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去世有什麼樣習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嗎?

2020-12-23 恩恩家常事

農村老人去世有好多習俗,在甘肅定西通渭縣這種習俗是最隆重的,我見過好多地方的喪事,都沒有通渭的人情重。

在通渭,老人去世後,就停在上房中,有棺材的人斷氣了就立馬裝進去,這種提前準備好的棺材通渭人口「活壽」。如果是老人去世在外面,是不能進院子的,只能在外邊撻個篷子停放。

甘肅通渭老人去世後,首先要立個白鶴高高地在門外,意為駕鶴西去之意。下面用一塊大木板貼上紙,寫上子女的名字,通渭人叫「誥牌」。

在發桑的時候,也有很多細節,其它地方是沒有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要人抬,是不能用車拉的,後面就是孝子賢孫,最前面就是鎖吶和紙火,最前面第一個有個老者提個燈籠引著走向暮地。

在後面端「孝子盆」的必須是長子,如果沒長子就可以順延,如果兒子都沒有了,長孫是可以頂替的。埋葬完後,連續三天,天朦朧亮就要去燒紙,掃墓。然後就是,一七紙,二七紙……一直到七七紙(通渭人叫斷七紙),最後是「百日紙」。通渭老人去世後,是不能擺酒席的,必須要等過百天。兒女必須守孝三年,在這一百天當中,有重孝的子女,孫子不能上別人家去串門……

