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船為棺、崇拜鳳鳥圖騰……千年文物還原古代巴人生活

2021-01-11 上遊新聞

唐代詩人劉禹錫筆下的《竹枝詞二首》曾這樣描寫巴人的生活: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這句七言古詩用短短28個字描寫了古代巴人生活在多雨之地,卻能歌善舞。

從巴蔓子將軍到萬裡長江的豪邁氣勢,古代巴人在長江流域創造了可與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文明。巴文化可以說是重慶地域文化的根。那麼,在4000多年前,古代巴人如何生活?

如今,在九龍坡區巴人博物館裡,陳列著一系列古代巴人生活相關的物品,它們還原了4000年前巴人的生活狀態。 生亦長江死亦長江船棺出土證實巴人視死如生時間回到1954年,重慶第一機制磚瓦廠準備在銅罐驛鎮冬筍壩建廠房,挖地基時挖出許多銅器。隨後,西南博物院考古專家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清理了土坑墓52座,時代為戰國後期到西漢。現如今,唯一能夠證明這裡就是4000多年前古代巴人船棺葬地點的,只有一塊「巴人船棺葬遺址」的標牌,靜靜地豎立在鎮政府大樓外。   

在眾多的墓葬中,17座排列整齊的墓葬引起了考古人員注意。這17座墓葬的棺材,看起來就像是獨木舟,頭部均正對長江。由於外形像船,墓葬被專家命名為船棺葬。

巴人船棺讓巴人逝後也能頭枕長江巴人先民為何要以船為棺?「以船為棺,是古人視死如生的體現。」九龍坡區文化館工作人員介紹,古人認為,靈魂不滅,為了讓死者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裡像生前一樣生活娛樂,人們常常將死者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安葬,以便他繼續使用,而船,正是巴人先民最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    

銅罐驛和巴人先民究竟有什麼樣的關聯?冬筍壩附近的小南海,當地人至今呼為亀亭子,即巴志所說「巴人立市於亀亭」之地。「銅罐就是銅鼎,銅罐驛鎮一帶,在古代應該是巴人的聚居區。」該區文化館工作人員表示。 鳳鳥象徵巴人由來它是古代巴人的重要圖騰    巴國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著傳統服飾的巴人葜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太葜即上古時代東方部落首領伏羲,後照為巴人始祖。   

 宋代史學家羅泌《路史·後記》卷一記載:「伏羲生鹹鳥;鹹鳥生乘釐,是司水土,生後照;後照生顧相,降處於巴,是生巴人。」

一對鳳鳥講述古代巴人的圖騰信仰在古代巴人看來,鳥是一種非常吉祥的動物,在巴人博物館裡陳列的一對青銅鳳鳥,雙眼炯炯有神,看上去活靈活現,非常引人注意。   

據文化館工作人員介紹,作為古代巴人的重要圖騰,這樣的鳳鳥地位極為尊崇。 文字符號的最早來源武王伐紂時巴渝舞就已風靡   在博物館陳列的物品中可以看到,很早以前,巴人就有了自己獨立的文字系統,但現代人很難猜透他們的心思。   

 在巴人博物館展板上對此有如下介紹:巴人文字符號大致可以分成三類,象形紋樣、符號及形似漢字的文字符號。這些文字符號主要取自於兵器、樂器、璽印等器物。巴人有自己獨立的文字系統,其文化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由於歷史久遠等各種原因,現在尚無法判讀文字的內容。

拓片下來的文字符號其實很難看懂意思館內「巴人經濟活動」展區,陳列了許多大小不一的陶器和精緻漂亮的飾品等。據介紹,商周時,巴人經濟以漁獵、畜牧為主,而到了春秋前期,巴國農業生產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從出土的大量器物可以看出,在當時,巴人的生產活動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巴人尚武善舞,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據說,周代紀念武王伐紂的「大武舞」,即取材於巴人的武舞。另據《晉書·樂志》記載,漢高祖定三秦,仍然以巴人之師為前鋒,漢高祖看其作戰勇猛,以舞為武,就讓宮廷學習其歌舞,並稱之為「巴渝舞」。由此,巴渝舞成為歷史上著名歌舞節目之一。  

據了解,巴渝舞不僅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宮廷舞蹈,而且在民間也十分流行。巴渝舞歷經多次演變,到唐代時,已經從渝水(今嘉陵江上遊)流傳到了長江中下遊流域。相傳表演時舞者有36人,身披盔甲,手持戈矛、弩箭,口唱賨人古老戰歌,在以打擊樂器為主的樂隊伴奏下,節奏明快,載歌載舞,氣勢逼人,激情四射,難怪詩聖杜甫發出「萬裡巴渝曲,三年實飽聞」的讚嘆。   巴人柳葉劍短於秦楚劍適合近身搏殺

柳葉劍在博物館裡,一柄劍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它就是古代巴人的柳葉劍。這柳葉劍的殺傷力相當強。1993年,考古學家在涪陵小田溪發掘出一柄柳葉劍,剛剛出土的柳葉劍竟將一張A4紙輕鬆劃成兩半!    

