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太醫院的最高官員稱太醫院掌院使。負責考察院屬各科醫務官員之業務才能,並率禦醫、吏目、醫士等為帝後、王公大臣等治療疾病。朱元璋吳元年(1367)設,洪武十四年(1381)改稱院令,二十二年復舊稱。明朝太醫院設院使一人,正五品,院判二人,正六品,其屬有禦醫、生藥庫、惠民藥局等。太醫院掌醫療之法。見《明史•職宮三•太醫院》。
在明代眾多太醫院掌院使中有一位荊州府石首籍的名醫羅橋軒。由於種種原因,史書中有關他的記載甚少,導致其現在幾乎不為人知。查各級志書,僅有光緒《荊州府志》有寥寥數語:「邏橋軒,工醫術,天啟二年勅授太醫院掌院使。以上石首縣志。」筆者近讀明代翰林院檢討、公安派骨幹成員、夷陵名儒雷思霈的《蓬池閣遺稿》,從中發現了一篇詳細介紹羅橋軒的文章。現分享給各位讀者。
贈羅體吾①
雷思霈
今天下鳴方術,無慮數②十百家,率左袒岐黃之言,惟挈長算效,功侔良相③。試溯世數神農、長桑而下,不知幾千百年,而聖神遞作矣。是以,醫道自古重之。《周禮》:「醫師掌諸醫療之法,秩上士。」我明興,迪簡④尤慎,置院設秩,入侍禁闥,往往有加階比於三事⑤六卿者,視古尤鼎貴哉。
予總角,知慕衛生家言《胠篋》《素問》《丹溪》諸書,聞有習相君之技,輒把臂下之,願領謦咳⑥,顧立談,非不辨也,奇症當前,斂手駭汗,計畫無復之,比比而是,醫難言哉。醫猶操舟然,平波利艘以語驚湍怒浪則異;醫猶將兵然,平原曠野以語深林險阻則異。何則?伎倆止此,神明之為難爾。粵人世業舟,則險夷一也;老將業兵,則奇正一也。昔人之醫,不三代不服其藥,故求十全於九折,百不失一焉。彼世授有真詮焉,非其幸耳。
餘三載羈燕邸,風土不相習,燥濕不相宜,往往稱善病也。而閫以內⑦猶甚,伏枕羸瘠,至不能進匕筯。燕市醫家棋布,倒屣⑧十數輩,無足為二豎⑨難者。乃於年友曾退如知賓甫羅君已,復於諸縉紳齒頰得賓甫活人狀,與退如若出一口,遂與定莫逆交。不數日而室中人病,病輒受賓甫七劑,一投即瘥神。遂以王茅山氏之青蓮、茹洪景氏之九還丹不捷於此。乃知羅君之於醫,聖也。
予往晤諸醫,無不好自崖異⑩,延致多不至,至則矜詡生平,扺掌疇昔,屈指奇中,刺刺不休。賓甫無一言及之,嘗曰:「奕世相襲,起人之疾,未可縷數,未能記憶。且醫,仁術也。先難後易,寧在唇吻間乎?」予深味其言,益敬慕之。時從退如丈一過其第,第見赫蹏⑾旁午⑿,輿馬絡繹,踵曳肩摩,閧然如市。往往數十偵於通衢,爭相迎致,擁道相持,至不能行。君令各陳緩急,次第視之,殆者蘇,困者醒,侯門豪族、繩樞甕牖,皆一視之,不分為兩。以故,長安莫不知羅君名。大宗伯⒀雅重器之,特拔君稠人中,委以庫務,同曹之流皆唯唯謝弗及。君研精百氏,神而明之,凡岐黃經方、扁鵲《八十一難經》,下至曆代編纂醫藥書,洞融澄澈,不泥陳言,如粵人之舟,風波不驚,老將之兵,震撼不變。旦肩輿出,夜篝燈歸,周曆數十裡不言勞。薦紳揖於庭,寠夫⒁拜於途,六通四闢之區,見者共拱為瑞,而未嘗有德色,人溺猶己⒂,不矜不伐,擬之良相不虛。
耳聞之,醫者,意也。古人隨所愜意,命筆紀篇,勒為成書,遂至不朽。君入則侍直⒃禁闥,出則庫務紛絮,而長安百萬家需於君之視病若望歲然。吾固知君之腕無假為著作計也,至錄君十全之名勒在汗簡,與倉公並傳,則太史公事,退如兄為政⒄耳,奚俟餘之喋喋!
(雷思霈《蓬池閣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