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末期盛興「人祭」,到了西周才有芻狗出現,那芻狗是什麼

2020-12-14 卿子雜談

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於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

人類進化成人之後,有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

春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的節日。

中國歷代各民族的祭祀是一門歷史文化。自古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所以,「祭祀」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民族的不同,各地的祭祀文化也不同,祭品也隨之改變。

最早的時候是用活人,來做祭品,稱「人牲」。

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制社會期間,為祭祀祖先、神靈或自然界萬物而殺戮活人以為祭品。一般使用戰爭中的俘虜、被徵服部落貢納的青年男女及兒童或由此而形成的奴隸。使用人牲的數目多少不等,一般為數人、數十人,有時更多。

人牲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約從公元前4000—前1000年人牲在從東方到地中海這一地區的許多古代文明中都曾流行。墨西哥的瑪雅人、秘魯的印加人和非洲的阿沙特人也有過這種習俗。

到西周,這一制度仍然保留,東周時期逐漸衰落。

到了殷商的時候,出現了人牲和狗牲。殷人崇尚白色,主要以白狗做祭品,但是一般同時和人牲同時使用。《山海經》中記載,西周時期祭祀天地神靈開始用動物、植物代替人做祭品。

在《周禮·地官·大司徒》中記載:「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皂鱗,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動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核物,其民專而長。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其民皙而瘠。五曰原隰(xí),其動物宜羸物,其植物宜叢物,其民豐肉而庳(bì)。因此五物者民之常……」

翻譯就是:大司徒的職責,掌管天下各國土地的地圖與記載人民數的戶籍,以輔助王安定下天各國……根據按土地計算貢稅的法則,辨別五種不同地形所宜生長的人和物。一是山林,那裡宜於生長毛細密的動物,宜於生長櫟樹之類可供染色用的植物,那裡的人民毛長而體方。二是川澤,那裡宜於生長麟甲類的動物,宜於生長蓮芡之類結子多的植物,那裡的人民皮膚黑而潤澤。

三是丘陵,那裡宜於生長有羽毛的動物,宜於生長李梅之類有果核的植物,那裡的人民體型圓而長。四是墳衍,那裡宜於生長有甲殼的動物,宜於生長有莢角的植物,那裡的人民膚色白而體瘦。五是原隰,那裡宜於生長毛短淺的動物,宜於生長萑葦(huán wěi)之類叢生的植物,那裡的人民胖而矮……

那當地人民祭祀山神的時候,用毛物祭祀,就是希望它們能生長得更好,這是西周的祭祀理念。也有的用草的樣子來紮成動物的樣子當作祭品,體現了西周仁德的政治思想。

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裡有寫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芻狗」就是扎草為狗形,疾疫時用於求福禳災,此時要文飾裝扮一番。祈禱之後,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芻狗即便棄置,人踏車轢,隨後就將它當作柴草,一燒了事。用時顯貴,用後廢棄。

還用一種是用血來做祭祀,血,是一種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靈魂的,血能維持人或動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著受傷甚至於死亡,好像血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最殘忍的還是「人祭」,人祭,不僅在原始宗教中有過,而且在往後發展階段的宗教中也有過,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人祭起源於原始社會的部落戰爭。那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的價值不能體現。戰爭中的俘虜,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兒童可能被收養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殺祭神靈。

到了現代,隨著健康環保的低碳生活理念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現在提倡「零碳祭祀」。取而代之的是:獻花、植樹、朗誦、摺紙船、網上祭奠等等祭奠方式。

相關焦點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什麼是「無為」?「無為」就是天地之道——像天地一樣不以自己的意願去改變事物的發展,讓世間萬物自然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又說「道法自然」。芻狗芻狗,通常解釋為祭祀用的草狗,狗在遠古文明中具有非常意義,古人認為狗可以通靈,它可以為亡靈引路,所以在古代的喪禮中,死者的親人會用一根紅繩系住一隻狗,焚化給死者,讓狗給死者引路。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芻狗」,就是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用草紮成的狗。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我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流行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在這裡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本意吧。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何以不仁,萬物何以為狗?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原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要理解這句話的關鍵點是理解 「芻狗」和「仁」的含義。「芻狗」是草扎的狗,上古時候狗是六畜之一,因此,上古的祭祀,用狗肉作祭品,是很普遍的事。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意是人如果不修為自己,那麼慢慢就會走向滅亡,它不是教你自私自利的,對動詞「為」字的理解上就錯了,後面的理解自然一錯再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既然不是上天踐踏萬物的意思,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作為我們本土道家文化的瑰寶和源頭,我們還是有必要把它弄清楚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以「不仁」的角度來看待市場
    那什麼是仁?現代人一般會把它解釋為仁慈,善心等。按當時的環境,卻並不一定是這樣理解。       孟子的思想延續自孔子,而孔子則非常崇拜老聃,即老子。有一次孔子見過老子回來,三天沒說話,子貢問,老師這是怎麼啦,孔子說,老子真是龍一樣的人物,我太崇拜他了。      老子傳世之作《道德經》裡也有關於仁的描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猶橐籥乎?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大家看,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圍繞著天之道,人之道在講述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一會講天之道,一會講人之道,一會又綜合在一起講述,生怕人們不明白,而實際上老子的這種論證方法的確起到了幫助我們理解的作用。我們看一下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引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所謂芻狗,一般就是指,用草結紮而成的祭品,祭拜天地或過世的聖人以及自己的祖先。「芻狗」,有個特點,就是祭拜之前大家把它看得非常的重要,不準任何人亂碰它。可是,祭拜完了之後,馬上就把它隨意的丟掉了。有點讓它自生自滅的意思,也就是天地讓萬事萬物自生自滅。
  • 老子的《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被誤讀千年
    然而只在這裡的無為就是指人不用去幹預一切嗎?這裡的無為不是指什麼都不做,簡而言之無為就是無不為。這便是老子提出的關於道的本義。「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如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究竟何意?
    這個觀點深深植根於《道德經》,然而《道德經》還有另外一席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為何又說天地在幹預「萬物」呢?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雖然文字已經誕生兩千多年,但該如何理解卻仍然存在爭議。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在《道德經》這章想表達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的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理解為:天地無情,無所謂仁愛還是不仁愛,它把世間萬物都當作祭祀時用芻草紮成的稻草狗一樣,一律平等對待。聖人無情,沒有任何偏愛,把天下百姓都當作祭祀時用芻草紮成的稻草狗一樣,不分親疏遠近,從不厚此薄彼。」這裡的「不仁」指得是「不偏愛」。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真正含義是什麼?多數人理解錯了
    《道德經》是對老子思想的闡述,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道」,講究道法自然,在《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可以說是老子思想的總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多數人理解錯了。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將萬物都當成狗一樣驅使。我們很多玄幻小說中也經常看到這句話,大多數小說都是如此理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誤解這句話了嗎?這個解讀顛覆你認知
    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有人引用老子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聽上去很有文化氣息,但是如果不明就裡,在某些場合錯用這句話不免貽笑大方。尤其是如果你將「不仁」解讀為「不仁慈」,那才是真正的曲解老子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然而另一類人則有所不同,這一類人是現代網絡文學的受眾,他們雖然也愛好古典元素,但是看的作品卻出自現代網絡作家之手。尤其是前些年的網絡小說讀者,對於這《誅仙》一本書應該不會陌生,而此書中恰好就有這一主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齊善鴻講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
    人們常說:「人在做,天在看。」人們說起這個是為了警示人們,多行善事,少作惡念,以免遭到報應。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裡面就提到過:「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天道是常常偏向做善事的人的。但是,老子卻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