根據歷史記載,古代巴人的劍大多短於秦劍和楚劍,最短的柳葉劍也就20多釐米,這正是因為彪悍的巴人精通近身搏殺,更注重劍器的殺傷力。柳葉劍,還和巴蔓子將軍相關,據考古發現,半個世紀前發掘的圖紙和數據,可以復原一個船棺中的情形。棺中主人是一名巴國武士,他的頭部和身邊擺放著3件青銅兵器,依舊鋒利的青銅柳葉劍被拔出劍鞘,放在隨手可及的腰際。說明柳葉劍不但是防身武器,也成了古代武士的標準配置。 新聞延伸》》古代巴人今何在?被蜀國滅後,巴人後裔逐漸演化形成土家族。    

事實上,巴人生活的時代,是一個頻繁的戰爭狀態,遷徙成為巴人生活的常態。曾經,巴國與楚國往來密切,關係時好時壞,時敵時友。東周時,巴國受楚國西進壓迫,不斷將政治中心向西部地區轉移,豐都、涪陵、合川、閬中等地都曾當過巴國政治中心。歷史上,巴與秦、楚聯盟滅掉庸國後,得到庸國渝東峽江地區,也是其進入今重慶地區的重要原因。而巴與鄰國蜀的關係,《華陽國志·巴志》載有「巴蜀世戰爭」。與蜀國的長期交戰,讓巴國國力大大削弱,最終導致了滅亡。有資料顯示,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巴蜀為戰,巴求救於秦,遂引狼入室。秦國派司馬錯、張儀率師伐蜀。在蜀國滅亡後不久,巴王被俘於閬中,巴國滅亡。此後,秦國在江州築城,設巴郡。    

「將軍將秦師,西南奠遐服。故壘清江上,蒼煙晦喬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登司馬錯古城》,正是當年秦滅巴蜀的真實寫照。     

