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於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
人類進化成人之後,有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
春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的節日。
中國歷代各民族的祭祀是一門歷史文化。自古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所以,「祭祀」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民族的不同,各地的祭祀文化也不同,祭品也隨之改變。
最早的時候是用活人,來做祭品,稱「人牲」。
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制社會期間,為祭祀祖先、神靈或自然界萬物而殺戮活人以為祭品。一般使用戰爭中的俘虜、被徵服部落貢納的青年男女及兒童或由此而形成的奴隸。使用人牲的數目多少不等,一般為數人、數十人,有時更多。
人牲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約從公元前4000—前1000年人牲在從東方到地中海這一地區的許多古代文明中都曾流行。墨西哥的瑪雅人、秘魯的印加人和非洲的阿沙特人也有過這種習俗。
到西周,這一制度仍然保留,東周時期逐漸衰落。
到了殷商的時候,出現了人牲和狗牲。殷人崇尚白色,主要以白狗做祭品,但是一般同時和人牲同時使用。《山海經》中記載,西周時期祭祀天地神靈開始用動物、植物代替人做祭品。
在《周禮·地官·大司徒》中記載:「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皂鱗,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動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核物,其民專而長。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其民皙而瘠。五曰原隰(xí),其動物宜羸物,其植物宜叢物,其民豐肉而庳(bì)。因此五物者民之常……」
翻譯就是:大司徒的職責,掌管天下各國土地的地圖與記載人民數的戶籍,以輔助王安定下天各國……根據按土地計算貢稅的法則,辨別五種不同地形所宜生長的人和物。一是山林,那裡宜於生長毛細密的動物,宜於生長櫟樹之類可供染色用的植物,那裡的人民毛長而體方。二是川澤,那裡宜於生長麟甲類的動物,宜於生長蓮芡之類結子多的植物,那裡的人民皮膚黑而潤澤。
三是丘陵,那裡宜於生長有羽毛的動物,宜於生長李梅之類有果核的植物,那裡的人民體型圓而長。四是墳衍,那裡宜於生長有甲殼的動物,宜於生長有莢角的植物,那裡的人民膚色白而體瘦。五是原隰,那裡宜於生長毛短淺的動物,宜於生長萑葦(huán wěi)之類叢生的植物,那裡的人民胖而矮……
那當地人民祭祀山神的時候,用毛物祭祀,就是希望它們能生長得更好,這是西周的祭祀理念。也有的用草的樣子來紮成動物的樣子當作祭品,體現了西周仁德的政治思想。
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裡有寫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芻狗」就是扎草為狗形,疾疫時用於求福禳災,此時要文飾裝扮一番。祈禱之後,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芻狗即便棄置,人踏車轢,隨後就將它當作柴草,一燒了事。用時顯貴,用後廢棄。
還用一種是用血來做祭祀,血,是一種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靈魂的,血能維持人或動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著受傷甚至於死亡,好像血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最殘忍的還是「人祭」,人祭,不僅在原始宗教中有過,而且在往後發展階段的宗教中也有過,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人祭起源於原始社會的部落戰爭。那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的價值不能體現。戰爭中的俘虜,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兒童可能被收養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殺祭神靈。
到了現代,隨著健康環保的低碳生活理念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現在提倡「零碳祭祀」。取而代之的是:獻花、植樹、朗誦、摺紙船、網上祭奠等等祭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