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醒,此文訂正於2020-12-22,版本2.0。個人很喜歡去看一看及想一想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繫,一旦發現它們之間存在某種」關係「,其實就意味著發現了它們之間的」邏輯-秩序-規律「。然後呢,你就可以試著拿著相應的」邏輯-秩序-規律「去駕馭它們,這樣子就可以讓自己頭腦裡的思想及思維變得有序,這樣子自己就可以在有序的思想及思維底下有序地行動起來,有序對自己來說,很重要,可以允許亂,但亂的背後一定要有一個根本的秩序,這就是序中有亂,亂中有生機啊。
而這篇文章的標題呢,其實就是羅列, 羅列了一堆的概念:使命-願景-目標-戰術-戰略-組織-結構-規則-法則-價值觀-行動!這些概念,它們的關係如何;這些概念,有沒有先後之序呢;個人認為是有的,是有先後之序的,使命是要擺在前邊的,它是根源。那使命的媽媽又是誰呢,是外部的環境,是我們所寓居的這個外部世界。
為什麼說:「使命的媽媽是我們所寓居的這個外部世界呢」?我們所寓居的這個外部世界,有些人的一些需要,還沒有被滿足,這種需要可以是生理的或心理的,這種生理或心理的匱乏狀態缺乏滿足,正是基於需要沒有被很好地滿足,這就是你看到的當前世界的一個微小的部分,活著就為了改變世界的這一部分,為什麼是這一部分呢,這就是外部世界的規定性,為什麼是你,這齣自於你的「精神」,你想改變世界的這一部分。一個人活著,就是為了改變我們所寓居與生活的世界,想改變世界的某一部分,這是外部世界交給你的大任,這是外部世界賦予你的人生使命。這也是為什麼說,使命源自外部環境,是外部環境生出了使命,使命是受我們所寓居的這個外部世界的環境所限定的。
有了使命,緊接著就是要把使命變成「外部世界的現實」,使命要變成外部世界的現實,要通過願景,於是作為媽媽的使命,就生出了願景,要把使命帶進現實,這涉及2次創造,第一次是願景的創造,第二次是現實的創造。
願景是未來的,是無限可能的。使命是媽媽,願景是兒子,使命生出的願景,這個願景是預繪未來的圖景。
外部的環境決定了使命,使命決定了願景,願景決定了戰略,戰略決定了組織,組織是有結構的,組織是有很多人之間的關係組成了一個有序的結構,如果自己在一個組織之中,就處於一定的結構之中,結構體現了一定的」邏輯關係「,邏輯關係是有秩序及規律的,一個人要透過結構與其它人聯繫起來,這就是合作。
人跟人之間的合作,會受到結構的限制,更深入來講,合作會受到組成結構的邏輯關係的限制,當然這種限制是有秩序有規律的,是可以預期的。你再「啥折騰」,只能在結構的關係之中去折騰,自由是建立在結構的邏輯秩序之中,在這個結構的邏輯秩序之中,你就是自由的,有秩序限制的自由。
在這裡光談結構及其邏輯,是毫無意義的,想一想,作為組織的一員,你所處的結構,往往是其它人設計出來的,你所處的結構,是其它人根據組織的戰略設計出來的,戰略決定了組織的結構,一旦明白,結構的邏輯-秩序-規律都是為了支持戰略的,通過結構,人跟人就可以合作起來,結構是有邏輯的,人的行為在這個結構之中會受到」組成結構各個要素之間邏輯「的約束,為了每個人能在這個結構之中如魚得水,就要讓每個人去理解這個結構,理解結構背後的邏輯關係,一旦理解結構背後的邏輯關係,每個人就可以不逾越其邏輯關係,每個人都要遵守其邏輯關係,這樣子,每個人獲得了在結構之中穿梭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