相關焦點

  • 在農村,家中有人去世禁忌多:三年不貼春聯,初五前不能走親戚?
    這個習俗的用意在於讓逝者走得體面一些,其次就是,斬斷三千煩惱絲,是對逝者的一種祝福和祈禱,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不再有煩惱,不再惆悵。也有的覺得是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尤其是家裡是老人去世的話,最好是多保留頭髮一段時間,也算是對父母的一種尊重,是孝道的延續。
  • 祭祀的五七、百天和周年
    □渠開選 按照我們魯南這一帶的民間習俗,前不久我回滕州老家,為去世不久的二姐夫燒「五七」紙,這是殯葬後的第一次祭祀活動。燒「五七」紙,簡稱「五七」,時間就是從死者去世那天算起的第五個七天的最後一天,「五七三十五」,即第三十五天。
  • 直系親屬去世後的六大禁忌,一百天內絕對不能做這些事情!
    所以,對於喪葬習俗有哪些禁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以便避開禁忌,遵從習俗。老人們習慣把去世後穿的衣服稱為「壽衣」,過了六十歲後,就會有很多老人開始為自己準備壽衣了。壽衣的件數、質地都是很有講究的。直系親屬去世一百天內,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須,不要外出旅遊、探親訪友等,以免將自身的悲傷氣息帶給他人。特別是婚禮、開業、慶賀小寶寶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參加。
  • 在農村,人去世為什麼要燒七個七?各個七有什麼講究嗎?
    人死後要燒七個七,也被稱為「做七」,這是流行於我國各地的一種喪葬習俗,即每隔七日要設齋祭奠死者,共七七四十九日。關於做七的最早記載,在南北朝的北齊時就已出現,至少有1400多年歷史。那麼人死後為何要燒七個七?主要的說法有兩種。
  • 農村習俗:老人去世前三年祭祀口訣,不滿三年清明不上墳不立碑
    因為這兩件事非常重視,是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所以這裡面就有很多規矩和習俗。比如今天要和大家說的,老人剛去世,或者不滿三年的新墳,頭三年的清明是不能去上墳祭祀的。不僅如此,也不能立碑,具體是怎樣的規矩呢?下面就簡單和大家說說吧!
  • 直系親屬去世後必知的六大禁忌,一百天內絕不能做的事情!
    所以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喪葬習俗禁忌的,以便避開禁忌,遵從習俗。老人們習慣把去世後穿的衣服稱為「壽衣」,過了六十歲後就有老人開始準備壽衣了。壽衣的件數、質地都是很有講究的。件數一般是五、七、九等單數,而不會是雙數;材質上則多用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諧音,寓意後世兒孫多子,而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棺木忌諱用柳木,相傳是因為柳樹不結籽,擔心會絕後。
  • 直系親屬去世後必知的六大禁忌,一百天內絕不能做的事情
    所以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喪葬習俗禁忌的,以便避開禁忌,遵從習俗。老人們習慣把去世後穿的衣服稱為「壽衣」,過了六十歲後就有老人開始準備壽衣了。壽衣的件數、質地都是很有講究的。件數一般是五、七、九等單數,而不會是雙數;材質上則多用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諧音,寓意後世兒孫多子,而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棺木忌諱用柳木,相傳是因為柳樹不結籽,擔心會絕後。
  • 農村笑絕戶可憐,去世連摔盆的人都沒有,這種習俗和觀念早該摒棄
    農村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習俗,是很多城裡人聽都沒聽過的。但因為世道的變化,現在哪怕很多農村人也沒聽到過,或者不知道什麼意思?有的農俗文化的確值得傳承,但有的蘊意古板傳統思想的習俗,卻不得不在農村發展的進程裡被淘汰。
  • 農村老人去世,後輩要在百天內結婚,否則等三年,有什麼道理?
    孝道是我國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這點不僅僅是在養老上體現,作為一個很有儀式感的民族,人們在家中長輩去世的時候都要按照慣例披麻戴孝,等親人下葬以後還要「守孝」,以表自己對逝去親人的哀思。古人的守孝時間比較長,一般長達三年之久。
  • 饒陽大尹村一帶家裡死嘍老人親屬怎麼穿戴?
    夜了個,看到在朋友圈裡好像是饒陽人問,爺爺去世了,孫兒輩隔多少天可以理髮,作為饒陽南鄉一帶的,這個還真沒有聽說過,就是在最近出版的饒陽民俗大觀一書裡
  • 農村普遍的一個習俗,家長的長輩去世,需要小輩來「摔盆」
    前言:小輩為家中去世的長輩「摔盆」,是農村很普遍的一個習俗,在農村各地基本上都有保留。雖然形式存在差別,但在葬禮中都有這一重要環節。一、不同地方的不同習俗我們中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方生活的人,在漫長的生活積累中,形成各有特點的習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百裡不同俗」,摔孝盆這個習俗也是同樣的。在陝西的一些地方,孝盆俗稱紙盆。
  • 在農村有老人去世,白事的講究很多,你知道的有多少呢?
    在農村,有很多的規矩也是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傳承下來了,在農村裡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婚喪嫁娶了,這些也是農村裡比較重要的事情,尤其是農村裡的喪事也是最為重要的,不管在什麼時候,村裡的喪事也是一種墨守成規的事情,一旦有人去世了,那麼可以說是有來往的或者是能說上話的都會去幫忙,這個就是農村的一個規矩
  • 去世要套絆腳繩,小孩學走路則要割斷絆腳繩,農村這個習俗啥意思
    #農村有很多有趣的習俗,有的一看就明白為什麼,簡單易懂。今天要和大家說的這個習俗就非常深奧,很多人並不太理解為何,卻總被老一輩要求這麼做,它就是「絆腳繩」!小孩學走路要割絆腳繩在農村,很多小孩子剛學走路,還搖搖晃晃不太能站得穩的時候,家裡老人都說要「割絆腳繩」,長大後才走得快,走得穩。
  • 「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而這四十九日內又以七為一輪,依次類推,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尾七)。這七輪之中逢七為一祭,但卻又不能都祭,缺祭含義為先人留福,一旦祭祀全,即為福盡,因此,多半以頭七、三七、五七和七七最宜祭祀。七七規矩也是極多,更有撞七之說,即燒七忌日這天農曆逢七。
  • 農村老人去世後,親人的淚水不能滴落到老人壽衣上,有啥講究?
    農村有很多的講究,尤其是在婚喪這種大事上,有人把這些老理看成是封建迷信,其實不然,這其實屬於一種農村的民俗文化,除了一部分有迷信成分外,多數都是對生活的細節進行約束和規範,以免造成損失和讓人看笑話。今天就來說一說農村喪禮上的一些講究。
  • 老人去世後,兩樣東西不能燒掉,你知道是什麼嗎?
    人活這一世誰都逃不過生老病死,人的年齡大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或多或少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雖說現在的人生活條件好了,長壽的老人大有人在,但是終究會過世,現在的老人對待生死也很是淡然,當到了60歲以後就開始為自己購置棺材了,在農村有著很多講究,風俗也比較多,有的年輕人可能不太了解,但是這些習俗講究都是老一代流傳下來的風俗
  • 年輕人外出打工,導致農村老人去世後無人抬棺材,該如何解決啊?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了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在一些農村地區,目前仍延續著傳統的土葬習俗,老人去世經入殮出殯,而後才入土為安。常見的棺材為實木打造,重量依木材、尺寸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普通棺材在四五百斤,密實木質的棺材重八百來斤也不足為奇。
  • 在農村過年,有哪些傳統和習俗?
    農村過年有哪些傳統和習俗呢?每個地方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不一樣,,但總體而言都是大同小異,我的家鄉在南方江西,我就來聊聊,我那邊過年是怎樣一個習俗。以前在年前的半個月到20來天的時間是人們最忙的時間,忙什麼呢?
  • 農村小孩過「百天」,都有哪些特色習俗?從帶「長命鎖」開始介紹
    相比較於城市來說農村地區的各種習俗,不僅更加全面而且儀式感也比較強。就拿小孩子出生這件事情來講,不同地區都會有不一樣的文化習俗。但其中比較統一的習俗就是「滿月酒」,以及過「百天」和給孩子帶「長命鎖」。農村小孩過「百天」習俗所謂過「百天」習俗其實指的就是,孩子出生滿一百天時的一系列習俗活動。很多地方也會將過「百天」稱為「百歲節」,也就是說小孩子落地之後一百天時,家長長輩就會認為孩子已經滿百歲了,這種習俗的真實含義是希望孩子能夠長命百歲。
  • 在農村裡,老人去世了是如何通知村裡人來弔孝的?
    時間在變,時代也在變,但無論時間和時代怎麼變,在農村裡,總有不變的東西。比如說,當農村一旦有老人去世後,每家每戶的的人都會主動到去世老人的家裡前去弔唁。哪怕是原來在生活中稍有嫌隙的,也會在那一刻捐棄前嫌,前往送去世老人最後一程。