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皇家祭祀場所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對神靈的祭祀活動。而在殷商文化中,上到軍國大事,下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每當作出重要決定與選擇之時,都要佔卜吉兇,祭祀先祖,以求神靈庇佑。
祭祀需要祭品,以顯示祭者的虔誠。在商代人的信仰當中,祭品的種類與數量不同,往往會影響到祭祀的效果。通常的祭品分為兩大類別,一是人類圈養的牛、羊、豕(豬)等動物犧牲,二是玉帛、糧食以及酒水等生活用品。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祭品,那就是活生生的人!在殷商文化中,人是所有祭品中最珍貴且實用的一種。
祭祀場面
一、人祭是怎麼來的
用活人祭祀,現在聽起來不由得令人毛骨悚然,但是在商代以及更早的時候,人祭是習以為常。
如此殘忍的風俗習慣,與原始社會人類存在的食人之風有關(人吃人)。這裡的食人之風,並不是歷史上因為天災引發的「以人相食」的人間慘劇,僅僅只是生物生存繁衍的本能,畢竟人類的智慧與文明也是一步步從原始時代進化演變而來的。
原始社會生活圖景
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野蠻的食人之風消失了。但是它作為一種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社會現象,卻遺留下來,也就是奴隸社會普遍存在的用活人當祭品的風俗。
這樣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西安半坡遺址(6000—6700年前),是國內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遺址,考古學者在一處房子的遺蹟下面發現了一個被砍下的人頭骨,旁邊還放著一個陶罐。出土在房子下的陶製品,是祭祀所用,那麼旁邊這「有意」留下的頭骨,很明顯就是此次祭祀中的祭品了。
半坡遺址復原圖
到了更近的龍山文化,在諸多圓形的大坑裡,埋葬著多具男女老少的屍骨,還有其他的動物祭品,這是人祭現象的進一步發展。到了殷商時期,這樣的人祭大坑規模形制越來越大,意味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殷墟王陵遺址內的祭祀坑
人祭有什麼意義呢?
像半坡那樣,在房屋或建築之下放置頭骨,這是因為當時居住的房屋很容易遭受自然災害的襲擊,這使得他們對自然產生畏懼的心理,因此在建造房屋時殺人祭祀,求得神靈庇佑。
像龍山文化那樣,在圓形的大坑裡面,男女老少屍骨數量不一,而且還有其他祭品,並且多在房屋住所周圍。從土層的堆積而言,有的多達五六層,時間也不是一樣的,這說明這樣的圓形大坑是當時專門用來人祭的場所,而不是墓葬坑。
這樣的習慣一直從龍山文化延續到殷商時期,到周代逐漸消失。而這一時期的人祭現象,用途也很明確,就是祭祀先祖與自然神靈,求得活著的人平安幸福。
安陽殷墟
二、商代熾盛的人祭之風
中國歷史上的人祭現象,從原始時代不斷發展,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到商代達到了頂峰。
甲骨文記載了商代諸多歷史大事。在1974年之前發現的甲骨文中,有1350片提到了人祭。從數量上講,最多達到了500人。一次祭祀,就殺死500多人作為祭品,這樣的大手筆難以想像。
從盤庚遷殷到帝辛亡國這273年間,可計算的「用人」數量達到13052人。另外還有1145條卜辭沒有記載人祭的人數,按照每條甲骨卜辭最少一人計算,兩者相加可達近15000人。
刻有文字的甲骨
在安陽殷墟為中心發現的人祭大坑數不勝數,這都說明商代對用人祭祀達到了痴狂的地步。
為何商代人祭之風如此熾烈呢?《禮記》中孔子曾總結了夏、商、周三代的信仰特點,其中商人的特點是「尊神」,即尊崇先祖神靈。商王的一切活動,都要通過甲骨佔卜,求問神靈是否可行,並且祈禱保佑。
在這樣一種尊神的信仰驅使下,殷商貴族對祭祀的要求非常高。牛、羊等動物祭品動輒上千,為了表達對神的敬意,最為寶貴的人祭也自然不會缺少。
在商代人的意識當中,人死後會到另外一個世界生活。這樣的意識直至今天也有不少人遵守,在祭拜神靈的同時,也會帶去不少祭品,使其在另一個世界的生活中衣食無憂。而在商代,貴族生前除了衣食錢財之外,還有特殊的服務群體——奴隸,所以就祭祀活人,為死去的先祖補充奴隸。
安陽殷墟考古現場
另外,殷商貴族「尊神事鬼」,不惜大量殺死活人以祭祀死人,不僅是為了理想世界,也有現實的考慮。統治者通過尊神祭祀活動,為自己的現實生活披上神靈的外衣,實現權力的神聖化,從而控制普通民眾。
西周代商之後,周人的文化習俗與商人差別很大,並沒有像商人這樣有濃厚的「尊神」情結;政治制度的設計上,周人也比商人高明許多。無論是現實還是意識形態中,周人對鬼神之事並沒有殷商那麼狂熱,而大規模的人祭現象也逐漸消失。
影視劇中的殷商人物形象
文史君說
商人對祭祀的尊崇,是後人無法想像的。除了先公先祖,商人對於電閃雷鳴、颳風下雨、日升日落等自然現象都進行佔卜與祭祀。在殷商的祭祀系統之中,有祖先神靈和自然神靈兩大類別。這樣的祭祀習慣,對後世的祭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國人祭祀活動中,對祖先的祭祀和自然的祭祀仍然佔著主體地位。只不過,用活人作為祭品的人祭現象,卻淹沒在歷史的煙雲中了。
參考文獻
楊升南:《商代人牲身份的再考察》,《歷史研究,1988年第1期。
胡厚宣:《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上)》,《文物》1974年第7期。
胡厚宣:《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下)》,《文物》1974年第8期。
(作者:浩然文史·玉米醬)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