據介紹,巴國滅亡後,其後裔在漢魏時期演變為五溪蠻的一部分,生活在武陵山的「酉、辰、巫、武、源」五溪之域。五溪蠻直到宋代,綿延千餘年,保持著比較穩定的民族特徵。宋以後,五溪蠻中分離出來的一部分人,融合其他少數民族及部分早年遷入湘渝鄂黔接壤處的漢族移民,經歷了漫長歲月,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還原巴文化 「賨人」貴族船棺或成一塊重要拼圖
    專家認為,從其類別和精美程度而言,它們可能是古代巴國其中一支的王族墓葬,對於還原神秘的巴文化,它或將是完整拼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數千年前,一個歷史上以剛勇尚武著稱的族群出現,這個族群被稱為巴人或巴族。由於在現有文獻中,學術界歷來有著多種說法。零星記載給後人留下太少的線索,卻又給予太多的猜想。
  • 東夷文化的鳳鳥圖騰崇拜
    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即大汶口文化後期至龍山文化時期,青州這一廣大的區域內,生活著一群以鳳鳥為圖騰的原始居民。少昊統治時期,其所轄部族以鳥為名,以鳥為族徽,以鳥為官員的標識。在他的管轄範圍內有玄鳥氏、青鳥氏等二十四個氏族,這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以鳥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社會。「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是說只有鳳鳥來臨,洛河才驚現神圖,天下才是太平盛世。可見,當時鳳鳥在人們心目中就是一種神靈的代表體。
  • 「賨人」生活有跡可循 四川渠縣發現兩千年前貴族船棺葬
    歷史上,他們被認為是巴人的一支,稱為「賨人」。兩千多年後,「賨人」仍有大量未解之謎。他們到底是誰?從何而來,去向何處?近年來,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達州渠縣土溪鎮城壩村開展了系列考古工作。3月12日,封面新聞記者從該院獲悉,今年1月,城壩遺址考古再次取得重大進展。考古工作人員在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發現了「賨人」貴族船棺墓葬,並出土了包括龍紋玉佩、蜻蜓眼琉璃珠、金劍格柳葉形劍等高等級文物。
  • 四川考古賨人貴族墓 破解巴蜀船棺葬之謎
    古代巴人可細分為兩支,一支是生活在清江流域的「廩君蠻",另一支則是活動在嘉陵江、渠江流域的「板楯蠻"。前述考古團隊所發現的賨人貴族墓,即為板楯蠻的其中一支,據東晉史學家常璩(291-361年)所著的《華陽國志.巴志》,內容記載巴人的族屬可分為「濮、賨、苴、共、奴、獽、夷、蜒」八族。
  • 巴人圖騰為何為白虎?白虎究竟有什麼寓意?
    在土家族文化中,廩君被公認是土家族人的先祖,白虎是土家族人唯一的圖騰。古代巴人是今土家族人的重要祖先之一,巴人為何奉廩君為共同的先祖?白虎為何是巴人唯一的圖騰?白虎究竟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巴蛇死後,其骨像山陵一樣,因而後照將此地命名為巴陵。後照的子孫從此便以巴為氏,所以作為後照子孫的廩君巴氏子務相,自然姓巴。另外一種說法則是這樣認為的,巴人始祖伏羲、女媧均為人首蛇身,以玄鳥為圖騰。而在遠古時期,巴的字面意思就是蛇,因此以巴為姓便順理成章。
  • [王仁湘]從考古文物看先秦造神運動:以鳳鳥為視角
    從此,鳳崇拜也成為一種規範的信仰方式,並且很快匯入史前造神運動的潮流中,這可視作是石家河人奉行太陽崇拜和陽鳥崇拜的實證。本文以此為線索,以大量的考古出土器物為載體,探討從史前石家河文化到明清,鳳鳥崇拜如何成為神像之冠,並在凡世又凸顯出威武和高貴的氣象。神是什麼樣子?
  • 四川渠縣發現神秘的「賨人」貴族船棺
    新華社成都3月11日電(記者童芳)記者10日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該單位在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發現距今2000多年前的古代西南少數民族「賨人」貴族船棺墓葬,出土龍紋玉佩、蜻蜓眼琉璃珠、編鐘等精美的高等級文物。
  • 渠縣城壩遺址考古再獲重大進展 發現「賨人」貴族船棺墓葬
    歷史上,他們被認為是巴人的一支,稱為「賨人」。兩千多年後,「賨人」仍有大量未解之謎。他們到底是誰?從何而來,去向何處?近年來,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達州渠縣土溪鎮城壩村開展了系列考古工作。3月12日,封面新聞記者從該院獲悉,今年1月,城壩遺址考古再次取得重大進展。考古工作人員在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發現了「賨人」貴族船棺墓葬,並出土了包括龍紋玉佩、蜻蜓眼琉璃珠、金劍格柳葉形劍等高等級文物。
  • 古代巴人發祥於這片秘境 還留下神秘「血手印」和懸棺
    湖北日報網訊(全媒體記者 吳堅 通訊員 張安雙 鄧婕)土家族,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其祖先——古代巴人誕生於湖北境內的清江流域。相傳,約在4000年前,巴人祖先巴務相被推舉為五姓部落的酋領,世稱廩君。廩君初居「武落鍾離山」,後隨著部落勢力發展壯大,率部沿夷水(今清江)向外發展,在鹽陽(今湖北省長陽縣與巴東縣交界處)射殺了鹽水女神,建立了最早的巴國。
