴,而不是對理念或事實做出反應。因此,採用情感模式更加容易滿足用戶的信息、娛樂和消費需求。

3.資源整合

黨媒不斷尋求其與網際網路平臺媒體的資源整合,主要利用其政治資本、技術資本和文化資本,在融合媒介環境下尋求其媒體內容傳播全方位的支持。人民日報的權威性、關注度和影響力是其特殊的政治資本和符號資本。比如,通過剪輯領導人講話片段和領導人出席重大儀式等事件的內容,就能迅速產出多條「直擊現場」短視頻,形成具有時效性的強大傳播力。

四、結語:主流媒體混合情感傳播模式的發展趨勢

「混合情感傳播模式」是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在移動化、社交化、視覺化平臺上內容生產的主導傳播模式。在堅持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以情感模式為內核,整合運用信息模式、政論模式、故事模式,將成為主流媒體甚至專業媒體普遍的內容生產模式。

有學者認為 ,情感具有公共性,對情感的研究應當將其放在公共領域的研究脈絡之中,關注「情感」「公眾」「公共領域」之間的關係。目前,我國社會結構和公共領域中存在著諸多不平衡現象,諸如社會矛盾尖銳,貧富差距加大,部分群體心理失衡,網絡輿論空間中仇富、仇官等社會情感蔓延。未來,針對主流媒體內容生產模式的研究,有必要再深入探究諸如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等情感策略的使用,會如何塑造公眾之間的交往關係,公眾又如何通過情感傳播的影響與國家意志、主流意識形態之間進行互動。這些深層問題的探討,將會豐富社會轉型期和主流媒體數位化進程中的數字新聞業研究和政治傳播研究。