  • 中國古代各部落圖騰,黃帝部落的圖騰並不是龍
    文/曉夢閣主圖騰一詞最早來自於北美印第安人鄂爾吉布族的方言,後來被西方人類學家所採用。圖騰是原始民族的族徽的標誌,是最早的原始崇拜對象。我們中國人經過幾千年的不斷融合形成的一個大集體——華夏,華夏的圖騰是我們崇拜的龍。在古代圖騰崇拜是氏族制度所特有的宗教形式,其主要特徵是在相信本氏族同某種動物或植物之間存在超自然的關係,該動物或植物就叫圖騰。
  • 一文讀懂古玉中的「鳳鳥」圖騰(高清)
    在古代,鳳凰的形象不僅匯聚了雞、鷹、燕、鶴、烏鴉、鵪鶉、孔雀等鳥禽的形貌特徵,還結合了太陽、大風等自然現象,具有向陽、自新、秉德、示美、喻情等神性。正由於鳳凰有著超自然的神性,符合人們抵抗自然災害和祈求安寧生活的願望,因此對鳳凰圖騰的崇拜成為早期社會的普遍現象。
  • 探討東夷人鳥圖騰崇拜
    《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少昊氏「以鳥為官」,這些「鳥官」以鳳鳥為首,共有24種。這個鳳鳥部落棲息在今山東中部泰沂山地的周邊地帶。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子羔》中也有「玄鳥生商」傳說,且更為原始,還保留了一些圖騰神話的痕跡。  考古發現進一步豐富了鳥崇拜的內容。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還有一種獨特的含球習俗。據推測,含球習俗應與圖騰繁殖儀式有關。
  • 傣族古代文學中的動物圖騰崇拜:「牛圖騰」
    關於傣族的圖騰崇拜有多種說法,但大多是以風俗習慣等來做說明。古代文學是傣族圖騰崇拜的有力證明,從傣族古代文學中可以看出,傣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圖騰,傣族圖騰崇拜根據地區和人群的不同有所差異,其動物圖騰有牛圖騰、鳥圖騰、龍圖騰、象圖騰和虎圖騰等。
  • 馬氏兄弟為兩隻銅質「鳳鳥」補裝,千餘片金箔貼飾鳳鳥「金身」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人民大道東段北側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是經國務院批准建設的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廣場前方兩側各有金色銅質鳳鳥雕塑一尊,「鳳鳥」雕塑,常常被遊客稱呼為「玄鳥」。
  • 虎躍千年 淵源流長的彝族虎圖騰崇拜
    現今彝族尚殘存其遠古先民崇拜的虎圖騰,它曾為先秦道家、儒家、陰陽家所吸收、慨括、升華,可以進一步說明彝族虎圖騰崇拜淵源流長。彝族虎圖騰,是彝族人民崇信虎。彝族有多種自稱「羅羅」、「諾蘇」、「納蘇」、「尼蘇」等等;「羅羅」是「羅」的疊稱,意即虎人或虎族;男人自稱「羅羅頗」或「羅頗」,即公虎;女人自稱「羅羅摩」或「羅摩」,即母虎。
  • 1.3 早期太陽崇拜和鳥蛇圖騰探源
    在中國,黃河域、西南和華南等地都發現日神信仰和太陽崇拜的文物,如廣西左江流域、雲南滄源和四川珙縣的崖畫,這些證明中國遠古時期普遍存在著太陽崇拜的現象和遺蹟。在中國遠古時期,甚至還存在著一元日神信仰的現象,太陽崇拜似乎是較之祖先崇拜為更普遍和重要的信仰之一。(何新《諸神的起源》)埃及文明可稱得上最古老的文明,在漫長的文明史中,日神崇拜及信仰貫穿了古埃及文明的長河。
  • 《山海經》記載許多部落以鳥為圖騰,人的面孔而長著鳥的身子
    《山海經》記載許多部落以鳥為圖騰,人的面孔而長著鳥的身子圖騰是原始社會人們把某種動物或植物,當作自己的祖先或者保護神。他們相信這些自然物會保護自己,而且能使自己獲得超人的力量和勇氣,所以不僅不能傷害它們,還要在敬畏中加以崇拜、禮敬,主要表現為:祭祀該種圖騰;部落或個人的名字中有該圖騰的名字;在某種重大活動中披著該圖騰的外衣;在軍旗或武器上畫上該圖騰的形狀,等等。《山海經》中有許多部落以鳥作為圖騰,這首先表現在他們心目中神的外表上。《南山經》中說,以招搖之山為首的鵲山系列山脈,其神皆「鳥身而龍首」。
  • 最後的鳥圖騰部落
    在我國古代神話中,有許多關於鳥和蛙的故事,其中許多可能和圖騰崇拜有關。後來,鳥的形象逐漸演變為代表太陽的金鳥,蛙的形象則逐漸變為代表月亮的蟾蜍。苗語稱為「嘎鬥宇」(意為天的肚臍眼),中國古代的天象是以赤道坐標為中心的天文體系,因此北極星就處於星象體系的正中。古人將這個北極星視為「天極」,既中國傳統的「紫薇鬥數」,「紫薇」就是北極星,天極。太陽崇拜系統是西方以黃道坐標為中心的天文體系,正是近年來盛傳的「星座命運」的天文系統。        那麼為什麼會有火呢?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渠 ‖ 宕渠先民族群——巴人考論
    不難看出,巴人來源問題歧說紛繁,至今也還未有定論。宗姬巴國進入川東峽江地區後,廩君蠻成為巴國主體民族而重疊巴人名號。二、從圖騰看族屬:蛇巴人早期人類族群是基於種族血緣、文化傳承、語言文字與其他人群有所區別的群體,並有與之對應的活動地域。在中國史前時代,圖騰崇拜廣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