責編 :陳舟揚

相關焦點

  • 短視頻知識傳播關鍵在高質量內容
    從講授盛唐詩歌而爆紅網絡的文學教授戴建業到最火法學老師羅翔,再到與高校等教育機構合作推出的各類知識普及性內容生產計劃,各大視聽新媒體平臺開始選擇將知識傳播作為自己的主打內容之一。比如,國內某短視頻平臺就聯合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機構共同啟動「青椒計劃」,號召有能力的高校教師積極創作青少年教育類優質內容。  無疑,知識的社會傳播結構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變化。
  • 光明日報:短視頻知識傳播關鍵在高質量內容
    原標題:短視頻知識傳播關鍵在高質量內容 近幾年,知識性內容正在成為各類新媒體平臺上被熱捧的「新元素」。從講授盛唐詩歌而爆紅網絡的文學教授戴建業到最火法學老師羅翔,再到與高校等教育機構合作推出的各類知識普及性內容生產計劃,各大視聽新媒體平臺開始選擇將知識傳播作為自己的主打內容之一。
  • 人民網抖音短視頻新聞敘事方式研究
    摘要:短視頻新聞通過碎片化敘事及視聽一體化傳播的雙重傳播優勢,將傳統的圖文和視頻新聞以更直接簡單的方式呈現,日益成為人們接受信息的新平臺,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也已發展成為主流媒體新聞傳播的新陣地。
  • 新媒體時代下主流媒體的數據新聞報導研究
    如人民日報客戶端發布的「數說」、新華網「數據新聞」以圖表呈現內容;新華社數據新聞微視頻、央視網「據看兩會」專題報導則為視頻形式;此外,主流媒體的新媒體平臺也涵蓋少量h5形式的數據新聞。 以人民網2018年7月17日發布的《圖解:大數據告訴你,95後熬夜看世界盃愛看啥?》為例,新聞開篇為簡要明了的「編者按」,指出人民網聯合騰訊,用大數據揭秘「95」後年人的觀賽取向。
  • 主流媒體網絡話語「掌控力」如何評價?來看研究
    01主流媒體主題報導的4大時代特徵在數位技術發展的推動下,信息傳播的載體平臺、內容表達和呈現形態都發生了根本性變革,主流媒體由傳統紙質媒體進化為紙質媒體、網絡新媒體、社交媒體並存的全矩陣格局。主流媒體進行主題宣傳時所體現出的時代特徵,既是自身獨特性質的體現,也包含了一些網絡文化基因。
  • 張志安:短視頻時代下,餐企如何利用好新一輪媒體傳播紅利?
    一、短視頻行業興起的社會洞察先跟大家談談我理解的短視頻行業背後的社會洞察。目前,國內主流的短視頻平臺有三類,第一類是像抖音、快手這樣的,由公眾生產內容的平臺。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這類平臺通過技術創新把短視頻的製作門檻降到了最低。
  • 「好客山東」是怎樣用好短視頻平臺的?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緊跟時代需求和熱點,依託深厚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自然風光,開啟了短視頻平臺營銷傳播的「好客山東」之路。 (二)宣傳推廣模式 1、多平臺聯動傳播,形成矩陣營銷。
  • 「我與中國」 短視頻大賽全球動員模式分析 - 新聞戰線
    摘要: 「我與中國」全球短視頻大賽是一次充滿創意的公共外交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這是人民日報社第一次舉辦全球短視頻大賽,其海選式全球動員模式值得系統分析。本文從大賽公告、激勵措施、宣傳推廣、作品評選、網民反饋等環節分析大賽的全球動員模式,為開展國際傳播提供參考經驗。
  • 以《紐約時報》為例分析國際主流新聞媒體的數據新聞可視化
    《紐約時報》是最早涉足數據新聞領域並取得顯著成果的國際主流媒體之一,筆者希望研究它們在數據新聞方面的運用,和可視化的呈現手段,了解國內媒體關於數據可視化新聞的探索,對我國數據新聞的發展給出建議。它是一種基於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的新型報導方式,核心是對數據的處理,形成了「數據獲取-數據處理-數據呈現-生成報導」的數據新聞生產模式。 數據新聞是一種跨學科、跨領域的報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新聞的生產流程,甚至可能改變未來新聞的形態和新聞從業人員的素養要求標準。數字內容生產和數據挖掘分析已經成為媒體行業發展轉型的主要趨勢。如圖1
  • 抖音政務媒體視頻播放量半年破500億
    原標題:抖音政務媒體視頻播放量半年破500億   8月31日,抖音短視頻在京舉辦政務媒體抖音號大會,聯合包括生態環境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資委等在內的11家政府、媒體機構,正式發布政務媒體抖音帳號成長計劃。此外,此次大會還由國家網信辦移動局和北京市網信辦蒞臨指導。
  • 「抖音」短視頻中的音樂傳播創新
    根據示能性(Affordance)理論,以今日頭條旗下一款音樂創意類短視頻應用「抖音」中的音樂為研究對象,試圖探究音樂傳播在短視頻發展中的作用,找出短視頻音樂的創新路徑、方法和應避免的誤區,以便為同類應用發展提供借鑑。
  • 新型主流媒體經營管理創新論壇在人民日報社舉行
    人民網北京7月17日電 7月16日,新型主流媒體經營管理創新論壇在人民日報社舉行。人民日報社多個部門的同志和來自地方黨媒集團的經營管理者共聚一堂,探討新時代新型主流媒體經營管理的創新之道。
  • 大眾化生產即時化傳播人格化呈現 知識短視頻科普更走心
    隨著短視頻平臺的發展,湧現出越來越多分享知識、傳播知識的內容創作者。他們是擁有知識、熱愛分享、熟諳技巧的科普達人。這些優質的內容供給,滿足並創造了巨大的知識需求。以短視頻為紐帶的知識分享和連結,在拓寬知識邊界的同時,也讓知識普惠接近現實。推動網際網路內容行業價值轉向在知識創作者看來,短視頻已成為他們傳播知識、交流知識的首要工具。
  • 主流網絡媒體以評論提升輿論引導力的策略研究
    來源:新聞戰線 摘要:本文以人民網「觀點頻道」矩陣下屬5個子欄目為例,採用文本分析、詞頻分析、個案分析方法,從選材、語言表達、網絡互動等方面對其輿論引導策略進行研究,並通過分析今日頭條轉載「觀點頻道」新聞評論情況,從調整欄目結構與內容、固定欄目名稱形成品牌效應,提升網站穩定性等方面,為「觀點頻道
  • 短視頻行業研究與投資機會分析:看好三類短視頻CP
    短視頻相對於文字、圖片等內容形式流量消耗更大,對網絡環境的要求也更高。合理的流量費用、流暢的網絡環境是短視頻得以興起的前提條件。短視頻觀看習慣養成。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已經培養用戶觀看短視頻的習慣,各類流媒體形式中短視頻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正在成長為與文字、圖片等並駕齊驅的傳播形態。
  • 2020年中國資訊短視頻市場洞察報告
    供給端: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體發力布局短視頻業務在新媒體時代,短視頻、直播在短短幾年間迅速發展,推動信息傳播形式不斷升級,已經成為主流媒體展示信息的重要方式。在政策推動下,傳統媒體積極發展「兩微一端」(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的內容傳播,資訊短視頻成為其重點發展領域。
  • 從傳播到傳承,短視頻+傳統文化的進階之路何在?
    而這種生命力是在用戶和內容的不斷互動升級中蓬勃生發起來的。傳統文化一直沉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並沒有那麼嚴肅和難以接近,正是短視頻平臺的平等、多元、開放,消解了對於傳統文化固有的片面的理解,讓其成為流淌在日常交往生活中的「活水」。去年,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字節跳動平臺責任中心共同發布《抖擻傳統:短視頻與傳統文化研究報告》。
  • 探索新型主流媒體宣傳,讓傳播無遠弗屆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鍛造中國新型主流媒體,凝聚社會共識,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中央在新聞宣傳戰線上的戰略部署,也是主流媒體著眼於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   誠然,對於面臨轉型的主流媒體來說,做到強化正面引導,壯大主流聲音,與中央決策部署同頻共振並不難,真正的難點在於要緊跟時代,推動黨的聲音直接進入各類用戶終端,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